需求:孩子想要就得買
為什么會“洛陽紙貴”?因為在京都洛陽,人們競相傳抄《三都賦》,以致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紙的供給卻跟不上需求。

一、需求
根據需求的概念,它描述的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意愿和能力。它的構成需要兩個條件——消費者的意愿和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能力。消費者的意愿,指的就是消費者愿意在某一價格水平上購買多少商品或者服務。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能力,則是指在現有的收入水平和經濟條件下,消費者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
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如果消費者對某種商品只有購買的欲望而沒有購買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
二、影響需求的因素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格升降而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愿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需求量會不同。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需求曲線。
汽車需求的數量永遠不會超過面包的數量。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價格越低,需求越多。
當一種商品本身價格不變,而其他相關商品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量也會發生變化。
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當消費者的收入降低時,會減少商品的需求量,劣等品除外。
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女兒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魚!”
媽媽說:“孩子,吃雞肉行不行?”
女兒說:“不行,我就要吃魚。”
媽媽無奈,只得每天下班之后都從超市里面買一條魚回來。
三個月過去了,媽媽對女兒說:“明天吃魚嗎?”
女兒說:“不,我不想吃了。”
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
歐盟國家約有1/4的天然氣由俄羅斯供應,而俄羅斯輸往歐盟的天然氣中有逾80%需過境烏克蘭。2009年一月份,俄羅斯因天然氣支付糾紛切斷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出口,導致嚴寒肆虐的歐洲18國不同程度地陷入天然氣危機,數以萬計民眾無以取暖而怨聲載道,此一現象被媒體稱為“俄烏斗氣,歐洲受氣”。
2009年7月2日,在歐盟內部的專家會議結束后,歐盟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公告。公告表示:“面對烏克蘭可能爆發天然氣危機,歐盟委員會提醒各成員國采取有效措施,盡量填充天然氣儲備。”
為什么有的地方的超市每天都會出現搶購,而有的地方的超市一天只有為數不多的顧客?因為有的地方的消費者眾多,你不買還有別人搶著買,排隊買,而有的地方人流有限,消費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