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問
佛學誠難言,流派太多,典冊太繁。然扼要而談,則欲求元始釋迦氏之意思,宜以《阿含》為據。四《阿含》中,而《雜阿含》更重要。及小宗廿部起,便已漸分空有兩派思潮。小空發展至龍樹、提婆而成大乘空宗,小有發展至無著、世親而成大乘有宗。大乘空宗根本大典,則有《智度》《中》《百》《十二門》四論,而《般若》為其所宗之經;大乘有宗根本大典,則有六經、十一論,如基師《三十述記》所敘。是故大乘空宗,集小乘諸談空者之大成;大乘有宗,集小乘諸談有者之大成。準此,則《阿含》以后之思想,宜詳求大乘空有二宗學,即一龍樹、提婆學,一無著、世親學。故佛家思想之演變,雖極復雜而久長,然扼要言之,不妨假定《雜阿含》等四《阿含》為元始佛家思想。大空龍樹、提婆,大有無著、世親,均為后來新興的佛家思想。吾嘗據《雜阿含》等,以求元始佛家思想,而謂是期思想只是人生論,及大空大有分途成熟,大有便進而談宇宙論??兆陬H談本體論,此皆為新興的佛家思想云。
《般若》及四論,專遮撥一切我法執,欲令人空其所執故,自見真實。真實,即是本體異語。后皆準知。真實理地,心行路絕,語言道斷,不可直表。故因人之妄識迷執,不能自見真實,而以種種方便,破其迷執。將見所執既空,而真理自喻于不言中。此中真理,本體代語。猶如撥云霧,便見青天也。談本體者,東西古今一切哲學或玄學,唯大乘空宗遠離戲論,此真甚盛事也。
大乘有宗,初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過將五蘊色心法另變一種編排法耳。分析色心現象而明無我,以此破外道之神我論,其義尚承空宗。及無著造《攝論》,成立阿賴耶,以授世親。世親復造《百法》及《二十》《三十》等論,于是建立阿賴耶,說為種現緣起,而實任臆構造宇宙。吾所著《破破新唯識論》頗詳此義。蓋小乘談有一派之思想,至大乘師無著、世親而始完成其宇宙論。理論雖極精嚴,而其失空宗義旨則已甚矣。
佛家人生思想,自其元始以及后來大乘皆主超脫生死海?!栋⒑菲诖蟪丝沼薪浾?,都有此一貫精神。大乘雖有無住涅槃之說,較元始佛家思想為進步,然只反對元始之獨善主義,故不許入無余涅槃、作自了計,必求無上菩提,發大悲心,行菩薩道。雖不住生死,而亦不住涅槃。必度盡一切眾生,有一眾生不作佛,則我亦不成佛,此為大乘特異之點。然要以度脫一切眾生,令出離生死海,為最后蘄向。無論事實作得到否,而畢竟以度脫眾生令出生死為歸趣,即以出世與寂滅為歸趣,此或是印度民族性之特別處,吾人亦不必論其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