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拍案叫絕的中國史(套裝共2冊)
- 渤海小吏
- 1750字
- 2021-03-17 15:35:25
推薦序2 秦殤
秦人的崛起與隕落,是華夏族歷史上的不二傳奇。
從公元前10世紀,被周孝王分封于今天甘肅一帶的“秦”地作為周王的養馬部族;到公元前770年,因為擁護周平王東遷立功,秦襄公因而被封為“諸侯”,秦人開始崛起于西周歷史;再到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人在艱苦奮斗中逐漸崛起。
可以說,秦人的歷史,本質上就是華夏先民不懈奮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起用衛國人公孫鞅(商鞅)入秦并主持變法開始,此后,秦國不斷壯大,最終在秦王嬴政即位后,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人最終用長達七百多年的厚積薄發,在戰國末期耗時九年,完成了帝國一統,建立起了中華史上的第一帝國:秦朝。
渤海小吏的新書《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其主線正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講起,一直到“秦并天下”結束,其核心,正是以秦人為主線,講述這些戰國風云的鼎力之作。
這是一部好看、好玩又有趣的作品。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對于如何一統天下,諸子百家已經有了思考,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就提出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觀點,并且強調說:“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仁人無敵于天下。”
孟子的核心,是主張以王道和“德”來一統天下,但遺憾的是,完成中國歷史統一的,并非是儒家理想主義的王道,而是殘酷血腥的戰爭。
而執行這場統一戰爭的勝利者,是秦人。
在《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一書中,渤海小吏為我們描述了戰國時期的幾個重要節點:從三家分晉、馬陵之戰、商鞅變法、合縱連橫、秦并巴蜀、胡服騎射、伊闕之戰、樂毅破齊、鄢郢之戰、長平之戰、嫪毐之亂到王翦滅楚,一部浩瀚的戰國風云史和秦并天下的艱辛殘酷歷程,在有趣而不失嚴肅、通俗而不乏文理的敘述下,被渤海小吏以舉重若輕的方式,抽絲剝繭地展現于讀者面前。
這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閱讀。
在痛快于歷史的刀光劍影之外,反思秦人橫掃六國之神速,而隕落又何其之快的嘆息,也從未終止。
實際上,秦人在厚積薄發之下,僅用九年時間,就攻滅六國完成帝國一統;然而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還不到十五年時間。
秦朝之興也勃,其亡也忽。
這,正是我們讀戰國史和秦亡漢興等諸多歷史的魅力之所在,古往今來,如何通過讀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歷史的無窮魅力和我們孜孜以求的不懈動力之所在,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無從逃脫歷史的軌跡影響,所以我們希冀從歷史的故事中,獲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打開生命格局的力量。
回歸到秦人的崛起和敗因,早在戰國末期,荀子就曾經說:“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厄,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無由也。”
在荀子的時代,秦人橫掃天下、謎之自信,但作為儒家的荀子,還是看出了秦人崛起蘊含的重大問題,秦人通過專制與苛政,役使百姓不斷通過戰爭和擴張去擄掠謀利,從而為秦國不斷開疆拓土。
從儒家的觀點來說,作為法家和功利主義者的商鞅,實際上為秦國設計的,是一種實用主義至上的擴張戰略,在法家的這種霸道面前,無論是儒家的王道與仁政,還是墨家的人道,抑或道家的天道,都將在戰國時期,被法家的軍國主義和霸道,碾壓得粉身碎骨。
因此,秦國的一統天下,似乎順理成章。
但秦人的苛政難以長久維持,大秦帝國建立不到十五年,歷經二世,最終就在秦末各方起義的熊熊烈火中被徹底摧毀,此后,代秦而興的西漢,放棄了嚴刑酷典的法家思想,轉而在建國初期,推崇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便與民休息。
所以,晚唐文學家杜牧才會在《阿房宮賦》中哀婉地嘆息道:“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并天下的歷史,也是一部秦殤的歷史,在戰國的征戰殺伐、兼并吞吐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秦并天下的過程,更是秦并天下背后所蘊含的意義非凡和故事解構的細節魅力之所在,而渤海小吏為我們呈現的,正是這樣一部風云激蕩的戰國風云和秦人故事,相信諸位讀者在《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的暢快閱讀中,一定可以體會到,一種不同以往的歷史結構、視野和感悟,而這也是我很樂意推薦《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這本書的原因。
讓歷史好看、好玩、有思想,《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的魅力,也將在字里行間一一展現,相信渤海小吏的文字,一定會讓大家收獲閱讀的快感。
秦殤有道,是為序。
鄭煥堅(最愛君)
2020年7月7日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