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大有大的難處
我們一天基本上吃三頓飯。每頓飯,大概一碗飯,一個菜,一碗湯。早晨吃好點,中午遞減,晚上吃得清淡點。
按照這個食量和規律,沒有特殊情況,我們活到七八十歲應該問題不大。
但如果一頓吃三碗飯,三個菜,一瓶茅臺,而且頓頓這么吃,估計這個人會過早地離開我們。
可千萬別聽那些不靠譜的勸酒話。
把一輩子的飯,平均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吃,這是比較普遍且跨學科跨領域的規律。
健身時也是這樣,如果要練哪塊肌肉,不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訓練,還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總之要做很多細微而全面的系統性調整。
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原則就是,不要急于求成。
肌肉是有記憶的,太快太猛,往往適得其反,容易受傷和撕裂。
換句話說,人生中的好多事情都可以運用這個道理:不怕慢,就怕停。
統一分裂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這其中所遇到的問題多到我們無法想象。
兼容性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每塊土地都有著上百年的記憶,承載著它的情感、文化、宗教等。
秦之前之所以這一路走得特別穩,就在于秦是一塊一塊地“消化”占領地的。例如,秦國吞并巴蜀后,十五年內基本上沒怎么折騰。再如,后來向東吞并的過程中,秦的每一步邁得并不大,有時候還會吐還給“三晉”一些土地,原因不僅在于要安撫“三晉”,不能一下把它們逼急了,還在于“三晉”的底蘊厚,需要慢慢消化。
還記得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嗎?
韓國的上黨投降了趙國,為什么?
因為人家“三晉”不管打成什么樣,在骨子里還是認為整個黃土高原是一家子。
還記得秦為什么能突然加快統一速度嗎?
因為將盤根錯節的各國外戚貴族全拔掉了。
是不是頗有諷刺意味?
你眼中的阻礙與害蟲,實際上是你飛車時的最后一道剎車片。
當然,并非說一口氣的鯨吞就一定不行,自然界中的一種動物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例子,那就是蟒蛇。
蟒蛇最大可以長到十幾米,腰如水桶粗。它雖然也吃小動物,但羊、鹿、小牛這種大家伙才是它的最愛,而且它從來不嚼,能直接吞下體重與自己差不了多少的食物。
雖然蟒蛇這么能造,但壽命也很長,為什么?
因為它吞完大型食物后,幾乎就一動不動,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去慢慢消化。換句話說,吃相雖然難看,但吃完會比較斯文。
秦始皇的吃相就像一條大蟒蛇,用十年的時間就吞并了六國。但他吃完后沒有學習蟒蛇,而是像一頭受了刺激的豪豬,可勁折騰。
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說秦的“失期當斬”并沒有那么嚴酷,很可能并不是這個理由逼反了陳勝,更可能是他們在造謠。其實,最終是否是因為“失期當斬”而引爆的秦末農民起義已經不重要了。
秦崩是系統性的崩塌!總會有別的理由!
歸根到底,秦朝最終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準確地說,是因為在《秦律》的制度保障下,在不斷的壓迫下,整個天下被壓散了。
首先,秦在十多年間迅速吞并六國,瞬間增加了近一倍體量的國土與各自幾百年歷史的人民。
然后,又開始了“三功”的三步走戰略。這三功,標準的福澤后世。但是,這里同樣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時間的消化。
我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也要消化?沒讓百姓干活啊!
沒那么簡單。
統一文字,得罪了過去六國的知識分子。
過去的學白上了,過去的文化自豪感全沒有了,知識分子的怨氣可不是那么容易消弭的。
統一車軌,得罪了過去六國的所有中產及以上的家庭。
過去的車要改裝,過去的車轍成了阻礙,過去的道路需要重修。
看看,當統一了度量衡,就得罪了過去六國的所有老百姓。
不僅幾百年的習慣要改,過去的所有度量衡標準還沒法用了,實行新政策所花的開銷國家又不負責,還得老百姓自己掏錢。
你就想,現在讓你今后寫字寫外國字,所有車換成七個轱轆,日常計量單位變成英里、盎司等,這日子還有法兒過嗎?
所以,這“三功”需要有極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才能看明白它的意義。
不過,同樣需要極大的智慧,才能理解這“三功”在民間接地氣的生活中對于老百姓意味著什么!
嬴政啊嬴政,你當年在趙國嚴冬般的童年,怕是都忘光了吧!
在統一六國后,在頒布一系列法律與規章制度后,如果說秦始皇停下了,用余生去等待整個中華大地的慢慢發酵與整合,那么他將是中國無可爭議的最偉大的帝王。
但是,他沒有。
他迅速地鋪開了全國的“物流網絡”(馳道),六千八百多公里的修筑馳道的工程強壓在老百姓的身上。
這是個偉大工程嗎?
肯定偉大啊!但老百姓感受不到。從這些“高速公路”上,老百姓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好處只是統治者可以世界巡游,指哪兒讓百姓打哪兒。
這活干了,沒問題,老百姓還能忍耐。沒過兩年又要打匈奴。老百姓出了兵,還要負責后勤,去送糧食,去打他們根本看不見的匈奴人!
沒問題,百姓們打贏了匈奴人,馬上又要說修什么秦馳道、萬里長城、阿房宮和秦始皇陵!
百姓們都扛下來了。為什么?
他們不是害怕秦始皇,而是害怕那恐怖的《秦律》!
所以,這一切所謂千古的功業,都是秦始皇的功勞嗎?
不是!
所有的功勞,都建立在極其苛刻的《秦律》上!
秦始皇下令全國換文字,知識分子不敢不聽話,因為有比死可怕得多的法律等著呢。士可殺,但不可辱。
秦始皇下令全國換車,老百姓要是不換有保甲法。一家不換十家人全死,不敢不換,不換另外九家人也會把你們家的車砸了。
秦始皇多牛啊!他的法律從人性的弱點入手,讓老百姓相互監督,多厲害啊!
朝廷讓百姓干什么就得去干什么,因為要是不干一個胡同的人都完蛋了,為了自己的孩子、妻子、老母親,必須要忍!
活一天,就得忍一天!
因為他們有家!
也許商鞅在地下狂笑:“看看我利用人性的弱點打造出來的這臺國家機器,古往今來誰做到過?這些需要上千年才能辦完的‘正確’事情,我用一代人就搞定了!誰有我對國家的貢獻大?”
沒錯,沒有他,確實干不出這活兒。
沒有他,秦國不會統一。
沒有他,秦國不會如此摧枯拉朽地終結這紛亂的兩周八百年。
沒有他,嬴政甚至不會有機會干成哪怕那一堆功業中的一項。
商鞅確實是秦國的功臣啊!
但是,歷史是有因果的!
歷史的美感,終于呈現出來了。
這架丑陋、恐怖的秦國機器,在一次又一次的高壓加碼下,終于迎來了壓垮中華大地這匹好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秦始皇最終的結局就是將一個支離破碎但融為一體的中華大地奉送到了別人的手上!
千古一帝,二世而亡!
萬年大秦在后人的口中變成了笑話與警示。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嬴政啊!商鞅啊!
歷史編劇這一呼嘯的大耳光扇過來后,你們明白了嗎?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呼啦啦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一場歡喜忽悲辛。
甚荒唐!
你所有的“人定勝天”,只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