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
- 溫伯陵
- 3060字
- 2021-03-17 15:38:36
漢兒盡作胡兒語:大唐的河西
01
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后,國力迅速衰落,歷經百年打下的萬里版圖也縮小到長城隴西以內。吐蕃趁大唐無暇西顧時出兵占領河西走廊,然后逐漸蠶食西域。
大唐國運昌隆之時,很多人到西方開拓,如今朝廷沒有力量照顧他們,這些漢人便淪為悲慘的亡國奴。剛開始,他們都是心懷故土的熱血兒女,寧愿跳下懸崖求死,也不愿到青藏高原做吐蕃的奴隸。但是百年后,事情發生了變化。這些熱血兒女的子孫后代從小生活在吐蕃的馬鞭之下,他們已經習慣了和吐蕃人在一起的日子。
他們開始穿吐蕃衣服、吃吐蕃傳統食物、說吐蕃語言……他們早已忘記體內的漢人血脈,更忘記了祖先為腳下土地灑下的熱血。這些“精神吐蕃人”已經把吐蕃當成祖國,他們心中的圣地不再是長安,而是高原上的邏些城[5]。
由于要出使或經商,有時中原漢人經過河西走廊時,那些已經把頭發梳成吐蕃模樣的年輕人還會對著他們指指點點:“哈,快看東邊來的唐人。”“咱們吐蕃好幾次攻入長安,在漢人的首都逍遙快活,他們到底有什么可神氣的,不過是敗軍之將而已。”
那些經過河西走廊的唐人望向河西青年的神色復雜,他們有憤怒,有憐憫,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些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悲慘世界。
那些百年前為抵抗吐蕃而戰死的熱血兒女,如果看到子孫后代如此不肖,恐怕能氣得從棺材里跳出來。晚唐詩人司空圖關心時事,他聽聞河西走廊的事情,便忍不住心中的悲憤之情,寫下一首《河湟有感》:
短短28個字,讀完卻是一言難盡的復雜心情。河西漢人活在幻想中的世界,以為自己做的事情無比正確,其實他們都是玻璃罐里的蒼蠅,自以為天下第一,局外人卻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
可悲,可嘆。
02
那些辱罵漢人的河西青年最可悲的地方在于認不清自己的定位,他們以為接受吐蕃管理、說吐蕃語言、穿吐蕃衣服,就能從頭到腳融入吐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高原強國子民。可他們忘記了一個道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河西青年明明有一張漢人的臉,和吐蕃高鼻深目的外貌區別很大,在吐蕃人眼中,都不可能認為是自己人。而且吐蕃費盡心思占領河西,他們是來打劫的,根本沒有太多花花腸子,他們眼里只有票子、車子、牛馬。
如果不能滿足吐蕃的欲望,別說河西漢人,他們動起手來連自己都害怕。河西青年卻想和吐蕃談合作,他們以為跪下“唱征服”就能得到吐蕃主人的認可,然后和和美美一家親,共同建設吐蕃河西家園。
他們根本不知道吐蕃要的是什么,就一廂情愿地貼上去,想和人家攜手一生。開什么玩笑?這就是典型的認不清楚定位。
河西青年們要想清楚,這是在打劫呢,能不能嚴肅點?此時他們最正確的選擇是聯系大唐,回歸大唐母親的懷抱,借助國家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在大國博弈的交匯地帶,個人力量是最弱小的,只有站在能贏的一方,才能看到未來的希望。那究竟誰是能贏的一方呢?其實也沒有別的選擇,你是哪國人,就只能選擇哪國,然后和國家一起走向勝利。要是國家都沒了,個人的財富和幸福,都將成為鏡花水月。
可惜,河西青年不懂這個道理。他們長著漢人的面孔,卻心甘情愿地做吐蕃人,結果吐蕃也不認可他們。于是,河西青年成為沒有根的人,而在大國博弈的交匯地帶,沒有根的人注定會成為“炮灰”。
03
吐蕃也不是單純的“二愣子”,他們會在河西培植代理人,河西土著為了求生存謀發展,也會積極做吐蕃的“白手套”,完事之后三七分成,而這些“白手套”往往是地方土豪。
其實任何征服者都一樣,他們用武力進入陌生的地方,卻根本沒有多余的力量對其進行直接統治。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拉攏地方土豪,讓地方土豪出面管理,自己則坐鎮背后,做提線木偶的操盤人,進行間接統治。
吐蕃進入河西、日本培養偽軍、英國殖民香港……都是這樣的套路。
這些地方土豪怎么管理呢?他們也要發展下線,培養一批忘記故國的漢人,然后一起為外國主子服務,他們都是買辦[6]。只有吐蕃等外國主子的日子滋潤,他們才能跟著過好日子,一旦外國主子“完犢子”,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所以“白手套”們最希望故國衰落,最好永遠趴在地上起不來,只有故國不行了,外國主子才能強勢介入,“白手套”們的日子才能永遠陽光燦爛。而且“白手套”們鎮壓起自己人來,比外國征服者都狠,因為他們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畢竟兩邊都是大國,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做背景,就算作戰不利,國家也能扛得住,只有“白手套”是夾在中間的受氣包。他們要在征服者和草根之間走鋼絲,不能對草根壓榨得太狠,也不能讓外國主子感覺吃虧,里里外外,忙前忙后,比小媳婦兒還累。
而且故國一旦在博弈中勝出,他們就是第一批被處理的炮灰。危難之中不見幫忙,成功后還想當坐地虎?呸!想得美。
阻撓地方回歸故國的,最大的阻力還不是來自外國征服者,往往來自這些既得利益的土豪“白手套”。這些土豪“白手套”是“大炮灰”,他們培養的下線就是“小炮灰”,而那些辱罵漢人的青年就屬于“小炮灰”。
“小炮灰”是很可憐的。外國征服者交代給“白手套”任務,“白手套”再分發給下線,那些臟活累活苦活基本都是下線在做。最終年底分賬時,“白手套”能得三成,回頭再從三成里分出一點點,給“小炮灰”們養家糊口。
看看這些人吧,他們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到頭來賺不到錢不說,由于要做一些打、砸、搶、燒的臟活,搞得身敗名裂,何苦呢?而且外國一旦在博弈中失敗,可能會帶著“白手套”一起走,但絕不會給“小炮灰”一點憐憫,只會讓他們留在當地替自己背黑鍋。最可悲的是,他們還以為自己在做一件無比正確的事。
04
那些辱罵漢人的河西青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外國樹立的榜樣。這是一項技術活。外國征服者會培養一批漢人,通過各種渠道灌輸,讓他們忘記祖先的熱血和反抗,轉身認征服者做爸爸。征服者會從指縫里流出一點利益,讓他們嘗到一點甜頭,從此以后更加賣力。
雖然這些利益純粹是壓榨漢人得到的,屬于羊毛出在羊身上,況且根本就沒多少,但人最害怕對比。河西青年稍微得到一點利益,再對比一下身邊苦哈哈的同胞,優越感一下子就出來了。“骨氣有什么用,這年頭有奶就是娘。”這些蠅頭小利和優越感,更加讓他們覺得:“故國算什么,只是落后的窮親戚而已,還是跟著外國爸爸好啊。”
經過幾十年熏陶,他們就成為“漢兒盡做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的河西“廢青”。吐蕃會宣揚:“快看,他們已經正式歸順吐蕃,走上正確的道路了。大家快向他們學習,這才是你們的榜樣。”
有的人經不住誘惑,加入河西廢青對吐蕃的大合唱,緊接著這個群體越來越大,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誤以為“吐蕃問鼎天下”不可避免。
但有的人熱血依然在。敦煌豪族張義潮起兵,僅僅數年時間便收復河西十一州,他讓哥哥張義潭帶著戶籍版圖入長安報捷。什么收買、扶持“白手套”、培養代理人……都是手段,在國家顧不過來的時候,可能會讓他們逍遙一段時間,一旦國家騰出手來,或者河西人心回歸,那些手段都是浮云。
河西的吐蕃,不過是紙老虎而已。
05
作為大國博弈的交匯地區,大唐河西的命運從來不在自己手里,他們的命運只取決于故國和敵國的博弈結果。
交匯地區生下來就是這種命運,再怎么折騰都是無謂的反抗。但是跟著故國走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外國征服者是來賺錢的,要把利潤拿走七成,留下三成才是賞賜給大、小“炮灰”的,至于其他草根的死活,關敵國什么事?
只有回到故國母親的懷抱,他們才能正兒八經地過上好日子。母親不會歧視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之前讓孩子吃苦、受累是家里窮,只要家境改善,母親一定會讓每個孩子都活得有尊嚴。這個道理,他們怎么就想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