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
- 溫伯陵
- 4626字
- 2021-03-17 15:38:36
蒙古帝國興亡史
01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中原和草原開始了相愛相殺的一千多年。不過草原有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從來沒有穩(wěn)定的主體民族,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都不能說是民族的稱號,而是部落的稱號。
實際上草原部落特別分散,每個部落都有世襲領袖,父子、兄弟之間互相繼承。
部落的牧民也對領袖家族很認可,領袖說去哪里放羊,大家趕著羊群就跟著去了,也就是所謂的逐水草而居。這樣幾百個獨立部落分散在草原,成為草原的基本部落。
他們經(jīng)常為了爭奪牧場打仗,最終角逐出一個最牛的部落,成為草原眾多部落的總盟主。匈奴和突厥就是這樣的角色。
雖然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他們會吸納很多牧民來壯大本部落,但總的來說,人口不是太多,他們只是把各個部落打服,讓大家愿意聽從號令而已。而其他部落往往是整體投降,從領袖到牧民統(tǒng)一投靠到新盟主的麾下,除了換一面旗子,其他都沒有變。
草原總盟主不能直接調動其他部落的牛羊和人口,他只能和其他部落領袖商量,一旦違反他們的心意,分分鐘造反給你看。
只要總盟主的直屬兵力被吃掉,維系草原的聯(lián)盟也就崩潰了,其他人會再重新角逐出一個大哥。比如突厥可汗想入主中原,很多部落領袖不愿意跟著走,可汗怎么說都調動不起來,反而李靖在陰山以北打贏一仗,整個突厥就算平定了。
所以一千多年以來,草原經(jīng)歷過匈奴、鮮卑、柔然、高車、突厥、回鶻、契丹的統(tǒng)治,從來沒有一個能長久的。直到草原等來了鐵木真。
自從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國,此后800年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其他名稱,可能“蒙古”二字要用到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了。原因很簡單,鐵木真對草原進行了改造。
他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把部落打散,重新把牧民編成95個千戶,讓功臣、貴戚們出任千戶長,雖然可以世襲,但一定要經(jīng)過大汗同意。也就是說,草原的諸侯被鏟除,改用中央集權制了。那些領袖再也不能擁兵自重,鐵木真可以隨意調配整個草原的牛羊和兵力。
一道命令下來,讓你去哪兒就去哪兒,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還敢和以前一樣造反?做夢去吧。
集權才是戰(zhàn)斗力的根本保證。為了團結各地的貴族千戶,鐵木真組建怯薛軍,命令千戶和貴族子弟到怯薛軍服役,表面上是保護大汗的安全,其實就是人質。但鐵木真又給怯薛軍提供了上升通道,畢竟靠近大汗,怯薛軍成員在服役的過程中有很大可能受到大汗賞識,參與國家的軍政事務。
如果是你,會選擇在大汗身邊做事,拼一個遠大前程,還是回家繼承幾千頭牛羊,做一個不求進取的土豪?很多蒙古二代感覺回家繼承祖業(yè)太土氣了,于是鐵木真就通過身邊的怯薛軍成員和蒙古的千戶貴族結成利益共同體,保護大汗就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首先要保護大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且草原的特產是騎兵,這玩意兒就是古代的重型武裝,農耕國家的步兵根本扛不住。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年到頭吃不到肉的人,身體瘦得能看見骨頭,就算你給他一把刀,戰(zhàn)斗力也不會高到哪里去。
蒙古牧民騎著戰(zhàn)馬沖過來,威力相當于時速80公里的摩托車,用身體怎么扛得住?這種仗根本沒法打,總不能伸腿把戰(zhàn)馬絆倒吧?
鐵木真用集權制度把戰(zhàn)斗力特別強的騎兵組織起來,爆發(fā)出來的威力絕不是匈奴和突厥能想象的。匈奴和突厥只能來中原打劫,蒙古卻能搬家到中原過日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里。
除非中原有一個特別強大的帝國,集中全國資源和鐵木真拼消耗、拼后勤,否則很難抵抗鐵木真的兵鋒,但蒙古崛起的年代,放眼全世界都沒有一個特別強大的帝國。
02
當時的世界格局太散亂了。
先說中國。宋朝自立國起就很軟弱,先是被遼國欺負,又被西夏揍得鼻青臉腫,后來金國崛起,直接攻入汴梁,宋朝君臣跑到臨安才算保住性命。
金國占領黃河流域后也迅速衰落,因為女真人口少,沒有特別堅挺的文化傳承,想統(tǒng)治黃河流域又必須用漢人,所以少部分女真人散落在漢人中間,就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金國無法建立穩(wěn)固的權力體系。
西夏有能征善戰(zhàn)的鐵鷂子[7],但甘肅、寧夏又是地廣人稀的荒漠,人口和經(jīng)濟基本限制死了西夏的出路。西夏能撐200多年,多虧鄰居是軟弱的宋朝,遼、金又對征服西夏有心無力,要是換了漢、唐任何一家,估計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當時的中國就是這種局面。別說能整合資源的大一統(tǒng)帝國了,連分裂出來的宋、金、夏都處于國力的下坡期,真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草原向西走是花剌子模王朝。花剌子模的國土面積很大,但是立國不久,人心不穩(wěn),還沒有形成穩(wěn)固的國家根基。而且皇帝摩柯末在外遠征時,他的老媽居然另立朝廷,和親生兒子唱起了對臺戲。
這樣一個根基不穩(wěn)的國家居然有兩個朝廷,今天皇帝命令全體種地,明天太后命令全體放羊,大家都不知道該聽誰的,導致政令特別混亂。這樣的國家能有什么戰(zhàn)斗力?
再往西就不用說了,統(tǒng)治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已經(jīng)立國500年,大家看這個數(shù)字就已經(jīng)知道,阿拔斯王朝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的老人。更西邊是碎成一地的歐洲,俄國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工業(yè)革命之前,歐洲國家很難說有什么戰(zhàn)斗力。
當時的世界就是這樣。東亞、阿拉伯、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是已經(jīng)衰落,就是在衰落的路上。蒙古在這個時候突然崛起,誰都免不了被蹂躪的命運。
蒙古厲害的另一個原因是落后。沒錯,就是落后。任何國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只會越來越精細,而不是越來越粗放。
我們用宋朝來舉例。朝廷每天一開張,除了考慮幾千萬人的生活問題,還要頭疼國土上的各種麻煩,比如西方鬧旱災、東方有水患、北方敵人入侵、南方暴發(fā)瘟疫等,一堆瑣事分散了朝廷的精力。
而宋朝社會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了,市民除了吃飽喝足,還要講究娛樂項目,比如到勾欄[8]瓦肆里聽曲,文人墨客相聚在一起填詞,甚至不想出門還能點“外賣”。
技術裝備方面也一樣。秦漢時期的武器裝備比較簡單,士兵配一把刀、一套鎧甲就能上陣殺敵,發(fā)展到宋、明時期,除了武器,還要有各種標準的弓箭、鎧甲、馬匹等,成本指數(shù)級提高。
倒不是說宋、明王朝花里胡哨,實在是沒辦法,敵人在進步,你要是不進步的話,很難保持優(yōu)勢。這就是國家的精細病。上到朝廷大政,下到吃喝拉撒,都在分散朝廷有限的資源。越發(fā)達的國家越精細,朝廷也越難集中資源做大事。
秦漢時期,把監(jiān)獄里的犯人放出來,隨便武裝一下就能東征西討、攻滅敵國。秦國章邯平叛,帶的就是驪山囚徒,漢朝李廣利征西域,帶的也是囚徒,但是宋朝空有百萬禁軍,戰(zhàn)斗力死活起不來,我們熟知的重文輕武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精細化的國家負擔不起龐大的戰(zhàn)備物資。
到了明朝,十幾萬軍隊就能把國家拖垮,再也不是隨便武裝一下犯人就能滅國的時代了。很不幸,和宋朝同一批的國家都相當精細,他們很難擠出大量資源來應對蒙古的入侵。
其實國家和機器一樣,精細的反面就是脆弱,稍微有一點損傷,整個基本盤就廢掉了,而粗放的國家反而更耐用。
蒙古是粗放的典型,它可以集中草原的有限資源,集中突破其中一個點,然后順勢擴大戰(zhàn)果,再用占領區(qū)的資源武裝自己,尋找下一個目標。這樣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形成生生不息的正循環(huán),讓蒙古滾雪球一樣發(fā)展壯大,直到雄霸亞歐大陸。
一個帝國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也要看歷史的進程。
03
當然,蒙古騎兵不是只會沖鋒的鐵憨憨,他們打仗有一個套路。每次攻城前他們都會告訴城里守軍:“千萬別抵抗啊,不然城破之后是要屠城的。”很多人以為蒙古人只是說說而已,結果他們都被殺掉了。
對蒙古人來說,出來混就要講信用。
這樣就制造了一種恐慌心理。周圍城市聽到消息,原來蒙古人是真的要屠城,那他們來的時候還是早點投降吧,說不定還能保一條命呢。
我們之前說過,不論宋、金、夏或者阿拔斯,都是衰落期的精細化國家,國家空有龐大的兵力,不僅戰(zhàn)斗力不行,還要分散在各大城市和關口,基本沒有集中兵力和蒙古會戰(zhàn)的可能。這就給了蒙古各個擊破的機會。
蒙古用屠城制造恐慌心理,用最小的代價收服最多的城市。進城以后,他們把降兵和青壯組織起來,作為“簽軍”使用。這些“簽軍”里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黨項人、波斯人……凡是占領的土地,都會有一批當?shù)厝诉M入蒙古軍隊服務。
你以為亞歐大陸是蒙古人親自打下來的,其實主力部隊全是各國人民組成的“雜牌軍”,蒙古騎兵反而是督戰(zhàn)隊。
后來的滿洲八旗也用這一套。他們入關后把投降的漢人編為綠營,每次打仗都是讓數(shù)萬綠營沖在前面當“炮灰”,數(shù)千八旗軍隊站在后邊督戰(zhàn),一旦攻下城池,八旗軍隊率先進城搶錢、搶糧。
如果只靠蒙古和滿洲的十幾萬人,打十年就消耗得差不多了,還統(tǒng)治哪門子江山,而且蒙古人征發(fā)簽軍以后,對有能力的軍事將領很少防范打壓,反而還會幫他們打開上升通道,只要打仗立功,官職、土地都有。
于是各族軍事將領在前線打仗,不是給老板賣命的打工仔,而是給自己干,簡直動力十足啊。中書丞相史天澤、崖山滅宋的張弘范,就是這些人的突出代表。
另外,蒙古軍隊學習能力特別強。他們剛沖出草原的時候基本是清一色騎兵,但是用屠城和簽軍滾雪球壯大時,蒙古人在各個城市收羅了大批工匠,他們把工匠組織起來制造大炮、云梯、攻城車等軍事裝備。
隨著征服的土地越來越多,蒙古收羅的工匠也越來越多,金國、西夏、宋朝、花剌子模等,哪里的工匠都有。也就是說,蒙古人用戰(zhàn)爭把亞歐大陸連成一片,順便把亞歐大陸的技術匯聚到一起,凡是當時世界上有的技術,蒙古人都有。
當時世界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技術和生態(tài),東、西方人民基本沒見過對方的技術。而蒙古人卻把各種技術綜合起來,運用到四面八方,簡直是降維打擊。
組織、屠城、簽軍、科技……讓蒙古軍隊在全面衰落的世界縱橫捭闔。
鐵木真死后窩闊臺繼位,窩闊臺組織了一次“長子西征”。拔都率領蒙古軍隊占領基輔,然后進入波蘭和匈牙利,最后跨過多瑙河占領薩格勒布,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克羅地亞首都,止步于亞德里亞海岸,和意大利隔海相望。直到20年后,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被埃及人擊敗,才停下征服的腳步。
04
蒙古最終還是衰敗了。畢竟任何東西都是有極限的,人和國家都一樣,內在實力一旦抵達最大邊界,就再也無法前進一步。蒙古只有區(qū)區(qū)十幾萬兵馬,卻能擴張到亞歐大陸,導致本就不多的蒙古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再也不能形成合力。
蒙古人能夠縱橫天下,根本原因在于鐵木真把蒙古組織起來,形成一股極其團結的力量,逐個擊破亞歐大陸的國家。而當蒙古人占領多瑙河到日本海的地盤,這必然要把兵力分散到廣大地區(qū),往往幾百個人中才有一個蒙古人。也就是說,成就蒙古事業(yè)的團結和組織力已經(jīng)不存在了,所以他們沒有實力進入西歐,又在巴勒斯坦戰(zhàn)敗不能進入埃及,在東邊,忽必烈也沒有打下日本和越南。
這就是蒙古人抵達實力邊界了,而且蒙古人還吃了沒文化的虧。蒙古人從草原走出來,雖然占領了萬里江山,但并沒有提供思想、文化、社會治理、人文關懷的軟實力,他們反而被亞歐大陸的文化震驚了。
再加上蒙古人分散在各地,不可避免地被當?shù)匚拿魍麄兘⒌膰乙仓荒芪债數(shù)匚拿鞑拍茼樌卫韲摇S谑墙饚ず箛樟怂_滿教和東正教,察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是穆斯林的主場,而統(tǒng)治中國的元朝皈依了儒家。
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沒了,蒙古帝國還是原先的蒙古帝國嗎?
察合臺汗國活得最久,一直撐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金帳汗國在明朝中晚期被俄羅斯取代,伊爾汗國死得最早,連元朝都沒活過。元朝政府則被朱元璋趕回草原,和明朝爭斗了幾百年,又和清朝結成盟友統(tǒng)治中國。
05
以前在內蒙古的時候,和蒙古族同事聊天。我小心翼翼地說起這段歷史,生怕他有什么忌諱。
結果是我想多了。他說起蒙古和成吉思汗,基本上是當作中國王朝和皇帝來說的。在他的概念中,元朝和漢、唐、宋、明沒什么區(qū)別,也不存在特別固執(zhí)的成吉思汗崇拜。
風風雨雨800年,曾經(jīng)怒目相視的兩個族群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