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胡族之漢化及胡漢分治
《晉書》卷一〇一《劉元海(淵)載記》略云:
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家居晉陽汾澗之濱。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咸熙中為侍子,在洛陽。
同書同卷附《子和傳》略云:
和好學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
同書同卷《劉元海載記附劉宣傳》略云:
劉宣好學修潔。師事樂安孫炎,沉精積思,不舍晝夜,好毛詩、左氏傳。炎每嘆之曰:“宣若遇漢武,當逾于金日磾也。”學成而返,不出門閭蓋數年。每讀漢書,至蕭何、鄧禹傳,未嘗不反復詠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終不令兩公獨擅美于前矣。”武帝以宣為右部都尉。
同書卷一〇二《劉聰載記》略云:
劉聰,元海第四子也。幼而聰悟好學,博士朱紀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工草隸,善屬文,著述懷詩百余篇、賦頌五十余篇。
同書卷一〇一《劉元海載記》略云:
下令曰:“曹操父子兇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于茲矣。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定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資治通鑒》卷八五“孝惠帝永興元年十月”條胡注云:
淵以漢高祖、世祖、昭烈為三祖,太宗、世宗、中宗、顯宗、肅宗為五宗。
《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云:
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后,大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同書同卷附《石弘傳》略云:
弘字大雅,勒之第二子也。受經于杜嘏,誦律于續咸。勒曰:“今世非承平,不可專以文業教也。”于是使劉征、任播授以兵書,王陽教之擊刺。
同書卷一〇九《慕容皝載記》略云:
慕容皝,廆第三子也。尚經學,善天文。
同書卷一一〇《慕容俊載記》略云:
慕容俊,皝之第二子也,博觀圖書,有文武干略。
同書卷一二四《慕容寶載記》略云:
慕容寶,垂之第四子也。及為太子,砥礪自修,敦崇儒學,工談論,善屬文。
同書卷一二七《慕容德載記》略云:
慕容德,皝之少子也。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同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略云:
苻堅,雄之子也。八歲,請師就家學。洪曰:“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欣而許之。性至孝,博學多才藝,有經濟大志,要結英豪,以圖緯世之宜。
同書卷一一五《苻登載記》略云:
登,堅之族孫也。登長而折節謹厚,頗覽書傳。
同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略云:
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學博通,雅善談論。
同書卷一一七《姚興載記·上》略云:
姚興,萇之長子也。與其中舍人梁喜、洗馬范勖等講論經籍,不以兵難廢業。
同書卷一一九《姚泓載記》略云:
姚泓,興之長子也。博學善談論,尤好詩詠。
同書卷一二九《沮渠蒙遜載記》略云:
沮渠蒙遜博涉群史,頗曉天文。
同書卷四四《盧欽傳附諶傳》云:
值中原喪亂,與清河崔悅、潁川荀綽、河東裴憲、北地傅暢并淪陷非所,雖俱顯于石氏,恒以為辱。諶每謂諸子曰:“吾身沒之后,但稱晉司空從事中郎爾。”
同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附高瞻傳》略云:
高瞻,渤海蓨人也。隨毖如遼東。毖奔敗,瞻隨眾降于廆。廆署為將軍,瞻稱疾不起。廆敬其姿器,數臨候之,撫其心曰:“君之疾在此,不在余也。君中州大族,冠冕之余,奈何以華夷之異,有懷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東夷,但問志略何如耳,豈以殊俗不可降心乎?”瞻仍辭疾篤,廆深不平之。瞻遂以憂死。
《北史》卷二一《崔宏傳》略云:
始宏因苻氏亂,欲避地江南,為張愿所獲,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于時,蓋懼罪也。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書,始見此詩,允知其意,允孫綽錄于允集。
《晉書》卷一〇二《劉聰載記》略云:
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余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三。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十萬落,萬落置一都尉。
同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云:
置單于臺于渭城,拜大單于。置左右賢王以下,皆以胡、羯、鮮卑、氐、羌豪杰為之。
同書卷九七《匈奴傳》略云:
隨所居郡縣,使宰牧之,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
同書卷一〇四《石勒載記》略云: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余小學于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備擊柝之衛。
同書卷一〇七《石季龍載記·下》略云:
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令城內曰:“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于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