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 塢壁及“桃花源”

《晉書》卷八六《張軌傳》略云:

秘書監繆世征、少府摯虞,夜觀星象,相與言曰:“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張涼州德量不恒,殆其人乎!”及京都陷,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分武威置武興郡以居之。

同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略云:

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棘城)。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百姓失業,流亡歸附者日月相繼。建武初,元帝承制拜廆假節、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

同書卷八八《孝友傳庾袞傳》略云:

張泓等肆掠于陽翟,袞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是時百姓安寧,未知戰守之事。袞曰:“孔子云:不教而戰,是謂棄之。”乃集諸群士而謀曰:“二三君子相與處于險,將以安保親尊,全妻孥也。古人有言:千人聚而不以一人為主,不散則亂矣。將若之何?”眾曰:“善。今日之主非君而誰。”于是峻險厄,杜蹊徑,修壁塢,樹藩障,考功庸,計丈尺,均勞逸,通有無,繕完器備,量力任能,物應其宜,使邑推其長,里推其賢,而身率之。及賊至,袞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滿而勿發。賊挑戰,晏然不動,且辭焉。賊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郡齋讀書志》卷一四“兵家”類云:

庾袞保聚圖一卷,右晉庾袞撰。《晉書·孝友傳》載袞字叔褒。齊王冏之倡義也,張泓等掠陽翟,袞率眾保禹山,泓不能犯。此書序云,大駕遷長安,時元康三年己酉,撰保聚壘議二十篇。按冏之起兵,惠帝永寧元年也,帝遷長安永興元年也,皆在元康后,且三年歲次實癸丑,今云己酉,皆誤。

《晉書》卷六七《郗鑒傳》略云:

鄉里遂共推鑒為主,舉千余家俱避難于魯之嶧山,眾至數萬。

《太平御覽》卷四二“地部嶧山”條云:

《地理志》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名也。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三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壤土,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居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輒將居人入嶧,外寇雖眾,無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逃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

《晉書》卷一〇〇《蘇峻傳》云:

蘇峻,長廣掖人也。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糾合得數千家,結壘于本縣,于時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強。

同書卷六二《祖逖傳》略云: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游軍偽抄之,明其未附。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謀,輒密以聞。前后克獲,亦由此也。

同書卷一二〇《李流載記》略云:

見前“西晉末年之天師道活動”第八條。

《南史》卷一《宋本紀》卷一《高祖紀》略云:

十三年正月,帝以舟師進討。二月(《資治通鑒》卷一一八作三月)冠軍將軍檀道濟等軍次潼關。三月庚辰(初八日),帝率大軍入河。五月(《資治通鑒》卷一一八作四月)帝至洛陽。

《水經注》卷四《河水》篇又“南至華陰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句注略云:

河水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徑皇天原西,周固記:開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許仞。漢世祭天于其上,名之為皇天原。

述征記曰: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

同書卷一五《洛水》篇“東北過盧氏縣南”句注云:

洛水又東徑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山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次于洛陽,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屆此而返,竟不達其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金寨县| 封开县| 华蓥市| 印江| 商河县| 龙陵县| 马鞍山市| 项城市| 和硕县| 连平县| 东兰县| 民勤县| 永顺县| 清徐县| 福海县| 合作市| 南宫市| 枣庄市| 商河县| 嘉禾县| 招远市| 饶平县| 玉溪市| 攀枝花市| 萝北县| 三台县| 车险| 沅江市| 荆州市| 梁山县| 大名县| 安乡县| 台东市| 桃园市| 商河县| 和硕县| 邳州市| 浠水县| 家居|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