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周末的一次家庭聚會上,姍姍家來了很多的客人,有自己熟悉的親戚還有一些她從來沒有見過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們。姍姍歡快地穿梭在人群中間,和不同的客人打著招呼。她喜歡向客人們展示自己的新玩具,在客人們面前旋起自己美麗的孔雀裙以贏得注目;她喜歡和客人們談論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包括她放假期間的活動安排和感受。她還喜歡和陌生的小朋友們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一時間歡歌笑語蕩漾在整個院落。
而姍姍的弟弟,壯壯卻是另外一番表現。他害怕人多的場合,尤其是陌生人出現的時候,他或者躲在房間里自己玩小火車,或者手足無措地愣在眾人面前。他不喜歡說話,實在是躲不過去的時候也總是只言片語地敷衍。他特別愛緊張,甚至父母要求他禮貌地叫一聲“叔叔”或者“阿姨”的時候,他都低下頭不敢看別人的眼睛。在別的孩子面前,壯壯總是一副“受氣包”的樣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他也總是沒有反應,取而代之的只是哭泣和無奈。
同樣的家庭卻養育出了兩個截然不同性格的孩子。姍姍是屬于大家常說的外向型性格,她處處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得到眾人的夸贊;而壯壯則是屬于羞怯型(膽小、懦弱、逃避、緊張)的性格,他總是以一種弱者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他時常得到的是人們的同情或者忽視。
很多人不禁產生疑問,生長在同樣的家庭,通常意味著類似的教育方式,孩子們的行為何以產生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又如何能讓壯壯表現得活躍起來呢?
為了加深讀者對羞怯這一現象的理解,我們將在本章簡要介紹一些淺顯易懂的理論知識,以便于大家了解原因,從而找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我們在后面章節里講述教育方法的時候還會引用一些。當然,對理論部分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直接跳過本章。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羞怯孩子的特點。
羞怯孩子的特點
羞怯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贊巴多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有40%的人認為自己屬于羞怯類型,即便是那些現在不羞怯的人很多也曾經遭遇過羞怯,這兩類人一共占了約80%。這意味著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難以避免羞怯的經歷。而針對兒童行為的研究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在卡根教授的一份調查中,他發現大約有15%的孩子存在羞怯傾向。
盡管人們對羞怯的研究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翻開《牛津現代英語詞典》,里面對羞怯的解釋是當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候表現緊張、膽小、缺乏自信,并且因此傾向于逃避。
布萊格博士和史密斯博士對羞怯的定義為他人在場情況下的不安和恐懼。
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阿諾德·巴斯博士對羞怯的定義除了不安和恐懼外,還納入了逃避、沉默、言談恐懼、脆弱感、自卑感以及不由自主的緊張等多種元素。
按照贊巴多教授的定義,羞怯是一種極度關心他人對自己評價和印象的思想態度。正因為如此,羞怯者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敏感性,特別是當他感到自己有可能不被接納或者是容易引起別人負面評價的時候。
劍橋大學的克羅茲教授進而在總結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六個側面對羞怯進行了描述:
· 感受方面:緊張、焦慮、缺乏自信。
· 知識方面:不知道該如何去行動。
· 技能方面:缺乏相應的能力。
· 認知方面:在面臨社交場合的時候有不理智想法,事后又感到自卑。
· 生理方面:容易出汗、顫抖、臉紅等。
· 行為方面:傾向于逃避可能引起尷尬的場合。
盡管學術界對羞怯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字面定義,但是緊張、焦慮、逃避、缺乏自信、害怕負面評價等卻得到了廣泛的認知。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羞怯孩子的行為,也可以發現如下一些特點:
· 經常處于弱勢地位,容易屈服于來自他人的壓力。尤其是在父母、長輩、老師以及其他稍有強勢的人。
· 通常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感覺難以親近。
· 在生人面前行為拘謹,容易表現出緊張、焦慮、臉紅和退縮。
· 自我評價較低,高估別人的能力同時也低估自己的能力。
· 墨守成規,不愿意嘗試新鮮事物。遇到稍有難度的東西,寧愿放棄也不愿再堅持。
· 惜字如金,不擅言談。
· 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甚至在別人主動的情況下或無動于衷或簡單應付。
· 總是試圖逃避與他人的沖突,不善于主張自己的權益。
· 不愿意隨別的孩子玩耍,尤其當對方是陌生人的時候。
· 遇到問題喜歡悶在心里,卻不愿意向他人尋求幫助和建議。
如果你的孩子具備以上多項特征,那他或者她就應當屬于羞怯的類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將羞怯和內向混為一談。其實內向的孩子與羞怯型的孩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內向只是一種個人行為的選擇,內向的孩子喜歡呆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從內心里不愿意向他人敞開交流的大門。所以說有些人可以看起來很內向但并不羞怯,因為他們內心里并不想那樣去做。然而,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有信心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會有那么多的躊躇和猶豫。因此,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獨處與封閉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而已。
羞怯通常是膽小怕事、緊張尷尬的共生體。阿森德夫教授將羞怯描述為一種社交回避行為,盡管他們內心渴望參與社交,但是在行為上卻表現出回避。因此,在羞怯者的內心世界里,他們其實很愿意與人交流,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很想獲得別人的關注與幫助。可是,他們卻無法抑制自己內心的緊張和尷尬。他們表面上看似畏縮,其實他們內心卻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和強悍。由于緊張和尷尬所帶來的強烈的負面感受,他們最后往往不得不放棄嘗試。
仔細觀察羞怯的孩子,你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可能會在老師課堂提問時面紅耳赤,緊張不已;在玩耍的時候,他們盡管沒有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戲,卻一直在旁邊靜靜地觀察著,有時臉上還會露出微笑;他們既不會主動入伙,也不會輕易離開,其實內心是非常想加入。
其實,羞怯的孩子也非常清楚自己技能的缺失,而且他們對外界的敏感性要遠遠高于別的孩子。盡管表面上默不作聲,他們其實在敏銳地觀察著周圍的人和事物,任何潛在的風險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遺憾的是,他們卻缺乏所需的應對能力。
羞怯的負面效應
羞怯者的關鍵問題在于內心與行為的矛盾性,這種表里不一嚴重地阻礙了他們融入社會的進程,也無法得到內心渴望的事物,這與表里如一的內向是完全不同的。
鑒于羞怯的普遍性,父母們可能已經非常清楚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且絕大部分父母還擁有羞怯的親身體驗。下面簡單地列舉一些顯著的影響。
· 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羞怯者不喜歡向他人吐露心聲,也難以結交知心的朋友。他們人為地縮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圍。一方面限制了自己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自己對生活的體驗。
· 缺乏人際技能。由于個人能力的局限性,人際技能越來越成為在現代社會立足的的基本技能之一。羞怯者很少會活躍地加入別人的談話并主動尋找共同的話題。他們往往還缺乏幽默感以及通過夸贊別人以博得好感的能力。因此,他們也很難建立起自己的人脈。
· 難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羞怯者的沉默對別人來講就像是一種猜謎游戲。他們羞于開口,別人也難以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難以有效地通過語言和行動向他人展示和營銷自己,也無法充分贏得別人的關注。這種特點在面試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 無法主張自己的權益。他們總是表現出畏懼和退縮,即便在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時也常常保持沉默。因此,在很多零和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 缺乏自信心。他們缺乏基本的自我評價,過于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們在需要嘗試的場合選擇了回避,因此也會失去很多重要的機會,最終成為一個默默無聞者。
· 思想負擔過重,影響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由于他們經常生活在緊張、焦慮、恐懼和郁悶的世界里,失去了很多幸福的感受。有些比較嚴重的羞怯者還容易發展為社交恐懼。
· 缺乏獨立性,過于依賴他人。由于缺乏相應的能力和信心,他們不喜歡拋頭露面,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追隨者,這一點與領導能力的發展背道而馳。
· 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因為羞怯者不善于表達和交流,在與他人共事的時候也喜歡獨來獨往,別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冷淡或者難以親近,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但反過來講,每一種個性也都有它的優點。尤其是在過去的歲月里,羞怯更是得到很多人的欣賞。羞怯者首先是一個縝密的思考者,他們崇尚“三思而后行”。因此,他們絕不會貿然行事,從而避免了一時沖動所造成的尷尬局面。
其次,羞怯者在行動上也往往比較理性,他們對潛在的危險有較強的洞察力。“不打無準備之仗”的信條也提高了他們的成功率,降低了行事的風險。
最后,羞怯者由于通常謹言慎行,他們往往以一種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這一點在學校里更容易得到認可。由于他們通常是一個追隨者,易于管理,也很少惹是生非,因此很容易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青睞。
羞怯的形成原因
任何一種個性的形成都有其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的雙重作用。耶魯大學艾莫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家庭環境雖然是孩子個性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也同樣不可忽視,比如說學校、教會、與其他成人之間的關系、同齡人以及天生的性格特性等。
我們在這里將羞怯的形成原因歸納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遺傳因素。盡管在人類基因圖譜的研究中,學者們尚沒有得出壓倒性的結論,但也存在一些證據表明基因結構與羞怯之間有關聯。然而,遺傳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沒有定位于某個基因片段并不意味著遺傳沒有影響。比如普羅敏博士和丹尼博士通過對同卵雙胞胎的行為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對人的羞怯性格有顯著影響。
通過日常的觀察也可以發現,如果親生父母性格比較羞怯,則子女羞怯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這一點也得到了普羅敏博士早期研究的證實。
另外一種有趣的現象也在支持遺傳因素的作用,孩子在嬰兒期即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有的害怕生人,有的則無所謂,有的喜歡去觸摸別的嬰兒,而有的甚至都不敢照鏡子。
第二類是家庭因素。在幼年期,孩子羞怯的一個主要因素存在于家庭內部。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是絕對的權威,而孩子則噤若寒蟬。父母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不能容忍犟嘴等叛逆行為。這些因素可以是父母嚴苛的批評教育;也可以是父母的忽視和貶低;還可以是家庭環境的動蕩或者突然變故,比如家庭戰爭、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等。
一位年輕的媽媽這樣描述她自己羞怯的成因:
我從小就沒有受到父母的重視,他們總是要求我要聽話要安靜。他們回到家里談論的也都是白天工作的內容,全然沒有把我放在眼里。當我提出一點小小的要求的時候,他們也總是顯得很不耐煩。
在他們的眼里,把孩子養大就算是完成了任務。他們非常的沒有耐心,每當我犯了一點兒錯誤,他們要么指責我笨,要么就對我施以嚴厲的懲罰。久而久之,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低下……
第三類是環境因素。環境的因素比較復雜,可以是來自老師和同學的侮辱和欺凌造成的膽小怕事;可以是與同齡人頻繁比較造成的自尊心喪失;也可以是來自親戚朋友的挖苦和嘲弄;還可以是一些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沖擊,比如受到驚嚇等。
第四類是文化因素。我們傳統上是一種集體主義的文化。首先,在這個文化氛圍里,我們處處要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因此個人的需求和權力有時會受到壓抑;其次,我們的文化更提倡謙卑和恭順,否則就會淪為“出頭鳥”而成為他人攻擊的目標;再次,老師們也偏愛聽話、安靜和成績好的學生,個性張揚或者成績差的學生則經常受到批評和排斥。
相比之下,西式文化則是一種面向個體的文化。在美國和加拿大,鮮明的的個性普遍被認為是一項重大的優點。反過來,羞怯則被認為是一種個性缺陷,因為它不僅難以捍衛自己的權益,而且還妨礙了羞怯者融入社會。
第五類是個人表征因素。這一類因素體現在羞怯者個人的生理特征以及外貌上。生理特征可以是生理缺陷,比如身體有殘疾或者重大疾病使得他們與常人的行為不同。有些人因為走路一瘸一拐而懼怕別人的眼光;還有些人因為生病或者受傷而影響了自己的面貌,他們也試圖回避別人的關注;有些人則是因為正常的生理特征而羞怯,比如因為臉上的黑痣、或者聲音過粗、或者體型不佳等等;還有一些人則僅僅是因為衣著穿戴影響了個人的形象而羞于抬頭。
此外,部分水銀中毒者也會出現羞怯的表現,但這只是一種藥理反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罕見。
羞怯的觸發因素
以上我們討論了羞怯的形成原因,那么是不是羞怯的孩子無時無刻都表現出羞怯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在一些方面可能與其他孩子表現并無二致,有些時候甚至游刃有余。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他們的羞怯行為就顯露出來。這種現象表明,羞怯是由環境因素觸發的。
巴斯教授將觸發因素歸納為四類,分別是陌生環境、正式場合、成為焦點的場合和隱私泄露的場合。
贊巴多教授在總結了羞怯者的行為模式后,進一步將觸發因素細分為人和場合兩大類。人的因素主要包括:
· 陌生人
· 相對強勢或者權威人物
· 異性
· 父母及親戚
為什么這些人的出現能夠觸發他們的羞怯行為呢?贊巴多教授分析道,在羞怯者的心里,他認為上述這些人擁有控制或評價他們的權利。如果自己的表現不令他們滿意的話,很容易招來負面的評價或者懲罰,不管這種評價是公開的還是隱晦的。正是這種低人一等的心態使羞怯者瞻前顧后,顧慮重重,從而引發了他們的羞怯行為。
場合因素則主要包括:
· 自己成為焦點的場合,比如舞臺表演,公開演講等。
· 自己擁有較低地位的場合
· 需要進行自我保護的場合
· 作為新人的場合
· 自己被別人評價的場合
· 自己需要幫助的場合
· 與異性單獨相處的場合
· 社交場合
顯而易見,在這些場合里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緊張情緒,即便是平時不羞怯的人也難以避免,只是羞怯者在這些場合的行為更加明顯而已。這些因素也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確認了這樣一個概念,即羞怯是相對的,它可能會隨時隨地在任何人的身上出現。
父母的態度
父母的角色是自然形成的,從來不需要任何的資格認證。因此,為人父母也是一個逐步摸索的進程,本來也就不存在什么統一的認識。鑒于父母們不同的性格、信仰、偏好和個人經歷,他們對孩子的羞怯行為也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度。
· 態度一:主動接受型。這一類父母通常認為,孩子天生如此。愛一個孩子就需要接受孩子的全部。他們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態坦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他們對孩子沒有批評,也沒有試圖去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聽之任之。這一類父母很多自身也是羞怯者,他們內心理解并接受羞怯孩子的感受。
· 態度二:被動接受型。這一類父母傾向于認為,羞怯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應有的機會,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利益。父母在情急之下,曾經試圖通過批評、教育和脅迫去改變孩子的羞怯特征,卻往往不得要領,甚至適得其反。最后,他們不得不接受現實。這一類父母中有些本身也是羞怯者,由于親身體會了種種弊端才希望孩子得到改變;而另外一些父母本身性格正好相反,他們勇敢自信、開朗健談,因此他們從心眼里難以理解孩子的退縮與沉默,往往對孩子的羞怯行為表現出負面態度。
· 態度三:積極改善型。這一類父母的內心類似于被動接受型,他們也認識到羞怯帶來的弊端,并試圖去幫助孩子擺脫羞怯。與被動接受型所不同的是,積極改善型的父母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試圖去改善孩子的羞怯現狀。他們積極地尋找不同的方法,并以巨大的耐心去試驗這些方法。他們不急于求成,而是本著改善總比不改善好的思想在行事。這一類父母通常比較有耐心,也能夠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盡管羞怯現象存在普遍性,但是它在每個人身上表現的程度不同。如果我們將極端羞怯和沒有羞怯放在一個標尺兩端的話,那么每個人的羞怯程度都對應于這中間的一個點。
此外,羞怯行為還呈現出很強的多樣性,即在一些方面表現得很自信,卻在另一些方面表現出羞怯。這種現象很容易從一些日常事例中觀察到,比如平常表現大膽的人有時卻會在某些場合顯得局促不安。
面對羞怯的孩子,我們既不能反應過激,也不能無動于衷。一般程度的羞怯對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帶來本質的影響,因為它位于大眾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得過于羞怯,則可能會對他未來的人生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個時候,父母們通常會傾向于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手段來干預過度的羞怯行為。
最佳干預期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展現出適當的自信和自尊,以便將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考慮到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客觀現實,這種希望還是非常合理的。然而,人的一生其實都是處在不停的學習過程中,即使是成年人也在不停地修正著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只不過這種修正并非來自父母的干預,而是社會因素與自我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考慮,任何時候開始糾正羞怯行為都會收到成效。但是,越早干預取得的效果越顯著,越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
在理想狀況下,我們最好在孩子一出生便知道孩子的性格,從而能有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沖破羞怯的牢籠。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剛開始并沒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孩子的個性層面上。
由于缺乏養育孩子的經驗,或者受到了周圍環境太多的影響,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其它方面,比如孩子是否能夠熟背唐詩三百首,是否掌握了加減乘除的規則,是否會琴棋書畫,是否身體健康,是否乖巧聽話……這個單子可以拉得很長。然而有誰會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羞怯呢?自己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加重孩子的羞怯行為呢?直到有一天,他們非常詫異地發現,自己的孩子怎么這么懦弱和不自信。
考普蘭博士的調查報告指出,從幼兒園開始,羞怯的孩子就經常受到同伴的冷落,而且他們很少與他人有目光接觸,總是試圖回避與其他孩子的來往。其實,從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們都在向父母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行為特點。如果能夠認真觀察,父母親們很早就可以對孩子的性格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巴斯博士進一步將羞怯分為兩種類型,早期的恐懼型羞怯,于一歲之前就已經形成,它常見于很多幼兒;而后期(通常在五歲左右)形成的羞怯稱之為自知型羞怯,這種羞怯則表現為他人在場的敏感性、恐懼以及混亂的社交行為。
其實,后期的自知型羞怯是早期恐懼型羞怯的固化結果。如果說早期的羞怯是無意識行為的話,那么長期的焦慮、尷尬、排斥與自身強烈的融入意愿形成巨大反差,導致他們后期對特定的環境產生條件反射式的自知型羞怯。如果持續得不到改善的話,有一些羞怯行為還會被帶到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社會成功有著深遠的影響。巴博教授和哈蒙教授指出,父母的教育對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和同伴關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愛德布羅克博士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父母教育對孩子社會關系的影響可達60%左右。針對羞怯孩子的研究也同樣表明,父母對孩子羞怯行為的反應不僅影響到羞怯的表現形式,而且還會進一步改變羞怯引起的后果。
如若孩子天生羞怯,只能通過后天環境進行補償;若后天環境造成了羞怯,也同樣只能通過改善環境來對沖。如果你想要改變孩子的羞怯行為,那么你必須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作出改變,同時你還需要改善引發羞怯行為的環境因素。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學齡前是最佳干預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從一盆清水開始,具有很強的模仿力和可塑性。由于沒有那么多的思想和顧慮,他們更易于接受來自父母的引導和熏陶。因地,早期的干預可以防止恐懼型羞怯固化為自知型羞怯。
早期干預還隱含有另外一層含義,即學齡前兒童更多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父母也更容易通過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來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以后,環境變得復雜起來。他們很長時間與老師和同學們生活在一起,父母很難進行把握和控制。鑒于資源的有限性,學校通常提供的也都是大眾式的教育,老師們也往往采用雷同的方法,向所有的孩子都傳授相同的理念。作為孩子本身,他們也非常容易受到來自同學們的影響。
在這里,我需要提醒各位父母,本來就不存在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方式,必須針對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雖然學校的大眾化教育缺乏針對性,但也不意味著父母就無可作為。父母仍然可以通過家庭教育的手段來補償大眾化教育對孩子個性的忽視,即采用孩子缺少什么,家庭教育就補充什么的方法。
請謹記,任何時候去改善羞怯的行為都可以收到成效,只要你采用的方法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