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紳權

“紳權固當務之急矣!”

前幾天,讀到胡繩先生的《梁啟超及其保皇黨思想》(《讀書與出版》第三卷第三期)。他指出,梁啟超是主張“興紳權”的人,以興紳權為興民權的前提:

受“甲午之戰(zhàn)”失敗的刺激,又受“維新運動”宣傳的影響,湖南省出現了一批新的紳士,他們企圖以一省為單位實行一些新政,達到省自治的目的,以便在全國危亡時,一省還可自保。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各省的紳士門閥中都有,不過在湖南,因地方長官同情卵翼這些想法,所以特別發(fā)達。梁啟超入湘后,除辦時務學堂外,又和當地紳士合組南學會。康有為這時仍全神貫注于向皇帝上書,而梁啟超則展開了在湖南紳士中的工作。他甚至鼓吹“民權”,但他說的卻是:“欲興民權,宜先興紳權;欲興紳權,宜以學會為之起點。”又說:“紳權固當務之急矣,然他日辦一切事舍官莫屬也。即今日欲開民智,開紳智,欲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幾也。”(《上陳寶箴書》)—由此可見,他的想法是在官僚的支持下建立地方紳士的權力,這就是他的“民權”思想。

這一段話不但清理出五十年前梁啟超的紳權論,也指出五十年前一般紳士對救亡維新的看法。其要在“欲興民權,宜先興紳權(開紳智);欲興紳權,宜以學會為之起點”。結論是學會為興民權之起點的起點,而辦這些事,欲假手于官力者不知凡幾也。

梁啟超先生本人是當時的紳士,他看紳權和民權是兩件事,紳權和官權則是一件事,無論就歷史的或現實的意義說,都是正確的。

五十年前的保皇黨,五十年后的自由主義者,何其相似到這步田地?歷史是不會重演的,紳權也無從興起,即使有更多的“援”,更多的“貨”,也還是不相干!

“為與士大夫治天下”

官僚、士大夫、紳士,是異名同體的政治產物,士大夫是綜合名詞,包括官僚、紳士兩專名。官僚、紳士必然是士大夫,士大夫可以指官僚,也可以指紳士。官僚是士大夫在官時候的稱呼,而紳士則是官僚離職、退休、居鄉(xiāng)(當然居城也可以),以至未任官以前的稱呼。例如梁啟超以舉人身份,辦學堂、辦報、辦學會,非官非民,可以做官,或將要做官。而且,已經脫離了平民身份,經常和官府來往,可以和官府合作。

紳士的身份是可變的,有尚未做官的紳士,有做過多年官的紳士,也有做過了官的紳士,免職退休,不甘寂寞,再去做官的。做過大官的是大紳士,做過小官的是小紳士,小官可以爬到大官,小紳士也有希望升成大紳士,自己即使官運不亨,還可指望下一代。不但官官相護,官紳也相護,不只因為是自己人,還有更復雜的體己利害關系。譬如紳士的父兄親黨在朝當權,即使不是權臣而是御史之類有彈劾權的官。更糟的是居鄉(xiāng)的宰相公子公孫,甚至老太爺、老岳丈,一紙八行,可以摘掉地方官的印把子,這類人不一定做過官,甚至不一定中過舉,一樣是大紳士。至于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眼前雖未做官,可是前程遠大,十年八年內難保不做巡方御史,以至頂頭上司,地方官是絕不敢怠慢的。《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后的情形,便是絕好的例子。

以此,與其說,紳士和地方官合作,不如說地方官得和紳士合作。在通常的情況下,地方官到任以后的第一件事,是拜訪紳士,聯歡紳士,要求地方紳士的支持。歷史上有許多例子指出,地方官巴結不好紳士,往往被紳士們合伙告掉,或者經由同鄉(xiāng)京官用彈劾的方式把他罷免或調職。

官僚是和紳士共治地方的。紳權由官權的合作而相得益彰。

貪污是官僚的第一德行,官僚要如愿地發(fā)揚這德行,其起點為與紳士分潤,地方自治事業(yè)如善堂、積谷、修路、造橋、興學之類有利可圖的,照例由紳士擔任;屬于非常事務的,如辦鄉(xiāng)團、救災、賑饑、丈量土地、舉辦捐稅一類,也非由紳士領導不可,負擔歸之平民,利益官紳合得。兩皆歡喜,離任時的萬民傘是可以預約的。

上面所說的地方自治事業(yè),和現代所謂“自治”意義不同,不容混為一談。而且,這類事業(yè)名義上是為百姓造福,實質上是為官僚、紳士聚財,假使確曾有一絲絲利及平民的話,那也只是漏出來的涓滴而已。現代許多管稅收的衙門墻上四個大字“涓滴歸公”,正確的解釋是只有一涓一滴歸公,正和這個情形一樣。

往上更推一層,紳士也和皇權共治天下。

紳權和皇權的關系,即士大夫的政治地位在歷史上的變化,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秦到唐,第二時期從五代到宋,第三時期從元到清。當然這只是大概的劃分,并不包含絕對的年代意義。

具體地先從君臣的禮貌來說吧,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賈誼和漢文帝談話,不覺膝之前席,可見都是坐著的。唐初的裴監(jiān)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學士在唐太宗面前也都還有坐處。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論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奏事了,清朝大官上朝得穿特制的護膝,怕跪久了吃不消。由坐而站、而跪,說明了三個時期君臣的關系,也說明了紳權的逐步衰落和皇權的節(jié)節(jié)提高。

從形式再說到本質。

前一時期的典型例子是魏晉六朝的門閥制度。

漢代的若干世宦家族,如關西楊氏、汝南袁氏之類,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莊園遍布州縣,奴仆數以千計,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在黃巾動亂時代,地方豪族如孫策、馬超、許褚、張遼、曹操之類,為了保持土地和特殊權益,組織地主軍隊保衛(wèi)鄉(xiāng)里,造成力量,有部曲,有防區(qū),小軍閥投靠大軍閥,三個大軍閥三分天下,這兩類家族也就占據高位,變成高級官僚了。大軍閥做了皇帝,這些家族原是共建皇業(yè)的,利害共同,在九品中正的選舉制度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大官位為這些家族所獨占。東晉南渡,司馬家和王、謝等家到了建康,東吳的舊族顧、陸、朱、張諸家雖然是本地高門,因為是亡國之余,就吃了虧,在政治地位上屈居第二等。這些高門世執(zhí)國政,王、謝子弟更平步以至公卿,到劉裕以田舍翁稱帝,陳霸先更是寒人,在世族眼里,皇家只是暴發(fā)戶,朝代盡管改換,好官我自為之。士大夫集團有其傳統的政治、社會、經濟以至文化地位,非皇權所能增損,紳權雖然在侍候皇權—因為皇帝有軍隊—目的在于以皇權來發(fā)展紳權,支持紳權。經隋代兩帝的有意摧殘,取消九品中正制,取消長官辟舉僚屬辦法,并設進士科,用公開的考試制度,以文字來代替血統任官,但是,文字教育還是要錢買的,大家族有優(yōu)越的經濟地位、人事關系,唐朝三百年的宰相,還是被二十個左右的家族包辦。

門閥制度下的紳權有歷史的傳統,有莊園的經濟基礎,有包辦選舉的工具,甚至有依門第高下任官的制度,有依族姓高下締婚的風氣,高門華閥成為一個利害共同的集團。并且,公卿子弟熟習典章制度,治國(辦例行公事)也非他們不可。在這情形下,紳權是和皇權共存的,只有兩方合作才能兩利。而且,皇帝人人可做,只要有軍力便行。士大夫卻不然,寒人門役要成為士大夫,等于駱駝穿針孔,即使有皇帝手令幫忙,也辦不到。何事非君,紳權可以侍候任何一姓的皇權,一個擁有大軍的軍閥,如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卻做不了皇帝。

考試制度代替了門閥制度,真正發(fā)揮作用是10世紀的事。

經過甘露之禍,白馬之禍,多數的著名家族被屠殺。經過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五代亂離,幸存的士族失去了莊園,流徙各地,到唐莊宗做皇帝,要選懂朝廷典故的舊族子弟做宰相都很不容易了。宋太祖太宗只好擴大進士科名額(唐代每科平均不過三十人,宋代多至千人)。用進士來治國,名額寬,考取容易,平民出身的進士在數量上壓倒了殘存的世族。進士一發(fā)榜即授官,進士出身的官僚紳士和皇權的關系是伙計和掌柜,掌柜要買賣做得好,得靠伙計賣勁,宋朝家法優(yōu)禮士大夫,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正是這個道理。

和前一時期不同的,前期的世族子弟有了莊園,才能中進士、做官,再去擴大莊園。這時期呢,做了官再置莊園,名臣范仲淹置蘇州義莊,派兒子討租,討得幾船谷子便是好例子。

更應該注意的是印刷術發(fā)明了,得書比較容易,書籍的流通比較普遍,知識也比較不為少數家族所囤積獨占,平民參加考試的機會增加了;“遺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念書,考進士,做官,發(fā)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政府的提倡,社會的鼓勵,做官做紳士得從科舉出身,竭一生的聰明才智去適應科舉,“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皇權永固,官爵恩澤,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為皇帝所用,共存談不上,共治也將就一下了。皇家是士大夫的衣食飯碗,非用全力支持不可,士大夫是皇家的管家干事,俸祿從優(yōu),有福同享,君臣間的距離不太近,也不太遠,掌柜和伙計間的恩意是密切照顧到的。

從共存到共治已經江河日下了。元明清三代連共治也說不上,從合伙到做伙計,猛然一跌,跌作賣身的奴隸,紳權成為皇權的奴役了。

蒙古皇朝以馬上得天下,也以馬上治天下,軍中將帥就是朝廷的官僚,軍法施于朝堂,朝官一有過錯,一頓棍子板子鞭子,挨不了就被打死,僥幸活著照樣做官。明太祖革了元朝的命,學會了這一套,殿廷杖責臣僚,叫作“廷杖”,在歷史上大大有名。光打還不夠,現任官有鐐足辦事的,有戴斬罪辦事的。不但禮貌談不上,連生命都時刻在死亡的威脅中。皇帝越威風,士大夫越下賤,要不做官吧,有官法硬給綁出去,非做不可,再不干,便違反了皇章,“士不為君用”,得殺頭。君臣的關系一變而為主奴,說是主奴吧,連起碼的主子對奴才的照顧也不存在的。前朝的舊家巨室被這個黨案、那個逆案給掃蕩光了,土地財產被沒收。老紳士絕了種,用八股文所造成的新紳士來代替,新紳士是從奴化教育里成長的,不提反抗,連挨了打都是“恩譴”,削職充軍,只要留住腦袋便感謝圣恩不盡,服服帖帖,比狗還聽話。到清朝,旗人對皇帝自稱奴才,漢官連自稱奴才的資格也不夠,不但見皇帝得跪,連見同事的王爺貝勒也得跪。到西方強國來侵略,打了幾次敗仗,訂結了多少次屈辱條約以后,皇權動搖,洋權日盛,對皇權的自卑被洋人代替,結果是洋權控制了皇權,洋教育代替了八股,舊士大夫改裝為知識分子以及自由主義者,出奴入主,要說說洋人所說的話,要聽聽國外的輿論,要做做外國人所示意的,在被譴責、被訓斥之后,還得賠笑臉,以興紳權為興民權之起點,辦報紙,立學會,假手于官力,為自己找“新路”,這些紳士除了服裝以外,面貌是和五十年前那些人一模一樣的。

紳權在歷史上的三變,從共存到共治,降而為奴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歷史說明了兩千年來紳權的沒落和必然的淘汰。梁啟超的時代過去了,我們今天來研究這個五十年前被提出的課題,不但很有趣,也是很重要的。

關于歷史上紳士所享受的特權,將在另一文中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土默特左旗| 吉安县| 鲜城| 扶绥县| 莱州市| 青冈县| 喀喇| 汽车| 南投市| 南溪县| 如东县| 长海县| 鄯善县| 满洲里市| 丹棱县| 师宗县| 长春市| 象山县| 平和县| 济南市| 宜川县| 淳化县| 清徐县| 信丰县| 温州市| 迁安市| 西乡县| 巴东县| 万州区| 奉节县| 连城县| 芜湖市| 浑源县| 子洲县| 丹寨县| 余姚市| 庆安县| 南木林县| 江阴市|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