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羞恥感:培養心理彈性,重塑自信
- (美)約瑟夫·布爾戈
- 10字
- 2021-02-22 15:44:20
第一部分 羞恥感的維度
第1章 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羞恥感的核心作用,因為我們用五花八門的方式來詮釋羞恥感,用諸多不同的詞語來稱呼這種體驗,就是不用“羞恥感”這個詞本身。請想象如下場景,那是一個女人在一天中感受到的一系列情緒,而這些情緒正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常常會遇到的。
奧利維婭的故事
盡管奧利維婭和凱文是和平分手的,但她在每次和朋友談到自己的離婚時,仍然時常隱約地感到沒面子……就好像是自己搞砸了,即便她自己清楚事實并非如此。當她聽說凱文已經開始和別人談戀愛時,她的感覺就更糟了。為什么他能那么快找到伴侶,而自己依然在線上約會方面毫無進展?她遇到的大多數男人都言行不端,沒給她留下什么好印象,不過喬希是個例外。他是一名英俊的律師,在公設辯護人辦公室上班。他讓奧利維婭難以忘懷,而他在兩次約會后就再也不聯系她了。即便是在幾周之后,她依然為喬希的事感到難過。
奧利維婭知道這樣想有失理性(她和凱文一樣想要離婚),但她情不自禁地覺得前夫“贏了”,弄得她像一個失敗者。
在36歲的時候,公司向她提供了一份調任工作的機會——新職位、更重要的職責,還有可觀的提薪,她接受了。到千里之外,在新的城市里,和新的人在一起,遠離一切不斷讓她想起自己情場失意和婚姻失敗的事物,也許她就能轉運了。這個選擇無疑對她的事業來說是有利的。
在新工作開始的第一天早晨,奧利維婭被鬧鐘叫醒的時候,她依然隱約擔心自己可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在設想當天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時,她感到出乎意料的焦慮。在穿上為當天準備的新襯衫時,她不禁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也許低領口會讓人注意到自己過于突出的鎖骨。她總是為自己凸起的鎖骨感到難為情,于是她選擇了一件領口更高的白色棉質襯衫。
用新咖啡機泡了一杯咖啡后,她打開了Google郵箱,然后就為自己沒有回復莫莉的郵件感到內疚,莫莉的郵件依然待在收件箱里。由于搬家跨過了大半個美國,她自然會在通信方面不太及時,但她依然對自己感到失望。多年以來,她一直下決心要好好回復信件,而自己的表現總是差強人意。莫莉一直是個好朋友,非常可靠,在奧利維婭需要的時候,總能伸出援手。她匆忙寫了一封回信,問莫莉當天晚上下班后是否有時間用Skype視頻通話。她們可以談論她新工作的第一天過得如何。
出門后,奧利維婭聽到了電梯鈴聲,她連忙沖進走廊,跑向電梯。正當電梯的不銹鋼門打開時,她的高跟鞋被地毯絆住了,她差點一個趔趄跪在地上,此時電梯里另外兩名租戶正盯著她看。其中一人是一名中年男子,另一人是與她年紀相仿的女人,奧利維婭昨天剛在大廳里見過她。
奧利維婭的臉漲得通紅,覺得自己很愚蠢。太尷尬了!那個女人把手放在奧利維婭的胳膊上,對她微笑以示安慰,她此時才感覺好些。“有一回我也是這樣的,”那個女人說,“對著整個電梯的人摔了個倒栽蔥!”
在奧利維婭到達辦公室的時候,她感覺平靜了不少,感到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技能和經驗來搞定新工作。微笑的前臺接待員讓她感覺受到了歡迎,并給人力資源部打電話通知了她的到來。奧利維婭新部門的副總裁安排她與團隊成員一一見面,上午的時光一眨眼就過去了。見面會結束時,已接近午餐時間,奧利維婭的副總裁露出了尷尬的笑容。
“真是有點兒不好意思,”她說,“我本來要帶你出去吃午餐的,但是我沒想到……是這樣的,我有點兒脫不開身。會計部門的西莉亞有個寶寶派對,這是她休產假前最后一天上班;丹在午餐時約了重要客戶,而大衛又外出了。事情真是太不湊巧了,我很抱歉。”
“沒關系,”奧利維婭說道,“我一個人能行。”
“明天,”副總裁說道,“明天一定帶你去。謝謝你的理解。”
奧利維婭的確很理解她。不過,獨自一人在帕納拉面包店吃飯,仍然讓她有些受傷。她知道沒必要往心里去,同事也沒有任何理由邀請她去參加寶寶派對,去祝賀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女人,但她依然感覺受到了冷落。她不喜歡獨自一人在公共場合吃飯。即使在這家快捷休閑餐廳里,只有幾名顧客在獨自用餐,她感到很脆弱,自己就這樣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其他那些獨自用餐的人,是否也在擔心自己被當作一個沒有朋友的、不配得到他人陪伴的局外人呢?奧利維婭從她的公文包里找出了上午見面會時的備忘錄,在午餐的剩余時間里,她一直盯著紙面,回避與其他顧客進行目光接觸。
當晚在和莫莉視頻聊天時,奧利維婭講了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歷:開車穿越大半個美國,在堪薩斯爆了車胎,搬家工人卸貨的時候發現丟了兩個箱子,還有她第一天上班的事情。當她細數自己面臨的困難時,她為自己做的這一切感到自豪。她原本可以老老實實地待在原地,埋首于日常瑣事和離婚之后的失敗感中;恰恰相反,她接納了轉變,張開雙臂迎接了新生活。
“我覺得你非常勇敢,”莫莉說,“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像你一樣。”
當她看到朋友臉上帶著愛意和敬佩的微笑時,奧利維婭心中的自豪感更加強烈了。
羞恥感的維度
諸多情緒理論領域的研究者認為,羞恥感其實是一個情緒家族(從輕度的尷尬到深深的羞辱)。在上面的故事中,奧利維婭感到(或預期自己會感到)許多類似的情緒。在一天中,不論她的體驗有多短暫,她依然有諸多感受:
·隱約地感到沒面子
·為自己感到難過
·像一個失敗者
·質疑自己的外貌
·愚蠢和尷尬
·難為情
·內疚
·受傷、受冷落
·脆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不配得到他人陪伴
有的情緒較為輕微,有的情緒更為強烈。所有這些情緒都描述了關于她自己的痛苦體驗——有關她的外貌、人際關系,以及她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或應做之事的期望。還有些情緒與具體的特征或行為有關(她的鎖骨、在電梯前差點摔跤),而另一些情緒的原因則更具一般性(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或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他人陪伴)。
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存在兩種差異:①從輕微到強烈;②從具體到一般。
精神病學家、羞恥感研究者邁克爾·劉易斯寫道:“實際上,尷尬和羞恥感是相關的……兩者只在強度上有所差異。”人類常見的其他情緒也會有不同強度的差異;有的情緒與具體領域相關,而其他情緒在本質上更具一般性,例如:惱火→憤怒→憤慨。
你在跟自己的愛人吵架時可能就體驗過這個維度上的情緒變化。對于某些疏忽的輕微惱怒可能在爭執中升級為憤怒,最終讓你大發雷霆,甚至讓你(可能暫時)覺得你們的關系完蛋了。
與羞恥感一樣,憤怒實際上也是一個情緒的家族,會在同一維度的不同程度上出現。我們的語言為這個維度上的不同點賦予了具體的名稱,從而使我們得以根據其是輕微、中等,還是強烈,進一步區分這些情緒。對于情緒中的悲傷家族,或那些反映恐懼程度和強度的感受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
所有的人類情緒都會在強度上有所不同。
貫穿全書,我會從“一個情緒家族”的角度來對待和討論羞恥感——一系列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情緒。悲傷和恐懼也是痛苦的體驗,但羞恥感帶來的痛苦是與眾不同的,這種痛苦總是令人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是誰”、自己的外貌、自己本身以及他人身上。因此,內疚、尷尬等情緒通常被稱作“自我意識的情緒”(self-conscious emotions)。
對于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其共性在于痛苦的自我覺知。
內疚vs.羞恥感
許多寫到羞恥感這個主題的作者都會努力區分它與內疚的差異,仿佛兩者是完全不相干的情緒。精神分析師海倫·劉易斯(Helen Lewis)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首先提出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羞恥感的體驗直接與自我相關,而自我是評價的關注點。當個體感到內疚時,自我并不是負面評價的主要對象,而所做或未做之事才是關注的重點。”簡而言之(約翰·布雷蕭總結道),內疚與你的行為有關,而羞恥感與你“自己是誰”有關。
持有這種觀點的理論學者通常會用下列例證來說明這種區別。
內疚:“忘了你的生日,我感覺很糟糕。”此處的內疚指向的是“做過或未做”的行為,與一個人總體的價值無關。內疚通常會導致過錯方向受傷害的人道歉或做出彌補。
羞恥感:“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沒人喜歡我。”此處的羞恥感彌散于個人的自我意識中,并定義了他的自我認識。這個人可能會覺得無論自己做什么,都無法改善現狀。
正統的專業人士可能會堅持認為內疚和羞恥感是完全不同的情緒,但大多數外行人并不了解個中分別:可能在一般人說到內疚或羞恥感的時候,這兩個詞差不多是可以互相替換的。《韋氏大學英語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對羞恥感的定義體現了大多數人使用這個詞時所表達的意思:“對于內疚、缺點或不當行為的意識所引發的一種痛苦情緒。”它將羞恥感定義為對內疚的意識,將這兩種情緒混為一談,而在理論上,這兩者應當是完全不同的,有著明確的區別。
這種概念邊界的模糊由來已久,因為我們口中的內疚和羞恥感(這兩種痛苦的自我覺知)在身體體驗上極為相似。我們也許能有意識地區分內疚和羞恥感,但兩者都涉及相同的生理反應。至于我們是把那種感受稱作內疚還是羞恥感,這取決于它的強度、引起那種感受的事件,以及我們為緩解痛苦可能會采取的行動。舉例來說,羞恥感讓你想要躲起來,而內疚可能會讓你做出補償。然而在生理層面,兩者帶來的糟糕感受是類似的。
嚴謹的研究者已經做過諸多很有說服力的研究,他們將羞恥感與內疚、尷尬、恥辱以及其他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區分開來。但是,在著重強調它們之間毋庸置疑的差異時,我們可能會忽視這些情緒所共有的痛苦的自我覺知。本書會將所有這些情緒看作一個共同家族的一部分,這個家族中的情緒都有著相同的生理基礎。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這些情緒在兩個維度上有差異:從輕微到強烈,從具體到一般。從這個視角來看,內疚屬于羞恥感的情緒家族,與某些具體的事情有關,即某種作為或不作為;內疚既可能很輕微,也可能很強烈。
在本書中,我會將羞恥感作為一個涵蓋性術語,包括涉及痛苦自我覺知的整個情緒家族。你在閱讀的時候,請牢記羞恥感與破壞性情緒之間的區別。記住:所有的情緒都有強度之別,羞恥感家族中的所有情緒都會讓人產生痛苦的自我覺知。
有關羞恥感的流行概念
許多人在閱讀了約翰·布雷蕭的經典之作《治愈束縛你的羞恥感》(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 You)后,都熟悉了一種特殊的羞恥感——有害的羞恥感,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施加在孩子身上的精神虐待與身體虐待的后遺癥。這種羞恥感給孩子留下了一種自身受損的感覺,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近年來,布琳·布朗的著作讓讀者意識到了另一類羞恥感,我稱之為“社會羞恥感”(social shame)。這種羞恥感是由完美主義和難以企及的理想化目標帶來的。尤其是在廣告和無處不在的刻板印象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的社會充斥著這種完美主義和理想化目標。作為研究社會工作的教授,布朗認為社會羞恥感導致人們(尤其是女性)有一種自己永遠“不夠好”的意識。
在本書中,我對羞恥感的界定范疇更廣。雖然布雷蕭和布朗的工作都為我們理解羞恥感的本質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他們都傾向于將其看作一種由外界(傷人的父母或完美主義的社會文化)施加的破壞性力量。與之相反,我認為即使沒人想要我們感到羞恥,甚至在我們獨自一人時,我們依然會有這種感受。我相信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不僅是他人施加于我們的痛苦體驗,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讓我們回到對奧利維婭那個工作日的故事上。盡管她的某些身體意象問題可能源于從廣告中獲取的完美主義信息,但外部力量或他人的刻意行為并非她產生當天感受的主要原因。
她隱約感到沒面子,因為自己離婚了;她覺得跟前夫比起來自己“像個失敗者”,因為前夫已經開始談戀愛了,而她依然單身。被她的約會對象忽視僅僅增強了那些感受。在未能及時回復莫莉的郵件時,她感到內疚;在電梯前差點摔跤,又讓她感到尷尬。盡管她的同事并非刻意不邀請她參加寶寶派對,但她還是覺得受到了冷落;之后她又在午飯時思忖別人是否會覺得她沒朋友。
沒人想要奧利維婭感受到這些情緒。她感到羞恥,因為她:①讓自己失望了;②以非自愿的方式暴露在眾人面前;③對他人的興趣沒能得到預期的回應;④感到與身邊的社會環境缺乏聯結。
在第3章和第4章中,我會詳細探討這四種情況,我將其稱為“羞恥感范式”(shame paradigms),以幫助你理解所有人如何經常感到羞恥,以及為什么會這樣。
羞恥感的面具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羞恥感出現的頻率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料,而且人們常會深陷羞恥感困境而不自知。在我數十年的實踐工作中,很少有來訪者在前來治療時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正深陷痛苦的羞恥感中。雖然他們有時候會提到自己的低自尊,但更常見的是,他們會告訴我,自己要么在社交情境下會感到很焦慮,要么有進食障礙或周期性的抑郁癥狀。在和來訪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到后來才發現他們承受著深深的羞恥感,而他們之前卻從未意識到。
當來訪者進入咨詢室的時候,他們的羞恥感常以偽裝示人:來訪者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痛苦,他們掩飾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羞恥,將羞恥感藏在自己和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下面我將為你介紹我的三位來訪者,他們各自采用了一種關鍵的偽裝策略,大多數人都會采用這些策略來避免體驗到羞恥感的痛苦。
杰里米:回避羞恥感
杰里米接近30歲,是一位英俊的成功男人。他很難說清自己前來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他身居高位、薪資不菲,許多朋友都很羨慕他的工作,而他只是說“還可以”。他在和一位美麗動人、事業有成的女士約會,并被她深深地吸引,但他們缺乏激情。他告訴我:“我和她之間‘還可以’。”事實上,他生活中的大多數方面似乎都還可以。他似乎從不對發生的任何事情感到興奮,或對遇到的任何人有熱情。他很少笑。
杰里米曾經告訴我,樂觀是愚蠢的,因為它會讓你失望。他解釋道,如果你做好最壞的打算,那么一旦事情的結果好過預期,你就會感到非常驚喜。可是他從未感到過驚喜。他的生命中幾乎沒有樂趣,他也很少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感到快樂。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發現,杰里米剝奪了自己潛在的快樂,因為他不愿承擔失望的風險。他渴望與人有情感的聯結,但他最害怕的事情莫過于因他人的陪伴而感到快樂,而對方卻沒有相同的感受。他想象不出比這更讓他感到羞恥的事情。
在本書后面的部分里,你會見到像杰里米一樣的來訪者,他們通過回避可能引起羞恥感的情境來避免感到羞恥。漠不關心、社交焦慮、完美主義、拖延和性生活混亂的狀態以相互關聯的方式,服務于相同的目的。
塞雷娜:否認羞恥感
收到塞雷娜詢問心理治療的語音信息后,我給她回電話時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很高興你這么快就回電話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他們要好幾天才會回電話。”這句話奠定了我們交談的基調,也揭示了她的工作狀態和社交狀態。
塞雷娜認為自己是一名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拒絕容忍任何男性特權的跡象。“我太過尊重自我。”她這樣告訴我。在我們交談的時候,我聽到她多次說過這句話。這句話經常讓我覺得塞雷娜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中那個“說話過火”的角色,我懷疑在那咄咄逼人的傲慢背后隱藏著深深的羞恥感。我們之后的交談證實了這種觀點。
雖然我無法肯定塞雷娜在我的辦公室之外是什么樣的,但我覺得她很容易受到冒犯,可能別人毫無此意,她也會臆想受到了他人的冒犯。很明顯,在工作中她對同事的態度是專橫的,甚至經常讓人感到是傲慢的。績效考核的結果要求她去尋求心理治療。上級告訴她,她需要提高自己的“同理心技巧”,這樣她才能理解自己為何以及怎樣疏遠了眾多的同事。
在后面的章節中,你會見到其他類似塞雷娜的來訪者,他們通過否認羞恥感的存在,并讓身邊其他人感到難受來應對嚴重的羞恥感。狂妄、傲慢、指責和自以為是的正義感都在于消除(投射)無意識的羞恥感,并迫使他人感到羞恥。
詹姆斯:控制羞恥感
在為詹姆斯治療了幾個月后,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么他還會和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盡管他的女朋友年輕漂亮,比他小20多歲,但她的情緒極不穩定,而且有虐待傾向,她讓詹姆斯痛苦不堪。根據詹姆斯的描述,我很快就明白了他的女朋友是一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從她對詹姆斯的態度上看,這再明顯不過了。她可能在某一天覺得詹姆斯是她的“白馬王子”,而在另一天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
詹姆斯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專業人士,在他的領域內廣受尊重,然而他卻沒有真正的朋友。雖然他在表面上脾氣很好,愛開玩笑,但他是在用幽默和他人保持距離。盡管他承認自己會感到羞恥,但我們花了好幾個月才弄明白他的自我保護方式:為了避免最難以預料、最痛苦的羞恥感,他和一個定期攻擊他的人住在一起,而他能將其看作精神病人而不予理會。后來,我們逐漸了解,詹姆斯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激怒他的女朋友,讓她攻擊自己,而他會時不時地故意這么做。
在本書中你會更了解詹姆斯,也會見到其他像他一樣的來訪者,他們嘗試用增強控制感的方式應對難以忍受、無法預測的羞恥感,這樣他們就能知道自己何時會感到羞恥,并且這種羞恥感以何種方式出現。當人們屈從于羞恥感時,他們會自憐、自我憎恨、自我貶損,或者表現出受虐傾向,借此讓羞恥感變得熟悉而可預測。
通過回避、否認、控制羞恥感的策略,人們試圖掩飾并減輕暴露于羞恥感的痛苦。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中,我會呈現多個心理治療的案例記錄,展示關于這些策略的真實個案,并將它們與我們所有人在回避、否認、控制日常羞恥感時使用的普通的、非病理性的方法聯系起來。
[1] 寶寶派對(baby shower)或者叫“迎嬰聚會”,人們為了迎接即將誕生的嬰兒,為準媽媽送去禮物和祝福,慶祝她即將成為一位母親。——譯者注
[2] 快捷休閑餐廳(fast-casual restaurant)是美國餐飲業在進入21世紀以后新出現的一類餐飲模式,相當于快餐(fast food)與休閑正餐(casual dining)的結合體。——譯者注
[3] M.Lewis,Shame,the Exposed Self,83.
[4] Tangney and Fischer,Self-Conscious Emotions.
[5] H.Lewis,Shame and Guilt in Neurosis,30.
[6] Tomkins,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351.
[7]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場,哈姆雷特與王后葛楚德觀看伶人表演的戲劇。劇中的“伶后”發誓在丈夫死后永不嫁人,王后葛楚德評論道:“我覺得那女人在表白心跡的時候,說話過火了一些。”——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