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業史
- (美)馬克·彭德格拉斯特
- 1266字
- 2021-02-22 15:44:41
咖啡傳入阿拉伯
埃塞俄比亞人發現咖啡后,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通過和阿拉伯人的貿易往來使咖啡傳入阿拉伯,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公元6世紀,埃塞俄比亞人入侵并統治也門長達50年,很可能是在那時候埃塞俄比亞人把咖啡帶到了也門,并開墾了咖啡種植園。于是阿拉伯人也開始飲用這種提神飲料。也門的阿拉伯人便開始在附近的山上種植咖啡樹,并在山區建立水利設施引水灌溉。當時,阿拉伯人把咖啡稱作“咖瓦”(qahwa),這本是一種阿拉伯美酒的意思,今日咖啡一詞也是從這個詞衍化而來的。另外一些人認為咖啡一詞的來歷如下:第一,來源于埃塞俄比亞地名卡法(Kaffa);第二,來源于阿拉伯語表示能量的詞quwwa;第三,來源于一種名叫“咖特”(khat)的草做成的“咖弗塔”(kafta)飲料。
一開始是蘇菲派信徒為了在晚上的祈禱儀式上保持清醒而開始飲用咖啡。然而沒過多久,咖啡就擺脫了藥物和宗教用途,而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錢人家里還有自己的咖啡間,專供朋友相聚享用咖啡。而家里沒有咖啡間的人則可以到咖啡館去享受,當時的咖啡館叫作Kaveh Kanes,遍布大街小巷。到15世紀末,穆斯林已經把咖啡帶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包括波斯(現伊朗)、埃及、土耳其、北非,而咖啡也成了一種賺錢的商品。
咖啡從埃塞俄比亞傳到也門后,阿拉伯人就把喝咖啡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幅18世紀早期的畫中是一位席地而坐的阿拉伯人,地上放著一個壺,里面盛滿了煮好的咖啡,阿拉伯人從壺中倒出一杯咖啡,細細品嘗。
16世紀,咖啡大行其道的同時也成了麻煩的制造者。伊斯蘭社會的統治者們認為民眾在咖啡館里過度放肆,于是決定關閉咖啡館。拉爾夫·哈托克斯(Ralph Hattox,《咖啡與咖啡館》(Coffee and Coffeehouses)作者)在他關于阿拉伯咖啡館的書中寫道:“咖啡館里的人們沉溺于各種不當娛樂中。”
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年輕總督凱爾發現社會上諷刺他的詩出自咖啡館之后關閉了麥加所有的咖啡館。他還說服宗教、法律和醫學各界人士支持他的這一舉動。就這樣,1511年,圣地麥加的所有咖啡館全部被強行關閉。
麥加的咖啡館一直關閉,然而開羅的穆斯林統治者蘇丹本人卻是個嗜咖啡如命的人,因此當他聽說這一情況后,立刻下令撤銷之前總督的咖啡館關閉令。但是,整個16世紀,其他的阿拉伯統治者和宗教領袖也在不斷地抨擊咖啡的各種不是。例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舊稱)的大維齊爾庫普瑞利擔心戰爭期間咖啡館里出現反動的煽動性言論,因此也關閉了市里的所有咖啡館。一旦發現有人喝咖啡,則重刑伺候。發現再犯,則裝進皮袋然后縫起來,扔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里去。即便懲罰制度如此嚴厲,仍然有很多人冒死偷喝咖啡,最后喝咖啡的禁令還是敵不過民意而不得不撤銷。
為什么在早期的阿拉伯社會里,即使面對嚴刑峻法,人們依然執著于咖啡呢?當然,咖啡因會使人上癮,這是原因之一,但是還有更多的原因。咖啡能夠讓人思緒敏銳、體力倍增而沒有任何副作用。咖啡館也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聚在一起聊天、娛樂和談生意的場所,這里可以促進商人達成合作協議,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不管任何人都能夠平等相處。16世紀,咖啡已經成為家庭的必需品,如果丈夫無法滿足妻子對咖啡的需求,則女方可以以此為由提出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