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
  • 陳振
  • 7855字
  • 2021-02-07 11:18:50

第一節 三省六部制的破壞與宋初的中央政府機構

一、中書與宰相、副相、使相

宋初沿后周舊制,以“中書”為最高行政機構。中書全稱為中書門下,亦稱政事堂、都堂、政府、東府,為宰相和參知政事(副相)的議事與辦公處,與樞密院(樞府、西府)合稱“二府”,為宋代最高政治、軍事機構。

宋初也沿晚唐、五代舊制,“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上為宰相”(1)。而且北宋真宗時的學者也認為,唐自中期以后,“唯侍中、中書令及平章事,是為正宰相之任,五代相承,未之或改”(2)。但自后周顯德元年(954年)中書令(宰相)馮道死后,未再以中書令銜任命宰相,宋代也不再以中書令銜任命宰相。

宋初(直至元豐官制改革以前)的宰相職銜分為侍中、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等,但只有很少幾個權位隆盛或德高望重的同平章事銜宰相,才能晉升為侍中銜宰相。史稱:“國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寧(實際是至治平四年,1067年),真拜侍中才五人?!?a href="#jz_01_1197" id="jzyy_01_1197">(3)“真拜侍中”,即是以侍中官銜任宰相,不用再加“同平章事”差遣銜。這五人中范質和趙普屬北宋前期,范質在乾德二年(964年)罷相時的宰相銜是:“司徒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趙普兩次以侍中銜任宰相,分別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和淳化元年(990年)罷相,這兩次罷相時的宰相銜是:“開府儀同三司、司徒(后一次為守太保)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梁國公(后一次為上柱國、許國公)”(4),全都不帶同平章事差遣銜。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北宋元豐官制改革前宰相的低級職銜,具有三省六部“丞、郎以上至三師”官稱的官員才能擔任宰相同平章事“差遣”職銜(5)。初任宰相都是此銜,只有很少數的同平章事宰相升為侍中官銜的宰相。

宋初也循唐、五代舊制,宰相都例兼三館館職。太祖時初任宰相為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稱集賢相;后升兼監修國史,稱史館相;最后升兼昭文館大學士,稱昭文相。兩相同時任命時,一兼監修國史,一兼集賢殿大學士,以示兩相的高低。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起,初任同平章事銜宰相,常不兼領館職,以后才升兼館職,也有任相二三年直至罷相也未兼館職的;侍中銜宰相都兼昭文館大學士銜,昭文相為首相、上相。

宋初也沿唐、五代舊制設“使相”,“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6)。使相是享受宰相禮遇,但無宰相實權的榮譽銜。自唐中葉設使相以來,都只作為榮譽銜,從未行使過什么職權。只有乾德二年,趙光義以“使相”銜行使了一次宰相的職權。當時宋太祖急于罷免原后周的宰相范質等三相,以致次日當他任命趙普為宰相時,因沒有在任宰相而無法簽署敕令,為了使趙普的任命合法化,宋太祖以其弟趙光義有“使相”銜,令其簽署敕令,這才完成了對趙普宰相的任命。這也是唐代創設使相以來,使相唯一的一次行使宰相職權。

隋唐五代都只設宰相,沒有副相。宋太祖既于乾德二年正月任命親信趙普一人為宰相,于是想為趙普設副手,以協助他處理政務,但不知取什么名稱為好,于是召問翰林學士承旨陶穀,比宰相低一等為何官,對前代官制一知半解的陶穀,竟然回答說:“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逼鋾r趙普的宰相職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唐代參知政事地位高于同平章事,以致后來遭到真宗時的宰相李沆的譏諷,“陶穀失之矣”。但參知政事卻因此成為宋代副相的職銜。

宋初參知政事雖作為副相,但其職權、地位都比較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別設磚位于宰相后”,而且“止令就宣徽使廳上事”(7),不在政事堂舉行“上事”的儀式,也不在政事堂辦公,實際上只是宰相的助理。由于趙普擅權,宋太祖才于開寶六年(973年)六月決定提高參知政事的職權,與宰相輪流知印、押班、奏事,使之真正具有副相的職權。以后參知政事的職權,又有所降低。直至宋太宗末年,因為參知政事呂端于至道元年(995年)升為宰相,奏請提高仍為參知政事的寇準的權位。太宗采納呂端的意見,“詔自今參知政事宜與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磚先異位,宜合而為一,遇宰相、使相視事及商議軍國政事,并得升都堂(政事堂)”,參知政事的權位實際上與宰相相當,實同次相。次年七月,寇準罷參知政事后,參知政事的權位又有所降低,“閏七月詔:自今(原作令,誤)中書門下只令宰相押班、知印,其參知政事遇正衙橫行參假,并重行異位(磚位),非議軍國政事,不得升都堂”(8)。其他都按開寶六年的詔令執行。以后,除朝會仍由宰相押班外,其他職權大多恢復,缺相時亦可代行宰相職權。

中書(政府)的辦事機構稱“中書五房”,也稱制敕院,分為孔目、吏、戶、兵禮、刑五房,設堂后官十五人,由“吏”擔任,分主五房事務。堂后官也稱堂吏。開寶六年(973年)四月,宋太祖“知堂吏擅中書權,多為奸贓,欲更士人”,因而下“詔曰:堂后官十五人,從來不曾替換”(9),命由吏部流內銓選官員擔任,然而沒有選夠而不得不留用舊人。每房三人,分管承受詔旨敕草的書寫、校對和用印、發放等事。淳化四年(993年)八月,宋太宗對中書五房分管的事務重新作了調整,堂后官減為六人,其中一人為提點五房公事,其余五人分主五房,各房堂后官下設錄事、主書、守當官等。此外,有主事房,設主書;勾銷房,設守當官。

中書(政府)的附屬機構還有舍人院。宋初中書省成為閑散機構,中書舍人成為寄祿官名,除特命外不草擬詔旨。另設舍人院于制敕院內,以其他官員代中書舍人草擬詔制(外制、中書制),稱知制誥,臨時代理稱權知制誥,資淺者稱直舍人院。

二、樞密院、宣徽院

宋初沿五代舊制,設樞密院、宣徽院。樞密院簡稱密院,也稱樞府、西府,“與中書(政事堂、政府、東府)對峙文武二柄,號為二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既奪兵部之權,又分宰相所管的軍事權,宰相如不兼樞密使,則只管行政事務,與唐代宰相兼管文武之制不同。

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副使為副長官;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設簽署樞密院事為次副長官;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又設同簽署樞密院事為末副長官。淳化二年(991年)九月,張遜以樞密副使任知樞密院事為正長官,而寇準、溫仲舒亦以樞密副使任同知樞密院事為副長官,他們都仍帶樞密副使職銜,且都享受樞密副使禮遇。以后新任知、同知樞密院事,即不帶樞密副使職銜,實際上是將樞密院正長官自樞密使降為知樞密院事。自此以后,設樞密使為長官,即以樞密副使或簽署樞密院事等為副長官;設知樞密院事為長官,則以同知樞密院事為副長官,兩套職銜不同時設置。從宋初起,樞密院長官逐漸以文官擔任為主,實行“以文制武”。

樞密院的辦事機構為承旨司。宋初設承旨、副承旨為長官,承旨司下設兵、吏、戶、禮四房,兵房設副承旨二人,其余各設一人。另有兵馬司,也設副承旨。各房、司副承旨以下設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淳化四年(993年)設都承旨為長官,后有副都承旨為副長官。承旨司除辦理各類事務外,還承擔在殿廷接受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的奏章后宣讀奏章。

宣徽院設宣徽南院使、北院使,地位在樞密副使之上。至道三年(997年)八月,宣徽北院使移位于樞密副使之下,但通常與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以任命先后敘位,說明地位相近。經常有樞密副使兼宣徽使,亦常有宣徽使兼樞密副使,宣徽使常是晉升樞密副使的階梯。宣徽使缺時,有時亦以參知政事或三司使臨時代職。宣徽院侵奪吏部、兵部及殿中省各一部分職權。

宣徽院辦事機構設都勾當官、勾當官為長官,下設兵、騎、倉、胄四案,以前行、后行(吏名)分管。

樞密院與宣徽院的辦事機構,宋初曾設官統管,稱簽書提點樞密、宣徽院諸房公事,至道三年八月起罷設。

三、三司

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此指六部中戶部下的頭司“戶部司”)三司。唐末五代初設官分領,后唐明宗始以宰相等總領,長興元年(930年)八月,專設官總領,原稱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明宗定名為三司使,地位在宣徽使之下。

宋初沿舊制設三司,號稱計省,為最高財政機構,主要侵奪原戶部、工部職權。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僅次于執政,其他禮遇與參知政事、樞密使略同;副長官稱三司副使。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宋太宗因三司官員奏事時互爭短長,紛紜不已,遂決定分設鹽鐵使、度支使、戶部使。淳化四年(993年)五月,又合為三司,只設三司使一人,事務由屬官“判官、推官通署頒行,三司使但于案檢署字”(10),三司使實際只起監察的作用。不久即發覺“三司簿領堆積,胥吏弛慢,因而為奸,不能發摘”。遂采納魏羽建議:“依唐制(分)天下郡縣為十道、兩京為左、右計”(11),設三司使二員,一稱左計使,一稱右計使。十月,又增設總計使,以協調左、右計使事務。但由于“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難以經久”(12),次年即又廢總計使及左右計使,重設鹽鐵、度支、戶部三部使。咸平六年(1003年)六月,又因各自邀功,而且“文符互出”,使得各地“莫知適從”(13),再次重合為三司,以寇準為三司使,另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副使,分管三部,三司使進行協調與裁決。

三司經過二十年紛改,重又恢復為一個機構。各部副使下設判官、孔目官等。三部分設鹽鐵七案、度支八案、戶部五案,分案辦理事務。三部各設勾院。三司下屬機構還有都磨勘司、都主轄支收司、衙司、諸司馬步軍糧料院等,以及三司推勘公事官等。

四、新設機構:審官院、流內銓、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三班院

宋初六部職權相繼被奪,中書(政府)奪吏部中級文官管轄權、刑部審刑權;戶部和工部職權基本為三司所奪;而樞密院奪兵部職權及兵部的中級武官管轄權;宣徽院則奪兵部低級武官管轄權,及兵部、殿中省的次要職權。

宋初又相繼設立新的機構,主要是分“中書”之權。如吏部在宋建國時還管轄七品以下的低級文官“京官”,但當乾德二年三月吏部尚書張昭罷職以后,所有京官的任命權都歸屬中書(政府)。吏部的流內銓遂成為獨立機構,另以他官“權判”為長官,但仍稱吏部流內銓,管轄八、九品初級文官“幕職州縣官”(也稱選人)(14)。

太宗初年設差遣院,管轄朝官(少卿、監以下中級文官)。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至是,(京官)與朝官悉差遣院主之”(15)。淳化三年(992年),設磨勘京朝官院,同年或稍前設置磨勘幕職州縣官院。淳化四年正月,前者改稱審官院,并將差遣院撤銷,職權并入審官院,行使的實際是“中書五房”的吏房職權。而磨勘幕職州縣官院,改稱考課院(一作三月改名),五月(一作至道二年,996年)并入流內銓(16)。

審刑院,淳化二年(991年)八月設置。史稱:“審刑院,本中書刑房,宰相所領之職,于是析出?!?a href="#jz_01_0244" id="jzyy_01_0244">(17)又稱:“先是,天下案牘,先定于大理,覆之于刑部。太宗慮法吏舞文,因置審刑院”(18),則是奪刑部之權。持前說的楊億為當時人,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也認為是從“中書”刑房分出。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七月,設糾察在京刑獄司,凡開封府及京城的其他審訊機構所判徒罪以上案件,皆“追覆其案,詳正而駁奏之。凡大辟,皆錄問”(19)。這是加強對京城審訊案件的復核。

宋初以供奉官、殿直、內殿承旨(制)為三班,為低級武官,也稱大、小使臣,隸屬于宣徽院,“三班多貴族子弟,豪縱徼幸”。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二月,設立專門機構,但未定名稱,派專人任點檢三班公事,以“總其名籍,差定其職任,考其殿最”(20),這是三班院的前身。雍熙四年(987年)七月,正式設立三班院,始奪宣徽院管轄低級武官之權。

其他次要的新設機構,如龍圖閣,真宗初年設置,藏太宗御著及有關文物;真宗末年又置天章閣,藏真宗有關文物,兩閣均設學士、直學士、待制及直閣或侍講,主要作為中級以上文官的職名。以后歷朝皇帝為先帝設閣成為定制。

唐設弘文館、史館、集賢院,分屬中書、門下二省。五代時沿設,只是聊備一格,僅小屋數十間以藏書,更談不上重視。宋朝建立,也只是在建隆二年(961年)因避諱,改弘文館為昭文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才易地重建,次年建成,總名為崇文院,成為主要的國家藏書之所。端拱元年(988年)于崇文院中建秘閣,以藏善本書籍及古字畫。

咸平三年(1000年)九月,設群牧司,以統管內外牧馬監。

五、二府、三司以外的重要機構:二司三衙、翰林學士(學士院)、大理寺

宋朝建國,沿舊制設殿前司、侍衛親軍司(侍衛司),簡稱“二司”,以統禁軍,是最高統軍機構。地方軍廂軍(役兵)也歸屬侍衛司,侍衛司地位高于殿前司。殿前司設都點檢為正長官,副都點檢為副長官,建國之初即相繼廢罷,而以原次副長官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正副長官,殿前司地位遂進一步降低。侍衛司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正副長官,自太祖初年起,逐漸廢而不設。雍熙三年(986年)七月,重設侍衛司馬步軍都虞候,自建隆二年(961年)罷設以來已25年,實際上侍衛機構早已名存實亡。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最后一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王超被罷軍職后,侍衛司級機構實際已被廢除。侍衛司的下屬機構侍衛親軍馬軍司(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步軍司),正式成為獨立機構,各設都指揮使為長官,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副長官,地位在殿前司之下。侍衛司與殿前司的“二司”之名遂廢,而以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合稱“三衙”(也稱“三司”),是統率全國軍隊的三個最高統軍機構。

翰林學士(學士院),沿唐制設,號稱“內相”。負責草擬皇帝直接授意的重要詔旨,也稱大詔令、內制和白麻(用白色麻紙書寫),與舍人院所草擬的普通詔令,也稱中書(政府)制、外制和黃麻(用黃色麻紙書寫)相區別。

翰林學士也依唐制定員為六人,通常少于此數,如有第七員,則號稱“員外學士”。常以資深者一人為翰林學士承旨為長官,宋初也有其他官員直接任命為翰林學士承旨。一般官員初任翰林學士,第一年并不擔任詔書的草擬,一年后加知制誥銜才能擔任草擬詔制,因而唐及宋代元豐改官制前,翰林學士通常都加知制誥銜,只有本官(寄祿官稱)為中書舍人者才不加此銜。有些學者認為唐設翰林學士后及宋代,知制誥都只是代行中書舍人草擬外制者的職銜,此說欠妥(21)?!缎绿茣ぐ俟僦尽份d:唐代翰林學士,“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作文書”,不作文書即是不得草擬詔制。五代及北宋前期,大體上繼承唐制,知制誥也是翰林學士的加銜。宋初未被任命為翰林學士而又擔任起草內制者,稱直學士院,與資歷無關,臨時代理則稱“權直”學士院或翰林院。

大理寺是三省六部及寺、監中少數保留職權較多的機構之一,但已不直接審理案件,通常只是將各地已審決該上奏的案件,進行審核后送審刑院詳審,共同簽署后上奏。長官已改由他官任“兼判大理寺事”,副長官也由他官任“權大理少卿”,但屬官在宋初仍是大理正、大理丞、大理評事,不久即以朝官兼大理正、京官兼大理丞,稱為詳斷官。咸平二年(999年)去掉所兼大理正等官名,朝官稱詳斷官,京官稱檢法官,幕職州縣官(選人)稱法直官。

其他次要的中央機構,不一一介紹(22)。

六、官、職、差遣的形成

宋初繼承后周舊制,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政府機構,還留用了原有的官員,對新政權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但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自唐代中葉設鹽鐵使等侵奪戶部職權,后唐設三司使侵奪戶部、工部職權以來,至宋初三省六部及寺監的職權有些已大部或部分被奪?!安钋病笔加谒逄疲宕鲆员可袝鴧⒄茩C務、唐初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等,皆是以尚書任宰相,稍后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差遣,玄宗時設翰林學士,唐末五代擴大至樞密使、三司使等。宋初采取進一步擴大差遣的范圍,進一步架空原有機構,以便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三省六部及寺監只派少量及較低的官員去任職,大多數官員被派去擔任較重要或政府需要的職務,官名只作為品級高低及領取相應俸祿的標志,被稱為“寄祿官”,也稱“本官”,簡稱“官”,越來越多的官員不再擔任與官名相應的職務,而去擔任其他職務,實行了官名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制度。如果擔任與寄祿官的官名相同的職務,反而要有專門的詔令。通常官員們擔任的實際職務,稱為“差遣”,也稱“職事官”,有時也簡稱“職”。差遣本身沒有品級,大多有相應的俸祿和禮遇。依據差遣的重要程度,大體上規定了具有何種寄祿官,才能擔任相應的差遣,因而適應的面比較寬。舊朝留用的官員即使被委派了較低的差遣,擔任了較次要的實際職務,但仍按原有官名領取應得的俸祿,享受著相應的禮遇。如差遣待遇高于本官,可就高享受。如果他們政績良好,不僅可以升遷實際職務以示重用,也可以只升寄祿官名以增加俸祿和提高禮遇,減少了留用官員的不滿或抗拒情緒,有利于政治形勢的穩定。

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等執政官,以及宣徽使、三司使、翰林學士等,雖都屬差遣,但不是像普通差遣那樣,只享受“本官”俸祿加津貼,而是享受與差遣名稱相應的特定俸祿及禮遇,寄祿官名只是擔任這些差遣的資格。

館、閣、殿的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修撰和直閣等,最初還是實際職務,以后逐漸成為中高級文官的榮譽銜,稱為“職”,也稱“職名”;而級別較低的修撰、直閣等,稱為“貼職”,但都不擔任有關的實際任務。待制以上稱為“侍從官”,為高級文官?!安钋病庇袝r也稱為“職”,但大多數“職”是專指“職名”、“貼職”。

官(寄祿官)、職(職名)、差遣(實際職務)三個系統,互相聯系而又有區別。低級官員只有官和差遣兩種官稱,有時差遣(實職)被免除后還未委派新的差遣時,通常仍可保有“官”稱,仍可領取俸祿,也稱為料錢;另給食錢,稱為祿粟。中級及以上的文官才有貼職、職名。官員政績好時,既可以官、職、差遣都提升,也可以只提升其中的兩項或一項,反之亦然;既能以較低的官稱去擔任較高的差遣(實職),反之亦可。同官名與實際職務一致且與俸祿多少掛鉤的唐末以前相比,宋代在任用和升降官員時,總的來講,有著較大的靈活性,但也逐漸形成官員比實際職務多的“冗官”狀況。


(1) 《宋史》卷168《職官志八》。

(2) 《冊府元龜》卷308《宰輔部·總序》。唐、宋史學者認為晚唐、五代和宋初,只有同平章事才是宰相,中書令、侍中都是虛銜,此說欠妥。參見筆者《關于晚唐、五代的宰相制度》,《史學論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 《宋史》卷161《職官志一》。

(4) 《宋大詔令集》卷65《范質和趙普罷相制》。

(5) 《宋史》卷161《職官志一》。參見筆者《關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6) 《宋史》卷161《職官志一》。

(7) 《長編》卷5,乾德五年四月乙丑及注。

(8) 《宋會要輯稿》職官1之70—72。

(9) 《宋史》卷162《職官志二》。

(10) 《長編》卷34,淳化四年五月戊申。

(11) 《職官分紀》卷13《三司》;《宋史》卷267《陳恕傳》附《魏羽傳》。

(12) 《宋史》卷267《陳恕傳》。

(13) 《長編》卷55,咸平六年六月丁亥。

(14) 本書稱京官為低級文官,稱低于京官的選人(幕職州縣官)為初級文官,參見第八章第一節三。

(15) 《長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丙午。

(16) 《宋史》卷163《職官志三》;《職官分紀》卷9。可能是至道二年五月并入流內銓。審官院分中書吏房權,參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3。

(17) 《長編》卷32,淳化二年八月己卯及注。參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3。

(18) 《宋會要輯稿》職官15之29。

(19) 《宋史》卷163《職官志三》。

(20) 《長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二月。

(21) 參見筆者《關于宋代的知制誥和翰林學士》,文中論及唐代,刊于《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關于翰林學士和知制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的《隋唐五代史》分冊(1988年出版),將知制誥只作為代行中書舍人草擬外制者的職銜,欠妥?!吨袊鴼v史》卷(1992年版)統稿者,在“知制誥”(第1530頁)唐代部分起首處,加“亦為宋代翰林學士的加銜”,亦欠妥,“宋代”應作“唐宋”。

(22) 宋代行政制度及官員的任免、考核等,請參見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武定县| 屯昌县| 区。| 友谊县| 台南县| 定远县| 德保县| 民乐县| 苏尼特右旗| 古浪县| 涟水县| 泸定县| 曲麻莱县| 潞城市| 辽源市| 辉南县| 曲周县| 漳浦县| 喀什市| 保靖县| 济源市| 万山特区| 阿合奇县| 迭部县| 朝阳区| 来安县| 通辽市| 临江市| 兴仁县| 鄱阳县| 澳门| 墨玉县| 高邑县| 和平区| 禹州市| 石河子市| 固始县| 清河县| 博爱县|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