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
  • 陳振
  • 10363字
  • 2021-02-07 11:18:50

第二節 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路的設置與路級機構

宋初承五代舊制,以各節度使轄區為“道”,也用以稱地區,如湖南道。至宋太宗時期,地區才統稱“路”?!奥贰弊畛踔皇瞧渥置娴谋玖x,如乾德二年(964年)冬征討后蜀時,稱西征軍的主力北路軍統帥為鳳州(今陜西鳳縣東)路都部署;稱沿長江西上西征的偏師東路軍統帥為歸州(今湖北秭歸西北)路副都部署,其意即是由鳳州南下與由歸州西上。而“乾德三年平兩川,并為西川路,開寶六年(973年)分峽路”(1),這里的“路”則已是地區名。

宋初路的轉運使是作為出征軍隊的后勤供應官,及至征服一地,即轉為運送物資回京,進而成為該地區的財政長官。當后周原統治區內節度使掌管的財政權被剝奪以后,也在一個相當大的地區設路,設轉運使以掌握該區劃內的財權,而節度使只是州的行政長官。被征服地區如西川、廣南(嶺南)、江南等路,原后周地區如京西、河北、京東、陜西等路,初期同一區域或稱路,或稱道,并無確定的名稱,直至太宗中期才統稱大區為路(舊節鎮轄區仍常稱“道”)。而且區劃也不定,史稱:“國初罷節鎮統支郡,以轉運使領諸路事,其分合未有定制?!痹谔谀┠暌郧暗姆趾锨闆r是:“京西分為兩路;河北既分南路,又分東、西路;陜西分為河北、河南(原作西南)兩路,又為陜府西北路;淮南分為兩(原作西)路;江南分為東、西路;荊湖兩路,或通置一使;兩浙或為東北路,其西南路實兼福建;劍南初曰西川,后分峽路,西川又分東、西,尋并之。”(2)

至道三年(997年),才確定劃分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荊湖南、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路,廣南東、西十五路。其中荊湖南、北路的實際劃分,是在咸平二年(999年)。咸平四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路,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江南路到天禧二年(1018年,一作四年)又分為東、西兩路。各路的轄區到太宗末年時已基本穩定,以后只是在原區域的基礎上或分或合,并無實質性的變化。

以上的路,稱為轉運使路,由于轉運使司習稱漕司,因而也稱漕司路,是宋代路制的基礎。以后還有提點刑獄司(憲司)路,北宋中葉又設提舉常平司(倉司)路、安撫使司(帥司)路。

路級主要機構為轉運司,長官為轉運使、副使。直至淳化二年(991年)五月以前,路只是財政區劃的地區名,轉運使主要是“經度一路財賦”(3),基本上無其他職責。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曾賦予轉運司按察轄區內地方長官的職權,“詔諸道知州、通判及臨事務官吏,宜令諸路轉運司廉訪其能否,第為三等,歲終以聞”(4)。此事可能因太祖十月間突然去世而作罷。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正月,又“令諸道轉運使察訪部內官吏”(5),但仍未形成制度。淳化二年(991年)五月,轉運使開始增加司法權。同年九月前,御史中丞王化基又提出:“望令諸路轉運使、副,兼采訪之名,令覺察部內州、府、軍、監長吏?!睂嵤钦埱筚x予轉運使正式“監司”的職權。史稱:“上(太宗)嘉納其言”(6)。這在次年正月涉及轉運使職權的詔書中得到證實,詔稱:轉運使“外分主計之司,雖曰轉輸,得兼按察,總覽郡國,職任尤重,物情舒慘,靡不由之”。詔書還對轉運使的其他職權作了敘述,“凡轉運使厘革庶務,平反獄訟,漕運金谷”(7)。轉運使的職權已超出原先只是“經度一路財賦”,而是具有掌握一路財政、司法和監察大權的重要地方官?!奥贰币殉蹙吆蟠笆 保ㄐ惺。┑碾r形,所缺少的只是行政權。

但是,轉運使雖無一路的行政權,而宋太宗實際上已把轉運使視作一路長官,當淳化四年三月,田重進任京兆(今陜西西安)尹、永興軍(京兆)節度使時,宋太宗即對陜西轉運使鄭文寶說:“重進先朝宿將,宣力于國,卿宜善待之?!?a href="#jz_01_0255" id="jzyy_01_0255">(8)這是把轉運使視作州、府長官的上級。如至道元年(995年)八月,荊湖轉運使何士宗上奏稱:“望自今執政大臣出領外郡,應合申轉運使公事,只署通判以下姓名。”宋太宗即對宰相說:“大臣品位雖崇,若出臨外藩,即轉運使所部,要系州府,不系品位,此朝廷典憲,不可輕改也,宜仍舊貫?!?a href="#jz_01_0287" id="jzyy_01_0287">(9)即是不論州、府長官品位多高,轉運使的品位比他們低多少,州、府的長官都是轉運使的部下。景德三年(1006年),轉運使又兼勸農使。

史稱:“然又疑其權太重,復置朝臣于諸路為承受公事,是機察漕司也?!?a href="#jz_01_1615" id="jzyy_01_1615">(10)這是至道二年設置的,擔任其職的除朝官外還有武官三班使臣,日常事務與轉運使、副使聯署奏報,“大事即許非時乘驛入奏”(11)。轉運使承受公事(簡稱承受)不僅是監察轉運使,也是分轉運使的權。可能轉運使承受公事的設置影響了轉運使職權的正常運行,設立了一年左右,便于至道三年真宗即位后不久的五月間廢罷。由于其設置的時間很短,有些轉運使承受公事所做的事情,在另外的記載中即歸為轉運使的事,如至道三年二月,兩浙路轉運使承受公事劉文質,奏舉轄區內高輔之、戚綸等八人有治績,“并降璽書褒諭”(12)?!端问贰て菥]傳》即稱戚綸在太宗末任永嘉(今浙江溫州)知縣時,“轉運使又上其政績,連詔褒之”。這也可能因為是轉運使與承受公事聯署,而由承受公事上奏,兩種記載都正確。

路級機構除轉運司(漕司)外,不久又設提點刑獄司,主管一路的司法,實際是分轉運司的職權。長官為提點刑獄,副長官為同提點刑獄。

淳化二年(991年)五月,“詔應諸路轉運使各命常參官一人,專知糾察州、軍刑獄公事”;派董循等十一人分別擔任“諸路轉運司提點刑獄”(13)。當時或許只有十一路,視上述詔文及同年派官的情況,只是在轉運使司內增設提點刑獄官,增加轉運使司在司法方面的職權。淳化三年五月,令“轉運使案部,所至州縣,先錄問刑禁”(14)。同時,可能在是年即開始設專門機構“提點刑獄司”,因為到淳化四年十月,已“罷諸路提點刑獄司”,因其辦事不力,復命“歸其事于轉運司”(15)。轉運使司正式具有財政與司法兩種職能。

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重設諸路提點刑獄司,長官稱提點刑獄公事,簡稱提點刑獄,副長官稱同提點刑獄,“所至專察視囚禁,審詳案牘”。從此,提點刑獄司(簡稱提刑司,習稱憲司)遂成為常設的路級機構,雖偶有停廢,不久即復設,且有“舉刺官吏之事”(16)的職權,為“監司”之一。轄區稱為提點刑獄司路,或與轉運司路相同,但司的機構有時不在一地;有時合兩轉運司路為一提點刑獄司路。

天禧三年(1019年),由于“諸路租賦欺隱至多,官私土田侵冒亦盛”,又增加了處理此類事務的權限。天禧四年正月,將這兩方面的事務歸納為農田事,設勸農使、副使,改諸路提點刑獄司正副長官為勸農使、副使兼提點刑獄公事。同年八月,又規定有關田賦、戶口等事務的奏章,稱勸農司;而有關司法刑獄方面的奏章,則稱提點刑獄所。十一月,長官又改稱為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17)。

二、州長官自節度使、刺史向知州轉化及州的屬官

宋代實行中央、州(府)、縣三級行政制度,路級機構雖已具備了諸多職權,但沒有行政權,并不直接統屬州、府,州、府仍由中央直接統轄。府是特殊地位的州,宋初除首都東京開封、陪都西京河南(今河南洛陽)外,只有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東)、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鳳翔(今陜西鳳翔)等數府。京兆(今陜西西安)雖有府名,長官卻稱知永興軍,軍為軍事上重要的州,北宋末才改稱京兆知府,正式成為府。真定、大名為后唐舊都,河中、鳳翔則因地理位置重要,于后唐長興三年(932年)同時建府,歷代沿置。宋慶歷二年(1042年)以大名府為陪都北京。割據政權被平定后,各首府(除江陵府外)例降為州,后除廣州外都恢復為府,原因為“特崇巨屏”(18),即因地理位置重要。而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為應天府,“乃帝業紹基之地”(19),即以宋太祖趙匡胤建宋前領歸德軍節度使(治宋州)才升為府,開皇帝即位前所領節鎮所在地州升府的先例,應天府后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定為陪都南京。此后凡皇帝即位前所領節鎮、封王地的州例升為府。但北宋全部三十多府中僅徽宗時升建的即達二十多府,其中多數因為地理位置重要而建。

唐代“大率節度、觀察、防御、團練使,皆兼所治州刺史”(20)。宋初,除觀察使外,沿襲舊制,也以節度使、防御使、團練使為州長官,因而分為節度使州、防御使州、團練使州及刺史州,不同的州有不同的品級,“凡節度州為三品,刺史州五品”?!爸?、鎮(后者多指節度使州)有缺,則或遣文朝官權知”(21),稱權知軍州事,軍為軍事,州為民政,簡稱權知州(或只稱知州)。宋初通常權知州者的品級低于所任“州”的品級,如有功績可以升為該州的正式長官,權知州實是代理長官事務。開寶二年(969年),知易州(今河北易縣)賀惟忠升為易州刺史,就是因為賀“惟忠捍邊有功,故遷其秩而不易其任”(22)。也有的是為了安置品位較高的官員為州長官,因而改升州的名稱,也即是提高州的品級。建隆元年(960年)四月,京城巡檢王彥昇因企圖向宰相王溥索取錢財,太祖遂“出彥昇為唐州(今河南唐河)團練使,唐本刺史州,于是始改(為團練使州)焉”。同月還發生了另外一些事例,懷州(今河南沁陽)刺史馬令琮預儲軍糧有功,太祖命升其為團練使,而“方藉(馬)令琮供億,不可移他郡”(23),即升懷州為團練使州。又如何繼筠自后周末任棣州(今山東惠民)長官十多年,因“捍邊有功”(24),也是采取此法,于建隆二年十月,將棣州由刺史州升為團練使州,何繼筠也升任團練使;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棣州再由團練使州升為防御使州,何繼筠再升為棣州防御使。

這種以與州級別相同的官銜擔任本州長官,稱“本任”,節度使州則也稱“本鎮”、“本部”。節度使“不臨本部者,以它官知、判州府事,防御、團練使、刺史不赴本任,亦如之”;到同級或高于其官銜的別州擔任長官,稱權知州或知州事,到低于其官銜的州則稱判某州事。以上的官銜均為“正任”。節度使只有正任,而“節度觀察留后至刺史,兼領他官,為遙郡”(25),這里的節度觀察留后至刺史,只是加銜,帶有“遙郡”加銜的官員,即使到與“遙郡”的州名或州級相同的州當長官,也只能以權知州或知州任職,不能以遙郡銜任本州長官。

節度使在整個太祖時期失去了軍權、財權。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八月以前,節度使還領有支郡,擁有行政權,支郡的州長官雖已由朝廷任命,但仍得聽命于節度使,節度使例兼本州刺史為本州長官,而且還是本道(轄區)的長官。這年八月才罷去節度領支郡之制,所有州都直屬中央,此后節度使所領只是本州,實際只是本州的行政長官。

宋初太祖、太宗時期的三十多年內,各州長官主要是節度使、防御使、團練使(都兼有本州刺史銜)和刺史,權知州(知州)做州長官的比重不大。其后,節度使首先從州長官的行列中消失,這和宋初逐漸采取留置節度使于京城,不遣赴本鎮有關。有些節度使則因年老、有病或其他因素,自請留住京師,改授閑官奉朝請。但并非所有節度使都不再赴本鎮,直至北宋中葉的仁宗中期,節度使赴本鎮仍如宋初時,作為削奪該大臣某種職權的手段。如明道二年(1033年)崇信軍(治隨州,今湖北隨州)節度使、同平章事、任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的錢惟演,因劉太后死后失勢,被削去同平章事的使相銜,貶責的詔書中明確說:“使持節隨州諸軍事,行隨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崇信軍節度觀察處置使,仍赴本鎮?!?a href="#jz_01_0981" id="jzyy_01_0981">(26)寶元二年(1039年)知樞密院事王德用,則因“狀貌雄毅”,而且王“德用宅枕乾岡,貌類藝祖(趙匡胤)”,又“得士心,不宜久典機密”,被“罷為武寧軍(治徐州,今江蘇徐州)節度使,赴本鎮”(27)。夏竦在慶歷三年(1043年)四月和皇祐元年(1049年)七月,兩次受到赴本鎮的處分,他于皇祐元年八月自述當時情況:“已離本任,就長假于東京,尋求醫藥,救療殘生”(28)。而程琳于皇祐四年三月,罷職改“為鎮安軍(治陳州,今河南淮陽)節度使,赴本鎮”,直至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去世(29),可能是最后以節度使赴本鎮的少數人之一。赴本鎮亦稱“歸鎮”。

史稱:“唐有(節度觀察)留后,五代因之。宋初,留后、觀察(使)皆不得本州刺史。”即兩者皆不兼本州刺史,當是沿襲唐末五代舊制?!按笾邢榉吣?,令有司檢討故事,始復帶之”(30)。后者記載不確切,實際是該年三月“詔自今諸州觀察使并循舊制兼刺史”(31)。這是“翰林學士陳彭年檢討唐以來故事,觀察使并合帶刺史”之后下詔的(32)。北宋末年成書的官制專著《職官分紀》也只稱:“大中祥符七年詔觀察使并帶刺史?!?a href="#jz_01_1914" id="jzyy_01_1914">(33)皆不載節度觀察留后“復帶”本州刺史之事,其原因即是唐五代皆不帶本州刺史。

唐代“節度觀察留后”,原只是節度使出缺時代理節度使的臨時職務,兼有代刺史之責。唐末天復元年(901年),“征(趙)珝知同州(今陜西大荔)、匡國軍(治同州)節度留后”(34)。節度留后已開始成為單列一級的官銜,由于例不兼本州刺史,故加“知同州”,即是以留后銜任同州長官。而后晉劉在明“為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領齊州防御使,青州平,遷相州(彰德軍,治相州,今河南安陽)留后,歷邢州(安國軍,治邢州,今河北邢臺)、晉州(建雄軍,治晉州,今山西臨汾)留后”。后漢初“遂授鎮州(成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留后,乾祐元年(948年)五月,正授鎮州節度使”(35)。則“留后”已作為官員升遷為節度使前的一級官銜。“節度觀察留后”通常只作為擔任其他軍政職務的資格,由于例不兼本州刺史,如被免去相關職務,即成為領取高額俸祿的閑職。

觀察使自大中祥符七年三月循唐制兼本州刺史以后,即可以赴本任(本鎮)形式任州長官。北宋中期之初的天圣四年(1026年)三月,翰林學士承旨李維“久厭書詔之勞”,“求換武職”,即以“工部尚書(寄祿官)李維為相州(今河南安陽)觀察使”,“尋命維知亳州(今安徽亳州),維言亳州事簡,不欲尸重祿,請赴相州,從之”(36)?!端问贰繁緜骷醋鳌罢埜氨炬偂?,即是以觀察使兼本州刺史做相州長官。

防御使、團練使、刺史赴本任擔任本州長官的比重更大。北宋中葉之初的天圣三年(1025年)五月,即提到“故事(慣例),防(防御使)、團(團練使)、刺史赴本任及知州無同(即通,避諱改)判處,并權置同判,候差朝臣及內職知州即省罷”(37),說明以“赴本任”為主。

三年前的乾興元年(1022年)七月,記載禁軍軍制時也規定:“凡軍校遷至軍都指揮使,又遷則遙領刺史,又遷為廂都指揮使、遙領團練使。員溢,即從上落軍職,為正團練使、刺史,之本任,或為他州部署、鈐轄。”(38)“遙領”即是“遙郡”,“正”即是“正任”,而“之本任”即是赴同級別、同名的州擔任長官,作為超編軍官解除軍職后出任地方官中的首選,也說明“赴本任”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至少在當時的州長官中,節度使、刺史系列以“赴本任”的方式擔任州長官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綜上所述,節度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在北宋前期的半個世紀期間,赴本任擔任州長官,是當時州長官的主要官銜。所謂“節度使,宋初無所掌,其事務悉歸本州知州、通判兼總之”(39);以及“至宋,……而節度、承宣(節度觀察留后改稱)、觀察、團練、防御(使)、刺史,則俱無職任”(40),這兩種說法都不很確切,并不適用于北宋前期,而是北宋中葉及以后的情況。而且這一時期,權知州(知州)作為州長官的官銜,不斷增多,比重越來越大。

府長官為府尹,缺尹時以他官任權知府事(知府);州級軍(通常為軍事要地)長官稱軍使,亦常以他官任知軍;州級監(通常為工礦區)長官為知監等,軍、監一般只有一二縣。知府、知州等遂逐漸成為主要的州級長官,州長官也不再以所在州的級別分高低,而以州長官所帶的寄祿官稱品級等第為區別。節度使至刺史系列不赴本任,而擔任別州長官時,實已類同于其他文武官的寄祿官。

州副長官為通判。乾德元年(963年)三月,宋平荊南、湖南,留用原有州刺史等地方官;四月,以朝官賈玭等為湖南諸州的通判。當初并非州的副長官,實是州的監察官,監督留用的州長官,后也行用于其他新征服地區。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多與長吏忿爭,常曰‘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長吏舉動必為所制”(41),妨礙了朝廷政令的貫徹。有些通判甚至自以為高于州長官,常常越權行使職權。乾德四年十一月詔書中稱,設置通判,“本期共治,必冀分憂”,實際上是“與長吏互執事權”,甚至“或循私而為黨,或專欲而自強,多致忿爭,動成逾越”,要求“事無巨細,須長吏、通判僉議連署”(42),才能執行,對州長官刺史、知州與通判的關系進行協調,約束通判的行為。開寶七年(974年)要求公筵時,通判坐于長官之次,通判從此明確為州的副長官。北宋前期從總體上講,主要是節度使、刺史系列武臣赴本任或武臣任知州處設置通判。直到北宋中葉之初的天圣六年(1028年)六月,光州(今河南潢川)因武臣石普任知州,還是“權置通判一員”(43)。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四月,首都開封府開始設置通判,一些大州、府在太宗末年也陸續設通判,但通判的普遍設置,則是北宋中葉的仁宗時期,小州事簡仍不設。

州、府的屬官來自兩個體系。一是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的下屬官員,稱為幕職官。節度使設掌書記、行軍司馬,觀察使設支使。節度、防御、團練皆有副使,其下各設判官、推官。宋初行軍司馬及各副使主要是辦理節度等使的事務,有時代行節度、防御、團練使職權,自宋太祖、太宗兩朝削奪節度、防御、團練使的職權,行軍司馬及節度、防御、團練副使遂逐漸成為閑差,作為安排年老、有病及受處分官員的職位,其中節度副使、團練副使更是用以安排被貶降的高、中級官員。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又詔令“非特許簽署,不得掌事”(44)。其他屬官實際上已是州長官的下屬,不論其長官是節度使、刺史,還是知州、知府,“蓋雖冒以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判官、書記、支使等名,而實則郡僚耳”(45)。幕職官與下述“州縣官”,后演變為初級文寄祿官稱,稱“選人”。

府、州屬官的第二體系來自州、府原來的下屬。由于五代、宋初州的行政權已為節度使等所奪,屬官多用幕府屬官,州的原有屬官或設或不設。隨著節度使、刺史等實際上演變為州長官,進而逐漸退出州、府長官的行列,州的原有屬官也開始重新設置,成為協助與辦理日常政務的官吏,也稱諸曹官,而與縣級官員合稱為“州縣官”。錄事參軍(府稱司錄參軍)是州(府)的主要屬官,“掌州院庶務,糾諸曹稽違”(46),但或設或不設。直到北宋前、中期之際的乾興元年(1022年)“諸州始各置錄事參軍”(47)。此外,沿設司戶(戶曹)參軍,掌管戶籍、賦稅、倉庫等,司法參軍掌司法斷案。但宋初仍沿五代舊制,另設馬步院掌管獄訟,節度使等以牙校任馬步都虞候及判官斷獄。建隆元年(960年)改以文官任馬步院判官。建隆六年七月,罷廢馬步都虞候、判官,改馬步院為司寇院,以新進士等任司寇參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十二月,改司寇院為司理院、司寇參軍為司理參軍,又增設判官,掌獄訟審案。司法參軍只掌議法斷刑。另有司士參軍,本是掌管河津及營造橋梁、官舍的屬官,以及文學參軍,都成為閑職,與節度、防御、團練副使性質類似,是安置年老、有病及受處分官員的官銜,也于咸平三年四月,同時被明令:“非特許簽署,不得掌事”。

州、府的屬官以判官、推官為主,諸曹官分曹理事,但并不一定全設,小州只設其中的一部分。

三、縣級:重設縣尉、新設知縣及監鎮

五代時各地藩鎮掌權,縣官近于虛設,一些“齷齪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始注為縣令,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甚者誅求刻剝,穢跡萬狀”,縣令只是為藩鎮收取賦稅,并乘機搜刮民財。而治安獄訟等事,藩鎮以親隨任鎮將、副將、都虞候負責,“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于州”(48),縣令等無權過問,負責治安的縣尉遂不設。

宋朝建立之初,仍沿舊制,縣只設縣令、主簿,負責民政稅賦,治安獄訟也由鎮將等承擔。宋太祖采取恢復縣作為基層政權組織職能的措施,是與削弱節度使的措施相伴進行的。

建隆三年(962年)十二月,重設縣尉,詔稱:“盜賊斗訟,其獄實繁,逮捕多在于鄉閭,聽決合行于令佐”;“宜令諸道州府,今后應鄉閭盜賊斗訟公事,仍舊卻屬縣司,委令、尉勾當”;“其鎮將、都虞候只許依舊勾當鎮郭下煙火盜賊爭競公事”(49)。將節度使等所任鎮將的職權限制于鎮郭之內,而將鄉村的治安權收歸縣尉,審判權也收歸縣令、縣尉,雖只是縣府應有職權的一部分,卻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和削弱節度使職權的重要措施之一。

為了改進縣級吏治,建隆二年十一月,首先撤換首都開封、陪都河南府的四個附郭縣開封、浚儀、河南、洛陽縣的縣令。而對于仍在節度使等控制下地區的縣官,于乾德元年(963年)六月,特命朝官為知縣,以分節度使之權。符彥卿自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初任天雄軍(大名,今河北大名東)節度使,已達十年之久,“久鎮大名,專恣不法,屬邑頗不治”,這時以大理正奚嶼等任所屬四縣的知縣,他們以朝官的身份擔任縣官的差遣。從此,知縣與縣令同成為縣的長官。這也是削弱節度使職權以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久,周渭任天雄軍節鎮屬下的永濟(今河北館陶北)知縣,符“彥卿郊迎,(周)渭揖于馬上,就館始與相見,略不降屈”。后來周渭捕獲犯人,“按誅之,不以送府”(50),改變了縣官完全聽命于節度使的狀況,逐漸恢復州、縣正常的行政隸屬關系。

縣通常都統于州、府及州級軍監,只有三泉縣(今陜西寧強西北)除外。三泉縣原隸屬興元府(今陜西漢中),曾是后蜀轄地,是關中入川的門戶。乾德三年滅后蜀,五年五月詔令三泉直屬中央,至道二年(996年)升為大安軍(州級),并將興元府的西縣(今陜西勉縣西)劃歸大安軍,但次年又廢大安軍為三泉縣,仍舊直屬中央(西縣又歸屬興元府),直至南宋初。

開寶三年(970年)五月,“詔諸州長吏,毋得遣仆從及親屬掌廂、鎮局務”。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又重申此令,“禁藩侯補親吏為鎮將,自此但用本州衙吏為之,亦有宣補者”(51)。這是將城鎮郭內的治安權由節鎮手中收回??h級官員遂以知縣或縣令為長官,簿書佐官為主簿,治安佐官為縣尉主管鄉村治安,鎮將和廂官(多數為吏,少數為官)主管城郭內治安,但小縣只設其中的一部分。在次要的軍事要地和工礦區設縣級軍、監,以軍使及知軍、知監為長官。

大約在北宋前期末的真宗后期,上述意義上的鎮將,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縣城內的治安也歸縣尉管理(州、府城內早已歸廂官管理)。而在縣以下的鄉村經濟中心設鎮,鎮設監鎮,也稱鎮官、鎮吏,以相當于縣尉的初級文官(選人)擔任,也有一部分是以低級武官“使臣”擔任。有時也稱新的監鎮官為鎮將,但已與以前鎮將的含義不同。這是以舊的官銜稱呼新的官職,有如以太守、刺史稱呼知州、知府。甚至有稱監鎮為鎮尹的,只是文學家的筆法。“監鎮”出現的時間已無從確知,但真宗末年前已經設置則是確鑿無疑的。死于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的唐拱,生前歷任“監舒州(今安徽潛山)孔城鎮(今安徽桐城東)、澧州(今湖南澧縣)酒稅,巡檢泰州(今江蘇泰州)鹽場,漳州(今屬福建)兵馬監押”(52),他任孔城鎮監鎮的時間,當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后。監鎮負責本鎮治安兼稅收(大鎮另設稅收官),“凡杖罪以上并解本縣,余聽決遣”(53)。監鎮是中央任命的最低級地方官,這是北宋前期末,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鄉村經濟繁榮而設置的新官職。收稅官也稱監稅或監酒稅,唐拱即曾任監酒稅官,則屬財經官員,與監鎮官等合稱監當官。


(1) 《元豐九域志》卷7《成都府路》。

(2) 《長編》卷42,至道三年末。具體分合情況,參見《元豐九域志》等。

(3) 《宋史》卷167《職官志七》。

(4) 《職官分紀》卷47。原文只作“開寶九年”,沒有具體月份,此事安排于太祖時,系筆者推測。

(5) 《長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正月丁卯。

(6) 《長編》卷32,淳化二年九月庚子。

(7) 《宋史》卷160《選舉志六》。參見《長編》卷33,淳化三年正月戊午。

(8) 《長編》卷34,淳化四年三月壬子。

(9) 《長編》卷38,至道元年八月乙亥。

(10) 《文獻通考》卷61《職官考十五》。

(11) 《職官分紀》卷47。參見《長編》卷41。又,除轉運使外,江淮發運使亦曾設承受公事。

(12) 《長編》卷41,至道三年二月。

(13) 《文獻通考》卷61《職官考十五》。

(14) 《長編》卷33,淳化三年五月甲午。

(15) 《宋史》卷5《太宗紀二》;《長編》卷34,淳化四年十月庚申。

(16) 《長編》卷66,景德四年七月癸巳;《宋史》卷167《職官志七》。

(17) 《宋會要輯稿》職官42之2、3。

(18) 《宋大詔令集》卷159《建昇州為建康軍江寧府詔》。

(19) 《宋大詔令集》卷159《升宋州為應天府詔》。

(20) 《新唐書》卷49下《百官志下》。

(21) 《職官分紀》卷40;《宋朝事實類苑》卷25。

(22) 《長編》卷10,開寶二年六月己卯。

(23) 《長編》卷1,建隆元年四月丁丑、戊戌。

(24)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

(25) 《職官分紀》卷39。

(26) 《宋大詔令集》卷205。

(27) 《長編》卷123,寶元二年五月壬子。

(28) 《長編》卷167,皇祐元年八月丙子。原文作:“前判河陽,武寧節度使”夏竦,職銜似有誤,一個多月前的“七月乙未,詔河陽三城節度使”、“判河中府夏竦赴本鎮”,次年十月丙辰才載:“河陽三城節度使……夏竦為武寧節度使”(《長編》卷169)。則“武寧”應為“河陽三城”之誤,而“河陽”應為“河中”之誤。

(29) 《長編》卷172。參見卷182。

(30) 《宋史》卷166《職官志六》。

(31) 《長編》卷82,大中祥符七年三月辛丑。

(32) 《文獻通考》卷59《職官考十三》。

(33) 《職官分紀》卷39。

(34) 《舊五代史》卷14《趙珝傳》。

(35) 《舊五代史》卷106《劉在明傳》。

(36) 《長編》卷104,天圣四年三月戊寅。

(37) 《長編》卷103,天圣三年五月己酉。

(38) 《長編》卷99,乾興元年七月癸巳。

(39) 《宋史》卷166《職官志六》。

(40) 《文獻通考》卷59《職官考》“刺史”后按語。又,以上所述州長官,學者少有論述,故稍詳之。

(41) 《長編》卷7,乾德四年十一月乙未。

(42) 《宋大詔令集》卷190。

(43) 《長編》卷106,天圣六年六月己丑。

(44) 《長編》卷47,咸平三年四月丁巳。

(45) 《文獻通考》卷62《職官考十六》。

(46) 《宋史》卷167《職官志七》。

(47) 《文獻通考》卷63《職官考十七》。

(48) 《宋朝事實》卷9《官職》。

(49) 《宋大詔令集》卷160《置縣尉詔》。宋代縣尉情況,參見筆者《論宋代的縣尉》,《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0) 《宋史》卷304《周渭傳》。

(51) 《長編》卷11,開寶三年五月戊申。

(52) 歐陽修《左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拱墓表》,《歐陽文忠公文集》卷25。

(53) 《宋史》卷167《職官志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尼木县| 余江县| 甘谷县| 大田县| 三亚市| 汽车| 成武县| 静安区| 剑川县| 新建县| 五华县| 潜山县| 澄江县| 武乡县| 荥阳市| 盱眙县| 龙江县| 永丰县| 怀远县| 昔阳县| 丰原市| 牙克石市| 长白| 鹤岗市| 三台县| 青铜峡市| 厦门市| 绥阳县| 微山县| 沈丘县| 嘉峪关市| 栖霞市| 德钦县| 永仁县| 深圳市| 兴山县| 昆明市| 宁乡县| 鲜城|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