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
  • 陳振
  • 5843字
  • 2021-02-07 11:18:50

第四節 宋初的役法與對夫役的改革

一、官戶役的重設與廢除

這種由部分民戶專門負擔政府特殊需要的徭役,創始于唐初,盛行于五代末年以前,通常是由部分富戶和具有專門技能的民戶,以及負擔政府特殊需要的民戶服役。

唐太宗時,由部分富戶承擔低級官員的“料錢”(官俸以外的伙食津貼),稱為“官課戶”,后來也稱“進奉官月料戶”。唐高宗時,又創設了由部分富戶承擔低級官員的“俸”錢,稱為“俸戶”。以后也泛稱官俸為料錢。到了五代,發展到幾乎地方政府的所有需要,都由專門的民戶負擔,除了俸戶、課戶以外,還有莊戶、羊戶、豬戶、炭戶、紙戶、筆戶、羊毛戶、紅花戶、紫草戶(后兩者提供染料)等。除了州長官及少數高級官員外,州級的一般屬官及縣令等俸祿和食錢(料錢),都由俸戶、課戶負擔。這些特殊民戶,常被稱為“官課戶”;而極大部分負擔“夫役”和“職役”的民戶,則被稱為“散戶”。因此,筆者將這些特殊民戶負擔的各種徭役,概稱之為“官戶役”(1)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三月,明令廢除“官戶役”,所有官員的俸祿、料錢都改由政府支給,其他紙戶、筆戶等也都同時被廢除。而“官戶役”中主要的“官俸戶”,在宋初又重新設置。

乾德四年(966年)七月詔:“給州縣官俸戶”。詔書并說:“準漢乾祐二年敕”。于是宋初“復于中等無色役人戶內置俸戶”。俸戶也稱“回易料錢戶”。這是因為政府將俸料,折合成貨物發給官員,當官員需要錢時,便要自行將所得貨物出賣,而如果由官員出賣貨物,就會有強賣的事情發生,因此“未免擾人,豈惟傷廉,抑亦犯禁”。現在改為將應發給官員作俸料的貨物,發給俸戶,相當于一千錢的貨物發給兩戶俸戶,由俸戶去出賣,不管出賣到多少錢或是否出賣掉,俸戶每戶每月付給有關的官員五百錢。每個官員都有固定的“俸戶”,以官員俸料的多少定俸戶數,如萬戶以上縣的縣令是二十千,給四十戶;主簿、縣尉都是十二千,各人有二十四戶;小縣縣尉、主簿定為七千,各有十四戶等。州和首都東京開封府和陪都西京河南府的屬官司錄、錄事參軍以下,至下州的司戶、司法,也是給四十戶至十四戶。即是除了州、府長官和主要屬官判官、推官外,都給“俸戶”。而官府將有關官員的俸料“折支物色,每歲委官吏隨‘蠶鹽’一并給付”(2)相應的俸戶。俸戶則除了繳納田賦外,可免除其他徭役。

開寶四年(971年)十一月,又下詔所有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和軍事州的主要屬官判官、推官,軍(與州同級)的判官等,以及節度副使、防御副使、團練副使擔任“權知州事”者,“節度掌書記自朝廷除授及判別廳公事者”,“并依州縣官例,給回易料錢俸戶”(3)。這樣,州級的代理長官及所有屬官都配給俸戶。當時的節度使至團練使,皆兼本州刺史,以及刺史,都是州長官。

宋初官員俸祿雖以錢數計算,但是大部分官員,尤其上述州的代理長官及所有州級屬官和所有縣官,并不直接發給錢,而是折合成糧食發給,而政府又虛抬糧價,官員實際所得遠低于應得的錢數,只相當于應得數的三分之二上下。宋太祖采取重設俸戶的辦法,將官員們應得的另外約三分之一俸祿錢數,轉嫁到相應的俸戶身上,每個俸戶每月實際上要多負擔一百六七十錢。

宋太宗即位后不久,于開寶九年(976年)十一月初頒布詔令稱:“細民以農桑為業,頃制奉(俸)戶,月輸緡錢,營置良苦,今皆罷之。官奉并給官物,令貨鬻及七分,仍依周顯德五年(958年)十二月詔,增給米麥。”(4)“官戶役”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夫役的改革與役兵(廂軍)

夫役也稱力役,主要承擔修筑城池、官廨、堤堰、驛路,以及運送軍需物資等工作,種類繁多,勞動強度大。征役又無節制,官員們乘機敲詐錢財,比較富裕的農戶因而能得以免除,力役遂成為中下農戶的沉重負擔。

宋朝建國以后,逐步采取以軍士代替民戶的力役,這是中國古代役法史上的重大變化。建隆二年(961年)五月,“令諸州勿復調民給傳置,悉代以軍卒”(5)。這是以士兵代替民戶承擔經常性的繁重夫役“傳置”(遞送文件及迎送與接待過往官員的驛站),也是宋初以兵士代替民戶經常性“夫役”的開始。

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消除五代節度使以軍事手段奪取政權的隱患,乾德三年(965年)八月,“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6)。這樣,留在地方的都是老弱兵士。史稱:“余留本城,雖無(一作或)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7);“初置壯城、牢城(均為廂軍軍號),備諸役使,謂之廂軍”(8),因而廂軍也稱役兵。“壯城”是專門負責修筑和維護州、府城池的廂軍,維修京城的廂軍軍號為廣固軍;“牢城”是由發配到本州的罪犯(也稱“配軍”)組成的廂軍,服各種雜役。壯城和牢城兩種廂軍基本上是各州、府城普遍設置的,可能也是最早設置的地方廂軍。

宋初多年征調民戶修筑襄州(今湖北襄樊)的道路,有時一年修治五六次,每次調發民工數百人,但專門負責修路的官員在收取一些民戶的賄賂后予以放免,致使實際修路的民工遠少于應征調的數目,道路越修越壞。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改“命川、陜諸州長吏、通判并兼橋道事”,將修橋鋪路的事交由地方長官負責。襄州知州邊光范在計算工程量以后,“請以州卒(廂軍)代民,官給器用,役不淹久,民用無擾”(9),受到宋太祖的褒獎。以后修路建橋也成了廂軍的任務之一。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段維幾調發中牟縣(今河南中牟)民夫二百人修馬監倉,“群牧制置使代以廄卒”(10)。可見廄卒也是由廂軍充任的。

除了少量廂軍主要是維護地方治安外,絕大部分廂軍都是從事各項勞役的役兵,包括在京城的各種勞役。以后也常為了某種勞役,專門招募人充當從事這種勞役的廂軍,即所謂“因事募人,團立新額”,設立新的軍號。為此招募的廂軍相當多,當初“或因工作、榷酤、水陸運送、通道、山險、橋梁、郵傳、馬牧、堤防、堰埭”(11),都招募廂軍從事相關的勞役。許多廂軍的軍號名稱,就表明了這一廂軍服役的內容,如橋道軍、開道軍、開河軍、寧淮軍(日常治理淮河)、步驛軍(徒步遞送文件)、水運軍、船坊軍、橋閣軍(棧道)、采斫軍、防河軍、船務軍、裝卸軍、窯務軍、屯田軍、造船軍匠軍、船坊鐵作軍、水磨軍,等等。各州、府這些軍號的廂軍通常人數較多,組成一個“指揮”(一般為三百至五百人)或更多。另外一些廂軍的人數較少,只有數十人或一二百人,稱為“都”。“都”原是“指揮”下面的一級組織,現在作為獨立的基層單位,軍號有渡船都、雜作都、梢工都等;還有人數稍多而稱為營的,如鐵木匠營、酒務營、竹匠營等,以上也都可稱為某某軍。

單從以上廂軍的軍號看,幾乎包括了政府的所有勞役,這些在五代及以前由民戶承擔的夫役,從宋初開始,逐漸都由廂軍服役。包括唐代以來分番(分批)到京城服役的工匠和雜役,如京城的東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輦院、軍器庫、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綾錦院、弓弩院、東西水磨務、東西窯務、御廚、御膳廚、法酒庫、油庫、醋庫、布庫等,以及開封府的步驛、馬遞鋪(騎馬遞送文件)等,無一不是由廂軍的役兵、工匠承擔。所以,從宋初開始,廣大的民戶基本上擺脫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擾,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勞動,這有利于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

除了“職役”(其中包括雜役,以及增修京城、維修黃河和汴河等徭役)外,原先民戶承擔的幾乎所有的日常夫役,都逐漸改由廂軍(役兵)負擔。因此,南宋章如愚說:“古者,凡國之役皆調于民,宋有天下,悉役廂軍,凡役作營繕,民無與焉。”(12)這大體上反映了宋代的情況,而這種格局是從宋建國后不久開始的,到北宋前期末已基本形成。

三、職役

職役,也稱吏役,五代時是官戶役、夫役之外,由民戶承擔的另一種差役,是輪差民戶(服官戶役者除外)去擔任州、縣的吏職,直至州、縣衙門役使的雜職、鄉村的壯丁等。史稱:“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田賦),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縣曹司至押(司)、錄(事),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揀(子)、掏(子)等人,各以鄉戶等第定差。”(13)

“衙前”屬州役,宋初沿五代舊制,主要是以低級軍官擔任,部分為招募。隨著統一戰爭的進行,宋的疆土日益擴大,衙前押送官物路途越來越長,風險也越來越大。耆長、鄉書手、里正、戶長、壯丁屬鄉役,其他都是州、縣役的吏役或雜役。

吏在各級政府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中,包括路(近似后代的省)、州、縣機關,都有數量眾多的吏,處理相關機構的日常事務。由于他們掌握了重要職權,經常夤緣為奸,弄權作弊。如“中書五房”,是最重要的中央政府“中書門下”(簡稱“中書”,也稱政事堂、都堂)的辦事機構,掌握著很大權力,而且是由稱為“堂后官”的吏長期掌握,正如宋太祖的詔書中所說:“堂后官十五人,從來不曾替換”。而且宋太祖也知道“堂吏(中書五房的吏,這里主要是指堂后官)擅中書(政府)權,多為奸贓”(14),因而改用官員擔任,但因合適的官員數量有限,不得不留用四人。其他所有機構,仍舊是原封不動。

職役是由民戶(主要由鄉村的農戶)按戶等高低差派擔任,由民戶直接承擔的職役,分為州、縣役和鄉役兩大類,州、縣役又分為吏役和雜役。

宋代的州(府)、縣政府中朝廷任命的官員很少,縣級官員多則三四人,少則一二人,主要由吏負責日常事務。邊遠地區的一些州、縣,甚至沒有朝廷任命的官員,州、縣的政務全由吏承擔,并主要由吏役中的吏人或衙前主持州、縣政務。

州、縣役中的高層人員,統稱為吏人、職員、人吏。州的吏人分為職級、前行、后行三等;職級還分為都孔目官、孔目官至糧料押司官十階,都孔目官、孔目官也稱都吏,是吏人最高的職位。吏人辦理“獄訟、賬目、遣發”等事務(15),分別在州級政府的使院、書表司、刑法司等機構中任職。縣的吏人(職員)分為押司、錄事、前行、后行,如“后行”的任務之一,是到州政府去承領文書,然后派“解子”(屬雜役)送回縣政府等。

州、縣政府還在“吏人(職員)”之下,設有“私名書手”,擔任各案的書算事務,在吏人不足的情況下代行其職務,吏人有缺額時可以升補為吏人。而中央各部門、各路級機構和開封府,則在“吏人”之下設“貼司”。景德二年(1005年),州、縣也改設貼司以代替私名書手。

州、縣政府編制內的吏役,稱為正額或正名,編制以外還有“守闕”、“習學”、“私名”之類,如私名貼司,當編制有空額時,可以升入正額。州吏中最高層的“職級”,任職年滿后可以“出職”為官,或擔任“攝官”,他們的子弟可以替補為吏,是州吏的重要來源。吏沒有俸祿,以貪污受賄為生,不少吏因而致富。

職役中的吏役以招募為主,只有一部分是由鄉戶差派的。如乾德元年招募州的“吏人”,“募有田產諳公事人充”職,仍“不足,則據數均于屬縣曹司正員內差補”,這是選差縣的職員充任州的職員。后又“許以中戶以下選差”,擔任職員中最低的“后行”,也就是差民戶擔任職役中的州役。宋初還從各戶等中選差通曉吏事者擔任職役中縣役的押司、錄事,但是,“縣吏差稅戶”,大“多不省文書”(16),因此不得不進行招募。

州吏、縣吏大多掌握著地方政府的許多實權,有時能左右州、縣長官的意志,是宋王朝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一些重要吏職實際上由他們的子弟所壟斷。由鄉戶差派的吏役,除極少數外,不可能擔任重要吏職。

州、縣役的“雜役”,稱為“公人”,基本上是由民戶承擔的“職役”。州級政府機構設承符、散從官、步奏官,承擔“追催公事”;“人力”負責“當直”;散從官和屬“雜職”的弓手、手力,還要負責迎送到任或離任的官員。還有“院虞候”,在州級政府的司理院當值聽差,以及在所屬監獄擔任“獄子”。“雜役”由鄉村主戶或坊郭主戶中有“行止”的人擔任。史載乾德元年(963年)七月,“定州、縣所置雜職、承符、廳子等名數”(17),即是首次確定州、縣政府中“雜役”的編制。

州、縣政府的“雜職”,承擔各種雜事,由鄉村主戶差派,允許長期擔任。州、縣役中的“醫人”,由州、府治的所在地縣(附郭縣)醫生中輪差,各縣則從本縣的鄉村醫生中抽充。

縣役中的“手力”,宋初是第二、三等戶(五等戶制,下同)的差役,擔任追催公事和征收城內的賦稅。“弓手”是三等戶的差役,歸縣尉統轄,捕捉盜賊以維持治安。“解子”,也是差役,擔任解送公文,有時也替代“手力”的部分職務。

州、縣雜役中還有“斗子”、“揀子”、“庫子”、“秤子”、“攔頭”等,攔頭承擔征收商稅的具體事務,招客戶充任和由五等戶差任;其他斗子等則擔任征收田賦和保管糧食的具體事務,以三、四等戶差任。

鄉役有耆長、里正、戶長、鄉書手、壯丁。耆長為一鄉之長,負責治安和接受縣政府的公事,以及鄉內的修路建橋等事,是鄉戶一、二等戶的差役。里正為一里之長,負責稅收(田賦)及部分縣役,因而被視為“脂膏”,淳化五年(994年)開始定為第一等戶的差役。戶長為第二等戶的差役,具體負責征收田賦,并緝拿盜賊。鄉書手隸屬耆長,負責書算事務,為鄉戶的四等戶差役。壯丁負擔接受和遞送公文,以及鄉內治安,是鄉戶四、五等戶差役。

另外,宋代城市實行廂坊制,設有廂典、書手、都所由、所由、街子、行官等廂吏;坊設坊正,稱坊官。除都所由是政府委派,所由為招募屬募役,其余類同鄉村的鄉役:廂典類似耆長,書手類似鄉書手,坊正類似里正,街子、行官則近似于壯丁,亦當由坊郭各戶等差派或招募,筆者因之稱為“廂役”。

州縣役中的部分吏役(主要是衙前役)及全部雜役、鄉役,是民戶的沉重負擔,北宋中葉成為改革重點。


(1) 史學界對這種役法極少涉及,筆者在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七卷丙編第七章第三節“五代役法”中稱之為“官戶役”。但其中涉及宋代的部分,敘述不夠確切。

(2) 《長編》卷7;《宋會要輯稿》職官57之18至19。“蠶鹽”也稱絲鹽,原是后唐初因鄉村民戶養蠶,政府按戶配售食鹽,后來不論是否養蠶,隨夏稅納鹽錢。宋沿舊制,通常每年春季配給。

(3) 《長編》卷12,開寶四年十一月庚申。

(4) 《長編》卷17,開寶九年十一月戊辰。

(5) 《長編》卷2,建隆二年五月。

(6) 《長編》卷6,乾德三年八月戊戌。

(7) 《宋史》卷189《兵志三》。

(8) 張方平《論國計事》,(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269。鄧廣銘先生藏明永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書所引皆出此版本,下不詳注。

(9) 《長編》卷8,乾德五年末。

(10) 《宋史》卷177《食貨志上五》。

(11) 《宋史》卷189《兵志三》。

(12) 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41《兵制門·州兵》。

(13) 《宋史》卷177《食貨志上五》。

(14) 《長編》卷14,開寶六年四月癸丑、五月丙辰。

(15) 《淳熙三山志》卷13;《赤城志》卷17。

(16) 《淳熙三山志》卷13;《赤城志》卷17。

(17) 《宋史》卷1《太祖紀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兴业县| 杭锦旗| 泰来县| 天全县| 公主岭市| 沙洋县| 浦北县| 海门市| 周口市| 咸宁市| 随州市| 勃利县| 阜城县| 河西区| 唐山市| 永宁县| 开江县| 永泰县| 青铜峡市| 嘉黎县| 彰武县| 藁城市| 浙江省| 南郑县| 屏山县| 灵丘县| 渝中区| 岳西县| 澄江县| 阿克苏市| 临漳县| 钦州市| 加查县| 宽城| 青岛市| 金堂县| 千阳县| 雷山县| 丹巴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