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崇武古城
- 愛上泉城
- 銘浩軒
- 1283字
- 2021-02-09 13:45:53
崇武古城坐落于FJ省QZ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崇武古城、凈峰蓮城衛城和凈峰寺(3A級景區)同屬惠安縣革委會1979年公布的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FJ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QZ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同時,惠安海岸半月灣、青山灣、凈峰惠女灣競秀爭艷,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
崇武古城地處FJ省QZ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臺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于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時,設崇武鄉守節里,續置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崇武所城志》載:城“四方設門,各置樓于上”,“東、西、北三面月城,南無月城,門外照墻為屏蔽”,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又載:“東城厚設敵臺一座,防賊舟隨潮內訌,便于觀察”,后于1574年(明萬歷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虛臺,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孔,可以安銃,臺內可容數十人”,這些敵臺距城門約50~100米左右,現均完好。環城還有窩鋪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歷代幾經增筑維修。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筑東西門月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置四門樓,添砌跑馬道,新建弓兵窩鋪;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因戰亂而肆行遷界,城摧屋毀,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復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此后,因失去軍事上的作用,而長期廢棄,部分城墻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古城的保護和管理。196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198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841年大修后,至20世紀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至1987年間,由國家分三期撥款對古城進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門至南城角,次至水關門北,終及北城門,至1987年9月間全部竣工。斷者續,頹者葺,使古城恢復了昔日海上雄關勝概,成為中國軍事建筑學研究的一份珍貴資料,同時也成為崇武旅游景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