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祐五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
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陽橋前后歷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
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受臺風影響,洛陽橋垮塌,泉州群守趙思誠組織修復洛陽橋。
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至1435年),洛陽橋橋址下沉,大潮來后,被沖走,泉州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洛陽橋增高三尺。[3]
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福建發生大地震,洛陽橋橋梁倒塌,基址低陷,泉州知府姜志禮組織修復洛陽橋。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洛陽橋橋體崩塌,知縣工之琦組織修復洛陽橋。
民國20年(公元1931年),蔡廷鍇軍長將洛陽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3]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中國國民黨十九路軍入閩,軍路工程處在泉州設立分處,對洛陽橋進行改建,橋墩以混凝土增高2米,鋪鋼筋混凝土橋面,寬6米,共47孔,長640.8延米(包括北段40孔,464.45延米,南段7孔,76.35延米,中洲路堤100延米)。
洛陽橋墩端部呈船又形,兩側有扶欄,均有石雕,用于保護行人;橋的兩側建置石塔,用以鎮風,橋旁扶欄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圖案;橋上筑石亭,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筑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橋中央碑亭刻有明萬歷年間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周邊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亭東側有“萬安橋”及“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一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側為古時祈雨所在。
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