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做出更好的微課
微課是個新事物。對微課的認識由淺入深,正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怎樣評價一節微課好不好?這是老師們在學習微課時最想問,也最關心的問題。其實,各種評比活動對微課的評價標準也是尺度不一,各有特色。一般來說,可以從選題、設計、呈現、技術、效果幾方面去評價微課。這包括:選題是否有針對性,內容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內容呈現是否生動有趣,制作技術是否聲畫清晰,應用效果是否讓人豁然開朗,學得通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對“好微課”的定義會不一樣,表述也各有不同。站在什么角度來看好微課更有意義?我們曾經提出微課要體現“以學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學生喜歡的微課”說起,從學生和學習的角度來看一節微課是不是好微課,這樣更有針對性。鞋是不是合腳?肯定是穿鞋的人最能體會。要做“學生喜歡的微課”,是一種強調“用戶體驗設計”的理念。有些微課,雖然老師感覺做得很好,但與學生的感受脫節,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那肯定是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那些學生喜歡的微課,更容易成為“好微課”。首先,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和材料作為背景,能夠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叫“選擇性注意”。其次,微課內容與學生有“共同經驗”,更能容易引起學生共鳴,促進第二層次的“選擇性理解”。當然,如果只是做一節流于取悅學生娛樂心理而和教學無關的“微課”,那只能是“娛樂片”,而不是一節“好的微課”。對于學生的愛好需求,老師不能只在形式上簡單迎合,更要善于發現、提煉和轉化,結合教學目標做進一步的創意設計和深入引導。
什么是學生喜歡的微課?當然要聽學生自己的觀點。一個有趣的例子表明了學生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2015年,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發起了“J課堂”微視頻研究。在一次推進會上,有幾位學生分享了自己做的微課。通過現場問答,主持人問學生代表為什么他們要做微課?有學生表示因為看到老師做的微課說教性太強了,沒法看。當被問到喜歡什么樣的微課時,學生表達的觀點不一:首先,要“選擇一個吸引眼球的主題”。萬里城實驗學校的馬逸飛同學做了節微課叫《秒殺感嘆句》。當談到為什么要取這個題目時,馬逸飛同學解釋道:“取題目要有幽默感,要選擇一個吸引眼球的‘點’,要符合同學的‘口味’,同時‘秒殺’在游戲里表示‘非常厲害’,形象地比喻了快速學感嘆句用法的意思。”其次,要抓住關鍵學習內容來做微課。洛川學校的吳依依同學做了一個《跟著學霸學化學》,她解釋道:“選題突破口是從平時同學常向她請教的問題、同學容易錯的地方,思維容易‘卡住’的節點入手。”再次,要采用富有喜感的表達方式和創作風格來做微課。銅川學校樊龍穎同學做了一個《分數擂臺賽》,談到為什么要用富有特色的快速語言來表達時,他說:“節奏要快,慢了沒有人聽。”
看完這個視頻,筆者也很有感觸。除了表達可能不太精確外,學生們的觀點和微課專家們的觀點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差別。當學生表達這些觀點時,現場師生表示廣泛認同,一片歡聲笑語。為什么學生的觀點會特別受學生歡迎呢?關鍵就在于引起了共鳴!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經驗、共同的思考方式、相似的學習困擾等,都更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想要一節怎樣的微課,以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來呈現內容,讓學生感興趣,這樣才能使微課做得更好。
如何做好微課?除了技術手段,我們先嘗試列出幾條,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內容為王。務必科學正確、學科適切。微課要傳遞優質的學習內容,必須要遵守學科規律,做到內容科學、準確,不能因小失大,因形式而放棄了內容的科學性。
第二點,聚焦,再聚焦。換句話說,最好堅持“一個微課,就講透一個點”。微課內容的特點是精,教學內容的高度聚焦,才能更好地體現微課的價值。
第三點,控制好時間。一項基于edX的大數據統計表明:無論視頻有多長,觀眾們實際觀看時長的中位數都不超過6分鐘,而時長6-9分鐘的視頻是個拐點,對更長的視頻,實際觀看中位數反倒會下降。我們提出相似的建議,單節微課的時長最好控制在5-8分鐘左右。
第四點,有導學設計。我們認為“照著稿念內容”的做法,哪怕是達到甲級播音員的普通話標準,也不是最好的內容呈現法。要在微課中設計好的導學,才能引人入勝,為學而動。我們在專欄中曾總結了常見的微課導入方法,包括問題導入、情境導入、實驗導入、故事導入、復習導入等。
第五點,突出重點。特別是要清晰地呈現關鍵概念、關鍵技能、關鍵步驟。簡單內容可以快速講、簡略講,但關鍵重難點要停一停、突出講。對于重要概念的講解,應當講清是什么;對于關鍵技能的教學,應該分步演示如何做;對于釋疑解惑的教學,應當講透關鍵點。
第六點,有始有終。做到點題與總結相呼應,開始時要點題,結尾時要對要點進行再概括,幫助學習者梳理思路,頭尾呼應。
第七點,形式為內容增值。做好聲、畫、字配合,把各種聲音和畫面的比例和節奏配合好,還要在微課中適當加入各種提示性信息。例如,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通過符號、劃線、標注、關鍵詞變色或者放大等,提醒學習者關注重點信息,必要的時候還要加上字幕。
本書不是一本關于微課制作的技術說明書,而是一本關注微課設計的參考書。為了超越純粹的技術開發的局限,我和研究生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如何設計各種類型的微課。其中馮智慧、饒敏、范文娣、陶揚、鄭曉丹、王祥金、申晨茜、伍文臣、許鈺洋、曹曉玲、龍西仔、張華陽、張倩文等人對本書做出了突出貢獻,對他們的付出表示真誠的感謝。感謝《數字教育》的主編郭運慶、編輯杜丹丹曾經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感謝本書所有推薦到的優秀微課案例的原創者,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編輯人員對本書做出的努力。為在本書編寫和出版過程中所有付出心血的人,再次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水平和時間有限,本書還有許多錯漏之處,懇請讀者朋友指正。評道容易行道難,說來容易做來難。希望本書能讓關注微課的您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