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家庭教育規劃三問

第一問 我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父母們提及頻率最高的詞是:幸福、健康、快樂、獨立、自信、堅強、事業有成、積極、努力、奮進、家庭幸福、財務自由、有競爭能力等,我相信,你腦海里瞬間也會涌現各種形容美好生活的詞語。

這是一個梳理教育目標初心的游戲。游戲剛開始的時候,參加游戲的父母會寫下許多詞語,舐犢之情一覽無余。接下來,我讓父母們依次劃去不是最重要的詞語,隨著劃去的詞語越來越多,氛圍逐漸凝重起來,越到后面淘汰越難,當最后只能剩下三個關鍵詞的時候,父母們非常猶豫,遲遲無法下筆,有的父母甚至在淘汰詞語的過程中忍不住哭出來。

這是艱難的選擇,從數十個美好愿望到只能剩下最后三個的選擇過程,是做人生減法的過程,也是逐步尋找教育初心的過程,整個過程促使父母思考“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的問題。

最終,很多父母保留的核心關鍵詞是“幸福”,簡單詞語的背后承載著家庭厚重的祝福。唯愿孩子一生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當你面臨教育目標迷失時,需要不斷審視當年的教育初心,幫你回歸原點,保證教育行為始終在規劃戰略的方向上。

第二問 我該選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千萬條,符合孩子成長規律應列為第一條。

別用教火雞的方法教猴子,世界上從來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

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規律,每個成長周期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該玩耍的時候玩耍,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搶跑或者延遲都容易帶來問題。

2018年度上海市初中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的評價調查涵蓋了上海645所公辦和民辦初中的62 591名九年級學生、1 140名校長(含分管教學的副校長)、12 152名教師及相關學生家長。調查顯示:孩子們參加語、數、外三門學科的課外補習班,對學習成績的提升作用分別只有0.6%、2.0%、2.2%。

在德國,政府在50年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比較試驗,各選取了50個以游戲為主和以教授知識為主的幼兒園。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最多保持到四年級,從四年級開始,提前學習的孩子成績會出現直線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會有明顯的劣勢,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齡的孩子。這個大規模實驗的結果讓德國政府緊急叫停了學前教育改革計劃。

在美國,心理學家研究了343個孩子后有同樣發現:在四年級前,上過以教授知識為主的幼兒園的孩子有明顯的優勢,但在四年級后就出現了嚴重的成績滑坡,導致他們在社會以及情感方面的發展都比同齡人差。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韋格特跟蹤了美國密歇根州伊普西蘭蒂地區68個高度貧困的孩子。孩子們被分配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幼兒園:

A.傳統型:不提前授課,以游戲為主;

B.混合型: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在課堂中做作業;

C.學科教授型:老師直接教學,有很多的作業,并且有考試。

結果顯示:搶跑的影響與德國和美國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致。C組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比A、B組有明顯的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搶跑優勢開始消失。在他們15歲和23歲時的調查發現,已經無法區分這三組孩子之間學業的成就。而在社交和情感能力上,15歲時,C組的孩子比其他兩組孩子有更加明顯的叛逆行為;在23歲的時候,C組孩子比其他兩組孩子與同齡人有更多的摩擦,更容易受挫和受到情感的傷害。

以上實驗顯示,搶跑的優勢只能保持到孩子四年級左右,但后期的傷害卻會影響深遠。

結合教育目標選擇匹配的教育模式

“虎媽”不同尋常的教育方法,是基于她清楚想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再結合她的家庭情況及能力,采用兼顧中西方理念的教育方式。

世界上有很多教育方法,共同的特征都是教育家在吸取他人經驗后將教育方法改造成適合自己孩子的。

卡爾威特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智力開發同時開始,他創造的天才教育法把自己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天才。

斯特娜根據孩子自身的習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通過對孩子進行科學、品德、性情等方面的教育,讓孩子接觸自然,愛自然,從自然中獲得靈感,探索、發現、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收獲知識,也擁有健全的人格。

蒙臺梭利認為要給孩子提供發展機會和環境,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出人類成長的過程、規律和法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奠定智能的良好基礎,挖掘兒童的潛能。

看了這么多,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呢?是天才教育還是普通人的教育;是嚴苛的還是和善的;是精英的還是應試的——回歸你的教育初心,再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來選擇匹配你家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法,或者去創造你獨有的教育模式吧。

第三問 什么時候給孩子做規劃?

阿武,一個28歲的“海歸”,工科男,現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做質量經理。最近阿武很苦惱,他喜歡和人打交道,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可現在的工作枯燥乏味,循規蹈矩。他很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又期望做自己喜歡的教育領域的工作,可還沒有為新領域做好準備。如果轉換職業賽道,就要從頭開始。

當年考大學的時候,父母認為工科好就業,勸說他放棄了喜歡的教育學專業。上班后他一直在制造業工作,讓他心里矛盾的是,他喜歡和人打交道,卻又害怕做銷售工作,做培訓他又不敢上臺。慢慢過去了幾年,如果放棄現在的行業資源和薪酬,他又覺得很可惜。總之,舍不得現在的工作,又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時間阿武陷入職業發展的維谷中,進退兩難。

迷茫的青年,源于迷茫的青少年

阿武面臨著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帶來的苦惱。他當年選擇工科而放棄教育學專業,教育學專業就是被放棄的最大機會成本;上學的時間和幾年的工作經驗又是桎梏他的沉沒成本。

阿武,只是諸多處于職業發展迷茫中的青年一員,這個社會還有很多“阿武”。

多少年輕人都是在迷茫中前行,被現實拖著往前走,在近20年的寒窗苦讀后,又迎來了新的迷茫。

李悅,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大家羨慕李悅媽媽終于可以放手了,她卻面帶憂愁地說:“孩子在家待了一年多,不想上班,問他想做什么,他也不知道,就耽擱下來了。”她后悔地說:“小時候只知道讓他好好讀書,沒想過培養其他的能力,他性格又很內向,讀完大學回來發現沒適合的工作,只好去考公務員,結果筆試過了,面試沒過。一來二去的,就家里待了一年,如果實在不行,就讓他考研究生吧。”

青年時期的職業迷失,是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時期缺乏規劃而帶來的問題。

到底有多少孩子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

根據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一項針對初三和高三學生的調研顯示:高三學生對高考志愿專業了解程度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為75.2%,初三學生中只有11.4%的城市學生和7.1%的縣鎮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從容就業。高中生對所選專業與學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為2.1%,“完全不了解”為10%,“比較了解”為26.8%,“不太了解”為35.5%,“說不清楚”為25.6%。

這個結果從北京大學的新生調查數據中也得到了印證。

徐凱文,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

他給北大的大一年新生所做的調研顯示: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的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安排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情況就是選擇放棄自己。

數據讓人感到震驚,每個北大學子都是高考戰場上從千軍萬馬中勝出的贏家,單從考試成績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都是成功的,可為什么成績優秀的孩子同樣對未來感到迷茫呢?

孩子在大學、高中感到迷茫,意味著在小學和初中時家庭教育中的規劃教育有缺失。孩子到底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做規劃、家長要做什么才能讓孩子在高中、大學及社會生活中有清晰的愿景呢?

什么時候都不算晚,但是越早越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從出生到五歲期間的培養和發展對成年后的社會狀態會產生極大影響。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的最佳時間是在3歲之前,這時候大腦仍在發育中,可塑性較強。相比在成年后再對其進行培訓,早期投資是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

可見,培養是越早越好。

中國的規劃教育起步較晚,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規劃教育意識淡薄,使孩子對社會認知匱乏,更無從談自己的喜好和社會需求的結合。中國如此,世界各國對孩子的規劃教育又是怎么做的呢?

美國:職業教育從6歲開始。

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倡職業教育從六歲開始,規定要求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特點、能力等進行自我認識。要進行“教育與職業關系的探索”,研究教育與職業的關系,了解職業信息的獲得和使用、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工作與社會的關系等。

新加坡:從小學開始明確方向。

新加坡“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網絡系統的實驗計劃,幫助小學生開展職業規劃。通過有趣的互動游戲、角色扮演和一連串問題,讓小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提早開展職業規劃,做好初高中的分流。

加拿大:從小學開始了解職業。

加拿大從小學到中學,學校都會安排不同的“職業日”邀請學生家長或社會人士到班上做職業介紹,讓孩子從小立下職業目標,指導孩子在高中階段的選課。中學階段還提供豐富的選修課,讓學生參加相關的課外活動等,拓展個人興趣愛好。大部分學校還設立專職的學生顧問,為學生在讀期間或高中畢業后的各種選擇、困惑提供咨詢幫助。

日本:職業規劃從小學開始。

日本在各個階段的學校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觀念和準備的教育。從2006年開始,日本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就擴大職業課程的選修科目,同時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提供職業教育課程所必要的設備、實習與實驗經費。

規劃缺失,會讓孩子面臨什么問題

如果孩子的知識、能力和社會脫節,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失業人數急劇增加,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結構性失業是指經濟產業的每次變動都要求勞動力的供應能力迅速適應變動,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征卻因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而導致失業。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產業不斷升級,崗位需求變化引起人才結構的不斷更迭,被淘汰的人不能適應新崗位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逐步淘汰一些重復性的工作,新產業對就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有了新需求,導致失業人員和新崗位之間不匹配,無法實現就業。或者學生在入學時所學的專業在畢業時社會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導致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或者做著一份“上班如上墳”“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在遲疑中消耗時日,在時日中日漸消沉,從鮮衣怒馬的青年人到暮靄沉沉的中年人,間或有奮起的夢想,卻被沉沒成本死死抓住,動彈不得。當回首往事時,一臉遺憾。

孩子應從什么時候做職業規劃準備?

近年來,在國家的要求下,各地方學校才開始進行職業規劃的引導,但起步時間比較晚。而且規劃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多為選專業和就業的規劃。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不了解職業和社會的相關知識,但從各國的教育情況綜合來看,職業規劃引導從6歲就可以開始。

我曾在一所初中學校開展“名企進校”及職業體驗的系列活動,活動持續了整整兩年。以每月邀請知名企業人士到學校分享、寒暑假組織學生參加真實職業體驗活動的方式展開,通過該校對學生持續的跟進發現通過系列規劃活動,該校學生普遍有了規劃意識,對社會和未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在一所知名小學給150名11歲的孩子做分享時,他們完全能夠通過分享的案例理解社會的變化,能夠建立科技和能力需求的內在聯系,甚至能夠展開對未來職業的聯想,對這些還沒有步入社會的孩子來說,理解完全沒有障礙。

規劃不僅是對未來職業的思考和引導,還影響著性格和能力的培養。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家庭給孩子做規劃的時間節點詳見圖2-2。

圖2-2 家庭規劃時間節點一覽

家庭教育規劃不單純是教育領域的問題,還涉及經濟學、行為學、管理學、心理學等領域知識體系的交叉應用。人們的選擇都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衣食住行、結婚生子、擇業就業、培養興趣愛好等,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什么時候開始培養等一系列教育培養行動,家庭都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評估。

教育不應該是“流水線工廠”,有的孩子喜歡語言,有的孩子喜歡數學,還有的孩子喜歡音樂,不一而同,孩子的培養須在保持教育共性的情況下彰顯個性特征。父母是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即便無力改變教育體制,卻有能力給孩子不同的選擇。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不同的孩子應有更多個性化的培養方式,教育不僅可以改變命運,也可以點燃孩子內在的學習和探究熱情,教育最終是培養孩子應對未來和終身幸福的能力。

時代變革已經到來,與其被動忍受變化,不如欣然接受變化。社會給每個人都留了路,家庭教育規劃就是幫助孩子找到現在和未來之間最有利的那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伊吾县| 河北区| 醴陵市| 昌宁县| 安阳县| 夹江县| 神农架林区| 轮台县| 黑河市| 康保县| 镇巴县| 繁昌县| 博野县| 喀喇沁旗| 九台市| 巴中市| 塔河县| 琼海市| 太保市| 淅川县| 吴旗县| 莆田市| 化德县| 彭阳县| 双江| 兰考县| 体育| 衡山县| 汉源县| 读书| 阳西县| 濮阳市| 封开县| 吉木乃县| 马边| 山西省| 七台河市| 吐鲁番市| 潼关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