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伊拉克戰爭后東亞形勢的變化及我國內外方針的調整

伊拉克戰爭后,世界與東亞的形勢已經或正在發生著重要變化:美國一超地位的加強以及單邊主義與多極化矛盾的發展,落后國家的被沖擊和現代化要求的加強,世界軍備競賽更加激烈,美國對中東、歐洲、東亞政策的重要調整,美國與東亞的關系向著較為穩定的方向發展,中日美三角關系出現了向更為平衡的方向發展的可能,東亞多邊合作要求趨強,等等。正確認識當今形勢的變化,將使中國的內外方針適時地作出正確調整。

冷戰后的國際格局由原來的兩霸對峙轉而為一超多極,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這樣的國際格局下,美國的安全戰略開始了重要調整。

布什政府以新保守主義和進攻性現實主義為指導,批評了克林頓政府的“接觸戰略”,認為該戰略低估了美國的實力,不能確保美國在未來能夠避免或者戰勝潛在對手的挑戰,主張充分利用美國在20年左右的戰略機遇期中所擁有的“無與倫比”的力量優勢,改造世界,確保和擴大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絕對安全優勢和主導地位。

“9·11事件”的發生,使反對恐怖主義,特別是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恐怖主義的結合在美國的安全戰略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2002年9月至12日,布什政府先后提出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全國國土安全戰略》《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這三個報告,構成了完整的美國新安全戰略,標志著美國的安全戰略方針由冷戰時期的“確保相互摧毀”的平衡方針,根本性地轉變為爭取絕對優勢的方針。“實力基礎”取代了原來的“威脅基礎”。在這樣的方針下,美國的戰略結構開始向著核武器、高科技常規武器、導彈防御系統的新三位一體方向轉變。

如何評價美國安全戰略的轉變?這是一個涉及諸多因素的復雜問題,首先需要明了的是美國安全戰略轉變是在怎樣的世界潮流下展開的,對此問題,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的意見值得重視,他認為:“美國處于目前的地位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其‘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和一部分強硬派夢想成為‘21世紀的羅馬帝國’,而且還在于美國在轉瞬間的歷史潮流中引導了伴有新型社會關系的知識經濟。這樣的社會和經濟變化的組合威脅到農業社會與產業國家的價值觀、制度和生活方式?!?img alt="《世界的變化與沖突》載日本《讀賣新聞》2003年5月4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在這樣大背景下展開的美國安全戰略具有了兩重意義:一是保護美國導引世界潮流的“伴有新型社會關系的知識經濟”;二是利用自己在當今“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推動現行國際秩序向著有利于美國的方面發展,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全球化的利益。從謀求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愿望出發,應該說第一重意義有積極性,第二重意義帶有很大消極性。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新安全戰略的重要實踐。伊拉克戰爭后,世界和東亞形勢已經或正在發生著許多重要變化。正確認識這種變化,是中國調整戰略方針與政策的基本前提。

美國的“一超”地位加強,但美國以武力“輸出民主”,強化了美國的單邊主義與世界多極要求的矛盾,特別是與歐洲的矛盾加深。

美國繞開聯合國發動對伊戰爭,并迅速取得勝利,加強了美國的“一超”地位。2003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認為:國際關系正朝著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型關系發展。但世界多數國家反對美國以武力“輸出民主”,反對美國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同意的條件下,以先發制人的外部打擊方式顛覆伊拉克這樣一個主權國家的政權。這種矛盾是冷戰后美國的單邊主義與世界多極要求的矛盾,這種矛盾雖然未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在總體上不存在形成反美統一戰線的可能,但其矛盾的深刻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美國的重要盟國法德不僅政府代表在聯合國投票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而且民眾對美國的單邊主義也表達了高度的警惕和反對,以哈貝馬斯、德里達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積極呼吁打造“核心歐洲”,反對美國霸權主義。

如果說世界多數國家圍繞伊拉克問題與美國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反對美國擁有蔑視現行國際秩序和不遵守現行國際關系準則的特權,那么歐洲與美國的矛盾則具有更深刻的原因,那便是爭奪世界貨幣霸權的矛盾。

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美國霸權的基礎是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和它的核威懾力量擴大到各個盟國。”(美)羅伯特·吉爾平著:《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頁。冷戰結束,歐洲不再需要美國的核保護傘,以歐洲強勁的經濟聯合為基礎的歐元問世,更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元的霸權地位首次遭遇挑戰。2002年12月歐元區的債券市場規模(國內債和國際債發行額總計)達到9.4萬億美元,為美國的一半,以歐元結算的國際債網絡發行額比歐元誕生前增加了一倍,與以美元結算的國際債在規模上已不相上下;目前在世界貿易中,以美元結算和以歐元結算分別占到50%與30%左右,在東歐10國加入歐盟后,以歐元結算的比例將更大幅度地增加,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以及投資家在資產運作和外匯儲備中出現了提高歐元比例的趨勢。由于這種變化,已有專家預測“世界開始朝著美元和歐元的兩極貨幣體制方向穩步邁進”。《日本經濟新聞》2003年6月19日。在上述背景下,加之圍繞伊拉克問題美歐發生分歧,使歐洲流向美國的資金大為減少,2001年為4502億美元,2002年減至2264億美元。

美國是一個長期保持高貿易赤字的國家,據統計,2002年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創紀錄的5034億美元,2003年將接近6000億美元。美國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維持其“赤字經濟”的,從而達到以虛擬資產交換各國物質產品的目的。因此,美國很難允許歐洲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都包含有削弱歐洲,打擊歐元的目的??梢灶A計,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還會有類似的行動。這就使歐洲反對美國進攻伊拉克,不僅出于維護現行國際關系準則的需要,而且帶上了更深層次的要求,這樣的矛盾是很難通過外交層次的協調加以彌縫的。隨著歐洲統一的加強、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歐元地位的進一步上升,美歐矛盾還會有更深入和廣泛的發展。

伊拉克戰爭對生產方式、社會關系、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嚴重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很大沖擊。

美國之所以能在伊拉克戰爭中迅速取勝,除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外,與薩達姆政權的落后性有著重要關系。薩達姆侵略科威特,想以攻城略地的方式擴大財富,在世界面前輸了理;薩達姆在伊拉克搞獨裁統治,在國內輸了理。而且由于美國軍事革命的成功,把打擊目標較大程度地集中于薩達姆政權及其軍事力量,減少了對普通民眾的傷害,從而更大程度地集中于將薩達姆政權從伊拉克民眾中孤立出來。這使薩達姆政權難以在國內外爭取到廣泛同情與支持,擴大了與美國的力量差距,乃至不堪一擊。

伊拉克戰爭基本結束后,美國總統布什于2003年5月1日發表講話,強調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從薩達姆政權下“解放”伊拉克人民,表示在伊拉克實行“民主”之前,美英聯軍將繼續留在伊拉克,并聲稱:“從歡欣鼓舞的伊拉克人的臉上,我們還看到了人類自由的永恒魅力。幾十年的謊言和恐嚇并不能使伊拉克人去熱愛壓迫他們的人,也不能使他們希望繼續遭受奴役。”美聯社2003年5月1日電。從現行國際關系準則看,布什的講話無理至極,但薩達姆政權的落后性,確為布什提供了可乘之機。

薩達姆政權以超過人們預想的速度被來自美英的外部打擊所推翻,提供了許多教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在世界文明的發展潮流進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階段,而且各文明的聯系空前密切的今天,應該也可以堅持文明的獨特性,但不能以其為保護落后的理由,為了成功反擊外來侵略,必須順應和盡快縮短與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的差距。

美國人打擊伊拉克,目的是將自己的利益強加給世界,但起到的將是驚醒世界的作用。根據各國特點,成功地發展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推進本國的現代化乃至后現代化的要求會與反對單邊主義的要求同樣加強。

美國爭取絕對優勢的戰略方針正打破世界現有的戰略平衡,世界將出現新的軍備競賽。

在美國爭取絕對優勢的戰略方針指導下,美國的國防戰略開始了結構性調整,要求逐步改變過去偏重核武威懾的思路,積極爭取全面優勢,加強各領域特別是外空與高科技方面的能力,并模糊核武門檻,增強戰略回應的靈活性。以此達到如下目的:(1)實現對友邦的安全承諾;(2)使敵方知難而退;(3)進行威懾;(4)威懾不成則堅決擊退對方。

為此,美國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行動,如退出1972年簽訂的美蘇反導條約,退出《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的談判,凍結1996年簽訂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同時,積極發展導彈防御體系、低當量核武和高科技領域的常規武器,特別是隱形技術、精確制導激光、電磁等新武器,努力使自己擺脫國際條約的束縛,放手爭取全面優勢。

美國爭取絕對優勢的戰略方針和行動已經并將繼續打破現有的戰略平衡,使世界出現新的軍備競賽趨勢。2003年2月27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強調:“任何一國獨大的國際社會,都總是一個危險,會引起人們的反應?!?img alt="《時代周刊》2003年3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伊拉克戰爭硝煙未散,俄羅斯專家便大聲疾呼:“俄羅斯軍隊最重要的改革任務是:即使克服不了美國、西方和俄羅斯軍隊之間的技術差距,那么也阻止差距的危險性擴大?!?img alt="“想要和平,就得正確備戰”,見俄羅斯《消息報》2003年5月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美國努力發展導彈防御體系的行動,迫使中國也不得不采取相應行動,美外交學會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將竭盡全力確保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無法剝奪它發動和給予報復性二次打擊的能力?!?img alt="美國外交學會《中國的軍事實力》,見該會網站。"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這種軍備競賽趨勢,不但表現在大國關系中,還表現在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加強上??植乐髁x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會危及世界的正常秩序和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美國反對恐怖主義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要求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支持。但是,在美國的這一戰略要求中包含著深刻的內在矛盾,這些內在矛盾會造成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加強,例如:

反恐上的雙重標準和利用反恐擴大美國勢力范圍,嚴重削弱了美國反恐要求的正當性,增加了恐怖主義滋生和繁衍的土壤。

美國常規軍事力量與其他國家差距的迅速增加,迫使一些國家不得不通過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獲得安全保障。

先發制人戰略,使美國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低當量核武的使用,更刺激其他一些勢力或國家發展核武的要求。

總之,只要美國不改變其追求絕對優勢的戰略方針,上述軍備競賽的趨勢將繼續發展,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為此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沒有促進國際社會深刻認識以美國為首采取集體行動的全球性合法領導地位,缺乏如何發揮這種領導作用的慎重思考,這個世界可能逐漸墮落成暴力加劇的弱肉強食之地。”《華爾街日報》2003年12月23日。

中東、歐洲、亞洲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發生重要變化。

隨著亞洲的迅速發展,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冷戰后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第一次將這一地區放到了歐洲和中東的前面,作為美國全球安全環境首先分析的地區。布什政府中出現了將美國的戰略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主張。

但“9·11”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后,中東、歐洲、亞洲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可以這樣說:

美國的中東政策以改造為主。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哈斯聲稱:中東“各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開放性相對匱乏。美國在太長時間里容忍了穆斯林中東內部的所謂的‘民主制度例外’”。“我們是在吃了大虧以后才領教到,封閉的政治體系滋生不符合美國或者世界利益的不滿和極端主義。因此,我們正通過鮑威爾國務卿于2002年12月啟動的中東伙伴關系倡議支持民主和政治改革?!?img alt="2003年5月22日在華盛頓凱南研究所晚宴上的講話。"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美國的歐洲政策以分化為主。

伊拉克戰爭硝煙未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便指出:“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伊拉克的戰后重建時,美國必須面對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應對大西洋聯盟內的震動。”(阿根廷)《號角報》2003年4月11日。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了“老歐洲”與“新歐洲”之說,嚴厲抨擊“老歐洲”,贊揚“新歐洲”。著名國際關系學者、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也認為:歐盟必須重新定義?!皻W盟將形成兩個集團,一個是以德國和法國為首,另一個速度慢些,在決策方面與德法保持距離?!?img alt="(德國)《商報》2003年6月1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美國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沃勒斯坦則認為:伊拉克戰爭后,美國有三大目標:一是改造中東,二是在國內爭取最大規模的軍事開支,三是打垮歐洲。《評論》4月14日,美國賓厄姆頓大學費爾德·布羅代爾中心出版。

美國的東亞政策以穩定為主。

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項目部發表的《布什總統的亞洲政策中期評估》報告指出:“‘9·11’事件和由此產生的反恐戰爭已經逐漸籠罩了美國亞洲政策的所有其他方面?!泵绹鴩啦扛辈块L沃爾福威茨強調:東亞地區“未來的安全和穩定對我們自己的安全至關重要”。2003年5月31日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上的講話。

顯然,中東的自成體系為以伊斯蘭為精神武器與美國抗衡的勢力提供了廣泛的基礎,因此,美國要“改造”之:歐洲統一的不斷加強,使美國可能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因此,美國要“分化”之:美國在東亞占有優勢,有既得利益需要保護,東亞內部又存在難以協調的矛盾,美國不擔心東亞聯合起來反美,擔心的是東亞因陷入動蕩不安的紛爭之中而喪失自己的優勢和利益,因此,美國要“穩定”之。

上述情況必然遲延甚至改變美國戰略重心的東移。

美國為實現其戰略目標,將更加重視大國關系。

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我們尋求創造一種有利于人類自由的均勢”,“我們將積極致力于把民主、發展、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希望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伊拉克戰爭后,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哈斯用更明確的語言指出:今天,“我們壓倒一切的目標應當是創建一個這樣的世界,其中的大多數國家政府、組織和人民都欣然接受各種安排,以使之得以實現共同的利益,這些安排反映著共同的價值觀”。2003年5月22日在華盛頓凱南研究所晚宴上的講話,美國國務院信息局發表。上述立場反映美國新安全戰略具有以往安全戰略無可比擬的“進取性”,即要求按美國的價值觀改造與安排世界。

美國很清楚,如此“宏偉”的目標依靠美國一家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伊拉克戰爭時美國未能獲得歐洲特別是法德以及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的支持,在道義上付出了重大代價,這更使美國感到需要通過多邊途徑特別是與大國的合作,實現其單邊色彩濃厚的目標,亨廷頓指出:“德國和法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巴西都是些地區性大國,它們都想在它們各自所屬的地區起主導作用。這就注定了將發生利益沖突,當前的世界格局已發生變化,我們已不處在冷戰時期的兩極世界中,而是在一個結構發生變化的由一個全球性超級大國構成的世界中。”“未來國際問題的解決將取決于超級大國與地區大國的合作?!?img alt="(德國)《商報》2003年6月1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同時,美國感到冷戰后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重要變化,為美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基礎,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認為:“俄羅斯處在充滿希望的過渡之中,正在走向民主的未來”,“中國領導人正在發現,經濟自由是國家財富的唯一源泉”。因此,美國與這些國家“日益被共同的價值觀團結在一起”。

為此,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已表示:“我們堅持自己的傳統和原則,不用我們的實力來爭取單邊的優勢”;強調:“今天國際社會面臨17世紀民族國家興起以來建立大國和平競爭而非持續備戰的世界的最好機會?!币晾藨馉幒?,美國再次對大國作出了合作姿態,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哈斯聲稱:“從歷史的觀點看,當今的國際體系的最積極的方面,是世界力量的主要聚集地——歐洲、俄羅斯、中國、日本和美國——之間并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遏制和對抗曾經是冷戰的特征,現在卻讓位于協商與合作的格局。”同上。弗吉尼亞大學教授、米勒公共事務中心主任菲利普·澤利科指出:布什政府“正努力將普遍原則與大國政治融合在一起,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結構一直是被大國之間的敵對關系所決定的。而現在,美國有可能與每一個大的全球力量中心建立積極的合作計劃,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對社會組織方式的基本原則取得雖不完美但異乎尋常的共識基礎之上的?!?img alt="(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3年春季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顯然,“9·11”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在促使大國發生其所希望的變化的同時,在對大國進行各種形式的遏制、削弱努力的同時,將加強與大國合作的要求提到了重要地位,正在并將繼續積極爭取大國對其戰略目標的理解和支持。

美國與東亞地區的關系向著較為穩定的方向發展。

首先,由于隨著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與東亞的經濟關系已經發展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項目部2003年3月發表的《布什總統的亞洲政策中期評估》,形象地描寫了當今美國與亞洲特別是東亞密切的經濟關系:“美國日益向西眺望,越過太平洋,放眼廣袤的亞洲,美國的貨物和資本向西流動,從而為美國工人創造就業機會,為美國公司創造利潤,來自亞洲的向東的商業洪流則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美國的消費者們對于亞洲工廠所生產的汽車、電腦、玩具和T恤衫,看來是欲壑難填?!?/p>

東亞國家在對美貿易中幾乎都處于出超地位,這使東亞擁有了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據統計,歐元區的外匯儲備為2614億美元(至2002年10月底),而東亞僅日本和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便分別達到4786億美元(至2003年1月底)和2864億美元(至2002年底)。

美國高額的貿易和財政赤字的一半以上是由日本介入市場購入美元,以及中國等亞洲國家用政府資金對美投資填補的,朝日生活資產經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吉川雅幸指出:“以與美國相關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情況看,總的來說,歐洲作為歐元貨幣區在增強獨立性;日本資本流動停滯,持續地受到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在長期通貨緊縮的狀況下,必須避免出現美元和日元比價超過1∶115的日元升值局面;亞洲其他國家實行的近似于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制,當前由這些國家形成了一種美元區,政府資本大量流向美國,開始出現地區化癥狀?!?img alt="《日本經濟新聞》2003年6月19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美元的地位和美國經濟主要是由東亞各國在幫助支撐著。因此,穩定東亞是美國經濟不可或缺的要求。

其次,反對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上升到美國新安全戰略的頭等地位,增加了與東亞的共同利益,緩解了與東亞一些國家的矛盾。《布什總統的亞洲政策中期評估》認為:“‘9·11事件’對美國的亞洲政策起到了徹底轉變的影響?!薄靶姓斁珠L期的亞洲問題議程已經被放在次要地位,從屬于美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對伊拉克戰爭的陰森逼近的可能性,以及在擴散破壞穩定的技術和材料問題上不斷加重的擔憂等相互重疊的若干攻勢?!?/p>

同時,由于恐怖主義對東亞各國的安全構成現實威脅,近年在印尼和菲律賓相繼發生嚴重爆炸事件,中國境內有“東突”恐怖活動的發生。而且,在東亞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核武器擴散的條件與可能。這一切使東亞各國在反對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方面與美國存在共同要求。美軍太平洋總部所屬亞太安全研究中心認為:“中國官方在不擴散問題上的觀點近幾年來開始向美國靠攏。隨著國力和影響力的增強,中國的全球前景看好,一些戰略制定人士開始認識到,此類技術擴散對中國的全球利益是有害的。”《亞太國家對美國安全政策的反應》2003年3月。正因如此,“9·11事件”后,美國與東亞各國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再次,由于歷史及發展程度的原因,東亞尚未形成獨立的、涵蓋整個地區的多邊安全機制,地區安全環境非常復雜。美國在維持東亞的現存秩序方面有著重要影響,無論是在朝鮮半島的對立、海峽兩岸的對立,還是在南海爭端,乃至中日關系中,美國都是造成現存狀態的一個基礎性因素。這種狀況制約了東亞各國因伊拉克戰爭而與美國發生對立的可能。

伊拉克戰爭期間,東亞各國出于自身安全環境的考慮,或作為美國的盟國支持對伊戰爭,或雖反對對伊戰爭但采取了較為現實的克制態度。日本輿論界分析小泉政府在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采取追隨美國立場的原因時便指出:“如果日本擱置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不僅‘世界中的日美同盟’關系會很快褪色,而且還可能影響良好的日美關系。首相本人曾對制定新法,派遣自衛隊持慎重態度。但是,出于對日美關系的考慮,最終對制定新法開了綠燈。”《東京新聞》2003年6月14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指出:“在伊拉克危機期間政策變化最小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改革的進程還沒有結束,中國的領導有了很大變化,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因此,這個被很多人在布什執政初期視為戰略對手的國家有可能在長期內成為一個建設性的伙伴。”2003年4月11日阿根廷《號角報》。

在美國與東亞國家之間,沒有因伊拉克戰爭發生類似美國與法德俄那樣的對立。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評價說:“太平洋地區如今非常平靜,是它歷史上最平靜的時期之一?!?img alt="2003年5月31日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上的講話,見6月2日新加坡《海峽日報》。"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以上綜合原因,使伊拉克戰爭后美國東亞政策的重點放到穩定上。

在這種背景下,加上朝鮮半島地緣戰略條件的限制,布什政府雖然將朝鮮與伊拉克一樣宣布為“邪惡軸心國”之一,但卻難以用對伊拉克的辦法對付朝鮮。對伊拉克,布什政府不惜采取單邊打擊的方式,對朝鮮,布什政府給出的方案卻是“需要采取多邊方法來解決”。同上。朝鮮半島核危機的發展盡管存在許多變數,但和平解決是主要可能。

中日美三角關系出現了向更為平衡的方向發展的可能。

中日美三角關系是東亞地區最為重要的三角關系,冷戰后期,這組三角關系曾發揮了遏制前蘇聯向太平洋地區擴張的作用。當時,中國對日美軍事同盟的存在表示理解。冷戰后,1996年4月,日美發布兩國安保條約新定義,將遏制中國確定為兩國軍事同盟關系的重要目標。中日美三角關系因此出現了巨大裂痕,中國對日美安保關系的存在與發展表示了強烈警惕。

但是20世紀90年代末,特別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以來,中日美三角關系中的巨大裂痕呈現淡化趨勢,出現了向良性互動關系轉化的某些條件與可能。

首先,中國加入WTO,使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維護與完善自由貿易原則,同樣上升為中國核心的國家利益。這使中國與其居一、二位的貿易伙伴日美基礎性的共同利益變得更加堅實。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這樣的人物也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加以肯定地說:中國找出了一條“如何進行改革的道路,朝鮮政權如果不想瓦解,它必須走中國的道路”。2003年5月31日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上的話話,見6月2日新加坡《海峽時報》。

其次,在這一基礎上,如前所述,由于從“9·11事件”到伊拉克戰爭期間世界和東亞形勢的深刻變化,美國雖未放棄遏制中國的戰略要求,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反對恐怖主義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占據了美國安全戰略的頭等地位。美軍太平洋總部下屬的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指出:“盡管中美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意見不一,但反恐戰爭仍為中美兩國提供了有限合作的機會?!?img alt="《亞太國家對美國安全政策的反應》2003年3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再次,如前所述,目前美國的當務之急是改造中東,分裂歐洲,對東亞則更重視穩定。這加強了美國的對華合作要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美關系有了明顯改善。《布什總統的亞洲政策中期評估》指出:“‘9·11事件’使應當把中國看作一個‘戰略伙伴’還是‘戰略競爭對手的問題展開的一場毫無結果的辯論結束了。人們現在很少聽到布什行政當局官員在就任以前的年代里作為主要言論的對中國的攻擊?!?img alt="2003年3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項目部發表。"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日本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保持了高度警惕。小泉咨詢機構提交的《21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認為:“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可能成為日本及其周邊國家的嚴重威脅。”日本成立了“有事法制”,并主張適應美國安全戰略調整的機會,爭取集體自衛權和將自衛隊改變為正式軍隊。對日本的這種動向,美國表示了支持,美國國防部亞洲負責人說:“這等于奠定了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的基礎,是重要的成果?!泵绹鴩啦扛辈块L沃爾福威茨聲稱:“20多年來,我一直密切注意日本的動向,有時日本邁出的步子很小,但絕對沒有后退,日積月累,就會產生重大的變化?!?img alt="見(日本)《讀賣新聞》2003年6月7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

上述情況值得中國警惕。但沃爾福威茨所說的“重大的變化”帶來的后果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將使日本有能力更加積極地適應美國新安全戰略的需要,特別是幫助美國加強對“不穩定的弧型地區”亞洲段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將增加日本的獨立性。這就使美國在支持日本發展軍事力量的同時,必須考慮如何形成制約這種力量的能力,以免尾大不掉。

而且,由于東亞在經濟與安全上對日本的極端重要性,保持東亞的和平與穩定是日本戰略利益的核心要求之一,與中國的對抗與沖突只能導致東亞的動蕩與混亂。因此,只要中國崛起的勢頭不發生重大挫折,日本在加強自身軍事力量和對美配合能力的同時,必然要求將同中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以防止中日關系陷入緊張與沖突。小泉咨詢機構提交的《21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便主張:“在追求與美國的共同目標的同時,應該擁有自己的坐標軸,并開展互補型外交。”《日本經濟新聞》2002年11月29日。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美日聯手對付中國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這使中美日三角關系可能向著一種更為平衡的方向發展,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研究處處長戴維·蘭普頓便主張:美國“政府應該鼓勵在中國、日本和美國之間舉行三邊安全對活,以使三方關系保持盡可能最大限度的穩定?!?img alt="見2003年3月19日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小組委員會就中國崛起的影響問題舉行的聽證會上提供的證詞,發表于尼克松網站。"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美國國防大學教授庫格勒認為:“美國需要構建一個成熟的平衡體系,這對于中國及全亞洲而言尤其重要?!?img alt="見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學院2002年12月出版的第196期《戰略論壇》文章《“阻嚇”成為一個戰略概念》。"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08462-NgI7vLDhknb05f4PGMzKvuSDgTtm54eA-0-7204bcee0e8170f29825580fad31d985">泰國《亞洲日報》記者郗士評論說:“東亞可能形成美中日加強合作的新格局?!薄斑@是一個微妙而敏感的新游戲,它使這三個國家前所未有地聯合起來,卻也充滿了陷阱,三方中任何一方的突然舉動都會引起另外兩方的警惕。”(泰國)《亞洲日報》2003年4月19日。這一評論敏銳而準確地反映了中日美三角關系正在發生的變化。

東亞多邊合作要求趨強。

伊拉克戰爭結束后不久,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表示:“我們可能加強已經確定的關系以便在亞洲保持一種積極的安全態勢,促進更廣泛的多邊合作?!薄氨M管亞洲的多邊合作機制出現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是他們給這個地區的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和平解決問題的希望。”2003年5月31日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上的講話,見2003年6月2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對發展東亞地區的多邊合作表現出一種積極姿態。

這種積極姿態的出現,首先是隨著東亞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變化而產生的。為了穩住東亞,必須推進東亞的多邊合作。

同時,也由于伊拉克戰爭之后,朝鮮半島核危機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朝鮮希望通過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方式解決危機,但是美國不同意。一則因為如果與朝鮮承諾互不侵犯,將大為削弱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能力;二則美國在東亞的盟國日本與韓國不愿意美國與朝鮮達成這種雙邊承諾,因為這將增強朝鮮對它們的外交地位;三則美國希望和朝鮮關系密切的中國與俄羅斯共同承擔起朝鮮半島無核化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加強了促進東亞多邊合作的努力。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強調:“只有同平壤進行認真安排的多邊接觸,這個問題才能得到和平解決”,“如果我們大家一起來面對平壤反社會的挑釁行為(出口導彈、販賣毒品、漠視國際義務)構成的挑戰,如果我們一起用該地區的國家可以接受的可核實條件來對付朝鮮,我們至少會有和平解決問題的機會”。2003年5月31日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上的講話,見6月2日新加坡《海峽時報》。

冷戰后特別是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以來,東亞的多邊合作要求不斷加強,構成這種要求的基礎性因素是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需要。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與東盟締結關于10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議、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考慮等等都是這種需要的反映。經濟上的這種需要,必然推動政治安全上多邊合作的發展。因此,出現了ARF成員的擴大,《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簽訂等?!?·11事件”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隨著東亞政策的調整,對東亞多邊合作表現出的積極姿態,無疑將使東亞多邊合作出現新的發展局面。

新形勢下,我國內外方針應適時作出調整。

綜上所述,可知美國新安全戰略的提出與展開,對世界和東亞形勢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對中國而言,有挑戰也有機遇,我國的內外方針應適時作出調整。為此,以下幾個帶有戰略意義的問題是值得注意的:

1.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中國順應潮流而又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如果從國家與市場關系的角度看待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話,可以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市場從政府的強大控制中解放出來并加以逐步完善;第二階段,主要在一國范圍內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第三階段,從國際競爭與協調的角度,考慮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協調。加入WTO以及“9·11事件”與伊拉克戰爭后形勢的變化,要求中國更自覺地將改革開放推進到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如何將當今世界文明發展潮流中具有普遍意義的要求結合中國的條件加以實行,必須在堅持中國利益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對地區乃至世界承擔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中國順應潮流而又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繼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在外交上爭取戰略主動的需要。

2.應正確認識美國的兩重性。美國一方面是一個在當今世界文明發展潮流中占據領先地位的國家,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單邊主義嚴重的國家。前者決定了我國必須積極發展與美國的合作,后者決定了我國必須對美國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抗衡能力,并和世界各國合作,以限制美國單邊主義的破壞性。從長遠的眼光看,除非發生美國的單邊主義威脅到我國核心利益的情況,我國應把爭取與美國合作作為重點。只有爭取到有利于發展的環境與條件,實現中國的崛起,才能在制約美國的單邊主義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3.當前出現了改善中美關系和推動中日美三角關系向著更加平衡的方面發展的有利條件。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通過發展中美關系,帶動中日關系,通過加強中日合作,促進中美關系,努力使中美日三角關系向著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的方向發展。那種公開宣稱美國為最危險的敵人,想通過離間美日關系來改善中國戰略地位的主張,在當今條件下不但難以達到目的,反而可能使現在出現的有利變化發生逆轉,在戰略上是不可取的。

4.應順應當前東亞多邊合作的良好勢頭,積極地參與和推動東亞多邊合作活動。支持美國在東亞多邊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通過東亞多邊合作的穩定與機制化,限制美國的單邊主義。在獲得必要的安全保證的條件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會有長足的發展,這有利于有關各方的事業。中國應該以一種更宏大的氣魄對待東北亞多邊合作,考慮和設計中美朝韓日俄多邊合作活動,努力為東北亞爭取一個良好的發展前途。

(原載《面向太平洋》第1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任丘市| 宜丰县| 漳平市| 康平县| 黄陵县| 准格尔旗| 广元市| 沙湾县| 莎车县| 德兴市| 应城市| 仲巴县| 滦南县| 柳河县| 繁昌县| 永吉县| 湘阴县| 凤凰县| 秭归县| 姚安县| 商洛市| 富锦市| 阿拉善左旗| 金门县| 于都县| 长丰县| 泊头市| 德格县| 常州市| 都昌县| 永善县| 陈巴尔虎旗| 凤山市| 介休市| 犍为县| 绥棱县| 云安县| 城步| 咸宁市| 鸡泽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