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日本經濟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評論

處于內外交困中的日本經濟,歲末前后又頻頻報憂。其一,日本內閣將新財政年度日本經濟的增長目標由年初所定的1.7%調低為負0.1%;其二,日元再貶,已突破1美元兌133日元的水平。如此狀況,使得如何評價日本經濟,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將試就此問題作一論述。

一、實力強、問題大

日本經濟存在強大的實力,這從一系列統計比較中即可以看出。以GDP論,2000年美國為99631億美元,日本為47496億美元,德國為18724億美元,日本高居世界第二,是居世界第三的德國的2.5倍。以對外收支順差論,由于日本商品的強勁競爭力,日本的對外收支順差長期居世界第一,2000年的貿易順差為1166億美元。以外匯儲備論,2000年年末,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3616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以海外總資產論,至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約為32046億美元,占全球海外凈資產的一半以上。以對外純資產論,2000年達到11579億美元,較之1990年增加了2.53倍,仍為世界最大債權國。這一切清楚地表明:當今世界,日本仍是美國以外最大經濟強國。

但日本經濟的強大實力,并不能掩蓋其存在的嚴重問題。日本經濟的根本問題在于其經濟轉型的嚴重滯后。20世紀80年代前后,日本經濟追趕發達國家的任務基本完成。其后,恰遇美國經濟適應知識化、信息化的需要進入重要調整期。按理,日本應順應國內外條件的變化,將其在追趕時代形成的經濟結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經營思想作深刻調整,才能促使日本經濟順利向成熟型轉變。但日本沒能充分認識轉型的必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延續著追趕期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思想。結果,大量過剩資本不是投入知識化、信息化時代更加強調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而是流向房地產和股市,導致經濟泡沫,特別是資產泡沫。以股價為例,1985年的日經指數為12977,1989年躍升至最高點為38130。以地價為例,1985年的日本全國市區街道地價指數為69.2,1991年躍升至最高點為110.5。其后,便是經濟泡沫的迅速崩潰。股價從1989年末明顯下跌,到2000年日經指數跌至14410。現在在1萬點左右徘徊,僅有最高點時的1/4。地價從1992年后便一直下跌,地價指數至2000年僅為72.3,是最高點時的1/2強一些。這給日本帶來銀行壞賬、投資跌落、消費低迷、財政赤字等諸多后遺癥,造成日本經濟長期滑坡。70年代日本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為5%左右,80年代為4%左右,90年代則只有1.7%。而90年代中美兩國的年平均增長則分別達到10%和3.2%。

具體而言,目前,日本經濟難題主要集中在四大矛盾上:

1.“惜貸”與投資、消費的矛盾

根據日本的金融制度,從事銀行業務需要大藏省的認證并交付營業許可證。銀行都由大藏省控制。因此,社會上普遍認為:只要有大藏省的營業許可證,金融機關就不會破產。在這種氛圍下,泡沫經濟時期,日本銀行以各種名義向與不動產等關聯的企業作過剩融資。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由于地產、股票的價格大幅急劇下跌,日本金融界在泡沫經濟時期借出去的一部分錢變成了巨額壞賬,使日本金融機構背負大量不良債權。據日本政府統計,日本各銀行的呆賬、壞賬總計達32萬億日元(約2630億美元),而有關專家認為實際數字比這還大許多,要達到150萬億日元。

壞賬使銀行借貸能力削弱,日本各銀行加強了融資審查,造成“惜貸”局面。無貸則投資必減。而且日本是間接金融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多數企業通過向銀行貸款的方式籌集資金,這就使“惜貸”造成的負面影響更為廣泛和嚴重。據統計,1998年至2000年的企業設備投資分別為21.4%、-10%、5.6%,下降幅度很大,明顯超過以往歷次蕭條時期。同時,企業破產數持續增加,1996年為14000家左右,1998年達到18985家。2001年1至5月份,有1724家,同比,增加了12.5%。

企業投資減少,破產增加,勢必造成從業人員收入下降,或者失業,導致民間消費支出減少。據統計,日本民間消費支出增長率1997年為1.2%,1998年為1%,1999年、2000年也只有1.2%。

因而2001年度的日本《經濟財政白皮書》指出:日本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只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才能提高日本經濟的潛在增長力。

2.巨額財政赤字與擴張財政政策的矛盾

90年代以來,為了恢復景氣,日本歷屆政府基本采取了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的擴張財政政策,擴大公共投資,增加需求。這一政策在局部和短期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例如實施大規模財政擴張政策的1996年和2000年,日本的GDP都出現了一定的增長。

擴張財政政策雖然對日本的經濟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卻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經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日本經濟始終未走上自律性恢復的良性軌道,政府的公共投資略有減少,經濟便呈現出更嚴重的下滑趨勢。這迫使日本政府必須不斷地擴大公共投資,以刺激經濟。據統計,在1992年8月至2000年10月,日本政府采取的多次大規模綜合經濟對策中,便投入經費129.1萬億日元。

如此巨額投入,勢必造成財政赤字的急劇增長。目前日本國家及地方的財政赤字已超過666萬億日元,達到其GDP的120%至130%左右。政府預算中超過1/3的部分依靠貸款,達到其GDP的6.7%。在發達國家中屬情況最糟的。有意見認為,如此高額的財政赤字,已使日本財政面臨崩潰局面。

這種狀況限制了日本政府繼續采取強力的財政擴張政策。為了減少財政赤字,日本必須緊縮支出,增加稅收。去年3月通過的2001年度預算方案中的一般會計歲出,僅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48.6589萬億日元)。小泉組閣后,決定在2002年度將新發國債控制在30萬億日元以內。但是,日本經濟同時又處于通貨緊縮狀態。消費物價連續兩年低落,1999年下降0.5%,2000年下降0.7%。為此,2001年度日本《經濟財政白皮書》不得不承認:日本現在物價持續下跌的通貨緊縮“給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首次正式表明日本政府將采用“物價穩定數值目標”,設定通貨膨脹目標。這又要求日本繼續實行擴張財政政策,刺激消費。但實行這種政策,必然又導致財政赤字上升。

當年,橋本龍太郎就因未處理好這一矛盾而下臺。現在的小泉政府繼續面臨這種兩難選擇,舉步維艱。

3.結構調整與失業率增高的矛盾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明顯地出現了各國資源受國際市場調節,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的趨勢。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利用勞動力價格便宜等后發優勢,在制造業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勢頭。而日本因勞動力價格昂貴等因素,其龐大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已今非昔比。要擺脫經濟困境,日本必須大規模調整其產業結構。

根據日本首相官邸產業構造改革和雇傭對策本部的設想,今后的日本主要將通過全方位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和國民生活質量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因此,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將不再以制造業為主,而將發展重點轉到旅游、商業、信息通信、環境保護、能源開發、物流、交通、金融保險、醫療衛生、老年護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為了推動這種調整,日本政府對新興產業給予各種優惠,例如:減免稅收、低息貸款、產業基礎保證金的債務擔保、持股優先、上市審批優惠等等,相對之下,制造業的發展條件則差得多。

上述情況迫使制造業方面的大量企業要轉移到國外去,以降低勞動成本,爭取新的發展機會。這種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勢必導致日本失業率增高。據日本政府統計,最近日本的完全失業率已達5.5%,若加上隱性失業,則此數字更高。節節攀高的失業率已成為日本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障礙。如果失業率高到動搖了人們對改革政策的支持,則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陷困境。

4.官僚壟斷與提高效率的矛盾

歷史上,日本的近代產業是在明治政府植產興業政策的扶植下發展起來的。由于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性,官商結合、官僚壟斷一直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特征之一。

據統計,目前日本特殊法人有77家、認可法人有86家。這些法人團體利用其官僚背景、經營特權,壟斷相關行業,成為改革經濟、提高效率的重要阻力。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小泉上任后表示要逐步將這些團體“私有化”,并決定在本財政年度減少對其財政投入1萬億日元(約80億美元)。但由于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不但“私有化”難化,而且進一步激化了自民黨內部的派別斗爭。不打破官僚壟斷,則難以提高效率;要對官僚壟斷挑戰,則改革難度勢必增加。日本經濟的復蘇,面臨的不僅是經濟阻力,還有政治阻力。

二、短期難振、長期有望

鑒于日本經濟的困難情況,日本歷屆政府先后采取了10余次大規模的景氣恢復對策。比較小泉改革方案與當年橋本龍太郎的“六大改革”和小淵惠三的“21世紀日本的構想”,可以發現這些方案有相似的內容,都包括有放松管制、促進內需、重視創新等改革要求,但也確有各自的特點。

橋本時期,日本的經濟尚未跌到谷底,1996年其經濟的實際增長率曾達到3.5%。這使橋本內閣對日本經濟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將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到經濟及財政的結構改革和減少財政赤字、平衡收支之上。結果進一步限制了內需的發展,加之東亞發生金融危機的外部條件,1997年日本經濟增長率跌到1.8%,1998年跌到-1.1%。

小淵上臺,接受橋本的教訓,強調不能同時追求恢復景氣和再建財政兩個目標。因而其改革方案突出了教育立國、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突出了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其目的在于擴大公共投資,刺激內需,恢復景氣。經此努力,1999年、200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分別上升為0.8%和1.5%。

森喜朗上臺,其經濟上追隨小淵時的擴張財政政策,無自己的創意。但如前所述,此次日本經濟衰退絕非一般的蕭條,擴張財政政策只能激升于一時,卻難治衰退于根本,且其擴大的公共投資,不少流入被官僚把持、效益低下的公共部門,生效不大;另外由于日本財政背負大量赤字,實行擴張財政政策的力度也有限。因此,森喜朗組閣不久,日本經濟再次呈現疲軟之態。

小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臺的。小泉內閣成立后,于2001年6月26日由其經濟財政咨詢會發表了《今后經濟財政運營及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的基本方針》,提出了經濟結構改革的7大計劃。包括:(1)民營化與放松限制。其宗旨是民間能做的盡量讓民間做。在此宗旨下,根本改變公共金融機構的職能,大力發揮民間金融機構的作用;積極推進民營化,開始探索國營郵政等事業的民營化以及進一步放寬能源、電氣通信等領域的政府限制問題;努力改造特殊法人,減少給特殊法人的補助金;將競爭原理及民營管理方法引入醫療、福利、教育等主要由公共部門承擔的領域。(2)支援挑戰者。即進一步創造鼓勵創業、有利競爭的環境。例如在2到3年的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不良債權問題。再如改革稅制等制度,加大對股票投資的支持力度,促使間接金融方式更快向直接金融方式轉變。又如強化市場監督制度,使自由競爭的原理能進一步貫徹于市場。(3)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努力在公共和個人共同分擔的原則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4)知識資產倍增計劃。通過教育改革和以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環境、超精密技術材料等為重點的科研開發,加倍增長日本的知識資產,在新的高度上實現人才和科學技術大國的目標。(5)生活維新計劃。建立尊重個性,男女共同參與,可以舒適地勞動和生活的社會基礎。通過實現這樣的生活維新計劃,創造出巨大的就業機會。(6)地方自立與活躍化計劃。重新分析國家和地方負擔,改革國庫補助金制度及地方交付稅制度,增強地方行政財政權限和發展本地產業、改善居民生活的責任。(7)財政改革計劃。例如嚴格控制國債發行,在2002財政年度將新發國債限制在30萬億日元以內,之后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以逐步減少巨額財政赤字。又如取消在資源分配上對公共事業與非公共事業的區別對待,代之以有彈性的重點分配方法。

小泉改革方案的重點在1、2、7項。比較與前兩任的做法,小泉做法的特點在于:(1)對困難的估計比較充分。小泉表示為了克服經濟困難,需進行必要的改革與調整,準備承受2至3年內經濟成長率因此而走低的后果。(2)對官僚壟斷體制開刀的決心較大。小泉強烈主張改革和壓縮公共部門,特別是郵政事業。(3)解決不良債權問題和控制財政支出的決心更大,表示要在3年內徹底消滅各種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將新發國債控制在30萬億日元以內。(4)努力發展新興經濟和服務行業,以吸納經濟結構調整而產生的多余勞動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小泉實行經濟改革具備其有利條件:(1)由于小泉內閣對經濟改革的困難說得比較充分,加上以往歷屆內閣在經濟改革上的挫折事實,使日本舉國上下對克服經濟困難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有了較前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使小泉內閣不至于因短期的經濟效益不佳而失去民眾支持,有可能獲得較長的實施其改革計劃的時間。(2)官僚壟斷體制是削弱日本經濟體制活力的痼疾,不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經濟難以增強競爭力。小泉敢于將解決這一問題提到日程上來,不但有利于推動日本經濟體制的更新,而且有利于增強民眾對他的支持,獲得推動改革的更大力量。(3)以往歷屆日本政府雖然未能從根本上克服日本的經濟困難,但他們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為日本克服經濟困難積累了條件。例如據統計:至2000年的5年內,日本政府投入的景氣對策資金將近130兆日元;國家預算內用于設備技術開發的資金為1000兆日元左右;每年的民間設備投資超過GDP的14.6%,5年累計超過450兆日元;民間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5年累計不少于160兆日元。在這些巨額投入下,日本在高新技術(例如數碼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常溫核應用技術等)的開發和應用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為目前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準備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物資、技術條件。

但小泉經濟改革也具有其不利條件:首先,天時不利。如前所述,小泉遇到的經濟困難與其前任一樣,是一種深層次原因造成的、需重大調整才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時間,需要民眾對其經濟改革方案的長期支持。但目前恰遇世界性經濟衰退,“9·11事件”又使日本的國外需求更加低迷,日本的經濟困難猶如雪上加霜。據日本經濟新聞社制定的“日經產業景氣指標”,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制造業為-38.2,非制造業為-30.8,都呈惡化之態。這種情況,使小泉很難拿出顯著的經改成績維持民眾對其經濟改革方案的長期支持。因此,小泉雖然獲得了較其前任高得多的支持率,但因“東風不與周郎便”,小泉很可能仍然難以贏得解決經濟困難的足夠的時間。其次,人心難和。小泉經濟改革方案明確包括有向官僚體制開刀的內容,壯則壯矣,難實難也。日本前外長田中真紀子最近的被迫辭職,在本質上反映的正是當今日本政壇上強大的官僚勢力與改革派政治家之間的矛盾,其中包括有經濟領域官僚壟斷利益的曲折反映。在這種壓力下,小泉已開始了妥協,田中真紀子因此批評小泉變成了反對改革的力量。由于小泉的妥協,小泉內閣來自民間的支持率開始下降,據日本時事社統計,2月份比1月份下降了21.3個百分點,下降到46.5%。這一切表明:小泉的經濟改革雖然有其有利條件,但也有其特殊困難。因此,人們可以寄希望于小泉的經濟改革為日本經濟走出困境積累更多條件,但難以期望日本經濟在小泉任內發生根本性好轉。

2000年12月4日,日本經濟財政相竹中平藏向內閣會議提出的2001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指出:2000年后期半年到2001年初,景氣后退的可能性很大;預計到2002年后半年,景氣將出現恢復的動向。今年2月4日,日本首相小泉在國會發表的施政演說中則表示:在2004年后,日本方能實現“以民間需求為主導的穩定的經濟增長”。可見小泉內閣對日本經濟困難的克服也作了較長期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樂觀的估計,日本經濟完成轉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需要5年時間;保守的估計,則需要10年時間。可謂短期難振,長期有望。

日本經濟短期內難振甚至惡化的態勢,去年對日元匯率發生了明顯影響,造成日元持續的大幅度貶值。據日經通貨指數計算,截至2001年度交易截止日(12月28日),日元日經通貨指數為97.1%,較2001年初下跌了9%,是世界32種主要貨幣中跌幅最大的。日經通貨指數是用主要國家的外匯匯率以國別貿易額比重加權平均算出的實際有效匯率的一種,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國經濟實力與匯率的關系。因此,上述數字表明:目前日元貶值的根本原因是受制于其經濟頹勢特別是企業的持續倒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關當局對日元貶值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日本經濟財政省官員黑田東彥宣稱:日元貶值只是修正過高的日元匯價。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竹中平藏今年1月8日訪美時表示:日本政府沒有操縱日元匯率,最近日元貶值沒有背離日本經濟表現的基本面。這不能說是一種對日本和東亞經濟負責的態度。東亞經濟在美國和日本經濟衰退的影響下,正處于相當困難的境地。目前,日本經濟確實有困難,但如對日元貶值繼續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很可能造成東亞貨幣的競相貶值,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東亞乃至世界金融危機,最終不僅給東亞各國及世界而且給日本自身也造成更為嚴重的困難。日本有關當局應從更長遠的利益考慮,盡可能采取有力措施,減少日元匯率的波動,力爭為東亞也為日本經濟的更好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

(原載《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2期)

參考資料:

1.日本《經濟財政白皮書》。

2.日本經濟財政咨詢會:《今后經濟財政運營及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的基本方針》。

3.“21世紀日本的構想”懇談會:《21世紀日本的構想》。

4.《東洋經濟統計月報》。

5.《日本統計年鑒》。

6.《日本經濟新聞》。

7.吉川洋:《處在轉換期的日本經濟》,巖波書店1999年版。

8.吉野直行等編:《公共投資的經濟效果》,日本評論社2000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临沭县| 新密市| 望奎县| 通州市| 上杭县| 库尔勒市| 五家渠市| 广平县| 东台市| 营山县| 永城市| 任丘市| 虹口区| 百色市| 宜川县| 西丰县| 微山县| 西峡县| 阜城县| 依安县| 贵德县| 内乡县| 巨野县| 福鼎市| 尚志市| 富顺县| 庆云县| 垣曲县| 衡水市| 长垣县| 资阳市| 西安市| 偃师市| 江西省| 宜州市| 道真| 巴彦县| 宁波市| 铜梁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