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日元升值的原因、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自今年2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發生激烈動蕩,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日元對美元的急劇升值,一度攀高至80日元兌換1美元。日本是中國的頭號貿易對象,與中國經濟關系密切。因此,日元對美元的升值趨勢如何、日元的急劇升值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便成為人們眼中關注的問題。上海要建成為能發揮“一個龍頭、三個中心”作用的現代化大都市,對國際金融環境更需密切關注。本文將就此發表一些個人意見。

“二戰”后,日元對美元的比值,除了固定匯率制期間穩定在360日元兌換1美元外,自1971年所謂“尼克松沖擊”,特別是1973年日美兩國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一直處于節節攀升的狀態,大幅度升值目前是第四次,前三次為1971—1973年;1976—1978年;1985—1987年。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重要原因是:戰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一直保有比美國高的勞動生產率和低的通貨膨脹率。以此為基礎,日本取得了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1978年,日本對美國貿易黑字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之后持續增長,去年達到了660億美元。這使日美貿易摩擦越演越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方面不斷對日本施加壓力,要求日元升值,以減少日本出口。1985年9月,西方5國財長達成“廣場協議”,決定提高本國貨幣對美元的比值,其中日元升值最大,由1985年的22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為1986年的160日元兌換1美元。但由于日對美貿易順差的基礎原因如上所述,因此并非僅靠日元升值即能解決的,加上日本經濟應變能力強,通過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及產業的海外轉移等方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消化了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因此,日元的升值并未能有效遏止住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增長。相反,這種順差的增長卻持續地推動日元升值。

日元對美元升值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日美兩國生活方式的重要區別。日本是一個資源極端缺乏的東方國家,受生存環境的逼迫和儒教文化的熏陶,歷來重視儲蓄。而美國則是一個資源豐富的西方大國,優越的生存環境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美國民族歷來不太注意儲蓄。據1988年的統計,日本的總儲蓄率達33.5%,而美國則只有15.2%。這種差異反映到行政舉措上,便導致兩國財政政策的差異。日本在財政預算上很少赤字,即使有赤字,由于國內儲蓄率高,也可通過發行國內債券彌補。而美國的財政赤字巨大,1994年達2000億美元,國內儲蓄率又低,難以通過發行國內債券彌補虧空。這樣,美國便主要以兩項辦法予以彌補:(1)利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支付手段的地位,增印美鈔,流向世界各地,轉嫁赤字。(2)舉借外債。目前美國的純債務達5550億美元以上。1992年美國銀行欠國際市場的短期債務為400億美元,到1994年年底猛增為2000億美元。另據統計,如今外國人手中掌握有6500多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而外國人在美國的資產則超過3萬億美元。相比之下,日本的對外純債權1989年年底便達272.56億美元。

美國所欠下的巨額債務,以及美元長期以來對日元、馬克等貨幣的貶值,造成國際資本市場對美元信賴度的嚴重降低。這種降低,目前已達到了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希望改變自己的貨幣儲備結構的程度,即適度拋出美元,買進日元、馬克,以避讓匯率風險。據美國《商業日報》報道: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都在悄然減少外匯儲備中的美元份額。在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美元數額已從1994年6月的46.1億美元下降到1995年2月的32.4億美元,其日元儲備則從約合20.4億美元增加到32.5億美元。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尼西亞中央銀行美元儲備占外匯儲備總額的比例已降到50%以下,而日元儲備的比例則從1994年3月的36%上升到現在的38%。世界所出現的這種變化儲備貨幣結構的潮流,其能量之大,絕非一般外匯投機交易所能比擬,這必然迫使美元急劇下跌,特別是碰到一些偶然的誘發因素時(例如美國出資200億美元解救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會未通過美財政預算平衡案,日本阪神大地震等),跌風更甚,這種跌風轉而更推動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改變儲備貨幣結構的潮流,這甚至迫使美元跌到其實際價值之下。據戈德曼—薩克斯投資銀行計算,美元目前的購買力平價是1美元相當于185日元,或3.25德國馬克。

目前,這場國際金融風潮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由于直接誘發這場金融風潮的若干偶然因素背后存在的是上述基本原因,盡管偶然因素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得到排除或緩解,但上述基本原因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難以消除的;而且在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目前的金融風潮已導致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了改變貨幣儲備結構的行為。因此,此次風潮不是翻滾于大海表面的波浪,而是來自海底深處的涌動。為此,國際金融界許多專家已發出警告:此次金融風暴正動搖著以美元為基礎貨幣的國際貨幣體制,并且判斷:貨幣區域化的潮流正在出現。

從目前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所有國的美、德、日三國對這次金融風潮的態度來看,上述論述不無道理。

美國對這次金融風暴表現得異常冷靜,它目前主要關心的是維持國內經濟的復蘇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穩定,對日元和馬克等貨幣體系的穩定與否并不十分關心,美國可以為解除墨西哥的金融危機投入200億美元,對日本等國要求美國為制止美元對日元和馬克等貨幣的貶值而提高利率的要求卻置若罔聞。英國《經濟學家》周刊為此指出:“聯邦儲備委員會和克林頓政府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們更樂于容忍美元疲軟,而不愿通過提高利率再次來緊縮國內經濟。”

原因何在?其一在于美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外貿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只占11%;其二在于美國對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額幾乎占美國貿易額的30%,而且美元目前對加元和墨西哥比索的比值是上升的,而對貨幣堅挺的德國和日本的貿易則不到總額的20%。因此,按照貿易加權計算,美元對其主要貿易伙伴貨幣比值自去年年底到現在只下跌了5%。

由于以上原因,美元的貶值目前在美國并沒有導致因進口貨價格上升而加劇通貨膨脹;也沒有因出口增加而造成國內原材料緊張,并對工資和通貨膨脹形成壓力等情況。今年3月,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0.3%,工業生產繼續增長,失業率有所下降。所以,美國并不著力維護美元的國際價值,這對美國來說確已有力不從心之感,它的關注重點放在維護美元在國內及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購買力上。可以判斷,只要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繼續持續在較低的水平上,只要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金融環境穩定,美國就不會采取可能影響其經濟復蘇的提高利率等措施。這使對美元信任度較高的區域呈現向北美自由貿易區收縮的態勢。

日本希望遏止日元對美元的急劇升值,因為這不利于日本這個貿易大國的出口,會影響其經濟復蘇速度。最近日本政府出臺的“日元升值緊急經濟政策”包括:(1)消除經濟復蘇前景中產生的迷惘感,使現在的經濟復蘇基調變得更加確實,同時,為了確保日本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將靈活地尋求振興內需;(2)進一步大幅度縮減現在已有下降傾向的經常收支盈余,同時,為促進市場準入狀況的改善,將提前實施放寬限制計劃;(3)將尋求迅速地擴展日元升值獲得的利益,此外,要為因日元升值而嚴重受到損失的企業及就業者采取補救措施,還要對擴大經濟領域等經濟結構改革以及金融和證券市場等方面擴充提供解決問題的措施。

從上述措施來看,日本政府的政策目標主要在于加強日本消化日元升值負面影響的能力,并進一步擴大其正面利益,而不在于直接遏止美元對日元的貶值。雖然日本也采取了將官定利率由1.75%降低到1%這樣較為直接的干預措施,但一則這一措施出臺太晚,國際金融界普遍認為已錯過時機,二則其力度太小,對穩定國際匯率影響不大。日本如要下決心穩定目前的國際貨幣體制,還是有辦法的,這就是將其巨額貿易盈余向美國做長期投資,或購買美國債券。但日本出于本國利益不愿這樣做,因為此前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已因美元貶值而損失4000億美元,加上阪神地區在震后重建又牽制了相當大一部分日本資金。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只能一方面采取措施消化日元升值的影響,另一方面積極準備應付世界貨幣體制的重大變化,努力推動日元的國際化。

早在80年代,日本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日元國際化的措施,加快了日元國際化的進程。1993年,在日本的進出口貿易中,以日元計價的比重分別占21.6%和40.7%。當時日元在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平均為3.1%,而在亞洲國家中的比重為17.5%。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上述比重又有明顯提高。雖然日元要成為國際貨幣還有距離,例如日本在建立起金融商品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市場等方面尚有不足,但日元將成為亞洲主要地區貨幣的趨勢已日漸明朗。實現日元國際化對日本至少有四項好處:(1)有利于日本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2)有利于日本金融業的發展;(3)有利于在國外發行債券和吸引外國借貸;(4)有利于促進對外投資。因此,日本金融界相當普遍的看法是實現日元國際化,使日元成為亞洲的基礎貨幣,才是日本擺脫日元對美元升值之負面影響的根本出路。去年6月底左右,日本通產省已召開研討會,就促使日元成為亞洲基礎貨幣的問題作了理論探討。估計日本今后會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工作。東京銀行與三菱銀行合并為擁資8100億美元以上的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銀行,不能不說沒有上述考慮。

德國對這次金融風暴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憂慮,它認為只要馬克不升到1.25馬克比1美元,對德國經濟便不會有多大影響。而且馬克對美元的升值有利于鞏固德國在歐洲的金融中心地位。所以,德國也并沒有采取及時有力的措施干預馬克對美元的升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金融風潮確已和世界貨幣體制的動搖及金融版圖由一極向三極的改變聯系到一起。因此,國際金融界目前的動蕩很可能持續到構成新的國際貨幣體制的基礎條件形成為止。日本方面已有專家預言,日元對美元的升值很可能逼近70日元比1美元。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此話并非危言聳聽。如果我們漠視事態發展的這種嚴重性,而將這次金融風潮視為一般的匯率變動,以所謂“心理防線”等一般情況下的經驗來預測這次金融風潮的趨勢,我們將在經濟甚至政治對策方面處于被動地位。

日元升值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應取怎樣的對應措施?

日元升值給于中國的影響可分為外交與經濟兩方面。

就外交而言,日元升值進一步強化了日元在亞洲經濟中的地位,特別是日本目前正積極為國際貨幣體制的變化做準備,進一步推動日元的國際化。雖然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時日,但這種趨勢對亞洲各國而言已是相當明確的事情。由于日元成為亞洲的基礎貨幣,在目前形勢下,對亞洲,特別是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利大于弊,例如可以增加對日本的出口、可以減少對日本的債務負擔、有利于發展區域內的國際分工,等等。因此,東亞不少國家和地區對日元的國際化是持歡迎態度的。日元成為亞洲的基礎貨幣,將進一步強化日本在亞洲的經濟中心地位。以此為背景,日本朝野存在的爭當政治大國的愿望將更為強烈,日本希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要求也將得到更為廣泛的支持。在這種條件下,如何處理中日關系,是目前就應認真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在當今日本政壇上出現了一種政黨保守化的傾向,原來在日本反戰最激烈的左翼政黨受到很大削弱。以此為背景,日本接二連三地出現內閣成員否定侵略責任的事情。今年2月,社會黨提出“不戰議案”,卻受到同為執政黨的自民黨及在野的新進黨中不少成員的強硬反對。這些情況已引起世界,特別是東亞國家的注意。如何支持日本的民主力量,使日本在亞洲乃至世界發揮更大作用的同時,能堅定地走和平道路,這是伴隨日元升值日本經濟、政治地位繼續升高,中日關系中又一應認真研究的課題。

就經濟而言,日元升值給予中國的影響可說有利有弊。有利之處主要在于:

1.可推動日本對華投資增長。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升,商品出口價格也隨之上升,日本經營出口產品的企業利潤會因之下降。為避免損失,日資企業將以更大規模向海外,特別是東亞地區的中國、東盟及亞洲“四小龍”轉移。目前日本制造業的海外生產比例約為70%,這一比例將進一步上升。據日本金融專家分析,日元的匯率如保持在100日元兌1美元,日本以家電、電子和汽車為首的出口產業還有利可圖,如日元升值到90日元兌1美元,那么上述產業會失去若干優勢,不得不向海外轉移。現在日元對美元幣值已升至80日元之內,上述產業向外轉移的迫切性當然更為強烈。中國應抓住這一機會,更多地引進中國需要的日資企業。

2.有利于擴大中國對日出口。日元升值使日本進口海外產品的能力和欲求大大提高。日本政府關于日元升值對策也強調要進一步擴大內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亞太商品的吸納會增加。1994年,亞太地區68%的貿易是在本地區進行的,超過了歐洲聯盟間的63%。隨著日元的升值,這一比例會進一步升高。這將對亞太,特別是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牽動作用。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對近幾年日元匯率變動與亞洲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每上升1%,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就上升0.16個百分點。中國應抓住機會,努力擴大對日出口。

3.促使東亞國際分工擴大,為中國提供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機會。日元升值迫使日本向外實行產業轉移,為了防止產業“空心化”,日本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同時,日元的升值,又使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例如“四小龍”與日本的同類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相對提高,韓國今年第一季度以化學工業產品和電器電子產品為龍頭的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率高達35%。這更迫使日本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以集中精力增值自身的高技術產業。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某些過去還想留在國內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會向外轉移。這就為東亞國家實行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機會。目前,亞洲“四小龍”正努力發展出口創匯產業,以更多地進入日本市場。東南亞一些國家也不放棄機會,在努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也應抓住這一機會,以推動我國產業機構進一步作適合當前亞太經濟發展潮流的變動,特別是內地,努力在擴大的國際分工中,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

不利之處主要在于:(1)加重了我國的債務負擔。目前,日元債務占我國外債總額的比重已達1/4左右。我國所借日元債務,相當大一部分要以美元償還,由于日元對美元的升值,所還美元額大大增加。即使以日元償還的部分債務,由于我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要以美元購得日元還債,日元的升值也使美元支出迅速增加。這大大加重了我國的債務負擔。據測算,日元對美元每升值一個百分點,我國償還日元債務要多付兩億美元。(2)中國向日本進口先進技術的難度增加。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業加快向海外轉移,為了避免產業“空洞化”,日本必須更加嚴格地限制高新技術的出口,以使日本企業能在企業大量外移的情況,通過技術上繼續占據上游地位,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二是我國對日本的技術進口多數是以日元計價結算的。在日元升值的情況下,我國以美元購得日元支付從日本的進口,勢必增加我國負擔,不利于我國從日本引進先進技術。

針對以上情況,我國應有以下考慮:

1.增強匯率風險意識。目前的匯率風險意識,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匯率風險意識了,它不但應該包括對美元與日元等匯率變化的嚴密監視和預測,還應看到這次匯率風潮已引發國際貨幣體制的變化,對未來日元能否成為亞洲的基礎貨幣,及美元的地位等較長期但已很具現實性的問題也要及時研究,早做準備。

2.改變技術進口的地區結構,由更多國家和地區進口先進技術,以減少日元升值在這方面的不利影響。

3.減少日元債務在我國外債總額中的比重,適當增加美元等軟幣的比重,以防止我國因日元升值而繼續加重債務負擔。

(原載《亞太論壇》1995年4月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临武县| 罗山县| 博爱县| 凤山市| 泰安市| 昂仁县| 桃江县| 苗栗市| 林甸县| 获嘉县| 迭部县| 建德市| 浙江省| 荣昌县| 中卫市| 泰州市| 修文县| 腾冲县| 望都县| 甘南县| 遂昌县| 汾西县| 衡水市| 丰镇市| 阿荣旗| 嘉峪关市| 边坝县| 普定县| 庆元县| 衡阳县| 威信县| 昌邑市| 永丰县| 建德市| 石阡县| 安泽县| 揭阳市| 迁西县| 湘乡市|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