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日美三角關系調整與中日關系

為了適應冷戰后國際形勢及中日美三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冷戰后的中日美三角關系有過多次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年4月以日美發表有關安保關系新定義的共同宣言為標志的日美關系的調整,和1997年10月以江澤民主席訪美時中美宣布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為標志的中美關系的調整。

冷戰時期的日美關系是以美蘇爭霸為背景的雙邊關系,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的擴張,在東亞建立起一條新月形防堵圈,日美軍事同盟關系是這條防堵圈中最重要的環節。1951年簽訂、1960年修改的《日美安保條約》,構成了冷戰時期日美軍事同盟關系的條約基礎。為了維持日美軍事同盟關系,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優越的經援和外貿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日本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乃至對美國的全球經濟地位構成了挑戰。

冷戰后,因蘇聯瓦解,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國力衰落,美國與日本失去了原有的主要威脅者,日美軍事同盟的基礎大為削弱,日本經濟對于美國經濟的挑戰性變得突出。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美國和日本對于日美軍事同盟關系能否維持、在怎樣的基礎上維持,開始了新的考慮,例如1992年9月,美國著名思想庫蘭德公司發表研究報告稱:冷戰后,亞太地區最令人擔心的不穩定因素,從長遠看是日本的軍事大國化問題。在日本則有“重亞”論,主張日本調整對美關系,重新回歸亞洲。這一切反映日美關系進入冷戰后的調整時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慮,日美確認要維持和鞏固日美同盟關系的新的基礎。1992年初,美國國防部起草的《國防計劃指針》(1994—1999年)中提出:蘇聯解體后,要防止新的大國崛起,保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1995年初,美國國防部又提出《東亞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東亞安全戰略應有四根支柱,即:(1)美國在東亞的駐軍,(2)美國與日本等國的同盟關系;(3)東亞的多邊安全機制;(4)與中國的接觸政策;并提出:“沒有比我們同日本的雙邊關系更重要的了。”從而確認為了維持美國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為了保護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美國仍然需要與日本的同盟關系。1995年1月中旬,日本首相村山富士訪問美國,向美國總統克林頓倡議:日美建立“創造性伙伴關系”,主張日美雙方不要只關注經濟問題,還應關注冷戰后亞太地區存在的許多不穩定因素,加強日美安保關系,同時合作解決環保等全球性問題。1月20日,日本外務省發表《我國當前外交的主要事項》的文件,明確表示:“日美關系是日本外交基軸。日美關系由政治與安全保障、全球合作、經濟關系這三根支柱組成”,其中“日美安全條約是日美同盟關系的核心,今后也要堅持下去。”

正是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1995年11月,克林頓與村山富士發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草案》。1996年4月,克林頓又與橋本龍太郎發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上述草案和宣言明確了冷戰后日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在于:“維護和平與穩定”、“防止地區糾紛”、“確保開放和安全的海上航線”、“確保兩國及地區的繁榮、民主化、人權和推進市場經濟”等,表明冷戰后日美同盟的基礎已由冷戰時期共同對付蘇聯,轉而為以美日合作主導東亞及至亞太秩序,從而賦予了日美同盟以新的內容和要求。

冷戰后期,為了共同對付蘇聯的擴張威脅,中美恢復發展了外交關系。但冷戰后,由于蘇聯解體,促使中美接近的戰略基礎削弱,加上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中國顯示出不尋常的崛起勢頭,美國一部分人中因此產生了“中國威脅論”,這使“遏制”政策在美國對華政策中一度占了上風。從1989年美國宣布對華“制裁”,停止高層互訪,到1995年5月李登輝訪美和1996年3月的臺灣海峽危機,中美之間沖突不斷。與此同時,美國的對華政策處于激烈爭論之中。主要由于5方面的原因,美國以“遏制”為主的對華政策逐步讓位于以“接觸”為主的對華政策。(1)李登輝訪美引發的臺灣海峽危機,使美國決策層認識到了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分量,如繼續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有關臺灣問題的既定原則,會從根本上破壞中美關系。(2)冷戰后,經濟利益的考慮,在美國全球戰略中日益突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美國構成巨大的吸引力,爭奪中國市場成為美國考慮對華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克林頓總統曾說:“中國和美國加在一起占全球貿易的近16%,占全球產值的30%,我們能否在地區和全球……達到使貿易更加自由、更加開放的目標,部分取決于中國和美國雙邊關系的強弱。”(3)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及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推進,中國的國際地位更見增高。美國要穩妥處理防止核擴散、打擊恐怖活動、保護環境、維護東亞等地區穩定問題,沒有中國的合作是難以成功的。(4)中美關系緊張,會使美國在中日美三角關系、中日美俄四邊關系、中日美歐俄五邊關系等重要的多邊關系中的地位下降,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能力。(5)中國在堅持原則立場的同時,提出并努力遵循處理中美關系的十六字方針:“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促進了中美關系的緩和。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使中美關系開始了冷戰后的重要調整。1997年10月,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中美兩國發表《中美聯合聲明》,首次提出,中美“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表示中美將在“能源和環境合作”、“經貿關系”、“和平核合作”、“法律合作”、“兩軍關系”、“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等六大方面進行合作;并再次寫明“中方強調,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同時承認“中美在人權問題上存在著重要分歧”。1998年6月,克林頓總統訪華,中美兩國首腦宣布互不將各自控制下的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并就防止核擴散和裁減大量殺傷性武器的問題達成了協議。克林頓總統還公開重申對臺灣的“三不”原則,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這樣便將中美關系放在了與中美兩國乃至世界的長遠和全局利益相聯系的更為廣泛和堅實的基礎之上。同時,美方明確支持的“三不原則”有效限制了臺灣問題向著損害中美關系的方向發展,從而使中美關系轉入了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的良性軌道。

日美關系和中美關系在冷戰后的重大調整,使中日美三角關系表現出新的特點:

1.三角關系趨向穩定

冷戰后的中日美關系,繼承了冷戰時期中日美關系的某些特性,處于不平衡之中,特別在1995—1996年,日美安保關系新定義,使中日美關系處于嚴重的失衡之中。一方面是日美軍事合作和安保范圍的擴大,另一方面是中美在臺灣海峽的對峙。這種狀態發展到極端,有可能使中日美三角關系破裂為點和線的關系,即中國一點與日美一線的關系,不僅中美對峙,而且日本也將被卷入與中國的對峙之中,從而破壞東亞乃至亞太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中日美三國及東亞和亞太地區其他各國的重大損失。中美關系的加強(雖然由于中美之間不可能建立軍事同盟關系,日美關系的密切程度仍然明顯超過中美關系),使中日美三角關系的兩邊相對接近,中美關系和日美關系趨向相對平衡,中日美三角關系破裂為點線關系的可能性削弱。

2.三角關系中雙邊關系的重要性表現出新的層次性

由于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日本是經濟力量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而且日美之間以軍事同盟關系為基礎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這使日美雙邊關系對東亞乃至亞太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是一個世界性的政治大國,具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經濟力量較為軟弱;而且冷戰后相當一個時期內,中美關系未能被放置到適當的合作基礎上,中美處于一種不信任狀態,這使中美關系在亞太的影響力削弱。中國和美國雖然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于經濟力量的軟弱,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及美國;由于歷史及地理條件等原因,日本對美國存在較大的依附性,這使中日關系的影響力要低于日美關系和中美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中日美三角關系中雙邊關系的影響力曾顯出如下層次性,即:日美關系、中美關系、中日關系。

但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美關系的調整,中美關系的潛在影響能力逐步顯示出來,例如在防止擴散和裁減大量殺傷性武器問題上,在保持南亞和朝鮮半島的穩定問題上,中美關系的影響力便超過了日美關系,這使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正在超過日美關系,而使中日美三角關系中雙邊關系的層次性逐步轉變為:中美關系、日美關系、中日關系。

3.三角關系中中日美三國的外交地位發生了新的變化

原來的中日美三角關系中,由于中美關系的疏遠和不信任,日本占據了較為有利的外交地位。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必須獲得日本的合作和支持。為此,美國一再聲稱:日本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國,而且不惜忍痛在經濟摩擦上對日本作出讓步,以換取日本的戰略合作與支持。而中國由于與美關系的疏遠和不信任,特別在中美關系緊張之時,必須努力發展與日本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關系,以平衡美國的壓力。這使日本往往能在中美之間獲得一種調停或幫助者的地位。例如1989年西方各國對中國實行制裁后,日本率先呼吁解除對華制裁。

中美關系改善后,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和與東亞地區中日兩個大國都保持的良好關系,大大加強了對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在中日美三角關系中獲得了有利的外交地位。日本卻因中美關系的改善,其原來在中日美三角關系中所占據的有利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以至于美國駐日大使福利1998年6月30日在克林頓總統尚在中國訪問時,便急急忙忙出面說:“我們很高興而且很驕傲正在與中國建立更積極的關系”,“但在亞洲,美國的主要雙邊伙伴關系是與日本的關系,就像在過去數十年中那樣,而且就我所見,這種關系將持續到下個世紀。”以此安撫日本的憂慮。

調整后的中日美三角關系表現出的新特點,必然給予中日關系以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

1.加強了中日關系的穩定性。筆者在拙作《論中日美關系》中曾指出中日關系有很大的脆弱性,原因之一是因為“中日關系就其影響程度而言,處于較日美關系、中美關系低的層次,更大程度上受到日美、中美關系的制約”。因此,日美關系、中美關系的任何重要變化,都將影響中日關系,特別是日美關系與中美關系的不平衡發展,更有可能給予中日關系以負面影響。日美安保關系新定義后,美日一部分人曾試圖利用美日關系的加強,給中國施加壓力,1996年9、10月間,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發生爭端時,日本就有報紙宣傳: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結果,造成中日關系的低落。而中日美三角關系經兩次調整后,日美關系與中美關系趨向平衡,這就使少數人企圖利用中日美三角關系中某種雙邊關系以孤立或削弱第三國的企圖難以實現,從而加強了中日關系的穩定。從全局而言,這是有利于中日關系發展的。

2.中日必須以寬廣的胸懷,面對中日美三角關系的新變化。中日美三角關系的調整,使中美關系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在增強。就全局而言,中美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雙邊關系在影響力和重要性上不及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是不正常的,與冷戰后世界各國希望聯合國在解決國際爭端、處理國際事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的要求不相適應。中美關系在影響力和穩定性上的增強,不僅有利于中國參與東亞、亞太乃至世界冷戰后新秩序的建立,而且對于地區和世界穩定,對于促進聯合國在世界范圍發揮主動、積極的作用,更是一種建設性變化。日本應以寬廣的胸懷支持這種變化。中國也應歡迎日美之間不針對第三國的雙邊關系的發展,支持日美從事有利于地區和世界穩定與繁榮的合作,從而使中美關系與日美關系得到平衡發展,為中日關系的發展創造更為良好的國際條件。

3.中日關系的發展面臨新的要求。冷戰后日美關系和中美關系的調整,使中日美三角關系中日美和中美雙邊關系有了突破性發展,穩定性和重要性都有所增強。相對而言,中日關系雖也適應冷戰后的需要,有所調整,但其主要成果體現在雙邊經濟合作的加強,而在其他方面基本繼承了冷戰后期的調整成果,沒有新的重要突破。這使中日關系的發展勢頭相對中美關系和日美關系而言,有所弱化。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在中美和日美關系取得一定發展成果后,在日本和中國都出現過少數輕視中日關系的言論,持這種言論的人不了解當今國際關系的整體性,特別像中日美這樣重要的三角關系,弱化了任何一方,都會對整體平衡造成負面影響。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因為中美、日美關系發展了,就輕視中日關系,不僅會直接削弱中日關系,而且還會因中日關系的削弱,降低中日兩國在對美關系中的地位,從而造成中美、日美關系的不穩定。因此,在中美、日美關系獲得發展的同時,不僅不應輕視中日關系,反而應以更積極的姿態促進中日關系發展。

在當前,如果日本能采取以下確保日本走和平道路的措施,則中日關系將會獲得冷戰后的突破性發展:(1)日本政府應在正確認識歷史的基礎上,像德國那樣制定有關禁止以軍國主義為宗旨的極右勢力活動的法律;(2)日本政府應明確宣布日美安保條約的所謂“周邊有事”不包括臺灣。在此前提下,中日雙邊關系的穩定性和重要性都將明顯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中美、日美關系的發展,從而使中日美三角關系對東亞、亞太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繁榮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原載《社會科學》1998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南岸区| 英超| 海原县| 新野县| 德惠市| 泾川县| 个旧市| 嵊泗县| 盐源县| 烟台市| 龙南县| 维西| 军事| 手游| 丰县| 尼玛县| 教育| 衡东县| 新干县| 东乡| 瓦房店市| 塘沽区| 襄城县| 常熟市| 嘉兴市| 长垣县| 恩施市| 宣威市| 来凤县| 涟源市| 新兴县| 三明市| 张北县| 广灵县| 贵州省| 商都县| 佛坪县| 丰原市| 濮阳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