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護拔節孕穗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踐智慧
- 沈偉
- 7字
- 2021-02-04 18:32:41
第一章 學校發展
夢想出彩成廣育,心中有愛氣自華
——基于能量建構理論的德育校本化實踐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簡稱“《指南》”)指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一詞的提出,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核心素養是檢驗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成效的試金石。在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重中之重。《指南》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學生自覺把個人追求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引領學生成長、成人和成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樹人的職責,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長期以來,我一直從事學校德育管理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對“德”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從“德”字的演變及對字義的理解上看,我們不難發現:德,對于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它必將是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實現,這既揭示了今天育人工作的自然法則,又凸顯了方法論。我們著眼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德育校本化為載體,以能量構建理論為基礎進行了探索,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什么是能量建構呢?
事實上,無論是教育質量與效益的提高,還是辦學特色的形成,其終極目標應該是學校中人的主動發展,特別是學生的主動發展。無論是辦學特色的建立,還是學校品牌的樹立,這些都應該是為提升學校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反之,如果學校為了追求特色、品牌而不顧學生的發展,也不能稱之為內涵發展。對于一所學校來講,辦學條件的改善(即外延式發展)或者內涵發展,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學生的發展。
近年來,英美等國的學者都提出,能量建構是學校持續改進的重要途徑。富蘭(Fullan M.)指出,能量建構是近五年來教育改革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術語。他認為,學校改進的三個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們的道德目標、能量建構和對變革過程的理解。那么什么是能量建構呢?能量建構是為學校改進創造內部能量,它是實現學校改進所需的一系列條件。斯托爾(Stoll M.)指出,內部能量是使教師和學校熱衷于學習的力量,其最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內的教師、學習情境以及外部情境等共同影響其建構。由此可見,學校所進行的能量建構實際上是為學校持續發展所積累的力量、潛能,是一種系統內部自我發展的原動力。而學校改進的最終目的就是形成這樣一種能夠自我發展又能夠應對外部變革的力量。
二、基于能量建構五要素的德育校本化實施路徑
如果我們將學校內涵發展看成學校內部能量的建構,就可以用能量建構五個方面的要素來實現學校德育校本化表達,進而形成學校內涵發展的途徑,不斷促進人的發展(見圖1)。

圖1 學校內涵發展框架圖
(一)形成分享的目標
分享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享學校的發展愿景、發展目標以及教師對學生的高期待。學校的發展愿景也就是學校領導辦學時所持有的價值觀,即辦學理念。學校發展目標,是指與學校的愿景相關的具體可操作的發展目標。
學校德育校本化表達,要求在學校發展目標的制定過程中,使校內教師個人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相結合。
1.明晰學校發展目標。學校以“學思相隨,知行融匯;心中有華,夢想出彩”作為辦學理念,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自我發展、文化修養和美好情懷的關系”
,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文明行為習慣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自立意識,從而使學校成為寶山領先、上海卓越的一流學校。
2.重塑學校育人目標。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習慣、心懷感恩、責任擔當、自信交往、善于表達、身心健康、國際視野”高尚人格的“出彩”少年。
3.凸顯學校標識含義。
“七彩雛鷹”,由變異的“G”和“Y”組成,既表示“廣育”,又蘊含著“廣育學子”正在進行著厚積薄發的跨越與展翅高飛的綻放。

跨越與綻放
“七彩雛鷹”,引領著廣育學子追尋幸福,溝通著心靈與夢想;是時間凝聚著“華”,空間溢流著“彩”,在時空中,綻放著師與生、教與學、家與校、幸福與快樂、現在與未來……
“跨越”是追尋,是探索,是華彩鑄就的卓越;
“綻放”是浸染,是成就,是華彩發生的幸福。
(二)促進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包括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和專業社群的發展。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包括教師個體的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的改變四項基本要素。以斯托爾等對專業學習社群的文獻回顧為基礎,專業社群的發展具有以下四項特征:教師能夠聚焦于反思性專業探究,學校成員間能夠合作、相互信任,學校成員具有集體責任感,教師個體和團體的學習得到促進。
實現學校德育校本化的表達,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是,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還不足以成為學校建構可持續發展的能量,只有當骨干教師帶動身邊的教師,使校內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教學變革中,進行反思性專業探究,形成信任、協作的文化,最終形成專業發展社群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校發展。
1.培育歸屬感。要緊緊扣住教師發展這個主題,致力于學校人力資源開發和蓄養,使教師對教育、對學校、對學生產生眷戀、牽掛、惦記的歸屬感。我們以“嚴謹、耐心、親和、創新、卓越”為引領,推行以“出彩”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專家型教師為框架的教師專業發展促進系統,辦好面向全體教師的“出彩”講堂,面向全體學生的名師講壇,促進教師不同發展維度的共同體建設,致力于培育一支師德高尚、學養豐厚、身心健康、勇于進取、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育人團隊。
2.激發參與自覺性。提升教育品質、立德樹人的關鍵力量是教師。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激發教師積極自主地參與德育校本化的研制、決策、實施和評價的整個活動。教師參與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教師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根據學校、學生和自身的特點,對國家課程進行德育校本化的處理的過程;二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興趣、發展需求開發校本課程。教師自主參與課程開發,貫穿在學校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的整個過程之中。
3.提升自我管理。引導教師制定教育策略,共同遵循與踐行。
對孩子微笑——任何一個孩子不會受到冷落和歧視;
與孩子交談——每一個孩子都能和老師平等對話;
幫孩子明理——讓每一個孩子在體驗中辨別真、善、美;
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讓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張揚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機會——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為孩子著想——幫助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完成五年學業。
(三)建構組織的能量
組織能量包括學校結構和學校文化的變革。學校結構和學校文化是一體兩面,學校結構是學校文化形成的基礎。學校結構包括學校制度的制定、管理思維的確定、人事的安排、組織的管理方式、學校的決策方式等。學校文化主要指學校成員共享的價值觀、規范、信念和假設。
構建德育校本化表達,不僅需要變革學校的管理,還需要變革學校的文化。
1.培育文化之彩。基于廣育小學的優勢,以“華彩文化”為特色,以“潤”為方式,形成以“有愛、有趣、有益”為核心的校園文化。
(1)有愛是組織的內核,思想文化的引領
——學思相隨,知行融匯,心中有華,夢想出彩。
(2)有趣是組織的表達,感悟成長的歷程
——幸福微微笑(愛心)、包容齊合作(尊重)、言行相協調(誠信)、盡心顯價值(責任)、挑戰大超越(勇氣)、專注持續久(勤奮)、舉止重細節(文明)。
(3)有益是特色的彰顯,綻放多彩的夢想
——自主發展重品行,文化修養重內涵,社會參與重服務。
讓孩子們在文化的“滋潤”中,認識自我、與人溝通、體驗社會,平衡孩子身與心的成長,使智育、德育、體育與美育協調發展。
2.構建成長之彩。將一年教育活動穿排起來,讓教師、學生的每一天都有新體驗、新收獲,每一天都絢麗多彩。
紅彩——追夢成長(微表達)、橙彩——健體健心(微運動)
黃彩——我型我秀(微探究)、綠彩——世界之眼(微閱讀)
青彩——潤澤有戲(微品味)、藍彩——愛心服務(微公益)
紫彩——科技無限(微創意)。
讓每一種個性都自由釋放,讓每一顆心靈都光彩閃耀,讓每一種夢想都能夠實現。
(四)建立高效能的學校領導
研究顯示,高效能的學校領導體現為校長的轉化型領導。轉化型領導主要是通過提升組織成員的能力來達到改進學校的目的。
實現學校德育校本化表達,包括校長在內的學校領導班子的建設非常重要。領導班子不僅要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還要努力使師生對學校的愿景、目標有認同感,教師能夠不放棄學生。利用各種策略促進教師個體與專業社群的發展,建設校本課程。在這個過程中,適當調整學校結構來配合學校工作的展開,進而促進學校深層良性文化的建立。
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優化組建“六大中心”、推進改革“九大平臺”、研發形成“三大課程”。以六大中心,整體布局課程改革功能定位;以九大平臺,明確各項課程改革重點任務;以三大課程,凸顯聚焦課程改革階段成果。(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德育校本化體系
(五)關注課程與教學
學校德育校本化表達在課程、教學、評估和學習氛圍等方面,應該有一個統一的總體規劃,并且能夠利用這個規劃來指導學生和教師的具體實踐。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校本課程,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改變。(如圖2所示)

圖2 廣育小學德育校本化總體規劃
多元德育課程之彩,體現在以下課程之中:品尚(底色)課程、品質(主色)課程、品味(亮色)課程。圍繞普修、精修、選修,多元課程開展有聲有色。
品尚(底色)課程。以生活化的主體活動融入學校的課程中,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課程中得以自主發展,養成高尚的人格。
品質(主色)課程。依托體育、藝術、科技學科優勢,優化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重點開展的啦啦健身操、花樣跳繩、合唱、手工創意畫、電腦繪畫俱樂部、鼓樂聲坊、三模、OM、機器人等活動課程。
品味(亮色)課程:圍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課程,并結合趣味數學、小小外交家、我為文學狂,以及運用書法、武術、圍棋、國畫、戲(課本)劇等形式傳承優秀文化課程。
同時,學校構建“出彩課堂”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1)其遵循的理念是:“為喚起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夢想而奠基。”
(2)管理原則是: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發展認知能力為重點,以優化課堂結構為突破口,以促進自主學習為目的。
(3)內涵概括為:一句話,兩件事,三種效果,四個標準。①一句話:學而時習,日知月累;②兩件事:組織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學習;教學組織,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③三種效果:教育變簡單,課堂變有效,學習變輕松;④四個標準:知識學生生成,內容課堂掌握,課堂面向全體,師生個個出彩。
在德育校本化的實踐中,課程領導力優勢不斷凸顯,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抓住育人目標、校園文化、教師發展、課堂與課程這些關鍵點,德育積極作為,協同發展。我們逐步把學校內涵發展理解為學校內部能量的建構,這五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它們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進學校的改進。
總之,從能量建構的角度來看,學校的內涵發展其實恰恰是在建構學校的內部能量。校內的全體人員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和機遇,切實發展自身的學習能量,從而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1]STOII L. Realising our potential: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capacity for lasting improvement[J].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99,10(4):503-532.
[2]HOPKINS D, JACKSDN D. Building the capacity for leading and learning [G]//HARRIS A.Effective leadership for school improvement.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84-105.
[3]MITCHELL C, SACKNEY L. Profound improvement:Building capacity for a learning community[M]. Lisse:Swets and Zeitlinger,2000:15.
[4]HOPKINS D. School improvement for real[M]. London:Falmer Press, 2001:17.
[5]FULLAN M. Learning to lead change:Building system ca-pacity[R]. HongKong:International workshop serie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