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護拔節孕穗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踐智慧
- 沈偉
- 4350字
- 2021-02-04 18:32:46
連雨不知春去,一思方覺學深
——基于“傳統節課程”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一、背景
早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布了德洛爾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提出了學習的“四大支柱”,即新世紀創新人才培養需以“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為四大支柱,以創造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養為基本價值取向。2002年,美國聯邦教育部主持成立了“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該組織將21世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進行整合,制定了《21世紀技能框架》。這一《框架》突出了21世紀適應性人才所需的三大領域的關鍵技能,把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創造創新、交流合作”能力,作為學習領域最重要的任務。
然而,正如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所指出的那樣:“實踐已經使我們看到,(這種)以學科分數為導向的教育,滋生出了不少問題。比如……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并沒有建立起來,學生的實際能力比較弱……再比如,因為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缺乏聯系,所以,知識的真正價值在學生心目中難以確立,學習只能停留在‘知識是什么’的概念性呈現與描述性意義上,很難深入知識所蘊含著的文化精神,因而,知識的學習很難作用于學生價值觀的建立。這些都同當今強調知行合一、完美人格形成的全人教育國際趨勢越來越不相適應。”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發現與支持不一樣的學習者。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有德性、有知識、會學習、善應對、能合作、愛創造的問題化學習者。而要達到這五個目標,唯有通過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習傾向和潛能的學生,提供多維的、綜合的、連續的、系統的課程支持和差異化的教學,培養擁有良好個性、持續學習能力與動機、優異思維和獨特創新實踐品質的創新人才。
基于這樣的理解,學校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為課程載體:清明既是我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傳統儀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的學生們通過多維的、綜合的、連續的、系統的課程學習,近距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二、實踐
(一)目標
廣泛開展“發現不一樣·清明”主題綜合課程,祭奠先烈、先人、先賢,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跨學科學習中感受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
(二)內容
傳統佳節學習的課程內容著眼于學生個性品質、動手實踐、問題解決、學業表現等綜合能力提升的長周期、系統化的學校教育探索。依托于學生學習動力、認知思維、自我學習管理、動手實踐、交流合作五大方面的系統設計、系統推進和學生能力的系統提升。依托于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良好的互動和共同的努力,即所有這四方都是實施目標、內容、過程與評價的共同制定者、提供者、實施者和參與者。表1所示為學校的“發現不一樣·清明”主題綜合課程框架圖。
表1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發現不一樣·清明”主題綜合課程框架圖

(三)實施
中華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學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應該充分結合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豐富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在健康、認知、情感、社會性、創造性多方面得到均衡與和諧的發展。為此,學校確立了“原來你這樣過清明”傳統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校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年齡特點,在一年級、六年級兩個年級中通過學習序列和時間序列兩個維度打通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了學習內容,在這個階段主題探究方式幾乎讓所有學科圍繞“發現不一樣”開展學習:一年級的主題綜合課程和六年級的史地課程,讓學生了解清明的起源、發展、變遷;一年級和六年級的科學課上,學生通過“我們的小農莊”學習插柳,發現校園內外能給青團著色的植物;體育課則會訓練學生在戶外讓風箏飛得高,飛得時間久。班主任會指導學生繪制開題報告,語文課會讓學生學習和吟誦關于清明的古詩詞,會討論作者的內心世界與節日背景的相關知識,六年級信息技術課上開展“清明祭英烈”網上簽名寄語活動;道德法治和思想品德課上,師生探討清明習俗的意義和內涵;這一階段教室、走廊到處都貼滿學生關于“原來你這樣過清明”的理解和表達;綜合體驗日,學生從揉面開始,跟著滬上老字號點心大廚學包青團;清明假期期間,學生根據不同級部的社會實踐學單完成“發現不一樣的清明”綜合實踐任務。三周內,學生能系統地從各學科(也即社會的方方面面)感受和掌握“原來你是這樣的清明”,更好地理解現實與傳統的連接、人與社會的關系。
(四)評價
在實施過程中,學校主要是對學生問題化學習者核心素養方面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具體體現在有德性、有知識、會學習、善應對、能合作、愛創造六大方面,同時針對本項目目標,形成評價重點。
在開展上述評價的過程中,依據具體的任務,評價主體分為授課教師、帶教導師、學生自我、小組成員、家長等;操作上分為他人評價、自主評價和協商式評價等。
評價結果主要用于三個方面。首先,用于“發現與支持”,即幫助教師、家長和學生及時發現不同課程及項目學習中的優勢與劣勢,形成對不同學習者、對自己孩子,或者學生個體對自己的更為客觀、正確的認知;其次,用于“改進”,即針對評估中的問題,幫助教師、家長和學生及時調整教與學的規劃以及支持的策略、方法等,提升項目實施、學習的成效;最后,用于“激勵”,通過多樣評估方法的運用和對學習過程、結果的綜合評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更高的自我發展期待。表2所示為學校(小學部)“發現不一樣·清明”主題綜合課程評價表。
表2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小學部)“發現不一樣·清明”主題綜合課程評價表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小學部)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采用進階式的學分評價方式,獲取小桃子是該學校(小學部)“學分銀行”進階式評價的第一階段。
三、思考
中國傳統節日通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載體,如“清明”“中秋”等,研究主題可以由學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師或其他有關人員提出。我們在確定主題時,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主題是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學生至少了解主題中的部分內容或擁有相關經驗,能提出相關問題。第二,傳統節日課程能夠整合語文、歷史、科學、地理、美術、思想品德等學科內容。第三,主題內涵豐富,且能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索。此外,學習的特點還應包括:合乎學生學習、生活經驗,學生感興趣,容易準備所需材料和設備,容易獲得社區和社會資源,學生能進行實際操作。
在學習的選擇上,應把其內容的核心確立在學生的發展和需要上。雖然教師能想出很多學習內容,但并非所有的內容都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應關心那些學生“難以忘記的學習”,而不是“需要記憶的學習”。因此,筆者建議可借助以下幾個問題來幫助老師和學生確立學習內容。
——這個主題對學生來說有趣嗎?
——是來自學生真實的學習需要嗎?
——是否建立在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相互了解嗎?
——能否給學生提供表演或表現的機會?
——能否鼓勵學生尋找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的信息資源?
——能否推動跟家長的交流?
——家長有主動探索的機會嗎?
——家長中有沒有可以請教的專家?
——學生有機會主動調查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嗎?
——能否容易獲得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原本對學生來說相對枯燥的一個個碎片化的學習,一個個學習活動,通過學科交叉和主題滲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主題,結合課堂所學,通過查閱資料、實地參觀、采訪調查、體驗制作等多種形式展開探究。通過強化主題教育,避免了分科教學孤立、割裂、片面追求知識的弊病,它的意義體現在吸引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探索。凡是學生喜歡探索和能夠探索的內容,都應該納入相關的主題網絡之中。若沒有探索的價值,則應放棄。因為主題的價值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多少知識,而在于探索了什么,在于是否持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筆者覺得,從“教育追隨兒童”這一思路出發,主題應由師生共同建構,而且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原來主體網絡中沒有的內容,如果學生有需要就應納入,而主題網絡中雖有卻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則應毫不吝嗇地加以修改、升級或刪除。下一步,學校試圖實現以下目標。
(一)基于提高學生素質,聚焦學生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持續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能以問題化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學會制訂個人學習計劃,能夠自覺地調控個人學習的過程,能夠主動學習有關內容,能夠主動對個人和伙伴的學習進行恰當評估。
(二)基于提高學生素質,聚焦學生良好個性品質養成,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將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學生能夠對學校提倡的良好的學習行為做出正確判斷和自覺選擇,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小組建設并表現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能夠在本課程之外的其他學習場景中(包括社會上和家庭中)保持一致的良好的行為表現。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能夠正確地認識學習中的困難和遇到的挫折,能夠在項目學習以及其他學習場景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三)基于提高學生素質,聚焦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高質量完成相應的實驗探究項目或長周期作業,掌握科學研究的步驟,學會檔案袋的制作,能夠設計方案和撰寫報告。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在自己擅長的學科、知識領域或優勢智能方面,獲得知識拓展和思維、能力發展,能夠表現出更強的學習遷移能力、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從而有更佳的學業表現。
(四)基于提高學生素質,聚焦“三位一體”教育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形成基于不一樣學習者的差異化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支持方式,形成更為優化的“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和成功經驗。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都是一個宇宙,對宇宙的了解多么淺薄,對學習的了解就有多么淺薄。所以,要實現課程的轉型,首先要研究學習。學習是一切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起點和歸宿,沒有第二個起點,也沒有第二個歸宿。“傳統節課程”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句話,“傳統節課程”從學習出發,回到學習本身。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15-04-01(7).
[2]朱漢國.淺議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5(10).
[3]石鷗.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4]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5]鳳光宇.中學歷史“過程與方法”目標達成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