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5000年:資本秩序如何塑造人類文明
- 彭興庭
- 1151字
- 2021-01-29 11:30:43
平民的悲歌
每當唱起周杰倫的這首《愛在西元前》,眼前就會飄過底格里斯河旁的原野,掠過巴比倫的廢墟,印入烏爾古城的蘇美爾女神,而那一排排的泥板上面,仿佛鐫刻著無數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兩條大河從高聳的山脈涌出后,進入平坦的南部平原,速度減緩的流水不僅滋潤著兩岸的植被,也帶來了大量高原的沉積物。
這里是《一千零一夜》的發生地,這里是《圣經》中所描述的伊甸園。
想象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那些用蘆葦刻下并留存至今的楔形文字,其實并非什么詩和遠方,也不是什么風化千年的誓言,而是干巴巴的契約,是枯燥無味的生意,是債,是平民的悲歌。
公元前1820年,巴比倫城邦里一位名叫班里的年輕人,決定修葺他們家族城外麥田的灌溉網絡。
他敏銳地發現,祖傳下來的幾塊麥田,自他父親以來,產量不斷下降。
經過仔細研究,他和他的父親認為原因在于灌溉系統的老化和損毀。
那時候,為了應對不期而至的洪水和惡劣的環境變化,兩河流域的城邦在水利建設上花費了巨大資源。水資源管理工程多種多樣,灌溉系統復雜精致。在前1780年左右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中,就有許多關于灌溉、水權的規定。
但是班里的家境并不寬裕,他必須借錢去支付這一筆維修費用。那年7月,班里的父親埃里胡(Nabi-ilishu)決定向寺廟借一筆款。
商人辛-他加爾(Sin-tajjar)與寺廟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在五位見證人的見證下,寺廟以“太陽神”(古巴比倫正義之神)的名義與辛-他加爾一起作為聯合債權人,借給埃里胡1又1/6謝克爾白銀(約9.33克),埃里胡承諾將在收獲的季節還本付息,利息根據本金和標準利率計算。

圖1-1 班里向寺廟借款的合約(戈茲曼,2010)
這是一筆生產性借貸。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900年,蘇美爾大麥貸款的常用利率是每年33.333%,銀子貸款的利率為每年20%。后來,這一慣例被寫進了《漢謨拉比法典》,成為古巴比倫沿用1200年的法定利率上限。
按規定,合約一旦被履行,記錄債務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漿。但在這個故事中,泥板被保存了下來。這意味著,這筆貸款并沒有被償還??脊艑W家猜測,可能是那年收成不好,或者班里的家庭遭到了其他難以預料的變故,導致班里的父親無法履行合約。
如果不能按期償還,放貸者可以將班里父親的財產據為己有。收取財產通常從谷物、綿羊、家具開始,然后是土地和房屋。最終可能征收家庭成員,先是奴隸、仆人,然后是子女和妻子,最后是欠債人自己。這些人會成為債務苦工,他們可能不是奴隸,但必須像奴隸一樣,在債主家里或者寺廟、宮殿一直工作下去,直到連本帶息還清所有欠款。
這樣的后果是,一旦某年農作物突然歉收,大量的農民就會變成債務苦工。一些人會因為恐懼而逃亡,許多家庭因此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