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的興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
- (美)史蒂夫·布魯薩特
- 2821字
- 2021-01-29 11:32:26
序章 發現的黃金時代

振元龍
2014年11月的一個凌晨,寒氣襲人,離天亮還有幾個小時。我下了出租車,擠過人群,來到北京火車站。我手里攥著車票,在趕早班火車的人潮中艱難前行。離要坐的那班車的發車時間越來越近,我開始緊張起來。我不知道該往哪里走。孤身一人的我,能講出口的中文沒有幾句,我所能做的,就只有把車票上的“象形符號”跟站臺上的標志一一比對。隧道視覺開始出現,我沿著一個扶梯跑上來,又順著另一個扶梯沖下去,經過一個個報攤和一個個面攤,就像一只正在追捕獵物的猛獸。拉桿箱在我身后跳動,里面裝著幾部相機、一副三腳架,還有些別的科研用具。它一會兒軋到這個人的腳,一會兒又撞到那個人的小腿。憤怒的叫聲從四面八方襲來,但我并未停下腳步。
沒過多久,身著羽絨服的我就已經汗流浹背,空氣中充斥著柴油的氣味,我上氣不接下氣。我前面不遠的地方,有發動機轟鳴起來,汽笛聲隨之響起,一列火車就要出站。我踉踉蹌蹌地跑下通往鐵軌的水泥臺階,等到認出了想要找的標志之后,我才長噓了一口氣。終于趕上了。這正是我要坐的火車,它將朝著位于中國東北部的城市錦州飛馳而去。
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里,火車駛過一座座混凝土廠房和一片片霧氣籠罩的農田。我盡力讓自己舒服一點兒,偶爾打個盹兒,但根本補不了多少覺。我太興奮了。在旅程的終點,有個謎團正等著我——一個農民在收莊稼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一塊化石。我已經看過幾張不怎么清晰的化石照片,那是我的好朋友兼同事呂君昌發給我的,他是中國最有名的“恐龍獵人”之一。我們都認為,這塊化石看起來很重要,甚至可能是一塊“圣杯”化石,也就是說,化石里的骨骼來自一個新物種。這只動物的骨骼被保存得非常完好,我們甚至能感受到,它在數千萬年前仍然活著、仍能呼吸的時候是什么樣子。不過,我們要親眼看到才能做出確切的結論。
呂君昌和我在錦州會合,迎接我們的是一群當地政要。他們讓人幫我們拎包,又把我們安排進了兩輛黑色SUV。我們一路風馳電掣來到錦州博物館。出乎意料的是,這座位于郊區的博物館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當時的氣氛就像政要會談一樣莊嚴肅穆,有人領著我們穿過一條霓虹閃爍的長廊,進入一個小房間。房間里擺著幾張辦公桌和幾把椅子。一張小桌子上放著一塊巖石板,石板很重,快把桌子壓垮了。一個當地人用中文與呂君昌交談了幾句,之后,呂君昌轉向我,沖我點了點頭。
“開始吧?!彼f。他的英語口音有點兒怪,用中文的節奏拖著得克薩斯味兒的長調子——他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曾經在那里生活。
我倆湊到一起,朝桌子走去。房間里安靜得出奇,在我們走近這個寶貝的時候,我能感覺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
呈現在我眼前的,是我平生見過的最漂亮的化石之一。這是一具骨架,大小近似一頭騾子,巧克力棕色的骨骼從包裹著它的暗灰色石灰巖表面凸出來。這肯定是一只恐龍,它有著牛排刀一樣的利齒、尖尖的爪子和長長的尾巴。顯然,這只恐龍跟電影《侏羅紀公園》里的那只伶盜龍有著相當近的親緣關系。
不過,這絕非一只普通的恐龍。它的骨頭輕而中空,腿長而瘦,就像是鷺鷥的腿。這種纖細的骨架是活潑好動、行動迅速的動物的標志。除了骨頭之外,還有遍布全身的羽毛。頭和脖子上濃密的羽毛猶如毛發,尾部的羽毛長而分叉,上臂有排列在一起的大型翎管,層層覆蓋,形成了翅膀。
這只恐龍看起來就像一只鳥。
大約一年后,我和呂君昌認定這具骨架屬于一個新物種,并將之命名為孫氏振元龍。這是過去10年中我認定的大約15種新恐龍之一。我以古生物研究為業,這讓我離開美國中西部的出生地,遠赴蘇格蘭執教。為了發現和研究恐龍,我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跡。
振元龍跟我在小學里學到的恐龍不一樣,我當時還不是一個科學家。在那時的學校里,恐龍被描述成體形巨大、披著鱗片、愚蠢兇暴的家伙。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它們只好整天拖著沉重的腳步四處游蕩,消磨時間,等待滅絕。它們是演化歷程中的失敗者,是生命史上的死胡同。它們是遠在人類之前出現又消失的原始巨獸,生活在與當今世界全然不同的史前世界——仿佛一顆陌生的星球。那時,恐龍是能在博物館里看到的新奇事物,或是噩夢中經常出現的電影怪獸,或是孩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傊鼈儗ι硖幀F代社會的我們來說無關緊要,根本不值得認真研究。
但是,這些刻板偏見全都大錯特錯了。幾十年來,隨著新一代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集恐龍化石,這些觀點全都不攻自破了。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阿根廷的沙漠到阿拉斯加寒冷的荒原,都有新恐龍被發現。如今,平均每周都能發現一種新恐龍。請靜心想一想……每周……一種新恐龍。這樣算來,每年就能發現大約50種新恐龍,振元龍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新發現,還有新型研究方式。不斷涌現的新技術能幫助古生物學家理解恐龍的生物學特征和演化,這是我們的前輩無法想象的。CAT掃描儀已經用于研究恐龍的大腦和感官,計算機模型可以告訴我們恐龍如何運動,高倍顯微鏡甚至能夠揭示某些恐龍是什么顏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振元龍
能夠親歷這些激動人心的事件,對身為青年古生物學家的我而言是莫大的榮幸。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有很多,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男有女,背景各異,都是受《侏羅紀公園》影響的一代人。我們這樣二三十歲的研究者大有人在,我們相互合作,也會與前代導師并肩前行。我們的每一項新發現,每一份新研究,都會讓我們對恐龍及其演化故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我和呂君昌在研究美麗得不可方物的振元龍化石。
這就是我想要在本書中講述的故事——屬于恐龍的史詩:它們從哪里來,它們如何崛起并成為地球的主宰,有些恐龍為何如此龐大,有些恐龍為何長出了羽毛和翅膀,還變成了鳥,沒有變成鳥的恐龍為何都消失了,最終為現代世界、為我們人類的出現鋪路。希望讀者能在我的敘述中理解,我們是如何把我們掌握的化石線索連綴成了這樣一個故事,并能大致了解,作為“恐龍獵人”的古生物學家到底是怎樣一群人。
然而,我最想通過本書表達的是,恐龍并非異星生物,它們也不是演化的失敗案例,更絕非無足輕重。它們一度非常成功,在1.5億年的時間里生生不息,演化出了地球上出現過的最令人稱奇的一些動物,包括鳥類——它們是當今世界的恐龍,現生鳥類大約有10000種。地球是恐龍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家園。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跟它們一樣,要應對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或者,我們未來可能要經歷它們經歷過的變化。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有駭人的火山噴發和小行星撞擊,各大陸板塊不斷移動,海平面不斷變化,溫度時升時降,變化無常。恐龍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不斷演化,還非常好地適應了自己的生存環境。但最終,絕大多數恐龍因為無法度過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而滅絕。對我們而言,這無疑是個教訓。
最重要的是,恐龍的崛起和衰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當時,巨獸和其他異彩紛呈的生物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它們曾經行走的土地如今在我們的腳下,它們的化石如今嵌在巖石中,而這些化石,正是完成這個故事的線索。對我而言,這是我們這顆星球的歷史中,最偉大的敘事篇章之一。
史蒂夫·布魯薩特
蘇格蘭愛丁堡
2017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