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練兵
神木縣北邊靠經河岸的地方,是陸軍部的大營所在,
此時大營的校場上,鄭錦正在與士兵一同操練,揮灑汗水。
鄭錦在民事方面一直都很大膽的放權給陳永華、張華他們去處理,但花費在工匠、學堂以及陸軍部、海軍部的時間卻很重。
去工匠坊是為了促進科學技術,去學堂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而陸軍部、海軍部則是兵權所在。
民事交給親信去處理,就算再壞也不會釀出什么不可控的事來,但兵權卻得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就算是再信任的人,也不可假授。
目前除了陸軍部、海軍部外,直接被鄭錦牢牢掌握著的部門,還有以趙小四為首建立的情報科,以及最近才新設立的警察處。
現在移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了,難免會有偷奸犯科之輩混了進來,出現了一些治安事件,
一開始這類事情還是陸軍部官的,但案件逐漸增多后,鄭錦看讓士兵來管治安也不是個事,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警察處便應運而生了,目前大概只有五十人左右,下屬刑偵、治安兩個大隊。
警察處的人以后也是要配槍的,若是被有心人利用的話,或許能造成極大的后果,因此這個機構也是由鄭錦來直接掌管。
陸軍部這邊,依舊是僅有兩個營的編制,只是將王啟年的二營補足到了五百人而已,
鄭錦倒是像大肆擴軍,但實在是軍費吃緊。
他這一千士兵,火器裝備率達80%以上,光是每天訓練時用的彈藥,就不知要花費多少,況且還有安置新移民等許多方面需要的銀子更是海了去,
要不是香煙廠研發出了許多不同類型、不同價格的香煙,
制糖廠開始產出了白砂糖,
去年種下的茶樹也采了一邊明前茶,以及有永寧堡的小型金礦頂著,甚至還賣了些“海洋之心”,鄭錦的移民大業只怕早就要宣告破產了!
老爹鄭成功那邊雖然給予了鄭錦許多便利,但銀子方面卻是自始至終一個銅板都沒給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保持這支千人規模的陸軍,已是十分的不易,擴軍目前是想都不用想了。
所以鄭錦打算近期內加強對士兵的訓練,既然數量上不能擴充,便以質量取勝!
除了以前的體能、跑步、紀律、隊列、軍姿等日常訓練外,鄭錦還打算參考戚繼光在《紀校新書》、《練兵實紀》里整理的方法。
在鄭錦看來,若是把戚家軍,甚且是戰國時的秦軍拉到20世紀,給予換裝新式步槍并進行一個月左右的適應性訓練,則其戰斗力將一點也不弱于后世的北洋軍,甚至不會弱于日軍或者歐洲的軍隊。
可能在后人的印象中,明朝中后期的官兵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完全打不過倭寇跟韃子,
但這其實并不在于訓練方法的不對,而在于后勤,或者說經濟上的鉗制。
這兩個因素,無疑又是來自于體制的腐敗造成。
兵無糧餉,上官又層層克扣吃空額,導致士兵無法養家,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這樣的兵,自然無法作戰,
軍餉不足導致的士氣低落,口糧不夠的士兵,甚至連訓練都堅持不下去。
反過來說,只要肯花錢,給予充足的軍餉,特別是充足的糧食供應,再以兵法部勒,持續進行高強度訓練,則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練出以火器為主的強兵。
實際上,這件事自古至今,所有大臣將領都心知肚明。
只不過所謂知易行難,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毛不拔,善財難舍而已。
說起來,這位寫出《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兩本兵書的戚爺爺,可是位超級猛人。
從兵器制造、編制建立、戰術設計、士兵訓練到前線作戰的完整流程全部跑過,陸戰、海戰、登陸戰、山地戰,平原步戰與步兵對抗騎兵等各種戰役全部打過,
并且在全部百余戰中保持全勝不敗,一生戰績為斬首十五萬級,時人譽為:“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里之長城”。
他寫的兵書,在中國數千年上下的十大兵書,里便占有其二。
戚繼光之強之猛,可由戚家軍的成名之戰臺州之役看出。
此役中戚家軍從寧海到臺州,在夜間行軍百余里,抵達地點后立刻投入戰斗,倭寇傷亡一千余人全軍潰敗,救出被困百姓五百余人,戚家軍傷亡合計僅三人。
戚繼光死后,戚家軍還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1621年,在悲壯的渾河之戰中才宣告滅亡,
渾河之戰算是明軍最后一次在野戰中主動出擊直迎清軍的戰役,明軍主力云集,有戚家軍、川軍(秦良玉的白桿軍)以及數萬關寧鐵騎。
那一戰,明軍原本是有機會打贏的,戚家軍、白桿軍都在渾河邊血戰不退、忘死向前,就連那最為兇狠的八旗悍卒都為之驚懼。
然而關鍵時刻,吳三桂舅舅祖大壽統率的關寧鐵騎卻作壁上觀,眼睜睜看著戚家軍與白桿軍在流血卻無動于衷,最后還率先逃離了戰場,這才導致了渾河之戰的悲慘結局……
總之,戚繼光的練兵之法是絕對值得效仿的,最多只需經行一些小的修改即可,這也是為何鄭錦常看《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的原因。
戚家軍的精神是軍法、紀律、獎賞與懲罰。以步兵為核心,并以紀律、組織與配合作為戰斗基礎。
軍紀、紀律、獎賞、懲罰,其實也是鄭錦一直以來練兵時首先讓新兵掌握的四樣東西,
此外,戚繼光設計的軍隊編制中,火器兵在戰斗兵中占據的比例高50%,對火器的重視程度令人咋舌,
所以他的那些戰術訓練、行軍準則,在鄭錦看來也是一點都不落伍的,完全可以拿來就用。
每天天剛發亮,校場的士兵便已開始起來操練,自信而嘹亮的聲音,響徹淡水河兩岸,
就在這硝煙與汗水的交織中,這支千余人的士兵再次發生著悄然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