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北港行
經(jīng)過大半個月加班加點的忙碌,第一階段的防洪堤壩總算是修建完畢,為神木鎮(zhèn)除去了一大隱患,鄭錦總算是稍微的放下心來。
此外,神木鎮(zhèn)的制高點上的兩座炮臺也宣布了竣工,很快安裝上了兩臺大炮,使得神木鎮(zhèn)的防御大為提升。
這兩臺大炮,還是從另一艘閑置的戰(zhàn)船上拆下來的。
不過這艘戰(zhàn)船并不會一直這么閑置下去,鄭錦已將此船命名為“狩獵者號”,并在宣布正式成立海軍部的那天,任命了黃老三為狩獵者號的第一任艦長。
狩獵者號的水手人員也全部配備齊全,即將啟程開始趕赴遠洋捕鯨。
鄭錦對對黃老三、周興等全部人說:
“你們要在捕鯨的過程中,充分學(xué)習(xí)海上的各種知識,‘狩獵者’將來可是要獵敵對船艦的,可不會一直只是捕獵動物。”
黃老三激動的說:
“世子放心,我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鄭錦點點頭,“登船啟航吧,此行無論有無收獲,一個月后必須返回。”
捕鯨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就算經(jīng)驗再豐富的捕鯨人,也不敢說每次都有收獲,因此鄭錦并沒有給黃老三下死命令,主要還是以錘煉士兵為主。
所有人都一一登船后,向鄭錦敬了禮,這才楊起風帆,緩緩駛出了河灣。
不過出了淡水河后,黃老三并沒有急躁的立即將狩獵者號開往遠洋,而是朝著他老家雷州駛?cè)ァ?
黃老三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衣錦還鄉(xiāng)顯擺什么。
捕鯨是十分講究策略與情報的,絕不能像無頭蒼蠅那樣亂撞。
而黃老三之所以先回雷州,便是要向相熟的人詢問,最近哪里有鯨魚群出沒。
這種情報,只有互相信任的人,才肯互相告知,所以十分考驗一個人的人脈和威望……
狩獵者號出航幾天后,鄭錦難得的空閑了下來,想著也是時候去一趟北港了。
此時秋風漸起,大員的氣溫總算是降低了不少,不再那么的炎熱難耐了,不禁讓人心情大好。
就在這檔口,農(nóng)林副部長張華卻找到了鄭錦,說當初種下的那一片甘蔗林已經(jīng)可以砍了。
鄭錦一開始定下的三大緊急作物:茶葉、甘蔗、煙草,茶樹仍在生長期,煙草還差些時候才能采收,甘蔗卻率先可以收獲了。
鄭錦早就讓人提前建好了一座制糖坊,制糖的機器也已準備就緒,于是吩咐張華安排人去砍伐甘蔗。
制糖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把甘蔗榨出蔗汁來,后世這一步用的是工業(yè)機器,速度飛快,現(xiàn)在神木鎮(zhèn)自然是還沒有那些。
鄭錦這邊的榨汁機是純木制的,大體上是兩個咬合得十分緊密的大圓柱,甘蔗從中間穿過,由驢拉動圓柱,咬合力便將甘蔗的汁水榨了出來。
當然了,這木制機器還有諸多細節(jié),能讓甘蔗慢慢向前吞噬,省去了許多麻煩。
蔗汁榨出來后,后面的步驟就相對簡單得多了,過濾后蒸發(fā),得到糖漿,然后把糖漿倒入煮糖罐中進一步加熱蒸發(fā),便可得到紅糖。
白砂糖的制作方法要更為復(fù)雜一些,目前可以暫時不考慮,鄭錦想著還是等有了更好的機器后再說。
他肯定是不滿足于現(xiàn)在這種古老的制糖方式的,將來必會從機器到流程進行全方位的升級。
甘蔗一捆一捆的搬進了制糖坊,木制機器“咯吱咯吱”的運轉(zhuǎn)起來,蒸爐的火燒得很旺,一時蒸汽四處彌散。
鄭錦巡視了一番后,不時聽著蠢驢的叫聲,覺得有些刺耳。
雖然蠢驢蒙住眼睛后,一直不停的在那轉(zhuǎn)著,但終究不是機器,累了便必須停下。
鄭錦看了一會,覺得還是得將水磨轉(zhuǎn)盤弄出來才行,依靠水流來作為動力,效力應(yīng)該會大為加快。
不過鄭錦沒那么多時間來整這個,便畫了些圖紙,找來工匠叫他們研究研究,其實也算不得多高明的東西,以那些工匠的聰明,過些時日應(yīng)該能琢磨出來。
而鄭錦的時間如此不寬裕,是因為去北港的計劃不能再繼續(xù)拖下去了!
……
奮勇號再次起航,出了河口后便沿著海岸向南方而去,順風順水的話大概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才能抵達北港。
北港又稱“笨港”,是大員島漢族移民最先到達、最早開拓的地區(qū)之一。
所以在明代早期,“笨港”一詞甚至一度曾泛指整個大員的中、南部甚至全島,地位就跟現(xiàn)在被荷蘭人控制的大員港一樣。
北港的漁業(yè)極盛,又為海船出入的港口,與澎湖、漳州、泉州之間往來頻繁。
《讀史方輿紀要》云:
“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北港蓋在澎湖之東南,亦謂之大員。”(此書作者為顧祖禹,1631年生人。)
明、清的北港,一直為大員與大陸交通的主要港口之一。
在曾經(jīng)顏思齊、李旦等大海盜橫行的年代,北港就是個海盜窩,只是后來這里的主人換成了鄭芝龍,接著又由鄭成功接管了而已。
不過如今南部大員荷蘭人的權(quán)勢還是很大的,雖然不至于撕破臉的來將北港奪取,但背后的小動作一直不少,使得北港的生存空間收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而到了后世,因北港的港口淤塞,船舶逐漸變得稀少,今有北港鎮(zhèn)在北港溪下游北岸,隸屬于云林縣……
這天清晨,奮勇號緩緩駛進了北港港灣。
鄭錦從船艙走出來,伸了一下懶腰,遠遠的眺望著早上的北港,卻忽然聽到一陣鑼鼓喧天,很是熱鬧。
鄭錦皺了皺眉頭,問趙小四道:“你有派人提前上岸去告知我來了?”
趙小四連忙搖頭不迭:“小人沒有啊!”
等到船只靠岸停下后,鄭錦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百姓在媽祖廟前舉行祭祀活動。
有人戴著猙獰的面具在哪跳來跳去,有人女巫打扮的在貢臺前念念有詞,熱切的百姓一批一批的走上前去,朝著媽祖像跪拜,默念祈福。
祈福完后,所有人都被指引到一個木箱前,往里面投下香火錢。
每個人給的香火錢都相當不少,不知是積攢了多久才攢下的,這時卻毫不猶豫的捐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