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引兵往丹陽
清軍確實在瓜州、鎮(zhèn)江附近的江面上不知了鐵鏈等物阻礙船只通行,
這點卻是鄭錦考慮不周了,
他聽了潘庚鐘之言后,臉露遲疑之色,
時間如此緊迫,他可不想什么不做的在這里坐等數(shù)天!
于是鄭錦沉思片刻后,便建言道:
“句容、丹陽兩地,實乃南畿咽喉之地,應(yīng)當盡快攻下,派兵扼塞,以阻攔韃子援軍,孩兒愿替父帥奪此兩城。”
在鄭成功看來,只要奪下瓜州、鎮(zhèn)江,就足以挾大勝之勢逼迫南京守軍投降了,根本不用理會什么句容、丹陽。
但他此時已不太耐煩,便捋須道:
“可,不過敵軍在句容、丹陽亦有不少兵力,你若久攻不下,就及時放棄吧,切勿耽誤了大事。”
句容、丹陽都是堅城,根據(jù)情報,清軍在在丹陽有兵三千,句容有五千兵馬,
不管是鄭成功,還是帳內(nèi)別的文武官員,全都不認為鄭錦能攻打得下來。
如果久攻不下,不過是徒讓士兵陷入疲態(tài)而已,還不如留著力氣去南京城。
鄭錦卻毅然接了軍令,率先離開調(diào)兵去了……
當鄭錦率軍到了鎮(zhèn)江的丹徒渡口,輕松殺散零星的守軍上岸時,便聽見了瓜州方向震天的廝殺聲,
不久后,又傳來了甘輝陣斬清朝瓜州游擊左云龍,破敵滿漢兵馬數(shù)千的消息,
甘輝雖是中提督,但打仗時仍喜歡率先沖鋒,雖然弊端很大,但也能得部下效死力,
且他作戰(zhàn)勇猛,著實是沖鋒陷陣的一把好手,現(xiàn)在也不意外的再次被他拔得頭籌。
丹陽建置始于戰(zhàn)國時期,初為云陽邑。《山海經(jīng)》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即丹江,根據(jù)“山水陰陽,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丹陽。
此地建置始于戰(zhàn)國時期,初為云陽邑,秦朝時改為曲阿縣,東漢時期屬吳郡,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也有個丹陽郡和丹陽縣,但位置在今天安徽當涂,與現(xiàn)在的丹陽城相距甚遠。
東鄰常州府的武進縣,南毗金壇,西、北與鎮(zhèn)江府治所丹徒縣交界,京杭大運河從境內(nèi)縱貫而過。
古代的行軍很不容易,特別是南方地區(qū),一旦下起雨來,道路泥濘不堪,就更是寸步難行了。
而京杭大運河,雖然修建它的隋殤帝楊廣臭名昭著,但此運河卻是典型的“弊在當代,功在千秋”,相當于是古代的“鐵路”,
憑著京杭大運河,士兵可以較為輕松的運到目的地去,后勤也能靠著大運河源源不斷的運輸。
所有東南方的清軍要想救援南京的話,走丹陽、入長江便是最快速便捷的一條道路。
……
丹陽守將名叫黃子隆,今年三十左右,與李率泰的出身有些相似,也是自父輩起就追隨清朝征戰(zhàn)的將領(lǐng)。
丹陽是運河繁盛之地,在這里鎮(zhèn)守的將領(lǐng)油水很足,又遠離戰(zhàn)船,算是一等一的肥差。
不過黃子隆這幾天都沒睡好覺,因為江邊烽火連天,“鄭賊”竟渡海殺了過來!
黃子隆頗有勇力,也有些智謀,但丹陽不過三千士兵而已,如果鄭軍大舉來攻,他實在沒守住的信心。
幸好許久也不見有任何軍情,他便抽空回軍營宿睡了一場,
這天清早,忽然聽有人來報,說是有一支鄭軍殺了過來,黃子隆大吃一驚,急忙披掛整齊,帶著親兵護衛(wèi)登城觀看。
登城的路上,他已得知敵軍打的旗號“忠孝伯鄭”,詢問左右,才知這是延平王世子的旗幟。
鄭錦在閩安一戰(zhàn)大挫李率泰,他的名聲早就傳到了江南,所以黃子隆不太敢輕敵。
清晨的陽光下,他遙望城西的敵軍,
更多的情報陸續(xù)傳來,黃子隆得知了鄭錦所部共計有八千人,輕取渡口后,留下數(shù)百人把守,
隨后他率剩余的兵馬直撲丹陽,走了一半后,鄭錦又拋下大部隊在后頭,親率千余士兵連夜趕路,這才如此快速的抵達了丹陽。
黃子隆觀之甚久,忽然大笑。
邊兒上的清軍諸將莫名其妙,不知他為何發(fā)笑,有人說道:
“鄭經(jīng)突然領(lǐng)兵殺來,后邊仍有不知多少援軍,敵眾我寡,我城危急,將軍為何發(fā)笑?”
黃子隆指著遠處鄭錦的兵營,笑對左右說道:
“李總督乃天下名將,我聞鄭經(jīng)小兒曾在去年挫敗過李總督,本以為他是個知兵的名將,今日一見,卻名不副實。”
左右的清軍諸將盡皆感到疑惑,不解其意。
一人問道:“將軍怎么看出他是名不副實?”
黃子隆指點鄭錦兵營道:
“爾等且看:我丹陽城京杭運河從中穿過,城外四面,東、南、北皆平地也,唯西面低洼潮濕,
鄭經(jīng)不選東、南、北扎營,而卻扎營西面。兵法有云:潮濕、丘陵地不宜扎營,他竟不知乎?”
說完,又細觀鄭錦營地,復(fù)又笑道,
“不但他選擇的扎營地點不對,而且你們再看,他麾下人馬登陸后日夜急行而來,恐怕早已疲憊,
而他卻不顧士卒疲累,強令搬石伐木,筑造營壘。看,那是他的將旗……”
清軍諸將順著黃子隆的手指望去,望見了一面歪歪斜斜的軍旗。
黃子隆笑道:
“連他的將旗都歪斜起來,一可見士卒必已疲憊,二可見他治軍不嚴。
疾行而來,不顧軍卒疲累強令筑營,又治軍不嚴,且選錯了扎營之地,故此我說他浪得其名。
看來,李總督之敗,不是因為鄭錦有何過人之處,完全是仗著地利,恰逢其會,竟使豎子成名!”
在觀望過鄭錦的部隊后,他當機立斷,做出了決定,對左右諸將說道:
“鄭經(jīng)前鋒只有千余人馬,又經(jīng)長途奔襲,且不愛惜士卒體力,強令兵卒筑造營壘,若是此時我軍出城,必獲大勝!”
左右諸將有猶豫的,說道:“敵方援軍不知隨時會到,敵我兵力懸殊,恐非我城可敵。”
黃子隆慨然說道:“大丈夫當雄飛,豈能為守戶之犬?
如今鄭錦初至,部卒疲憊,而我部養(yǎng)精蓄銳,又他只有千余兵馬,而我城中兵馬三千余,此正是以逸待勞,以眾擊寡,該我等先擊之時,
擊敗了此賊后,若是能擊殺鄭經(jīng)小兒最好,就算不能,也能激勵士氣,奪其軍膽,到那時,丹陽城必然無憂!”
諸將被他說服,說道:“請將軍下令!”
黃子隆當即點兵兩千,留了副將帶千人守城,親帶這兩千人馬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