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舟山往事
兩天后,黃老三滿載著各種獸皮、大馬哈魚的魚干、以及從松前藩那里得來的白銀、絲絹等物,緩緩駛出了苦葉港。
此時正值北風強勁,一路走得極快,到了1657年的正月初五,他們便來到了五島列島,進入鄭家私港補給休整了一番,
再次起航后,船隊并沒有像以往那樣順著九州島南下,而是來到了朝鮮海峽的咽喉之地濟州島。
黃老三剛讓人把船只駛近了濟州島北側的濟州港口外洋面,岸上的朝鮮人似乎在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他們,
黃老三站在船上用望遠鏡望去,只見很多似乎穿著號衣的朝鮮戍卒在岸上亂成一團。
一些人騎著馬往城里趕去報信,一些人則提著長矛弓箭等冷兵器走上了碼頭邊窺視著海上。
看來最近他們的劫掠行動也帶來了些副作用,朝鮮人的應急速度明顯變快了不少。
濟州島出產很好的弓箭原料和馬,在朝鮮對外的貿易中,來自濟州島的弓箭和戰馬都是很重要的商品。
“金疤子,這島上的防御力量如何?”
黃老三沉吟了片刻,問了問身旁一位滿臉疤痕的中年男子。
此人名叫金永煥,原是朝鮮的死囚,當過士兵,某次剿匪死里逃生回到家后,卻發現媳婦被村長的兒子占了,
他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夜,將那村長的的兒子殺了……
金永煥道:“濟州島的防御不堪一擊,只需出動兩百人,就能將這里拿下。”
黃老三聽后,頓時蠢蠢欲動,
金永煥又說:“不過其實這座島嶼沒什么油水,弓箭我們不需要,馬匹又是北方馬種,耐寒耐旱不耐濕熱,可能難以適應南邊的氣候。”
黃老三沉思道:
“福建那邊倒是有些耐濕熱的馬,但相對矮小,如果給濟州馬配種,或許能生出些好馬來!”
黃老三之所以對此事如此熱切,是因為他知道目前鄭錦軍中,什么都不缺,唯獨最缺戰馬,
至今鄭錦的麾下,仍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騎兵隊,實在是有些不太像話。
因此在黃老三起航北上時,鄭錦便反復向他念叨,若是有機會的話,最好能搞一批馬回來。
再說了這些濟州馬即使適應不了南方的氣候,拿來當馱馬也不錯,最不濟也能宰了吃吧?
打定主意后,黃老三大手向前一揚,指揮水手登陸了濟州港,守軍果然如金永煥說的那樣,完全不堪一擊,紛紛扔下武器逃進樹林里去了。
不過受限于人力的緣故,黃老三這次也沒法將這里長久占了去,
在匆匆搶了三百多匹馬和諸多物資后,他便有些遺憾的離開了,想著下次再來時,一定要將這里奪走!
離開濟州島后,船隊便穿過進入東海,一路南下,
若是換了以前,黃老三哪敢走這條海路?
但自從泉州灣海戰之后,清廷已開始實行海禁,完全放棄了海上交通,鄭家的船隊自是就此少了許多顧忌。
只要不太靠近沿岸,一般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不一日,船隊便來到了舟山群島一帶,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東北部,是地處中國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沿的東海洋面上的一組島群,
舟山群島有島嶼1390個,在后世是中國海島總數的20%,是名副其實的“千島群島”,其中主島舟山島更是位列中國的第四大島。
舟山群島的開發挺早的,春秋時便有記載,當時屬越國,稱為“甬東”,
到了元朝的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此地“海道險要”、“戶口倍萬”,這里已升縣為州,名昌國州。
自清兵南下后,舟山群島一直是北邊的抗清基地。
一開始時,舟山原是寧紹臺參將黃斌卿的地盤,
但黃斌卿此人對于因兵敗江浙二移駐舟山的魯監國文官武將,不僅無恤憐之義,反而乘人之危,派兵攻殺,擄掠其財物,收編其軍隊。
如巡撫荊本徹、戶部尚書朱常淓、總兵賀君堯等都慘遭毒手;興國公王之仁攜家屬輜重來避難,遭到他的偷襲后極為憤慨,自行赴清軍請死。
1649年9月24日,張名振、阮進、王朝先等人合謀襲殺了黃斌卿,奪了舟山群島,然后迎請魯監國移駐舟山。
往后幾年,魯監國便在舟山站住了腳,重新整頓朝政,抗擊清軍,
事實上,正是舟山這邊牽制住了東南地區的大量清軍,才為鄭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擴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可惜魯監國他們并沒有在舟山堅持多久,
當時清攝政王多爾袞眼見在江西、廣東、山西、陜西等地的大規模反清復明運動之后,滿洲八旗兵被拖得疲憊已極,
再加上清軍不熟悉海上作戰,因而對魯監國的舟山政權采取了政治上招降瓦解、軍事上利用漢軍進攻的對策。
這個策略歲說不上有多高明,但是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不久后,舟山僉都嚴我公率知府等人投降,并獻進剿機宜,愿充向導。
多爾袞如獲至寶,立即派人把嚴我公送到京城,親自兩次召見,授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招撫沙埕舟山等處招撫使,攜帶敕書前往浙江招降大明的文武官員。
嚴我公即以清朝欽差大臣的身份,派遣使者進入四明山寨和舟山群島到處游說。
在他的策動下,這年三月魯監國所封開遠侯吳凱降清,接著,義安伯顧奇勛降清,被封為舟山伯、舟山總兵,
隨后,嚴我公又招得定遠侯石仲芳、昭武將軍田得坤、忠勇將軍沈乘龍、虎賁將軍胡茂芳、定一將軍陸鳴時等多人,
這些人每人投降滿清時都帶走一部分兵力,累計下來,數量相當不少,且極影響人心士氣,
而且魯監國政權內部還爆發了張名振同王朝先的內訌,王朝先被張名振所殺,而王朝先的部將多人降清,舟山的實力進一步削弱。
1651年9月2日,清軍從舟山城西面突破明軍防御,蜂擁入城。
劉世勛、張名揚、馬泰率領部下將士英勇巷戰,力盡陣亡,舟山城遂告失守。
魯監國正妃陳氏等投井而死,西宮妃榮氏和世子留哥被清軍俘獲;
大學士張肯堂、禮部尚書吳鐘巒、兵部尚書李向中、工部尚書朱永祐、通政使鄭遵儉、兵科給事中董志寧、兵部職方司郎中朱養時等成百上千的人不愿降清,都自殺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