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草本植物與現代生活(1)

草部在《本草綱目》中所占篇幅最大。《現代漢語詞典》中將“草”解釋為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統稱。中醫入藥所用的草多是天然野生的。野生草多承雨露風霜、遍吸天地日月之精華,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賦詩贊詠“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野草,說它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篇

草本植物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蒼術,可治不育不孕、氣弱體虛;甘遂,可治水腫脹滿、盜汗背痛;黃精,除風濕、強筋骨、潤心肺、益脾胃;黃耆,排膿止痛、益氣止咳;三七,活血、止血、鎮痛;知母,治傷寒瘧疾、心煩頭痛……

【蒼術】

蒼術味辛、苦,性溫。蒼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八十厘米,具結節狀圓柱形根莖,花期八至十月,果期九至十月。

蒼術芳香燥烈,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風濕之邪,故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凡濕邪為病,不論表里上下,皆可應用,如濕阻脾胃、寒濕吐瀉,可用平胃散。風寒濕痹、風濕表證,可用九味羌活湯。配伍后也可用于治療熱痹或濕熱下注,如二妙散。蒼術又有明目之功,可治夜盲癥,可單用,或與豬肝、羊肝蒸煮同食。

但要注意,蒼術辛溫燥烈,故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用。

民間小秘方:

不育不孕、氣弱體虛,采挖茅山上的蒼術刮凈后取一斤,等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醋、鹽水、米泔水各浸泡七天,均取出,曬干后搗細碾末,另將小茴香、川椒各四兩入鍋炒后碾成粉末,再取陳米糊調和以上藥末,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劑,空腹時以溫酒送服,一次四十丸。

【甘遂】

甘遂又名甘澤、白澤、苦澤、鬼丑等。氣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以個大飽滿、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能瀉水逐飲,用于雙眼浮腫、胸背疼痛、婦女血瘀、小兒疳水、痰迷癲癇、噎嗝、熱氣腫滿、腳氣、痞塞及各種水病。此外,還可治療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大小便不利。

民間小秘方:

1.水腫脹滿,取炒過的甘遂二錢二分,同一兩半黑牽牛子一起搗碾成細末,加少許水入鍋煎煮,經常含服有效。

2.大小便不通,可取甘遂若干碾末后,用生面糊調勻,敷貼丹田穴及肚臍眼兩處,同時,以艾草炙三壯,并飲服甘草汁水。或者將等份甘遂、大戟、芫花一起碾成粉末狀,用棗泥調和做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每日清早用熱開水送服,一次四十丸。

【黃精】

黃精根、葉、花都可食用,故民間稱它為“救窮草”、“仙人余糧”等。根可入藥。

黃精味甘,性平,無毒。其主要功用是除風濕、強筋骨、潤心肺、益脾胃、補虛損,還能殺蟲、治五勞七傷。

民間小秘方:

將一斤蔓菁子、兩斤黃精根洗凈蒸熟、曬干,再蒸、再曬,反復多次,然后將它們一起搗拌成細末,飯前以米湯或溫水送服二錢,一日兩次。該方具有明目補肝、延年益壽之功效。

【黃耆】

黃耆,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復葉,小葉長圓形,有毛茸。根長二三尺,獨莖或叢生。七月份開花。味甘,性微溫,無毒。一般于八月采根曬干貯藏備用。其主要功用是能排膿止痛,治療癩瘡癰疽痔瘺等,還能益氣、止渴、壯骨強筋、補血長肉,治療腹痛瀉痢、腎虛耳聾、瘰疬癭瘤、月經不調、熱毒赤目、肺心上火、虛勞自汗以及小兒百病等。

民間小秘方:

1.吐血,取背面為紫色的浮萍五錢,黃耆(也寫作黃芪)二錢半,一起碾成細末。用溫開水調化蜂蜜,并加少量姜末。一次以上法調制的姜蜜水送服一錢。

2.老年人便秘,可取等量黃耆、陳皮一起碾末。一次三錢。引湯制法:將一合大麻子搗杵碾爛,煎過后取一匙蜂蜜再次煮湯。飯前以引湯調服。可長期飲服,無副作用。

【三七】

三七又名金不換。味甘、微苦,性溫,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治療咯血、眼出血、消化道出血、尿血、外傷出血以及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咽喉炎、急慢性肝炎、高血壓、子宮脫垂、口瘡外痔等,能活血、止血、鎮痛,并有效增強記憶力。總之,三七功用很多,是一種名貴中草藥。

民間小秘方:

1.跌打損傷、刀刃箭傷出血不止,可取新鮮三七嚼爛敷貼患處。

2.便血,曬干三七根碾末,以低度白酒調服,一次一至二錢,三次即可痊愈。

3.蟲咬傷及一切癰腫,可取干燥三七根碾末,以醋調服,一次適量。或者將新鮮三七葉嚼爛敷貼患處。

【知母】

知母又叫兒草、連母、苦心等。味甘,性寒,無毒。入藥前先將干燥知母根放在槐木砧上銼細,再倒進木臼中搗碾成細末。其主要功用是治療傷寒、瘧疾、心煩、熱厥頭痛、咳痰腥臭,且能解射工、水毒。知母能補虛益氣、祛邪、利水、止渴、消水腫等。

民間小秘方:

1.久咳不止,將知母根除毛切成片,取五錢,微火炒過;另取杏仁五錢放在姜水中浸泡后取出去皮并焙干,加適量水煎煮。飯后以溫水送服。

2.白癜風,將知母根浸泡在醋中,取浸液搽涂身體局部,一日三次。

3.妊娠失眠,取一兩知母洗凈后焙干,碾成細末,以棗泥調和制成彈子大丸藥。一次一丸,人參湯送服。

【澤蘭】

澤蘭為唇形科植物地筍及毛葉地筍的莖葉,多生長在潮濕沼澤地。中醫入藥。味苦,性微溫,無毒。其主要功用是用于治療中風后遺癥、全身浮腫、大腹水腫、瘡癰膿腫、產后水腫、小兒褥瘡、跌打損傷血瘀腫痛、女子羸弱體虛、男子面黃肌瘦、吐血癥、鼻衄血、頭風疼痛、眼疾疼痛等,能補氣血、長肌肉、利關節、通九竅、破瘀血、消浮腫。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澤蘭具有強心、抗血凝等作用,可用于治療腦震蕩及其后遺癥、流行性出血熱、急性黃疸肝炎以及痔瘡等。

民間小秘方:

1.瘀腫,取生鮮澤蘭搗爛外用裹敷腫處。此方還能有效治療癰腫初起。

2.產后水腫,取等量澤蘭葉、防己,一同搗碾成細末,用食醋送服,一次二錢藥末。

【沙參】

沙參又名羊婆奶,多長于沙地,白色。根含有豐富的白色汁液,可入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其主要功用與人參、丹參等相似,能除寒熱、補益心肺、補虛、止心煩驚悸、養肝氣、散五臟風氣,可清肺火,治久咳不愈導致的肺炎,還可治皮膚瘙癢、一切惡性瘡癤疥癬,能消腫解毒、拔除膿頭。

民間小秘方:

1.胃痹及胸腹疼痛,可取新挖沙參根搗爛,濾去渣滓直接飲服。或將干燥沙參藥材碾成粉末,加少量水煎煮服用。

2.肺火咳嗽,只需將半兩沙參入鍋加適量水煮后內服。可多次服用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白帶異常及白帶增多,取沙參若干碾成細末,以米湯送服,一次二錢。

【延胡索】

延胡索又名玄胡索。一般于寒露后栽種,立春后開始長苗,葉狹長,似竹葉,三月份能長到三寸高,根叢生。延胡索根可入藥。味辛,性溫,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治療產后出血、瘀血等癥,用于月經不調,能破血、安胎,可行氣通脈,活血、止痛、利尿等。

民間小秘方:

1.腹痛瀉痢,取干燥延胡索根碾末三錢,以米湯送服,即能有效鎮痛,接下來調養一番,病即可痊愈。另外,將延胡索根末三錢以溫酒調服,能通利大便、止腹痛。

2.咳嗽,取一兩延胡索根、二錢半枯礬,分別碾末,再用軟餡調和,一次含服二錢。

3.鼻衄血,將延胡索根碾末并用綿包裹好,左鼻孔流血塞右耳,右鼻孔出血塞左耳。

【巴戟天】

巴戟天又名三蔓草、不凋草。根可入藥。入藥前須先放在酒中浸泡一夜,取出后再用銼子銼細,焙干貯藏備用。味辛、甘,性微溫,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治療麻風病、陽痿、一切風癥及水腫,能補肝、補中益氣、強筋壯骨、安神定心,并可治腳氣、祛風邪。

【地榆】

地榆又名酸赭。地榆宿根三月份長苗,初苗伏地,莖直長,葉對生,青色,呈鋸齒狀,花紫黑色,根皮呈黑色,皮下紅色。地榆根可入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明目、止汗、止痛、止渴、解毒、解酒,能止吐血、鼻衄血以及治療刀箭創傷、產后腹痛、便血、瀉痢、內傷出血、獸蟲咬傷,還能治療小兒腸傷寒及上消化道出血,有效治療燙傷燒傷以及各種皮膚病等。

民間小秘方:

長期便血,取地榆根、鼠尾草各二兩,入鍋,加二升水燒煮,一次性服完湯水。一個療程不愈,可如法炮制,堅持服用。

【防風】

防風又名茴草、百枝、屏風。防風似青蒿但較矮小,莖、葉均為青綠色,葉的顏色較莖稍淺,五月份開花,花小,白色。果實像胡萎子但較大。根土黃色。防風根、籽、葉、花均可入藥。防風味甘,性溫,無毒。

防風葉的主要功用是治療風熱汗出。可煮汁內服。

防風花能有效治愈腿腳抽筋痙攣、不能行走、虛弱、骨節間痛以及胸腹疼痛等。

防風籽常作治療風癥的引藥,故有“風藥潤劑”之稱。調配常食,能補益脾胃。

防風根的主要功用是抗炎鎮頭痛、治驚厥、解熱,能有效治愈頭風疼痛、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崩漏、陰道炎、皮膚炎、破傷風、能行氣、祛濕、疏理肝氣、通利五臟、補中安神等。

民間小秘方:

1.盜汗,用二兩防風、一兩川芎、半兩人參一起碾末,每日睡前以溫開水送服三錢。

2.偏正頭痛,可取等份防風、白芷碾末,拌勻,以適量蜂蜜調和制成彈子大小的丸劑,一次一丸,用茶水送服。

3.體虛汗流不止,取防風根若干,去除蘆頭,然后搗碾成細末,用浮小麥煮湯送服,一次二錢。

4.便秘,取用麥麩炒過的枳殼與防風根各一兩、甘草半兩一起碾末,空腹以白開水送服,一次二錢,一日三次。

【防己】

防己又名石解、解離。中醫入藥。味辛,性平,無毒。其主要功用是利尿、止瀉、通九竅、散癰腫,可治療風腫、水腫、各種傷寒癥、風寒、先發熱后惡寒的溫瘧、熱氣癇癥,可祛痰、療肺氣咳嗽、中風所致手腳痙攣以及各種皮膚病、瘡癤疥癬等,能有效治療腳氣。

民間小秘方:

1.水腫(因濕氣過重所致),取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另取茯苓六兩、甘草二兩,入鍋加一升水煮至半升服用,一次一兩,一日兩次。

2.鼻衄血,取生防己碾成細末,用新汲泉水或井水送服二錢,并將少許藥末嗅入鼻中。

3.肺病咳血多痰,取等量防己、葶藶子一同碾成細末,用糯米飲送服,一次一錢。

4.傷寒喘息,取等份防己、人參碾末,另取桑皮煮水做引湯,一次服用二錢。

【貝母】

貝母又叫苦花、苦菜、勤母。中醫入藥。其主要功用是可治療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結核以及風熱感冒所致的咳嗽不止,還能有效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古代醫書上記載貝母根味苦,性微寒,無毒,能發汗、止煩、止渴、化痰、潤肺、止咳、利骨髓、安五臟,還能治療疝氣(即小腸串氣。通常指腹股溝部的疝。癥狀是腹股溝凸起或陰囊腫大,時有劇痛)、喉痹、破傷風、瘡瘍、眼翳等。

民間小秘方:

1.百日咳,先取二錢甘草烤至五分熟,取出,同五錢貝母根一起碾成細末,再加入適量砂糖,攪勻,做成較大藥丸,一次服用一丸,以米湯送服。

2.鼻衄血,將貝母烤炙過后取出碾末,用漿水送服二錢,過段時間再服一次。

3.化痰止咳、消食除脹,取一兩貝母(去心),另加用生姜炮制過的厚樸、半夏若干,用蜂蜜調和做成小粒丸劑,以白開水送服,一次五十丸。

【白茅】

白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后生葉子,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莖可以吃,也可以入藥。味甘,性寒,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活血、利尿、補中益氣、通利血脈。止吐、止咳、解酒毒,能用于治療肺熱咳喘、勞累過度、月經不調、水腫黃疸、傷寒嘔逆等。現代醫學研究驗證白茅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和急性傳染性肝炎等。

民間小秘方:

1.鼻衄血,取鮮嫩茅根,洗凈后嚼汁飲服。

2.反胃嘔吐,取茅根、蘆根各二兩,入鍋,加四升水煮至二升,一次性飲服。

3.小便不利及虛腫,取若干白茅根、三升小豆,入鍋煮至水干,取出茅根食小豆。

【茵陳蒿】

茵陳蒿是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幼苗。可入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其主要功用是能治療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治療蕁麻疹、肝炎,能抗病毒、抑菌、利膽、保肝,并祛風濕寒熱等。

民間小秘方:

1.皮膚瘙癢、生風疹瘡疥,將茵陳蒿洗凈入鍋加少量水煎煮后用于洗浴。

2.傷寒頭痛,可取生茵陳蒿切碎直接食用,或者煮熟食用也可。

【旋覆花】

旋覆花又名盜庚(金)、金錢花、金沸草等。中醫入藥。味咸,性溫,微毒。具有抑菌消炎、鎮咳平喘、補中下氣、祛風化痰、利大腸、通血脈、潤澤肌膚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百日咳、頭暈目眩、食道及消化道癌癥、風濕骨痹、驚悸、五臟寒熱等。

民間小秘方:

中風壅滯,取旋覆花洗凈后焙干,搗碾成細末,加蜂蜜煉制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劑,每天臨睡前用茶水送服,每次五至十丸。

【大青】

大青莖葉可供中醫入藥用。味苦,性大寒,無毒。其主要功用是能治療百日咳、小兒發高燒、感冒、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帶狀皰疹、毒蛇咬傷等,還能治療暑天口舌生瘡、瘟疫寒熱、熱毒風、熱毒痢、丹毒及小兒身熱風疹等,能消渴止煩、解金石藥毒并可敷治腫毒。

民間小秘方:

1.小兒熱毒口瘡,可取大青、黃連各適量,入鍋加三升水煎煮取一升,一次飲服適量,一日兩次。

2.伏天痢疾,取大青四兩,赤石脂、甘草各三兩,阿膠二兩,豆豉八合,入鍋,添二斗水煮至三升,一次飲用一升,最多服兩劑即可痊愈。

【麻黃】

麻黃又名卑鹽、卑相、龍沙等。麻黃莖味苦,性溫,無毒。用于治療目赤腫痛、水腫風腫、中風及傷寒頭痛,可祛邪除熱、解表發汗、止咳逆上氣,消解紅斑、黑斑毒,能通九竅,調血脈。

麻黃根、節味甘、性平、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止汗。一般用法是將干燥麻黃根節碾成粉末,外敷局部。李時珍驗證內服藥末效果較外敷更好。能用于治療外感發熱、咳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及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民間小秘方:

1.風濕冷痹,取麻黃莖五兩、桂心二兩,一起碾成細末,加二升酒,微火煎至黏稠狀,用熱酒送服,一次一匙。服藥期間應避風。

2.傷寒黃疸,取一把麻黃,去節后用綿裹好,入鍋,倒五升酒一起煮至半升,一次性飲服完,待汗出即愈。若是春天,制藥時用水煮即可。

3.成人盜汗不止,取等量麻黃根、椒目,一起碾成細末,每次用溫酒調服一錢。并將麻黃根、節、舊蒲扇一起碾末,拌勻,均勻撲敷局部。

【馬鞭草】

多生于低洼地,春季長苗,莖方形,葉對生,夏季開細花,紫色,長穗,馬鞭草籽較小,根小、白色。馬鞭草苗、葉均可入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其主要功用是消炎、鎮痛、抗病毒、殺菌,能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瘧疾、痢疾、血吸蟲病、大葉性肺炎、肝炎、口腔炎、白喉、百日咳、濕疹、疔瘡、腫瘤、尿血、陰道炎等。一般用法是將馬鞭草苗葉搗爛煎熬成飴糖狀,于飯前用酒送服。

民間小秘方:

1.瘧疾、多痰、暴冷暴熱,取若干生鮮馬鞭草搗爛聚取五合汁液,用酒二合分兩次調服。

2.大腹水腫,取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入鍋,加一石水煮至五升,濾去渣滓,再添火煎至濃稠狀,加適量淀粉調和做成大豆大小的丸藥,以溫水送服,第一次可服二三丸,以后每次劑量可加到四五丸。

3.悶脹煩渴、身體瘦弱、皮膚干燥無光澤,取馬鞭草若干搗碎,避火曬干,入鍋,加酒或水煮至味出,濾渣取煮液,乘溫熱直接飲服。

【蒺藜】

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平鋪在地上,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開黃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籽可入藥。蒺藜籽味苦,性溫,無毒。其主要功用是利尿、降血壓,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病、疔癤癰疽及疣、皮膚瘙癢癥、白癜風、慢性支氣管炎、頭痛、咳逆傷肺、腹部腫脹、尿頻、尿血、陰囊腫痛、遺精、痔瘺、便秘,可除蛔蟲、祛燥熱、降氣除煩、明目、強身健體。

民間小秘方:

1.腰酸背痛,可取蒺藜籽若干搗杵成細粉末,加蜂蜜調和制成胡豆大小的丸藥,用酒送服。一次二丸,一日三次。

2.遍身浮腫,取蒺藜籽若干,每天煮水洗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应城市| 普兰店市| 万全县| 通渭县| 格尔木市| 巴林左旗| 犍为县| 准格尔旗| 两当县| 孟村| 易门县| 德昌县| 大埔县| 西安市| 固镇县| 栾城县| 蓝山县| 邹平县| 铜梁县| 绿春县| 准格尔旗| 新宾| 罗平县| 将乐县| 略阳县| 洛隆县| 福泉市| 东乌珠穆沁旗| 山阴县| 阳泉市| 遂川县| 林甸县| 南投县| 莲花县| 遂平县| 同德县| 肃宁县| 平利县| 石屏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