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黑白攝影
  • 馮建國
  • 11685字
  • 2021-01-25 18:52:19

黑白攝影技術的發展變遷

因為攝影的發明是從黑白影像開始的,可以說黑白攝影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同攝影術初期的發明和發展相重疊。和幾乎所有的發明一樣,攝影是技術知識或信息積累最終融合的結果,利用某種魔鏡去拍攝自然景物的想法很早就在文學作品中描述過。實際上,攝影就是一個時機成熟的想象,它是由幾個互不相關的人同時發明的。

19世紀初,現代相機的前身暗箱(Camera Obscura,圖1-4)已存在了三個多世紀。所謂暗箱,就是一種繪圖裝置,它把物體的影像投影在一個平面上,從而可以描繪下來。它最初實際上是一個暗室(Dark Chamber,其拉丁名的字義),在一面墻上有一個小孔或是一扇遮擋的窗戶。光束通過這個小孔使外面景物在對面的墻上或置于光路的繪畫材料上形成一個影像。針孔攝影也是基于這一原理而發明的。

在1558年,G.波兒塔(Giovanni Porta)曾對暗室成像做了清晰的描述。到了1560年,這種暗箱得到進一步改進,增加了鏡頭,使影像更明亮,加上光孔,使景物再現更清晰。第一臺真正輕便的箱子式的暗箱大約在1650年問世。輕便的暗箱里有一面鏡子,可以把影像反射到放在箱子上面一塊玻璃板上的繪圖紙上。它們是現代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最早模式。

另一方面,基本的化學材料,如銀化合物的感光性也早已為科學家發現。在16世紀,科學家已發現了硝酸銀在日光照射下會變黑。1725年,德國藥學教授約翰·海因里希·舒爾茨(Johann 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偶然運用這種變化,將裝有硝酸銀的容器對著日光曝光,受到日光直接照射的部分變黑了,而未曝光的部分仍保持白色。在確定是光線而不是熱量使硝酸銀產生影像之后,舒爾茨繼續用這種奇異的材料制作黑色輪廓像。他感到苦惱的問題是,制作出來的圖像很快就消失了,這個問題在攝影發明初期阻礙著攝影術的進一步發展。又過了大約100年,英國人托馬斯·韋奇伍德(Thomas Wedgwood,1771—1805)于1802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他用光線使涂在白紙或皮革上的硝酸銀膜面曝光,制作了一張曬圖。他確實造出了圖像,然而尚未解決的問題是,硝酸銀形成的負像在光線的作用下會褪色。直至1805年去世,他始終未能在這方面取得任何進展。

圖1-4 現代相機的前身暗箱(Camera Obscura)。它是一種繪圖裝置,把物體的影像投影在一個平面上,從而將它描繪下來,其最初實際上是一個暗室

▼日光蝕刻法:尼埃普斯和史上第一張能留存的自然景觀照片

盡管早先攝影圖像的成功制作和后來大部分攝影方法都與銀鹽及其獨特的感光性能有關,但第一張穩定的照片卻是用非銀鹽材料,由一位平版印刷師創造的。史上第一張能留存的自然景觀照片是由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圖1-5)所拍攝,他是住在法國中部的一位具有紳士風度的發明家。在平版印刷術的實踐經驗中,尼埃普斯聯想到利用暗箱將大自然的影像留存下來。他首先以氯化銀實驗,因為他知道氯化銀會在光線曝曬下變黑,然后用猶太(Judea)瀝青實驗,這種瀝青在光線曝曬下會變硬。

1826年,尼埃普斯用一片6英寸×8英寸(16.5厘米×20.3厘米)的錫合金板代替玻璃重復了上述工藝。涂層之后,放在照相機中,透過布爾戈尼的索恩河畔,尼埃普斯家鄉夏龍格拉斯舊居庭院的天窗,朦朧調焦于陽光照射的可見景物上,曝光長達8小時,產生了建筑物兩側都有陽光照射的影像。景物中最亮的部分使瀝青漂白并變硬。顯影中,部分曝光的中間影調的部分涂層和未曝光的陰影面積的全部涂層都被溶解,顯露出下面的暗灰色金屬。結果是一個正像,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張能留存的拍攝自然景觀的照片(圖1-6)。

圖1-5 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1765—1833)

圖1-6 《窗外景觀》,1826年,日光蝕刻法,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攝

尼埃普斯所用的猶太瀝青溶液是一種在雕刻和平版印刷中作為保護層的瀝青化合物。他發現這種瀝青在陽光的作用下不僅可以被漂白成淺灰色,而且可以變硬,以消除熏衣草油(溶劑)的作用。1822年,他用瀝青涂布一塊玻璃干版,然后將一張波普·派厄斯三世的版畫放在干版上進行曝光,版畫已被涂油,使紙幾乎透明。陽光穿過透明部分使玻璃上的涂層硬化,而版畫的線條遮擋部分的涂層仍是可溶的。“顯影”是在熏衣草油中進行,把未硬化的部分溶解,留下線條分明的影像。當用透射光觀看時,影像由留在玻璃上的不透明涂層形成的暗底和亮線組成。當把玻璃襯在一個暗背景前用反射光觀看時,影像由淺灰色底和黑線組成。

尼埃普斯把他首次獲得的通過日光作用,把影像永久記錄在玻璃(1822年)和金屬(1826年)上的方法稱為日光蝕刻法(Heliography)。這是取自希臘語“太陽”(Helios)和“記錄、描繪”(Graphos)的語意。

▼銀版攝影法:達蓋爾的創舉

尼埃普斯實驗的消息傳到另一位法國人達蓋爾那里,因為達蓋爾也嘗試著同樣的實驗。他早已使用暗箱描繪素描,并對留存影像非常感興趣。達蓋爾寫信給尼埃普斯,建議兩人互相交流經驗。在1829年,他們成為工作伙伴。

達蓋爾13歲時跟一位建筑師學藝。1803年,他成了巴黎劇院的布景設計師德古特(Degotti)的一名學生。后來,達蓋爾開始從事繪畫和設計,為巴黎的一些戲院工作。直到19世紀20年代,通過與普雷沃(Prevost)的合作,達蓋爾在風行一時的活動畫景設計和繪制方面贏得了聲譽。達蓋爾在這一領域的工作使其與C.M.布頓一起率先發明了“西洋鏡”(Dioramas)。早在19世紀20年代初,達蓋爾就對攝影這一表現媒介產生了興趣。1824年,達蓋爾認真地開始尋求一種能使“暗箱”中投射的影像得以固定的方法。在這方面,達蓋爾得到了巴黎的光學儀器和鏡頭制造商夏爾和樊尚·謝瓦利埃的幫助。他們告訴他,尼埃普斯準備公布一種命名為“日光蝕刻法”的照相法。1827年,尼埃普斯從倫敦旅行歸來,在巴黎遇見了達蓋爾,尼埃普斯被“西洋鏡”布景法深深打動。達蓋爾勸尼埃普斯暫時不要公布他那還不完善的研究成果。后來,尼埃普斯請達蓋爾幫助他研制日光膠版法。1829年12月,雙方簽署了一項為期10年的合股契約。在合股契約的刺激下,達蓋爾開始了新的試驗,將涂有銀的銅版暴露在碘下而使其感光。歷時5年,達蓋爾的研究毫無進展。直到1835年,達蓋爾將一個已曝光的干版放在一個化學藥品柜中,之后發現干版上出現影像。經過反復試驗,達蓋爾將汞氣從破裂的溫度計中分離出來,這是能使潛影顯影的關鍵。

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達蓋爾就與尼埃普斯的兒子伊西多爾重新進行了談判和合作,便將尼埃普斯—達蓋爾公司改名為達蓋爾—伊西多爾·尼埃普斯公司。當曝光了的干版上的潛影能得到顯影后,達蓋爾試圖使這種影像得以固定并能長期保留。1837年,達蓋爾將干版放入溫熱的食鹽溶液中清洗時,終于發現了定影的方法。1838年間,達蓋爾將尼埃普斯的日光蝕刻法和自己的攝影法以20萬法郎的標價進行拋售。毫不奇怪,當時對于這一價格是無人問津的。因此,達蓋爾便求助于法國政府。法國科學院常務秘書、下院議員、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讓·阿拉貢(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認為,達蓋爾應該得到一筆巨額年金,政府應毫無限制地公布這一照相法。

1839年1月7日,銀版攝影的實驗結果首先在法國科學院公開發表,并馬上得到熱烈的反響。一家法國報紙寫道:“這是多么令人驚喜!這是光學的極致表現!多么精美!多么令人佩服!這就是大自然!”一位英國科學家則寫得更為具體:“照片完美而精致之處就在于,它能夠借由縮影的能力,查驗那些肉眼在日常生活或物品中所看不到的細節。像石膏上的裂痕、屋檐上的枯葉或遠處房屋上的塵埃,都被這些完美的照片忠實地記錄下來了。”

圖1-7 達蓋爾—吉魯照相機。這是由達蓋爾設計,在1839年由吉魯公司大量生產的世界上第一臺商業化照相機

圖1-8 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1851)

圖1-9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藝術院在巴黎召開的共同會議上,首次無償地將達蓋爾式攝影法公諸于世

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科學院和藝術院共同舉行的一次特別會議上,與會人數眾多,座無虛席,阿拉貢把達蓋爾攝影法的詳情敘述了一遍。阿拉貢的努力使達蓋爾式攝影法首次無償地奉獻給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后來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誕生日(圖1-9)。此后,達蓋爾式攝影法立刻在法國引起轟動,并做了大量報道。同月,《達蓋爾式攝影法及西洋鏡歷史》一書又在藝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手冊包括達蓋爾式攝影法和日光膠版法的技術文字部分和插圖,并附有阿拉貢向法國下院議員所做的報告以及法國政府所起作用的文字描述。兩年內,達蓋爾式攝影法的指南手冊被譯成各種重要文字出版,再版21次。

達蓋爾是第一位把廣泛適用的攝影法進行完善的發明者。達蓋爾攝影法能在涂銀的銅板上產生一種獨特的直接正像,這在1839年被譽為達蓋爾式攝影法(Daguerreotype),也稱為銀版攝影法。銀版攝影法是攝影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發明,具有攝影學上最精美的影像質量,其光澤閃爍的銀色影調層次是其他任何工藝都無法獲得的,并完全無顆粒。

銀版攝影是在極為光亮平滑的銅版上鍍銀,然后將銅版的銀面朝下,置于裝入碘結晶體的容器上,碘結晶體的氣體上升、揮發,而形成具有感光能力的碘化銀銀版。在曝光后,記錄了潛影,并產生化學變化,但這些我們的肉眼仍然看不見。顯影時需將銀版的銀面朝下,放在另一個裝了已加熱的汞的容器上,汞的揮發氣體與碘化銀產生化學變化,會形成一種汞合金。這種銀與汞的合金則形成影像的亮部。沒有曝光的部分,就沒有汞合金產生,這些沒有曝光的碘化銀,會溶解于硫代硫酸鈉中,然后留下黑色金屬部分,形成影像的暗部。

圖1-10 《靜物》,1837年,銀版攝影法,達蓋爾攝

就在銀版攝影的制作過程發表后不久,由于民眾的熱切需求,銀版攝影肖像館一家接著一家開張。到了1853年,光是美國就生產了300萬張銀版攝影照片,其中大部分是肖像攝影及風景攝影。

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所需的曝光時間約幾分鐘,比尼埃普斯需花8小時曝光時間縮短了許多,而且銀版攝影的影像細致、色調豐富,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諸如“光是寂靜無聲的藝術家”“沒有比他更有貢獻”“銀面上的創舉”等贊美之詞不絕于耳。

銀版攝影在那個年代風行,但在技術上卻也有其弱點,許多人抱怨銀版照片只能從特定的角度觀賞才能看得清楚,使觀看影像變得困難。此外,顯影過程中的汞化物含有劇毒,會縮短銀版攝影者的壽命。更遺憾的是,它無法復制,除了重新拍攝原被攝體外,別無他法。而人們更希冀的是可將負像做正像處理的影像,讓一張底片可以洗印出許多張照片來。

圖1-11 塔爾博特的攝影營業所,1844年,卡羅式攝影法。在倫敦近郊拍攝的這兩張卡羅式攝影照片,說明了塔爾博特的攝影過程。左圖:左邊一位助理在翻拍一張畫,右邊站立者(可能是塔爾博特本人)在準備拍攝肖像照片。右圖:系圍裙的人正在做印樣,他旁邊的人在拍攝一個雕像。最右邊蹲著的人,拿著對焦用的記號板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 —1877)的卡羅式(碘化銀紙)攝影法也同時發明,但影像質量無法與達蓋爾法相比。達蓋爾法從此便一直壟斷攝影舞臺,直至1851年采用了膠棉濕版法時為止。此后,達蓋爾法又持續了數年,最后終于消失,但它已使攝影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

▼卡羅式攝影法:塔爾博特和紙上成像的成功

幾乎與達蓋爾式攝影法問世的同一時間,另一種攝影術也發明誕生了。1839年1月25日,達蓋爾在法國科學院公開發表銀版攝影法后不到三周,另一位英國科學家塔爾博特在英國皇家學院發表了另一種可以使暗箱內的影像永久留存的技法: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塔爾博特在發言中顯得相當失望,因為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比他早一步發表。他說:“5年來,我致力于冗長而復雜的實驗,就是希望成為新藝術的第一個發明人,這個新藝術就是人們所說的攝影術。”

塔爾博特最早的實驗就是將物體置于涂上氯化銀的感光紙上,然后曝光。接著他將感光材料置于暗箱內長時間曝光,直至看到影像。1835年,他制作出第一幅相紙負像,但因忙于其他科學研究,無暇從事攝影方面的工作,因此錯過了發表時機。4年后,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發明公布了,塔爾博特才在英國皇家學院展出了他的照片,并對他的實驗進行講演。1840年,他將原來的方法加以改進,成為暗箱工藝,次年獲得專利權,名為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卡羅式攝影”一詞是根據希臘文中“Kalos”來杜撰的,為美麗之意,而“typos”是印象的意思。

圖1-12 《打開的門》,1843年,引自塔爾博特的攝影集《自然的鉛筆》圖版Ⅵ。在史上第一本攝影集《自然的鉛筆》中,塔爾博特在附注上寫道:“這里面的影像都是由陽光所創作的,也沒有任何藝術家的筆跡,更不是人們認為的模仿畫作。”

塔爾博特心里十分了解成像于紙上的價值所在,因為可以復制。他將顯影的負像紙與另一張感光紙相疊,然后曝光,也就是現在的印樣。負像上黑色的部分能阻擋另一張紙的光線透射,而透明的部分則讓光線投射于感光紙上,產生正像。

比起銀版攝影法,卡羅式攝影法具有可以復制的優點。但卡羅式攝影法卻不像銀版攝影法那樣受歡迎,因為用卡羅式攝影法制作的影像無法像銀版照相那樣細致動人。卡羅式攝影雖然有其獨特的美感,可惜紙纖維使影像看起來具有柔和效果,與炭筆畫有些相似。

▼玻璃干版法:蛋清工藝的進步

發明家一直在尋找可以黏著玻璃的感光乳劑,玻璃比紙或金屬更適合黏著感光乳劑,因為玻璃是透明的,缺少質地感,且具有化學惰性。

1848年,尼埃普斯的堂兄弟——埃布爾·尼埃普斯·德·圣·維克特(Abel Niepce de Saint Victor)發現蛋清具有的特性,發明了第一張實用的干版負片。他成功地用蛋清作為黏著劑將碘化銀固定在玻璃板上。即在光滑的玻璃上敷以蛋清,干燥后再刷上感光劑,形成玻璃負片,它所生成的影像的影調和顆粒是以前的碘化銀紙負片無法相比的。但遺憾的是,蛋清涂層經過一段時間后就會發黃、破裂和剝落,會損壞影像。

圖1-13 《卡斯提耐伯爵夫人像》,1860年左右,蛋白玻璃干版,路易斯·伯勒松攝

1850年,法國攝影愛好者和發明家路易·德西雷·布蘭夸特·埃瓦德(Louis Desire Blanquayt Evrard)研制成功蛋清相紙,改善了照片長期保存問題,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大進步。直到19世紀末,這種相紙一直被當作標準相紙來使用。在19世紀末,歐洲最大的蛋清相紙廠,日耗蛋量達到6萬只。

干版可以在野外曝光,然后帶回實驗室顯影。玻璃干版法綜合了達蓋爾法圖像清晰和卡羅攝影法能夠復制的優點。遺憾的是,玻璃太重,不易搬運,而且需要長時間曝光,所以必須繼續找出更好的感光材料。

▼膠棉濕版法:銳利清晰的圖像及可復制性

1851年,一位英國雕刻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徹(Frederick Scott Archer)用卡羅攝影法為他的保姆做研究拍攝時,發現明膠是黏著感光乳劑的上好材料。不久,他公布了在涂有感光的膠棉涂層的材料上取得影像的方法——膠棉濕版法(Coollodion Processes)。

膠棉的基本成分是火棉(硝化纖維素、低氮硝化纖維素),它可以用硝酸和硫酸處理棉花(纖維素)纖維的方法來取得。它是C·F·舍恩拜恩(Schoenbein)于1846年在瑞士巴塞爾發現的。1847年,梅納德(Menard)和多蒙特(Domonte)發現,雖然火棉不溶解于水,但是火棉能溶解于乙醇(酒精)和乙醚的混合液中,形成一種黏性的膠狀液體,他們把這種液體命名為“膠棉”。

有幾位攝影家提出不妨使用膠棉代替蛋白涂在相紙上,阿徹是設計出這種實用工藝方法的第一人。他最初用涂有膠棉的相紙所做的努力,跟他使用涂有膠棉的玻璃板所做的努力一樣,都沒有獲得成功。他發現問題出在膠棉在玻璃板使用之前就干了,當膠棉變干時,涂層的毛孔緊緊閉合,以至于沖洗液不能滲透到已經曝光的鹵化銀晶體內。此外,在膠棉形成過程中,由于有多余的衰竭的硝酸銀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當膠棉變干時,鹵化物便會失去感光性,并且硝酸銀變干后會形成一種能影響影像細節的表面呈結晶狀的結構。當膠棉仍未干透時,通過運用對底板曝光和沖洗的辦法,以上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這樣,阿徹的玻璃板負片程序產生了一個流行的叫法,即濕版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1850年,阿徹對外宣布,他發現焦性沒食子酸可做顯影劑使用。1851年,他公布用光敏膠棉涂層制作玻璃濕版底片的詳細方法。他將其方法無償介紹給攝影界同行們,既不要版權,也不要專利。這是一個很不利的慷慨之舉,阿徹在44歲去世時幾乎身無分文。一年后,妻子也去世。當時,膠棉濕版工藝已使攝影術發生革命性變化,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此法一直是拍攝照片唯一實用的方法。各國攝影界人士募捐四年,才湊得總數不足5000美元的一筆基金,以撫養阿徹的遺孤。英國政府獎給阿徹的孩子們一筆年金,每年約250美元。攝影史家經常將阿徹與達蓋爾和塔爾博特的境遇做比較,認為對阿徹實在有欠公道。法國政府支付給達蓋爾大筆的款項和可觀的津貼。而塔爾博特本人富有,但還傲慢地訴諸法律,宣稱膠棉濕版工藝和其他所有方法都屬于他本人,因為他擁有相紙負片法的專利。

膠棉濕版工藝同派生出來的其他攝影法(包括取得正像的安布羅攝影法和鐵版攝影法,以及在玻璃、陶瓷或可以涂上一層膠棉的任何其他物體表面上印制照片的各種程序)延續了很長一段時期,當明膠在所有其他攝影應用方面代替膠棉之后,這些方法仍繼續被用于照相制版復制,直到20世紀。

膠棉濕版工藝的曝光與沖洗全過程必須在膠棉干燥之前完成,這是在玻璃板上獲得永久性負片或正片的第一次真正實用的方法,而且通過沖洗所得的影像基本上是無顆粒的。膠棉濕版攝影法既有銀版攝影銳利清晰的優點,也有卡羅式攝影的可復制優點,而且比這兩者容易感光,曝光時間可以縮短到5秒鐘。此法雖然不方便且笨重,黏性的表面會收集塵土和污垢,而且整個暗室設備必須到處攜帶,但它的高成像質量和低成本卻很快獲得成功。濕版方法(以及有關的玻璃干版照相法和鐵版照相法)很快使達蓋爾式照相法和碘化銀紙照相法(卡羅式)過時,直至19世紀80年代中期明膠干版成熟以前,濕版方法一直處于攝影術的主導地位。

膠棉乳劑是正色性的(對紅色不感光),所以乳劑的涂布和沖洗可在紅色安全燈下進行。一般用紅色或橙色帆布制作便攜式暗室帳篷和臺式罩蓋,這樣可透過安全光線照明。在正常溫度條件下,攝影者需要用20分鐘去涂布、曝光和沖洗一塊版。膠棉濕版攝影可以形成負像或是正像。一般涂上感光乳劑的玻璃版可以形成負像,印制正像可用涂布了蛋白感光乳劑的相紙。玻璃版背面加上黑絨布、黑紙或黑顏料,就會形成一種類似銀版攝影的安布羅攝影法照片(Ambrotype)。若玻璃版改成上了釉的金屬版,就會形成正像,為一種便宜而耐用的鐵版攝影(Tintype)。鐵版攝影在美國相當風行,常用于相冊、徽章甚至墓碑上。

不過,玻璃濕版的制作過程需要高度的技巧及大量的設備,所以只限于專業攝影師或熱情的業余者,而這些人也抱怨玻璃濕版攜帶和使用不便,并試著改善這些缺點。

▼安布羅攝影法和鐵版攝影法的普及

安布羅攝影法所制作的照片,是在用膠棉濕版法加工的玻璃上所顯示出來的正像。它與達蓋爾攝影法的標準尺寸相同,并使用與達蓋爾法相同的匣子來展示。膠棉底片可以用硝酸或氯化汞漂白成淡灰色調,再將這種影像襯以黑色背景,其高光部分和中間色調部分則比色調淡的部分更加淺淡,在深色調部分可以看到背景,結果整個影像看起來就成為正像。

這種方法是1851年由膠棉濕版法的發明者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徹和彼得·弗賴伊(Peter Fry)發明的。這種方法經過改進,由詹姆斯·安布羅斯·卡廷(James Ambrose Cutting,1814—1867)于1854年在美國和英國作為一種人像制作法取得專利權。卡廷是美國費城的一名攝影師,他把這種方法稱為玻璃干版照相法。首先,這種方法費用便宜得多,作為一種人像拍攝方法,很快取代了達蓋爾法。其尺寸和裝裱方法與達蓋爾法相同,雖然大眾對于它不像達蓋爾法那樣影調豐富似乎并不重視,然而職業攝影師卻發現膠棉法的制作比較容易,也比較便宜。

制作玻璃干版照片,偶爾也用深紫或紅黑色玻璃,但多數情況下都使用透明玻璃,然后在其背面涂黑,或在裝裱時置于黑紙或天鵝絨上。時至今日,玻璃干版法照片雖背部剝裂,已遭到嚴重損壞,但其影像仍完整無缺。針對背部損壞的情況,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玻璃板取下來,把背面擦干凈,然后再重新涂黑,這樣幾乎可以使其影像恢復原狀。也可以使用背面沒有涂抹的玻璃板影像來接觸印相或放大照片,制作出來的照片與用現代的底片制作出來的照片有所不同,但在許多情況下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圖1-14 《無題肖像》,1858年左右,安布羅攝影法。為了能看清安布羅攝影法的狀況,取掉了背后一半的襯紙。攝影者不詳(美國)

圖1-15 《一個男人和兩個婦人在照相館小船布景中的肖像》,1875年,鐵版攝影法。攝影者不詳(美國)

還有兩種玻璃干版照片的變種,即將乳劑直接涂在黑紙上面的黑素照片和取得很大成功的鐵版照片(即鐵版攝影法)。鐵版照片用的是一塊黑色金屬板,從而消除了玻璃易碎的缺點,而且無需襯墊裝裱。

鐵版攝影法(Ferrotype)俗稱白鐵版攝影法(Tintype),是用金屬直接拍攝正像的統稱,它實質上是一種玻璃干版攝影法,用一塊涂成黑色或棕黑色的薄鐵片制作。該鐵板涂上膠棉并在臨使用之前進行光敏處理,如在濕版工藝中那樣。最普通的尺寸大約與2英寸×3英寸的名片照片相同,也有較大和較小的鐵板,最小的是那些郵票大小的“小寶石”白鐵板。這個基本的工藝于1853年在法國由A.A.馬丁(Martin)敘述過,它被英國的威廉·克洛恩(William Kloen)、丹尼爾·瓊斯(Daniel Jones)和美國的漢密爾頓·史密斯(Hamiltom Smith)于1856年取得專利權。鐵版攝影法這個名稱是由美國的制版廠家提供的。彼得·內夫(Peter Neff)在把史密斯的專利商品化時,稱這個工藝為黑景攝影法(Melainotype)。

同其他工藝相比,白鐵版的影調有點單調。照片是由不懂技術的操作者制作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街上工作,所用的相機有開槽的底座,以便相版能落入顯影液和定影液的罐子里。相版投入水桶中迅速漂洗,用手在空氣中揮動進行干燥,以便當場遞交給顧客。盡管白鐵版照片質量差,但它具有社會意義,因為它使攝影達到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消費程度。一張名片大小的相版或兩打“小寶石”花費25美分或更少一些,因此,普通人開始經常出現在照片中。鐵版攝影法的價廉與立等可取使得照相不再特殊。即興拍攝的照片也已普遍,許多人在相機面前開玩笑,做怪樣,而且一般表現得毫無拘束,所得的記錄富于細節并揭示出種種情態。

鐵版攝影法不像達蓋爾法和安布羅攝影法底版那么容易損壞,而且價錢比較便宜。大約從1860年起,鐵版攝影法在美國得到普及,它是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和家人借以分享影像的主要手段。

在英國,其流行大約比美國晚了10年左右,而且并未像在美國那樣普及。膠棉鐵版法在19世紀80年代讓位于明膠乳劑干法金屬版。在世界上,差不多直到20世紀中期,有些地方的街頭攝影師仍在使用這種攝影方式。

到了19世紀60年代,全世界已經有上百萬張照片,而25年前卻連一張照片也沒有。攝影家無所不在地拍攝人像,甚至從戰場及異國他鄉帶回照片,以證實其真實性。

▼鹵化銀乳劑和賽璐珞膠片的發明

早在1847年,就有人試著將光敏的膠層涂在玻璃板上,但是他們發現,很難使明膠在沖洗過程中不溶解,或很難制作出一種在光敏度上比當時已有的感光材料高的乳劑。

理查德·利奇·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是第一個發明鹵化銀明膠乳劑實用配方的人。馬多克斯是英國人,是一名醫生和積極的業余攝影愛好者。他很想擺脫濕版攝影那種笨重的器材和煩瑣的方法,同時,他也想尋找一個膠棉攝影的替代方法,因為酒精和乙酸發出的氣味嚴重惡化了他所患的慢性病。1871年,馬多克斯出版了一篇有關感光乳劑的簡單說明書。他的感光乳劑大約與當時的膠棉濕版的感光速度相當。他指出,其配方還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他對自己的配方不加限制,聽任別人自由試驗。

1873年,約翰·伯吉斯(John Burgtss)在市場上出售世界上第一個配制好的明膠乳劑溶液,攝影者可以將它涂在自己的玻璃板上。數月后,他又售出世界上最早的配制好的明膠干片。但是,他的產品沒有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理查德·肯尼特(Richard Kennett)在1874年生產的名叫“乳劑薄層”(Pellicle)的配制好的干燥乳劑,卻在商業上很快得到推廣。這主要是由于他無意中發現了一種在生產過程中能大大提高乳劑速度的方法,即高溫“熟化”法。攝影者于拍攝前將這種能長期保存于干燥狀態的“乳劑薄層”溶于水中,再涂在自己的玻璃板上即可拍攝。肯尼特還出售涂制好的干版,但在英國,大規模生產這種干版還是1876年的事。那時,馬多克斯的原始配方已大大得以改進和提高。

現在稱為賽璐珞(Celluloid)的這種塑料是由英國發明家亞歷山大·柏克斯(Alexander Parkes,1813—1890)于1861年取得的專利,注冊為“帕克辛”(Parkesine,硝化纖維素塑料)。這是一種改進了的賽璐珞,是現代賽璐珞的最初形態,柏克斯也因此享有塑料工業奠基人的聲譽。通過溶解硝化纖維素(火藥棉,生產火棉膠即膠棉,也使用這種基本材料),以及石腦油、醋酸戊酯、雜醇油和樟腦,然后把溶液倒入模型或制成大的薄片,就成了賽璐珞。它首先被用來作為象牙、骨頭和龜殼的代用品,用于制作臺球、梳子、手柄和其他物品。雖然1881年有人提出用它代替攝影乳劑的片基,但當時生產出來的材料太粗糙,結構不均勻,從光學上講也不能用。

1888年,約翰·韋斯利·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杜撰出“賽璐珞”這個名字,并且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同英國人約翰·卡布特(John Carbutt,1832—1905)成立了賽璐珞生產公司,成功生產出只有0.01英寸厚光學上透明的塑料片。使用這種材料開始成功生產出第一批賽璐珞片基的頁片。然而,他們并沒有申請專利。

1887年,美國人漢尼巴爾·古德溫(Hannibal Goodwin,1822—1900)牧師把賽璐珞膠卷申請美國專利。1898年,這項專利得到批準。但是伊斯曼公司于1889年已經開始生產這種膠片,因此發生的這場侵犯專利訴訟成了攝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14年,這宗訴訟案以伊斯曼公司敗訴而告終,賠償費高達500萬美元。

賽璐珞片基非常易燃,長時間放在密封容器里會分解。20世紀初,它被不易燃的醋酸纖維材料(1901年在法國發現)所代替,成為照相膠片的片基。它們屬于專門設計的“安全膠片”。但是,最初的硝酸鹽片基材料繼續作為電影膠片使用,并一直沿用到1950年底,許多早期的電影因膠片自毀的特性而不復存在。

▼喬治·伊斯曼和柯達公司對攝影大眾化所做的貢獻

19世紀80年代,隨著兩項技術得到成熟發展,不僅可以使用感光度更高的干版,而且能摒棄笨拙的設備及易碎的玻璃版。第一項技術是新明膠乳劑的發展,它可以將具有感光性的銀鹽懸浮于乳劑層中。明膠是從牛骨及獸皮中提煉的膠狀物質,干燥之后仍具有感光性。另一項技術是膠卷軟片的發明,它比其他發明都更實用。膠卷是攝影術的一次革新,簡易的方法使人人都能享受拍攝的樂趣。

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是對攝影普及化有極大貢獻的美國人。他原本是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銀行職員,在一個世紀前建立了美國最早的工業企業體——伊斯曼柯達公司。從1877年起,伊斯曼買了第一臺自己的濕版相機后,就開始尋求比較簡單的攝影方式。他說:“應該有辦法可以讓人不必像馬一樣背這么多東西。”很多人實驗制造膠卷軟片,但只有伊斯曼發明了可以大量制造膠卷軟片的機器。他生產的軟片叫作美國伊斯曼膠卷,是將一層很薄的明膠乳劑涂布于紙上,膠卷曝光后,需將作為基底的不透明紙剝除,留下可以復制照片的底片。但是大部分拍攝者都不善于剝除基底的不透明紙,容易刮傷底片。因此,解決的辦法就是將拍攝過的膠卷寄回柯達公司進行處理。這種新型膠卷引起攝影家們的極大反響。膠卷軟片的產生使一種輕巧、便宜且操作簡單的新型相機得以發明,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攝影家。

1888年,伊斯曼推出了一款柯達相機。這是一種快照相機,里面裝有可以拍攝100張照片的膠卷。當膠卷用完時,顧客將整個相機連同拍攝過的膠卷寄回羅切斯特市的伊斯曼柯達公司。公司會快速處理膠卷并印制照片,并將重新裝入膠卷的相機一并寄回。柯達公司當時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是:“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余的交給我們。”1889年,伊斯曼把這種紙基改為透明的硝化纖維素片基,這種新膠片可由有經驗的人在家中沖洗。

柯達相機幾乎在一夜之間引起全球轟動,簡單、輕巧的相機,以及簡便、易操作的膠卷軟片,為世人帶來一個攝影新紀元。伊斯曼柯達公司早已預知其產品會有廣闊的市場,其廣告文案上這樣寫著:“我們可以用照片來記錄多彩多姿的人生,而這些照片會一天比一天更有價值。”

圖1-16 喬治·伊斯曼正站在S.S.Gallia船的甲板上使用他所發明的柯達相機。膠卷軟片使得新型照相機變得輕巧,快速感光的明膠乳劑則使快門速度可達1/25秒,這樣被拍攝的人就不用費力地保持靜止狀態,使拍攝和被攝都更加自由自在

1890年,英國化學家和業余攝影家維羅·查理·德里菲爾德(Vero Charles Driffield,1848—1915)和瑞士人費迪南德·赫特(Ferdinand Hurter,1844—1898)發表了他們對光線、曝光、乳劑感光度、顯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運用他們創始的光度學和密度測定法開辟了感光測定這一學術領域,為建立感光學奠定了基礎。從此,人們在確定某種乳劑的曝光量和顯影時有了理論依據。

1930年,伊斯曼柯達公司在商業上推出全色性乳劑,這是一種可對大部分可見光做出反應的新型材料。先前的乳劑不能感知紅光,全色感光材料使攝影者能夠平衡影調,增加或減少反差,或者對照片的影調做大幅度改變。

1940年,英國伊爾福(ILFORD)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多反差相紙,這種相紙在印相時與不同的濾鏡配合使用,可以改變照片的反差。

20世紀40年代,伊斯曼柯達公司開始發展有涂塑層的RC放大印相紙,用這種相紙可縮短定影和水洗時間,因為防水的覆蓋層可以防止定影劑滲入紙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于航空制圖的防水相紙是將一層溶化的賽璐珞覆蓋在紙基上,后來則使用醋酸纖維素做覆蓋層。到了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聚乙烯擠壓法,這種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1986年,伊斯曼柯達公司生產黑白膠片時使用格狀顆粒乳劑,制造出柯達T-MAX 100和T-MAX 400專業膠片,這種乳劑的鹵化銀顆粒晶體在片基上呈格狀,科學家們由此能夠制作出顆粒性極好的乳劑用于高速膠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融水| 金溪县| 芜湖市| 名山县| 商南县| 瑞丽市| 清镇市| 洱源县| 奎屯市| 邳州市| 信阳市| 宜君县| 胶南市| 凌云县| 关岭| 白沙| 望城县| 丰宁| 萨嘎县| 广州市| 铜山县| 开封县| 百色市| 泰来县| 呼伦贝尔市| 万州区| 平舆县| 崇仁县| 长岛县| 二连浩特市| 九龙县| 怀宁县| 韶山市| 建湖县| 措勤县| 玉门市| 定远县| 四会市| 通河县| 巴南区|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