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攝影的魅力
▼彩色和黑白攝影的不同特性
自1839年8月19日,由法國人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1787—1851)在法國科學院將其銀版攝影法(又稱達蓋爾式攝影法,Daguerreotype)公諸于世之日起,攝影已走過了180多年的歷史。當今,世界正步入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毋庸置疑,彩色圖像更適合時代的要求,更能準確、真切地傳達信息,更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只要我們翻開書本、雜志,或走入大街小巷、車站地鐵,你就會發現彩色廣告圖片比比皆是。由于彩色攝影技術的發展和彩色圖片制作質量的不斷完善,其應用范圍達到了攝影所允許的極大限度。而且,人的眼睛對自然界的色彩感知本也是最自然的感覺。攝影發明之初,由于技術上的局限,人們對于能將現實世界的影像記錄下來的驚喜,也許遠遠大于對彩色畫像的欲求。當然,在達蓋爾式攝影法發明不久,便有人發明了人工上色的技法,當時人工上色的“彩色照片”,至今尚保留著完好的色彩。
但是,只要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彩色攝影的這種優勢還是很不確定的,盡管優質彩色膠片和相紙的制成為彩色攝影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然而黑白攝影在記錄和表現現實世界方面仍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果我們忽視了黑白攝影,就會失掉攝影所能提供的一大部分功能。黑白攝影的深刻表現力,以及掌握在攝影家手中的微妙的控制力,使它成為無與倫比和極其令人滿意的一種攝影手段。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斥著色彩的世界里,黑白攝影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深深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特別是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諸國的美術館、專業攝影畫廊等大量展示和收藏攝影作品,這其中絕大多數也是以黑白攝影作品為主要對象的。當然,這和黑白攝影作品在保存特性上比較優異有關,而從體現攝影家的思想內涵和創作意念來看,相對于彩色攝影,黑白攝影更具有象征性,更顯得單純化,也更富有想象空間,也許這正是黑白攝影的最大魅力之所在。
一些黑白攝影家曾說出自己的經驗:“彩色較黑白更為真實,但也常常是過于真實,讓你停留在此時此地,而不是給人更深刻、更抽象的形象?!?/p>
眾所周知,攝影具有記錄和表現客觀世界這兩個基本功能。從事攝影的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我們手中的相機能像鏡子那樣忠實地再現它所看到的一切,但它還具有某種轉化和抽象的能力,而不是機械地復制。在黑白攝影中,這種能力是特別強大的。黑白照片不僅能如實反映現實,還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到攝影家的拍攝意圖上去。如果這些意圖能成功地表現在照片之中,那么,這張照片就會非常出色,并且耐人尋味。
彩色攝影中那種單純的畫面美經常被表現得非常充分,這當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能將包含著復雜內容的形象清晰明快地表現出來的,還是黑白攝影。色彩能向人們顯示景物的本來面目,而黑白照片卻能通過啟示的力量,引導人們體會照片上所包含的攝影家的想法。它告訴人們的不只是“好看和不好看”,它告訴人們的是情感上更深層的內容,這種情感像照片上的影調層次一樣豐富,引人入勝。
黑白攝影的真正力量還在于,它能以一種嶄新的面貌表現人們司空見慣的題材,一旦擺脫了對于逼真性的單純追求,攝影家就能懂得他們為什么要拍這張照片,就能通過象征手法去影響觀眾,引導他們理解照片。我們不可能拍下不存在的東西,但是通過黑白攝影的效果,卻能夠啟發人們對景物的某種意識或感覺,不管它是否出現在照片中。通過這種方法,黑白影像可以說能夠超越題材,對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家來說,能產生一種具有獨創性和極為珍貴的視覺效果。
攝影是攝影家觀察世界、體現自我的一種獨特的語言,也是攝影家將所看見的東西加以轉化的一種方法,黑白攝影在這方面具有許多優越性。黑白攝影的抽象本領,能把形象簡化到最小限度,從而有助于迅速傳遞信息。黑白攝影所享有的,也正是彩色攝影所缺乏的,那就是控制因素。不論是報道攝影抑或風光攝影,它都能促使我們去思考包含在其外表之下的事物的內核。
攝影與繪畫的最大區別在于,當你按下快門時,往往對畫面不利的東西也會感光到膠片上。因此,有人說攝影的創作過程是一個減法過程,即對被攝體進行構圖整理,力求將多余的東西從畫面中排除出去,以更準確地體現創作者的美學意識和思想內涵。在黑白攝影中,把一個現實的彩色世界置換為黑、白、灰的單色影像的原理是同攝影表現的原則相一致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鑒賞水墨畫的文化傳統,中國畫論中也有“墨分五色”“墨分七彩”之說,水墨畫的這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墨寫色,注重“神似”而非“形似”的美學思維方式,更能充分、純粹地體現創作者的精神和藝術境界。黑白攝影也同理。
▼“純攝影”理念和高品質攝影作品制作觀念和技術的發展
說起黑白攝影,許多人會聯想起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1902—1984)以及以F64小組為核心的“純攝影”派攝影家以及他們那影調優美、制作精良的經典作品。攝影術雖然發明于歐洲,但攝影作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特別是純攝影理念和高品質攝影原作的制作觀念和技術,可以說是在美國得到發展和完善的。
被譽為“近代攝影之父”的艾爾弗雷德·施蒂格里茨(圖1-1)從德國留學回到紐約后,于1902年成立攝影分離派,次年出版季刊《攝影作品》(Camera Work),并在1905年創設了著名的291展廳,為使“人們認識到畫意攝影不是藝術的陪襯,而是表達個人的一種獨特手段”而竭盡全力。施蒂格里茨本人也在創作實踐中逐步摒棄當時在歐美盛行的模仿繪畫的“畫意攝影”的影響,提倡“純攝影”。也就是說,照片要真實、清晰,影調要豐富,層次要分明,強調攝影不僅在技術手法上,同時在表達個性意義上更多地考慮攝影本身的規律和特點,使攝影變得更純粹,獨立于繪畫之外。

圖1-1 被譽為“近代攝影之父”的艾爾弗雷德·施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對美國的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少數杰出人物之一。作為至今還為人們稱頌的《攝影作品》雜志的主編、攝影藝術的改革家、“291展廳”以及后來“小畫廊”和“美國場所”的總指揮,施蒂格里茨率先把歐洲和美國攝影先驅人物的藝術介紹給美國公眾。他的事業跨越50多年,也使他在20世紀的攝影藝術家中確立了牢固的地位
當時被施蒂格里茨極力推薦的攝影家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1890—1976)以他正視現實的態度和直截了當的畫面構成,刺激和影響了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1886—1956)、安塞爾·亞當斯等一代名家。亞當斯在第一次看到斯特蘭德的作品后,倍受感動:“我對攝影的認識在那天下午具體形成,因為我終于了解這種媒介在表現藝術上擁有多大的潛質?!痹谑┑俑窭锎暮退固靥m德的啟示下,韋斯頓、亞當斯找到了自信,明確了攝影創作的精髓和方向,并在創作實踐中將對形體美的徹底追求和對大自然的熱情謳歌,充分體現到一幅幅高品質的黑白攝影原作之中。這個傳統直到今天還影響著一大批攝影家及其創作觀念和方法。特別是亞當斯發展和完善了一套科學地、精密地控制影調的制作技法——“區域系統”(Zone System)理論,這為在攝影創作實踐中如何將攝影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提供了一個科學、可行的范本。
1932年,在韋斯頓、亞當斯等人倡議下,以美國西海岸一批有志的攝影家為中心而組成的F64小組,以大畫幅相機(4英寸×5英寸或8英寸×10英寸)為主而制作出的富有精致影調和質感,又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高品質攝影作品,成為攝影史上的一個豐碑,為視覺藝術提供了一個不朽的典范。
另外,從亞當斯精密地控制影調的制作技法“區域系統”理論中,我們也不難理解,黑白攝影也提供了一種“預見”的可能性。預見,就是預先決定你想要的照片的影調,用測光表測出被攝體主要部位的明暗度以后,你就能夠確定它在照片上應當是個什么調子,然后按照這個影調修正曝光,調整顯影過程。有預見的攝影家還會知道其余部分的影調和主要部位的影調應該是什么關系。也就是說,你可以將你要表現的主體放在第幾區域,或是讓它落在第幾區域。所以說,黑白攝影沒有“正確曝光”這一說,而只有符合攝影家要表現的那種情感和氣氛的曝光。
在黑白攝影中,預見性、曝光和顯影控制不是賦予個人情感的唯一方法,后期的洗印階段也是同等重要的。照片制作者經常在事先難以估計的條件下拍照,因此要把暗室工作看作是糾正拍照時所留缺陷的機會,更要知道在照片上做些什么,就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時在一張照片上要不惜花費很多工夫。選用反差不同的相紙,往往也能對已經選定的影調產生顯著影響。照片的最后修飾對其觀賞效果也有直接的關系。不同的相紙顯現出不同的影像色調,從相紙反射的藍黑冷調到棕黑暖調,所有這些都是影響觀眾感情的重要因素。

圖1-2 《青年》,1916年,保羅·斯特蘭德攝
大家熟悉的黑白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在他漫長的攝影生涯中,也拍攝了不少彩色照片,但亞當斯在生前從未發表過,因為這些照片大都是為膠片廠商,特別是為柯達克羅姆膠片所做的測試實驗。1993年,哈里·卡拉漢(Harry Callahan)和亞當斯的生前好友詹姆斯·恩亞特(James Enyeart)受出版社委托,編選出版了《安塞爾·亞當斯的彩色攝影》(Ansel Adams in Color),恩亞特特別指出:“彩色攝影對于亞當斯來說僅僅是黑白攝影的草圖,對于真實感的表現和追求并不是亞當斯的本意。亞當斯認為,從充滿著色彩、滿載信息的現實世界中如何通過選擇和選取來將之置換為黑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亞當斯在“區域系統”的論說中,主張采用柯達雷登90號濾鏡來觀察景物的反差,并從中體會彩色和黑白的關系,以此作為學習“預先想象”的方法,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因此,恩亞特強調,如果亞當斯在世的話,想必是不會允許出版這本彩色畫冊的。
接觸過黑白攝影的攝影家都不難體會,黑白攝影的美是同它的技術分不開的。通過對膠片、曝光、顯影劑和顯影方式的不同選擇,便能夠預先確定照片的影調,恰當地擴大或壓縮照片的層次,從而影響照片的最終結果。這種控制提供了兩個創造性的機會:一是能體現個人風格的技術,它是一種處理照片外觀的獨特方式,使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你的作品;二是用特殊的方法去美化畫面的能力,例如突出一定的部位,讓它亮些或暗些,或是改變其反差,以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這種方法,攝影者可以根據個人的看法和觀點來引導觀眾。

圖1-3 《冬天的暴風雪過后》,加利福尼亞州約塞米蒂山谷,1937年,安塞爾·亞當斯攝
另外,從照片后期處理的角度考慮,黑白攝影更具有讓攝影家發揮想象力的余地和空間。相信體驗過暗房制作的人,也許更能理解黑白攝影“手工制作”的樂趣和魅力。在安全燈昏紅的弱光之下觀看隨著顯影液的晃動而漸漸顯現出來的影像,你會感受到一份耕耘和收獲。而攝影者親自參與制作的作品,能更充分地體現出創作者的個性和感覺。在攝影作品的收藏和拍賣市場上,攝影者親自制作的作品要比委托他人制作的作品的價位高出許多倍?!暗灼菢纷V,印放是演奏。”這句亞當斯的名言,更形象地道出攝影作品制作過程的獨特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