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稅現代化:大國之路
- 楊志勇
- 1038字
- 2021-01-22 15:44:37
第1章 導言
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超過80萬億元,已經連續數年位居世界第二。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中說:“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跡。”中國到底做對了什么?這是十年前的提問。十年過去了,中國經濟仍然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總結40年改革開放成就,梳理改革開放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剖析改革開放中的難題,并展望未來。
中國改革一直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進行的。財政是庶政之母。改革4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發生離不開財稅制度的支持。農村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價格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諸多重大改革的背后,都隱含著財政的力量,沒有財政的支持,很難想象改革能夠進行下去。外資經濟、民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財稅制度的支持同樣功不可沒。中國之所以能夠在40年中保持了一個基本穩定的環境,財稅制度的保障作用不可忽視。財政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總之,中國財稅制度通過自身的改革促進了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保證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正是在這40年之中,財稅制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舉凡財政收支總量和結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財政政策、財政管理制度、財政決策,莫不如此。中國正在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財政體制改革一開始就被視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在財政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企業活力得到釋放,地方政府得到激勵,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財稅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甚至在改革的最初階段,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從1978年直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定的1992年,財稅改革目標漸次明確,公共財政改革藍圖開始展現。從此,財稅改革駛入快車道,稅制改革、分稅制改革、部門預算改革、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等陸續進行,經過改革,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稅制度框架已經形成。2013年,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目標明確;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財稅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量,決定了財稅制度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財稅制度改革的40年,有許多經驗需要總結。總結經驗,不僅有助于進一步認清當前中國的財政問題,明確未來財稅改革發展方向,而且對于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代和改革攻堅戰階段的中國的未來發展也是有幫助的。同時,中國財稅制度改革的40年,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其中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經濟轉型國家所借鑒,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知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