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風物閑美
四時


刀魚
每年3月20日到4月5日,是刀魚最肥美的季節。
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鯡形目鳀科鱭屬。在中國分布著四種鱭屬魚類,分別是七絲鱭、鳳鱭、長頜鱭和短頜鱭。長江里的刀魚一般被稱為“江刀”。七絲鱭是刀魚的表親,它的俗名人們更為熟悉:鳳尾魚。在超市里可以買到鳳尾魚罐頭。
長江全面禁捕,野生江刀成了二級保護動物,也就成了傳說。但刀魚現在已經全面養殖了,所以在春天吃一口刀魚的細膩,還是不難的。
李漁說刀魚是“春膳妙品”。他說:“食鰣報鱘鰉有厭時,鱭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意思是各種名貴的魚都有吃膩的時候,而刀魚越吃越鮮美,吃飽了也不忍停下。
刀魚漂亮,如果以選美論,刀魚骨骼清瘦,修長潔白,宛若一把銀色的刀,曲線與過渡都柔美,似乎軟弱,卻內含俠氣,是魚中的東方超模。中國古代文人善于在食物中寄托情思,刀魚之俠美符合文人式的東方審美。
其實在從前,刀魚本是尋常物,人們喜歡其鮮嫩,厭惡其多刺。
有不少料理刀魚的方法,最典型的做法是用油整條煎熟,魚骨都酥脆,這是典型的懶人做法,清朝美食家袁枚調侃這種做法是“駝背夾直,其人不活”。
還有一種方法是刀魚飯,人們把刀魚釘在木質鍋蓋上,下面煮飯,飯熟了,魚也軟爛了,肉都落在飯里,只留刀魚之味,完全不用型。
另外一種方法我稱之為“骨肉皮”,先揭開魚皮,帶出一點刺,然后刮出魚肉,覆蓋在另一塊豬肉皮有肉的那一面,再以刀背或木柄輕拍,刀魚的魚刺便刺入豬肉皮之中,此時再用刀抹一下,便是全無骨刺的刀魚肉了。
刀魚面和刀魚餛飩更是尋常。下面說說刀魚餛飩。
無論是海刀、湖刀,或者江刀,在成為肉餡之后,其實口感差距不大。重要的是魚和膘的比例,最合適的比例是魚肉和豬肉8:2。取其鮮,取其潤。
其實我試過另外一種吃法,用福建的燕皮包裹肉餡,就成為別具一格的“燕皮刀魚餛飩”,口感更為爽滑獨特。如果不嫌麻煩,可以在網上買一點燕皮,就能做出非常不一樣的刀魚餛飩。
大黃魚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人間四月天。人間四月,芳菲未盡;山中桃花,肆意盛開。北京的玉蘭花正在沒心沒肺地開,桃花開得耀眼,柳樹綠得無知。而2020年這個特別的春天,我們還在等待,等待另外一只靴子落地,等待世界如常。
大海依然翻滾,海浪一波波拍打石岸與沙灘,潮汐反復,它們比人類穩定,比愛情永恒。
海鮮依然美味,漫長海岸線少了游人,它們似乎可以肆意生長。我們能做的,不過是選擇一些正是時候的海鮮,用合適的方式料理,也是一種尊重。
比如黃魚。中國沿海的民眾會有一種執念:海鮮還是本港的好。我去青島和大連,當地人會說本港的海鮮是最好的;我去寧波和溫州,當地人也會說本港海鮮才是最好的;我去福建和廣東的沿海城市,當地人依然說,本港海鮮最好。很有意思。
黃魚的飼養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了。但是飼養技術也分三六九等,市場常見的是尼龍網箱的近海圍網養殖,出品的黃魚體型粗壯,口感尋常。而上等的養殖則是在合適的海水中銅網養殖。所謂“銅網養殖”,即因銅具有天然抑菌特性,銅網在整個壽命期內都不會有微生物附著,因此為魚類創造了更為健康的生長環境。
如何辨別黃魚好壞呢?
大黃魚和小黃魚是表兄弟,黃魚家族有七兄弟: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梅童魚、鮸魚、黃唇魚和毛鲿魚。它們都屬于石首魚科,其中數大黃魚和小黃魚長得最像。不過,大小黃魚并不是同一種魚,小黃魚最多可以長到40厘米左右,之后便不會再長了。
好的大黃魚魚鱗更加金黃、頭部尖、體型瘦長。挑選黃魚的秘訣首先看眼球和魚鰓,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蓋緊密、鰓色鮮紅的,就說明新鮮。其次要看魚鱗,魚鱗金黃泛光,沒有破損、不易脫落,也說明黃魚新鮮。最后看魚身表面,用手摸起來有黏液感,則說明魚肉新鮮。
真的判斷還是要靠品嘗,上佳的黃魚肉質充滿彈性,鮮美是由內而外的,細品微微回甘,緊實而細膩,豐滿而不俗。
鰆鯃
在吃喝世界中,清明算是一個奇妙的時間點。比如刀魚,“清明前骨軟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鐵”;比如春茶,明前茶金貴,明后茶便宜。還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魚,一年四季之中,只在這個節氣前后一段時間出現。
鰆鯃,是清明前后洄游至象山的藍點馬鮫魚(真馬鮫魚)。中國沿海都產馬鮫魚,這種魚產量大,很實惠。北方叫鲅魚,硬邦邦,往往取肉,做成鲅魚餃子;南方叫馬鮫魚,也不算是名貴的魚。但是唯有在寧波的象山港,在清明前后一個月內出產的馬鮫魚,才能被稱為“鰆鯃”。
這時候的魚有什么特點呢?象山港的鰆鯃背脊附近有藍綠色的光澤,而其他馬鮫魚特別是福建的馬鮫魚的魚背顏色較黑,沒有這種光澤。象山港鰆鯃的肉質呈自然的粉紅色,外地的馬鮫魚則比較白。和其他馬鮫魚放在一起,象山港馬鮫魚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頭尾是往上翹的。
記得新榮記的新店“京季”開業,我約了幾個朋友去吃飯。新榮記創始人張勇說:“你們有幸,今天有剛到的鰆鯃。”紅燒了,那一條魚的肥嫩、鮮潤,真是令人難忘。
這種魚越大越好吃,越大越嫩。做法有很多,清蒸、紅燒、干煎、豆醬焗、咸菜煮、蘿卜燜,皆美味。最好是剁成段,慢慢燒。
這算是春天的恩物。
潮汕薄殼米
在潮汕,有一種叫米不是米的食物,每年夏天都是人們餐桌上的最愛。這就是薄殼米。如果沒有去過潮汕,就不懂得為什么當地人如此鐘愛這種小小的貝殼。薄殼,學名“尋氏肌蛤”,因殼薄故而稱為“薄殼”,生長繁殖在淺海灣的灘涂中。清嘉慶《澄海縣志》中已經有了薄殼場的記載:“薄殼,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鳳眼,殼青色而薄,一名鳳眼蜆,夏月出佳,至秋味漸瘠。邑亦有薄殼場,其業與蚶場類。”漁民們采撈薄殼后,經加工脫殼煮熟,撈取其肥嫩肉塊而俗稱“薄殼米”。
每年夏天是薄殼米出產的季節。打薄殼是一件極其辛苦之事,在夏季薄殼豐收之時,漁民們往往要從凌晨三點就開始收割,一直干到中午,一條船一天要打撈幾千斤。而說起薄殼米的加工,一般要經脫磴、浸漂、煮沸、撈米、裝簍等幾道工序,亦是煩瑣。
打薄殼米,就是將薄殼的肉和殼分離。灶房之內,設一大鍋,劈木柴,燃烈火,水開之后,將洗干凈的薄殼倒入鍋內,一師傅手持一人多高的竹刷,在鍋內不停攪拌,薄殼攪拌之下,肉殼分離,肉脫殼浮起,這時要及時撈出,以防過熟變老,看似一大堆的薄殼,其實剝離出來的薄殼米僅僅一把。
在潮汕的夜糜之處,最常見的吃薄殼的方法是帶殼鮮炒,加蒜頭、辣椒,更重要的是金不換,其實就是九層塔(羅勒)。而吃薄殼米最佳的方式則是加韭菜,或者韭菜苔,切碎,與薄殼米同炒,迅速出鍋,那種香氣真是令人難忘。當然也可以用小蔥切碎,加入一點點辣椒,一點點豬油,一起炒,也很惹味。
薄殼米炒飯也是非常贊,在炒飯之中,加入臘肉丁、薄殼米,如果再有一點干巴菌,那就成為一份超級豪華的山珍海味炒飯。這個東西之華麗好吃,幾乎堪稱“上帝跳墻”。
云南火腿
云南出火腿。其中最著名的是宣威火腿,宣威火腿在宣威。宣威地處云南東北曲靖市,靠近昭通市,與貴州接壤。此地民風彪悍,火腿也彪悍。我去過曲靖,也去過宣威,但是找一條好的宣威火腿不容易。我見過許多地攤貨色的宣威火腿,品質很差。其次有名的是諾頓火腿,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而成名,其實這個火腿產量低,在出名之后,一腿難求,勢必會有眾多假冒偽劣產品摻雜其中。
云南產火腿的地方很多,宣威以北的昭通,出昭通火腿;宣威南邊,有曲靖師宗縣龍慶火腿(龍慶火腿產量有限,正因為如此,制作比較精細,工藝非常傳統);臨近師宗,瀘西縣東山出東山火腿;再往南,文山馬關縣大栗樹鄉臘科村出臘科火腿。滇中的名火腿,要算祿勸縣撒壩火腿。滇中偏西,出楚雄火腿,楚雄火腿是個大而化之的說法,具體到各個縣區,即以縣區命名,比如楚雄西北部的永仁縣所產火腿,便叫作永仁火腿;南華縣天申堂村,雖然是小地方,但地處天子廟坡坡頭,早在史迪威公路年代,就是打尖吃飯的所在,出天申堂火腿。
滇西一帶,白族人有三條名火腿,一是大理鶴慶圓腿,二是大理云龍諾鄧火腿,三是怒江瀘水老窩火腿。這三個地方,都是古道通過的重要集鎮,火腿作為大宗物資,甚至遠走西藏。
其中老窩火腿風行怒江,陳化過程中,要懸掛在農家火塘間上方熏制,顏色黝黑。這種煙熏法制作的火腿,高寒山區經常采用,通常要比風干法制作的火腿如宣威火腿,鹽分輕一些,這與早年山區獲取鹽巴有一定難度有關。鹽分低,于是有可能做低鹽發酵法,也就是俗稱的生吃火腿。
生吃切片,與西班牙的生吃火腿相比,偏軟,沒有那么漂亮的顏色和脂肪,刀工也弱,沒有那么薄,但是風味獨特,很好吃,與西班牙火腿是兩個方向。空口吃可以下威士忌。
當然也有需要烹飪的火腿,與宣威火腿和金華火腿相比,質地偏軟,很好切,不是那種硬邦邦,只能用來做湯的。這種火腿適合炒菜,也可以切成片做湯,前些天我做了一道臊子面,放了黃花菜、木耳、香菇、土豆丁,然后切了一點老窩火腿丁,味道相當不錯。
一只上好的火腿,首先要依賴優秀原料——兩年或以上的放養結合飼養土豬;然后腌制工藝要非常成熟,云南氣候多樣立體,各地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原料特點,已經總結歸納出各自合適的腌制方法,只要依照遵循即可;其三儲存陳化條件要合適,避雨蔽日部分通透,以利火腿繼續發酵。
當年,王小波在云南遇到的那一頭“特立獨行的豬”,應該是做好火腿的好材料。
紅蔥與雞樅菌
我每年都不止一次去云南,尤其是夏天,沒有在當地吃過菌子,感覺夏天就沒有過去。
我在云南喜歡吃兩種菌子:
其一是紅蔥。
紅蔥是云南人的叫法,另外的名字叫“紅見手”,是牛肝菌的一種,也是見手青的一種。見手青,這個名字更像是江湖殺手,因為一沾手傘柄就變青。這個菌子名聲赫赫,因為有微毒,如果料理不好就會“見小人”。所謂見小人,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千萬不要刻意嘗試,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體驗。這兩年因為“見小人”這一個傳奇體驗,紅蔥忽然很紅。所以在烹飪和料理的時候,切記切記,一定要熟透。
最云南的吃法是:把牛肝菌洗凈、切片,準備好皺皮辣椒和蒜頭,熱鍋里放一點豬油,將牛肝菌爆炒。炒熟炒透,就可以出鍋。
如果想嘗試另外一種吃法,這是我云南的好朋友傳授給我的,可以先將牛肝菌切片,放在一個盤子里,封上保鮮膜,上鍋蒸透,大概15~20分鐘,保證全熟,然后再翻炒幾下即可。這樣的好處是,保持菌子的口感與水分。
其二就是雞樅菌。
把云南掀起來,可見20種雞樅,占據全世界40種雞樅半壁江山,而分布面積,不到百分之十,“雞樅集中營”毫不夸張。雞樅是云南較早出現于文人視野的野生菌,如大半生流放云南的明代狀元楊慎的筆記中,就記載了當地人鹽熬雞樅為醬佐餐的情況,還扯到天氣說:“雞樅雷雨天晴后大發。”
云南語境中,雞樅一詞,越過實物,傲然從“以形補形”原始直覺,升華成一句臟話,而只要前綴一個大字——“大雞樅”,就立馬口風改變,意指地方大人物了,唐繼堯、龍云、盧漢,全算大雞樅。
其實雞樅是某類白蟻地下種植園的地面逃逸者,人類覬覦雞樅久矣,想要搶奪種植權,但起碼要先編輯出蟻酸來,或者還有其他未知物質,也未可知——須知,白蟻雞樅共生千萬年,儼然魚水關系,豈能用點木渣“腐生”、復制。
昌寧的黑帽雞樅,很有幸也夾雜在這些記載當中,算得上云南名雞樅,有明一代“大雞樅”戶部張志淳侍郎,居然推為云南之最,略顯狂放。好玩的是,做雞樅做久了,昌寧還真出現了“雞樅加工工藝非遺傳承人”,老楊便是。他是我覺得做油雞樅最好的人之一。老楊還真是“古意盎然”,專挑農歷七月半左右雷雨天發的黑帽雞樅煉油,早年配料只有菜籽油和鹽,近年迎合口味變遷,略加少量辣椒熬制成“微微辣”口味。
油雞樅適合清晨下粥,凌晨下面,寒時下酒,暖時下飯,它從來是餐桌上的配角,撈起一點,但幸福感皆從微小的事情上顯身。
云南人喜歡雞樅,滇菜里面關于雞樅的做法琳瑯滿目:雞樅湯、紅燒雞樅、白汁雞樅、火夾雞樅、云腿燴雞樅、雞腰燴雞樅。
我推薦的是獨雞樅,感受其中的甘甜與爽口,那種味道令人傾心。曾經在云南插過隊的作家阿城說,云南的雞樅菌真是鮮得不得了,鮮到他懷疑雞樅菌中含有麻痹神經中樞的成分,讓人吃到快要撐破肚皮了還想再吃。
北方人總是把所有的菌類統稱為蘑菇,其實在云南人眼里,菌子跟蘑菇的區別,比月球和金星的距離還要遠。盛夏漫漫,沒有菌子的夏天不值得度過。
松茸
云南大旱,松茸產量銳減,我每天關注云南的松茸價格。6月底,品相好一點的松茸,價格在3000元左右一千克。一周之前的7月初,品相好的,大概在2200元一千克。到這周,終于降到了2000元以下。而往年這個時候,同等級的松茸,差不多已經1200元左右了。
還能再等等,估計到8月份還會降價,但是我已經有點等不及了。7月份吃松茸,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所以我想試試看。
對于許多人來說,松茸已經成為云南野山菌的代表作,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依然是一種陌生的食材。事實上,松茸在中國的產地分布很廣,四川、東北、西藏都有出產,而云南的產量最高。云南當地人把松茸叫作“臭雞樅”,以前很少有人食用,品級最高的松茸往往出口到日本。
松茸是一種不好依照中國傳統烹飪方式打理的食材。質感脆嫩,吸水,做不好往往發苦,味道也不及其他菌類濃郁。新鮮的松茸色澤鮮明,菌蓋呈褐色,菌柄呈白色,選料以骨朵未開、呈球狀的最佳,打開骨朵呈傘狀的次之。由于松茸碰不得鐵腥氣,所以削皮時最好用竹片,小心地刮去外層的褐色薄膜,盡量不要影響它本來的形態。
買松茸要注意鑒別贗品。有姬松茸、花松茸等假松茸,人們吃松茸多了,對松茸有了很強的辨識度,鮮松茸不太好造假,現在假貨的主流在凍干松茸里,摻假很容易。即便同樣是松茸,產地不同,品質也有不同。香格里拉松茸品質最好,因為海拔夠高,如果海拔低的區域,切開松茸往往感覺很空,甚至有蟲孔。這種品質的松茸,香氣與口感弱許多。
一年一度的松茸盛宴,可以煎,可以炒,可以煮,甚至可以切片做刺身。做法五花八門,可以放膽一試。
食用松茸是與時間賽跑的游戲。正因為此,才更要心懷感激。
烏魚子
我們喝過不少酒,也吃過不少下酒菜。
這個句式很容易叫我想到沈從文的一句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也試過各種各樣的下酒小菜,要是硬讓我從中選擇一些難以割舍的,烏魚子是其中之一。
烏魚子,其實是鯔魚的卵巢,清代有書記載:“以其子成片,用薄鹽薨之,味豐。”
鯔魚有信,每年都是在固定時間去固定海域產卵。具體來說是:每年冬至前后的10天,是烏魚成熟的季節。它們會成群結隊地集合在大陸的北方,然后浩浩蕩蕩地沿海南下來到臺灣西南部的海域產卵。所以我們日常知道的烏魚子多半是“臺灣制造”。我們在許多紀錄片中,所見到的也多是在臺灣拍攝的制作情景。
制作過程說繁復很繁復,說簡單也很簡單。一條魚的卵巢分為兩塊,中間一根“項鏈”連接,特別像魚卵的“卵”字。去掉血管,裹鹽腌漬,把它們擺在板子上,擺滿后再壓一層板子,一層層往上碼,用重量把烏魚子壓扁、脫水。最后把它們擺在大空場上,讓風和太陽完成最后的干燥。
福建的烏魚子,同樣來自臺灣海峽,本土加工制作,味道不錯。這如同千島湖生產的魚子醬,批量生產之后,成本迅速降低一樣。
我試了試,臺灣的烏魚子多為大個頭,色澤較金黃,口感較為Q彈;福建本港的烏魚子每塊二三兩重,不那么大,蛋白質和油脂含量較多,味道要比臺灣的烏魚子稍微香一點,重點是沒有腥味。
所謂整塊裝就是完整的烏魚子,一片的重量是140克左右,也就是大概3兩。不算很大的,但也不算小。需要自己切開,小火慢烤。我自己在家的操作方法是:取掉表面的一層薄膜,用單一麥芽威士忌浸泡一下(為了去腥提香),然后用一個噴槍,兩面直烤,之后切片即可。有人還會用臺灣吃法,上面墊一片蔥,或者生白蘿卜,這樣吃覺得頗有腔調。但是我覺得直接用來下酒,也是絕妙。
帶魚
我是北方人,小時候到了冬天,可以吃到的海產品不多,帶魚是最常見的。帶魚都凍成一坨,每家的做法大同小異,無非是紅燒、垮燉。這種帶魚是無數北方人的童年味覺記憶。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帶魚其實不是那種丑丑的樣子,而是非常漂亮的,剛剛出海的帶魚,表面一層閃亮的銀鱗,光彩奪目,猶如一把寶劍。新鮮的帶魚,也不光是紅燒一種做法,清蒸帶魚才是對它最大的尊重。
以前想吃上好的帶魚,在北京是吃不到的,要去海邊,北邊一點就是大連、青島,南方就是寧波、舟山。不同地方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家鄉的海鮮最好,我嘗過新鮮的渤海帶魚和新鮮的東海帶魚,其實都好吃,環肥燕瘦。
渤海帶魚,在山東也叫“刀魚”,多油,脂肪豐富,濃香為主,適合紅燒、家燒、垮燉;而東海帶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鮮香為主,更適合清蒸、油煎。
看帶魚也可以看眼睛,東海帶魚往往小眼睛,黑眼珠小。南海帶魚則眼睛大,也能遇到黃眼睛帶魚,往往是中東或者非洲帶魚。
帶魚無法人工養殖,在禁漁期,往往只有一些海釣帶魚。在家里收拾帶魚的時候,往往能從嘴里看到釣鉤。
最近想吃帶魚,于是找到了新榮記專門采購食材的負責人阿元,他在新榮記20多年,每天的職責就是尋找好食材。
幾天之后,我收到了阿元寄來的帶魚,品相堪稱完美,帶魚猶如明月彎刀,帶著凜凜寒光。
與北方常見的吃法不同,這種足夠新鮮的帶魚,更適合清蒸。魚身上一層白色的鱗輕輕洗掉,加入一些蔥姜,放在鍋里蒸熟,澆一點蒸魚豉油,不費庖廚。鮮嫩,肉質很軟,可以感覺一些油脂的細膩。而在我的童年印象中,帶魚都是用來紅燒的,那些滋味依然頑固地停放在口腔的某一處角落。在吃這種鮮美風格的帶魚的時候,顯得我當年的鄉愁多少有一些不真實。
許多時候,我們在命運里,無法迎面撞上最合適的道路,只有在反復折騰中,才懂得浮生的怨念,歲月的牙齒,以及生活的饋贈。
半干魷魚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到汕頭的南澳島,那時候南澳大橋還沒有開通,我在這里第一次吃到了“宅魷”(因主產地“后宅鎮”得名)。所謂宅魷也叫濕魷,是半干魷魚,在曬制的過程中,不會加工成魷魚干,而是半干狀態,鹽分不是很多,最適合烤著吃。那種濃郁滋味,我到現在還記得。
后來我試圖找一些上好的半干魷魚,找了好幾家,品相滋味都不很對。后來我問了汕頭美食家,回復是:現在許多魷魚都是烘烤制作,并且要冰凍,甚至會加一些添加劑,日曬半干魷魚已經很少了。
這也是我們食物的悲哀,原始手法制作周期長,不穩定,工藝繁復,品相往往粗糙,但是味道往往更佳;而工業化流程更快速量產,品質穩定,成本可控,卻往往失去了一些手工的味道。很難兩全。
我跟一個好朋友勇哥說了這件事,他不在汕頭,而是在廈門。廈門有一家海敢小魷魚海鮮餐廳,他是這個餐廳的老板,他們每年出售的魷魚數量是驚人的。勇哥說:“我們有品質很好的半干魷魚。”
我很快就收到了半干魷魚。腥與鮮,往往一線之隔。許多北方人無法感受這種海鮮干貨的味覺秘密,總覺得是一股臭烘烘的味道。但是如果妥善料理,就可以呈現出絕佳的風味。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炭爐或者酒精燈來烘烤。待到魷魚干受熱卷曲之后,再用木槌就勢捶打幾下,然后撕成絲狀。這樣的魷魚絲,口感松軟而不失嚼勁,味道極其鮮美。下酒一流。
或者將干魷泡發,用斜刀切成塊狀后,則可以用來炒菜或者燉湯,做成多款菜肴。經典的做法是加入排骨和蘿卜來燉煮。燉制完成后,蘿卜湯中不僅有肉味、有甜味,還有鮮味。更可以與蘿卜絲一起煮湯,也是一道美味。我還試過與紅燒肉一起做,泡發切片,與五花肉一起燉制,就成了一款海味紅燒肉,別有風韻。
高郵湖六月黃
六月黃,這兩年從一個“包郵區”的區域詞匯,慢慢被眾人熟知。
所謂“六月黃”是指未成熟的大閘蟹,夏至前后,是它差不多第五次脫殼,生命里關鍵的時刻。這次脫殼,在養殖意義上標志著它童年時代的結束,從幼蟹逐漸變成黃蟹。隨著天氣轉熱,大閘蟹體型發育開始加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它們中的少數,會被蟹農挑出來,提前銷售到市場上去。這種黃蟹,便是六月黃了。
六月黃個頭不大,蟹殼較薄,腳上的毛色也是淺淺的。料理完畢的蟹,蟹肉的肉質談不上飽滿,所謂的“黃”還是流質的,棕黃色,鮮嫩、滑膩,味道鮮甜。
水產專家所說的蟹黃,是指蟹的肝胰臟,而蟹膏實際上是大閘蟹所有性腺和副性腺及組織液的總和。與我們通常理解的不同,蟹膏并不都是乳白色的,雌蟹和雄蟹都有蟹膏,煮熟之后,雄蟹是白色黏稠的膠質膏體,而雌蟹的膏則是橙黃色的硬塊。有蟹膏的大閘蟹,才是它性成熟的標志。
吃六月黃,是為了嘗鮮。等待螃蟹成熟,總要秋風起,但是有六月黃,聊以解憂。料理六月黃,可以清蒸,大閘蟹需要蒸12~15分鐘,六月黃7~8分鐘即可。最好吃的是其中淡淡的黃。那種口感,是這個夏天的獨特滋味。
黃油蟹
關于盛夏吃蟹,也是這幾年才有的新玩意兒,不過幾年的光景,似乎已經成了傳統。河蟹是吃六月黃,海蟹是吃黃油蟹。如果再確切描述:六月黃是“發育不良”,黃油蟹是“病入膏肓”。
什么是黃油蟹?
這其實不是一個品種,黃油蟹是“病入膏肓”的“孕期中”的母青蟹。它的前身是膏蟹,屬青蟹雌性,所以其外表無異于膏蟹。
每逢炎夏,正值產卵季節,在香港流浮山與深圳沙井之間海域、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咸淡水交界處,身懷六甲的膏蟹會慢吞吞地爬上淺灘曬曬日光浴。退潮時,猛烈的陽光曬得淺灘上的水溫升高,膏蟹受到刺激,蟹體內的蟹膏就會慢慢分解成金黃色的油質,然后逐漸滲透至身體的各個部分。
持續的暴曬,會讓整只膏蟹全身充滿黃油,蟹身呈現出透明的“橙黃色”。這個過程,行家叫“化油”。化的等級高低,則要看膏蟹們曬太陽的技巧了。以前黃油蟹是自然現象,在所有的青蟹中,黃油蟹的產量大概是1%~2%,其中的頭手蟹,又更是稀少。然而現在則多是采用燈照的方法,強行促黃,使其油化。即便這樣,也并不是所有的蟹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
如果化油化得均勻,貫穿全身,就是“頭手”;如果油未完全化開,就是“二手”;再差一點的就是“膏油蟹”,油未完全散開,油中帶有小小紅色硬膏。
吃黃油蟹之風,起于香港,興于內地,如今在北上廣深的高級餐廳里,如果沒有黃油蟹,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在紀錄片《風味人間》中,黃油蟹隆重登場,原本不太為人所知的黃油蟹頓時成為新貴。于是也有假冒者用膏油蟹代替頭手蟹,價格相差數倍。所謂頭手,指的是如上文所說的頂級黃油蟹,蟹油已滲透蟹的關節部位,每一只蟹腳,分布平均,呈飽滿、橙黃色透明狀。順手折斷蟹腳,便可見到黃油滴出。而膏油蟹則僅僅是有不少蟹膏而已。但是不少人不明就里,就用高價的錢吃了低價的蟹。
蠔干
陳漢宗,江湖人稱“蠔爺”。叫多了,許多人便不知其真名。
我跟蠔爺認識多年,他是我見過的最積極的產品經理,走到哪里都帶著他們的金蠔。有時候一起出差去四處吃喝,他也會像變戲法一樣,掏出一份蠔干,用刨黑松露的刨刀,仔細地弄成薄片,如果剛好有噴槍,用火稍微燒一下,用來下威士忌,一流。
蠔,本來是一種便宜的食物,中國近海的蠔,幾乎無法生吃。生蠔是牡蠣的一種,但生蠔和牡蠣有很多不同之處,生蠔比較大個美味,而牡蠣小個,最常見的吃法是海蠣煎。同樣是一份海蠣煎,不同地方的做法也不同,潮汕要加鴨蛋和大量豬油,臺灣要加甜不辣,廈門往往雞蛋比海蠣多,泉州則是海蠣比雞蛋多。
一些愛吃生蠔的人,會選擇吃進口的生蠔,生蠔生長在世界各地,不同海域不同口感,當然那是另外一片江湖。
生蠔干制,做成蠔干,自古就有,蠔爺把蠔當成鮑魚做,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生蠔用海水洗過,擺在竹匾上晾曬,只三個日頭,吸足了陽光的明蠔便明麗如琥珀。需要掌握好時間、陽光與工藝,一只碩大的蠔,給你好看。
蠔爺做的蠔,體形碩大,曬干之后更覺凌厲,烏黑透亮,適合切片(如果有松露刨刀最好)。最好的吃法是切片,用威士忌腌漬一下,再用噴槍炙烤,這種做法同樣適合烏魚子。煙熏之后,更驚艷。搭配威士忌或者干邑,一流。
黃菇
如果你夏天去青海湖,草木生長,湖水彌漫,白云朗朗,你去到附近的一家餐廳,應該會吃到最應季的黃菇。一般來說是燉湯,也可以炒肉,蘑菇芬芳,甚有可觀,哪怕當地食物都相對粗糙,也可以品嘗出鮮美滋味。
在每年夏季,山林、草原之上,蘑菇就是上天的恩物。往往雨后蓬勃,不能人工種植。
有且只有這一兩個月,可以吃到新鮮的黃菇,其他時間,只能是干黃菇,或者黃菇醬。
黃菇以青海祁連為著名,青海祁連黃菇主產于海北州(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黃南州(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南州(共和縣、貴德縣、興海縣)、果洛州(瑪沁縣、甘德縣、久治縣)、玉樹州,其中以青海湖畔至祁連一帶純天然無污染地區的黃蘑菇最為質優。往往生活在海拔3000米之上。
這種蘑菇的表皮樣子和雞皮實在太像了,就是很天然的菌類香氣,或炒肉,或燉湯,風味濃郁。一般而言,黃菇個頭越小越好,因為越大菌傘越打開,顏色漸白,營養價值也會流失。小孩子小指頭大的黃菇又名“釘子菇”。所以吃這種菌類不能找大個的。
燉湯,不妨試試燉個雞湯,雞湯與黃菇,可以相看兩不厭。
茉莉花香米
前些日子,我有朋友去廣西橫縣,給我寄了兩樣東西,一個是茉莉花茶,一個是茉莉花香米。
北方人對茉莉花茶有一種執念,茉莉花香高、適口,經常喝。但是茉莉花香米,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當天就放在電飯煲里做成了米飯。等開蓋的那一瞬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米香里摻雜著一股幽幽的茉莉花香,原來有一種花香可以和米香如此妥帖地搭配。以前我們尋覓上好的大米,經常把目光局限在東北。其實中國許多地方都有不錯的大米,而且有一些小眾獨特的大米。
橫縣,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但是知道這里是茉莉花之鄉。每年茉莉花的產量占中國的80%,每年夏天,大片大片的茉莉花盛開。我可以想象置身其中的曼妙。
我問當地人,大米是如何有茉莉花香的?
其實跟做茉莉花茶的原理一樣。茉莉花茶,茶葉制作領域中最為繁復的品類之一,窨制(同“熏制”)次數越多,工序越復雜。為了花香更加濃郁、更加鮮靈,需要一次次更換新的茉莉花蕾窨制。因此茉莉花茶有一窨、三窨、五窨、七窨、八窨、九窨等的說法。
茶需要窨,米也一樣。把茉莉花一層層鋪在大米上,花香窨進其中,再用篩子篩出。橫縣本是魚米之鄉,米是富硒大米,傳統耕種。米原本品質就不錯,更何況加了一點茉莉花香。
蠻有趣,可以一試,有好飯,不用菜。感受一下一粒米中的花香,那種茉莉花之鄉獨有的風韻與悠然。
碾轉
王維有一句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有時候,食物就是我們回到故鄉的道路。有些好物,是屬于民間的、草根的、不昂貴的,卻有點稀罕的。比如來自河南農村的碾轉。
在陳曉卿導演的第一季《風味人間》中,來自河南孟津縣的碾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在此之前,我僅僅是耳聞有這么一種食物,并不熟悉。然而對于廣大中原地區的人來說,碾轉猶如鄉愁,在小麥產區,當年幾乎人人都吃過這種東西。
每年五月,農民把剛剛灌完漿、將熟未熟的青麥割下來,經脫粒、篩選、淘洗、去糠、烘炒、脫皮等十余道工序,最后用石磨將炒熟陰干的青麥粒碾壓成嫩嫩的、長長的細條,制作出透著縷縷麥香的“碾轉”。碾轉可以涼調,撒上細鹽,和上蒜泥,最后滴上兩滴小磨香油。
如今這種風味成為嘗鮮的時令小吃,每年只有5月15日到25日,10天的光陰可以品嘗。然而在從前,饑荒年代,這就是救命的口糧。有一個詞我印象深刻:青黃不接。“碾轉”就是青黃不接之時的“青黃”。比我年長的一代人,許多人都有在小麥灌漿成為麥仁時,用手擼一把麥子、搓一搓,吹掉麥芒,露出鮮綠的麥粒兒,一口吞下的往事。如今想起,這些往事也如同當年的風,只有在刻意提及時,才會浮現。
給我寄過碾轉的是河南濟源的朋友姜太公,他熱衷吃喝、發掘當地美食。收到他寄給我的碾轉,在家里炒一下,拌涼菜,那種未成熟麥子的清香,真是叫人難忘。
做法很多,可以蒸熟,調一個酸辣汁,用黃瓜絲攪拌一下,當一份碾轉沙拉;也可以用它炒雞蛋,做成一份碾轉炒雞蛋。
在吃這份碾轉的時候,總叫我想起家鄉。我老家在河北,也是小麥的主產區,一片片風吹麥浪。我曾經那么用力地想離開那里,去遠方。而如今,一份碾轉,似乎就是一條回鄉路。
人到中年,近鄉情怯,不過如此。
雞頭米
在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第二季里,提到了一種隱隱的甜,這種甜來自蘇州,是新鮮的雞頭米。雞頭米有很多名字,曬干了之后就是芡實,每年只有在8月份,最鮮嫩的時候,才叫“大丹”,用水煮,搭配著糖漬桂花,一份蘇州味道,就躍然口中。那是如同吳語一般的香軟,蘇州城市一般磊落,干干凈凈,似乎無味,其實甜與香,都在回味時刻。
蘇州不時不食,逢時按節,不同的節氣都有不同的食材。
雞頭米是水生植物,蘇州的水八仙之一,遠遠望過去,有一點像蓮花,有一張很大的葉子、有一個骨朵兒、有一層外皮。雞頭米,學名芡實,國內叫蘇芡或者南芡,為了和北芡區分。叫雞頭米是因為它剝之前像雞頭。也有一句詩,很香艷,“軟溫新剝雞頭肉,滑膩初凝塞上酥。”
原來老蘇州,最好的雞頭米生長在葑門一帶——楊枝塘、黃天蕩(南塘),古書縣志都有記載。原本的郊區,后來都成了市區,隨著城市發展,這里已經變成了高樓大廈,幾乎見不到雞頭米的痕跡。
芡實很便宜,但是初秋的大丹很貴。原因無他,費工、費料,而且要新鮮。我去蘇州見過當地人用手工剝雞頭米,很辛苦,最早都是用指甲,現在則是用銅指甲,戴在手上,一個一個地剝。因為鮮嫩,不能用機器,而且破損率很高,稍不注意就碰壞了,成了廢品,出成率不高。
吃雞頭米也是與時間賽跑,從水中撈出來,24小時內就必須處理好,否則就變臭。凌晨3點鐘農民起來撈雞頭,6點撈好開車送到批發市場,8點開市,11點售罄。當天阿姨們拿到雞頭米趕著當天開始剝,趕著當天鮮吃、銷售或放進冷柜急凍。
做法很多,最簡單的是清水煮,最后加一點糖桂花,但是要注意,不能用鐵鍋,否則可能會變黑;不要煮時間長了,不然會變老,成了橡皮球。也可以與河蝦仁一起炒,白中白,雅致得很。做甜品的時候,可以在上面做一些點綴,猶如鑲上一顆白珍珠。
五常大米
每年秋季,都是東北五常大米的新米季。
大米自然是新的比陳的香。許多人都說“中國大米靠東北,東北大米靠五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東北大米的確切來源。
以前東北寒冷且干旱,其實不太適合水稻的種植,19世紀中后期,部分朝鮮人來到延邊等東北地區,開始試圖在這片土地上種植水稻。最早是在桓仁縣種植成功,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刻印的《岫巖州鄉土志》中記載:“稻,大米。谷分粳、糯二種。糯米性粘,味甘;粳米味甘,性平。岫屬所種粳曰水粳,種自朝鮮來。”
日俄戰爭之后,東北開始規模種植水稻,品種主要是來自北海道的“赤毛”。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更是開始大量地種植水稻。后來又經過一次次的進化,形成如今東北大米的格局。
以最著名的“稻花香2號”為例,從它的品種譜系圖上可看出,它的祖輩不僅有“陸羽123”“龜尾”,還有日本著名“越光米”的前身“農林1號”和“農林22號”的雜交。
五常大米雖然好,但是有不少濫竽充數者。我去過當地,尋找過好的大米。所以每年都可以找到一些放心來源的大米。
我去的村子是五常新莊村,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加工則是遵循傳統碾坊工藝,沒有經過拋光。種植戶老林每年都會給我寄來各種山貨,包括椴樹蜜、山蘑菇。從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東北人的熱情和大方。
一般而言,五常大米外形屬于長粒米,顏色清白,胚芽會有一點白點,呈半透明狀居多。煮熟后,五常大米的香味清淡,口感略甜,飯粒表面油光艷麗、微軟,很筋道。光有好米也不行,煮一鍋好飯也需要好水和好鍋。水要用純凈水,以前許多人去日本,總喜歡往回帶電飯煲。現在其實有許多國產品牌的電飯煲品質也不錯。
前幾年,我們做過一次大米測評。從電商平臺上買來了各種大米,邀請了一群美食家和專業人士盲測。買來的大米有的包裝精美,價格不菲;有的平易近人,價格實惠,產地有南有北,各有不同。最終盲測得來的經驗是:第一,不能以價格論英雄,賣得貴的,不一定口感最佳;第二,五常大米還是表現突出的,前兩名都是五常稻花香。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說:“飯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飯不必用菜。”誠哉斯言。
頭水紫菜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中,有不少出鏡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比如廈門的海鮮大叔,以及幫海鮮大叔做菜的杰哥,他打理的上青本港海鮮餐廳,是我們每次去廈門的食堂。
這些被高度認可的餐廳,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對食材堪稱苛刻的追求。杰哥也是如此。這里的海鮮不止于新鮮,這里的不見經傳的配料也都下足功夫。比如:鎮海角頭水紫菜。
頭水紫菜,對于沒有概念的人需要稍做解釋。每年秋冬之際,紫菜成熟,第一茬紫菜香味最足,品質最佳,產量最低,價格最貴,稱之為頭水紫菜。接下來的是二水紫菜、三水紫菜、四水紫菜,以及尾水紫菜。
在一般超市所售的紫菜都是尾水紫菜,葉片薄,且松散、粗大,香味淡薄,僅僅叫紫菜罷了。吃過濃郁香氣的頭水紫菜的人,是不會再碰那些尋常的尾水紫菜的。
吃喝一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知道什么是好的,就很難湊合差的。
頭水紫菜,葉片緊實,肥厚潤,主要是非常香。
杰哥用的頭水紫菜的產地是鎮海角,具體是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隆教畬族鄉,是一個非常美的小地方,被稱為“福建的小墾丁”。
紫菜的做法很多樣,我的做法是:直接烤紫菜,取一餅紫菜,在平鍋內兩面烤,烤酥烤出香味,佐以一點點鹽,就是絕佳美味。
當然還可以紫菜炒飯、紫菜蛋花湯,甚至直接用開水燙熟的紫菜湯,都可以非常明媚地感受其馥郁香味。
初冬之際,家里如果沒有一點頭水紫菜,不算會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