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對動機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心理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迎來了動機問題研究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使得動機研究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這一時期的主要成果有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的目的論、赫爾的驅力論與斯金納的誘因論,新精神分析學派的思想,日內瓦學派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以及人本主義的學說。

一、新行為主義的形成原因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經變革后所形成的體系統稱為“新行為主義”。它的產生,就內因來說,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固有缺陷為新行為主義的誕生提供了必要性,而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則為其創造了可能性;就外因來說,主要是操作主義思潮與邏輯實證主義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

華生倡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盡管創造了輝煌,成為心理學的第一大勢力,然而存在明顯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因意識難以客觀研究與證實,而加以全盤否認,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外。第二,忽視對機體內部條件的研究,貶低神經系統在心理活動中的作用,造成心理學出現“無頭腦”的傾向,把人的心理活動降低到動物的水平。第三,過分強調外部刺激對于行為的意義,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行為動機的復雜性,從而過于簡單地理解行為。為擺脫這些缺陷給心理學帶來的困境,新行為主義者從內部進行了變革。

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對心理活動的研究,探索意識是如何活動和為什么活動的,推崇研究動物心理并取得豐盛成果,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對新行為主義者產生了啟示。機能主義心理學接受了生物進化論思想,把心理看成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機能,而環境適應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強調心理學的應大力研究學習。在此影響下,托爾曼、赫爾或斯金納等新行為主義者,都用對動物學習的研究來推斷人的學習。

操作主義的始作俑者為美國物理學家布里其曼,他在1927年出版的《現代物理學的邏輯》一書中提出了操作思維的方法。他認為探討有關科學概念的精確定義標準應該是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操作正是所有概念的基礎。他把操作看成是最原始、最基本、非分析的概念,是客觀且能夠觀察到的事實。這種操作主義觀點對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站在操作主義的立場上,新行為主義者才能面對意識、情感與動機等早期行為主義者所刻意回避的概念與事實。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共同哲學基礎就是實證主義,孔德的第一代實證主義和馬赫的經驗實證主義,都遵循可觀察證實的基本原則。邏輯實證主義在堅持這一實證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更加強調對經驗進行邏輯分析的方法。首先把命題分解為概念,然后將具體概念歸結為更基本的概念,把具體命題歸結成更基本的命題,最后檢驗命題是否能為經驗所證實。當直接證實難以辦到時,也能夠采取間接證實的方法。比如可以通過邏輯推理把原命題演繹成另一個能直接證實的問題,然后對后一命題加以證實。邏輯實證主義打開了早期行為主義向新行為主義轉變的方便之門。

二、新精神分析的思想淵源

新精神分析在這里指的是,在基本概念、原則與方法上沒有脫離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但對正統精神分析又有所變通、修正與擴展的理論。新精神分析學派是繼早期精神分析學家之后的新精神分析學家,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學派、客體關系學派、社會文化學派、存在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

新精神分析學說的思想淵源,一方面來自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局限,另一方面又受到時代思潮的沖擊,并在臨床診療實務新發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開創了對無意識的研究,卻過分夸大了無意識的力量,認為心理與行為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無意識中的本能沖動。從而對意識的地位與作用加以忽視與貶低,陷入了非理性主義的傾向之中。弗洛伊德早期片面強調性驅力的作用,將其作為正常與變態行為的主要動力。后來雖然放棄了性創傷導致神經癥的觀點,卻仍然強調本能的驅動作用,而對環境的影響有所忽視。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家榮格把力比多看成一種普遍的生命能量,而不僅僅是性本能,并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理論。然而榮格的理論充斥著神秘主義色彩,缺乏理論的精確性與可測驗性標準。阿德勒則發現社會力量決定了人的行為,以此來反對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阿德勒重視兒童早期經驗對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所強調的社會力量主要局限于家庭環境。為修正精神分析早期理論的不足,新精神分析學家紛紛從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及社會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論。

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進展,作為新的時代思潮,影響了精神分析運動的方向。哲學中的人格主義重視人格在社會演變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存在主義則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心理現象加以哲學解釋。促進了新精神分析學派中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理論的創建與發展。

自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新精神分析學家在臨床治療實踐中,越來越發現治療者與神經癥患者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性,意識到要在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探究神經癥和人格發展的原因。并且在治療過程中,應與患者協同努力以矯正早期形成的不良人際關系。盡管新精神分析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及理論重點都有所不同,卻都從不同方面對早期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修改、補充與完善。

三、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產生背景

在20世紀5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創立了日內瓦學派(Geneva school),又稱皮亞杰學派(Piagetian school),成為當代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中的主要學派之一。該學派的主要基地是日內瓦大學及發生認識論國際中心,這一學術共同體以兒童的認知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

20世紀20年代皮亞杰在巴黎比納實驗室進行有關兒童智慧的研究,就開啟了其最初的活動。皮亞杰在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任實驗心理室主任與院長期間,就把一批志同道合者集結起來,組成了該學派的基本隊伍。1950年他出版了三卷集的《發生認識論導論》,標志著構建起了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的理論體系。1955年在日內瓦大學建立發生認識論國際中心以后,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知名學者,進行跨學科實驗研究,探索分析兒童的科學概念、心理運算(operation)的起源,特別是智慧形成與認知機制的發生發展規律。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形成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主要包括哲學、自然科學、心理學背景。

(一)哲學背景

首先,皮亞杰非常明顯受到康德哲學的影響。皮亞杰承認自己是在把康德范疇的全部問題加以重新審查后,形成了發生認識論這門新學科。其次,結構主義對皮亞杰的影響也很深。結構主義為19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方法論思潮。皮亞杰的思想受到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布盧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喬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的轉換生成語言學等的影響。所以,他自稱為一名結構主義者。

(二)自然科學背景

首先,皮亞杰受生物學的影響很深。他以生物學家開始其學術生涯。其全部研究中的一條紅線,就是力圖尋找一種能夠說明生物適應與心理適應間連續性的模式。同時,他還一直致力于探索架設一條從生物學通向認識論的橋梁。他將理論生物學中的漸成論推廣到認知領域,并提出認識結構的建構論與“智慧胚胎學”。漸成論是一種關于胚胎發育的理論,它強調基因型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皮亞杰堅持生物學與認知在結構與功能上同構的立場,把認知功能的發展視為漸成論的一部分。

其次,皮亞杰也接受了來自布爾代數、符號邏輯與控制論的影響。皮亞杰在形式運算結構模型中運用了布爾代數中的群(group)、格(lattice)等概念;其認知結構的基本元素采用了現代符號邏輯中的運算概念;其認知發展最重要因素平衡化(equilibration)的調節機制是用控制論的模型來解釋的。

(三)心理學背景

首先,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對皮亞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堅持心理、意識為有機體適應環境的產物。日內瓦大學教授克拉帕雷德(Edouard Claparede,1973—1940)堅持機能主義觀點,在對智力與思維問題的專門研究上,有著明顯的生物學傾向。他主張人的意識是由需要產生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人感到有作為適應原因的需要時,才會引起對于原因的意識。“適應”問題就是由他提出的。皮亞杰作為其繼承者明確地表示:克拉帕雷德幫助他用機能與本能觀點來考察事實,缺乏這兩種觀點,兒童活動中埋藏最深的“發條”就會遭到忽視。

其次,完形學派與精神分析對皮亞杰也有著重要影響。皮亞杰學說與完形理論之間有一些共同點:①主張不僅研究行為,還要研究意識;②強調心理活動與結構的整體性,反對元素論與還原論;③主張已構成的主體認識結構為認識活動的前提;④他們的認識活動公式比較類似,完形學派與皮亞杰的公式分別是“刺激叢——組織作用——對組織結果的反應”和“刺激——同化——反應”。但皮亞杰認為其運算結構根本不同于完形學派那種靜止、凝固的“完形”,其智慧心理學為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同完形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

皮亞杰早年學過精神分析學說,讀過弗洛伊德的著作,聽過榮格講的課。精神分析對皮亞杰的影響,表現在他吸收了如“自我中心傾向”“自戀”等一些精神分析概念,還在他比較重視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上有所表現。不過,精神分析以情意為劃分發展階段的標準,而皮亞杰則是根據智慧。

此外,符茨堡學派對皮亞杰也有影響。符茨堡學派的思維心理學及法國的比納等人反聯想主義的立場,都在某種程度上為心理學引入了“結構”的概念,這些思想對皮亞杰的新結構主義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背景及研究對象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西方心理學思潮與革新運動,成為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種新取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作為西方心理學第一勢力的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作為西方心理學第二勢力的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思想,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以及自我實現等有關人類進步的現實,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被稱作西方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洛·梅和羅杰斯。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背景

1.社會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絕非偶然地產生在美國,而是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的。

首先,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探討的諸如人性、價值、意義與自我實現等主題,正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繁榮的美國物質生產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

其次,在物質繁榮的情形下,美國社會的內部矛盾與不安因素的日益加劇,又導致了各種嚴重的精神裂變現象。不僅失業、犯罪、吸毒、精神疾病與道德墜落等社會問題依舊非常嚴重,人受物役的現象又出現了新的發展。“人們不時地發出‘19世紀上帝死了,20世紀人死了’的感嘆。這種‘人性萎縮’‘人性異化’‘人的死亡’的論調已經滲透到人類崇高的文化科學事業和廣泛的精神生活之中,導致人們由孤獨而憂傷、由空虛而頹廢、由仇恨而謀害、由絕望而自殺。特別是50—60年代,國際上軍備競賽、核戰爭的威脅對人們心理產生很大壓力,美國社會出現反主流的文化運動,廣大的青年對社會不滿,開展爭取公民權利的運動,反對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對教育以及大學改革的呼吁,對環境污染的抗議等,這一切表明單憑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甚至民主政治還不足以解決人類精神生活和價值追求的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對人的尊嚴及內在價值的重視,進一步由‘外部空間’的開拓轉向‘內部空間’的探索,充分發展人的潛能,促使人性的完滿實現。以探索心理生活的‘內部空間’為己任、強調對人自身價值與意義認識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應運而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應運生。”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538頁。

2.哲學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淵源與哲學基礎,不僅與繼承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傳統有內在聯系,又同西方現代哲學中的存在主義和現象學思潮有密切聯系。

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傳統被人本主義心理學繼承了下來。

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道主義(humanism)作為當時的思潮與理論產生于意大利,后又輾轉從西歐傳播到世界各地。它把人性作為衡量歷史和現實的準則,重視個人價值,維護個人尊嚴與權利,主張個性解放,讓個人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反對禁欲主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繼承了人道主義傳統,主張解放人性,強調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關心,促進人的充分發展。

人性論(theory of human nature)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思想淵源。“所謂人性,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點。對人性問題,西方哲學和倫理學一直存在兩種基本觀點。一種是柏拉圖、康德、歌德、盧梭的觀點,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歐人道主義的傳統,認為人具有潛在的善性,主張設計一種理想的社會通過教育使人格得到發展。另一種是亞里士多德、馬基雅弗利(Nicolo Machiavelli,1469—1527)、霍布斯和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的觀點,認為人性是由生物本能所決定,不可能有很大改變;人只有通過法律的約束、文明的行為,才能維持社會秩序。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的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第一種哲學人性觀,主張人性本善,且具有建設性,而惡則來自社會或文化。唯獨羅洛·梅有所不同,認為人性中有內在惡的因素,如不正視這種惡的傾向或僅把惡歸之于環境都是有害的。”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539頁。

現代西方有兩種比較大的哲學思潮:一為包括孔德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等的科學主義;另一就是人本主義或稱作非理性主義,主要包括意志主義、生命主義、存在主義與法蘭克福學派人本主義等。

存在主義是一種被稱為生存哲學的人生哲學。它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影響最廣泛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現代西方人學思想中一種最重要的主脈。存在主義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不僅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靈感的一個主要源泉,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內部的一種主流的哲學取向。羅洛·梅被看作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存在主義傾向的主要代言人。他在50年代末就把存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引進到了美國,他與安格爾、艾倫貝爾格合編的《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一種新維度》一書被視為存在心理學在美國誕生的標志。克爾愷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和薩特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但是產生更直接影響的是50年代后存在主義在美國的風行。其中,對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更大的是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布伯和蒂利奇。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現代存在主義平行發展,它們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在研究對象和宗旨上是一致的。人的自由、選擇與價值是存在主義的中心主題。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為獨特的個人及其尊嚴與成長,并且對于個人的主體體驗、自由選擇、創造與責任等的強調,也與存在主義是完全相符的。

其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存在主義者在研究方式及其相關問題上的觀點也基本相同。比如他們都批評了僵死的方法論及對某些預定領域與模式的閉鎖性研究,都把注意力人集中在了對人的存在的體驗上。他們都用現象學方法來記錄研究主體的直接經驗和進行內省報告。存在主義哲學家對人的理解有很多涉及心理學問題,已被人本心理學家所繼承和發揮。例如,19世紀的克爾愷郭爾曾反對把人視為被動的參與者,對人內部經驗的價值加以強調,用一系列必需的抉擇來理解人的存在。海德格爾提出了“自為存在”(dasein)的概念,強調人具有通過反思自身、他人和自然界而達到高水平意識和獨特性的能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于存在主義的反科學性和反生物性的問題也進行了批評。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性中具有一種先于存在的本質或者生物學內核,認為人人都有生物學上的潛能與價值,薩特則主張“存在先于本質”,他對人的生物本性及全人種的價值存在都加以否認,把人視為是一種老斷電、沒有價值目標選擇的產物;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類前途命運基本上報以樂觀態度。德國與法國的存在主義則過分關注絕望、虛無、荒謬,用悲觀主義態度看待人性和人類前景。

現象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所采用的一種重要哲學方法論。“現象學的基本特征,就是現象學方法論原則以及建立在此原則之上的反科學主義的人道主義。因為現象學哲學是以人為目標的崇高事業,它通過對‘純粹意識內的存在’的研究,進而揭示人的生活界的本質,從純粹主觀性出發進到‘交互主觀性’的世界。現象學的方法和人學的觀點,不僅為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接受,而且成為現代西方許多人文科學的基本方法論。存在主義哲學和人學創始人海德格爾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弟子。存在主義直接來源于現象學,并成為現象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因而現象學直接或間接地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發生重要的影響。其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創立者們經常把現象學看作是一種研究主體的直接經驗和內省報告的方法,強調心理學研究應該從‘回到事物本身去’為開端,把人的心理活動和內部體驗作為自然呈現的現象看待,重在現象或直接經驗的審視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和實證說明。其二,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非常重視作為歐洲現象學的核心主題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問題。奧爾波特把意向界定為‘個體試圖去做的 ’或‘個體努力的方向’,并以主觀價值觀的態度為其基礎。和羅洛·梅一樣,布根塔爾也認為意向性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基本成分,包含著我們的愿望、需要和意志的完全參與,要求行動,獲得實現。它是一個人完全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的過程。顯然,在這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突顯了人的心理活動的主觀性和意識指向性的特點。”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541頁。

由此可見,存在主義與現象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支柱。

3.自然科學背景

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后,生物學在一個多世紀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人類特性的形成過程從生物進化的視角準備了必要條件。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經把整體主義思想傳播到了實驗室,并且對許多科學都影響廣泛。研究生物與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生態學,把有機體視為一個多層次結構的統一整體的機體整體學,和以人類生活、家庭、社會、習俗、倫理、價值、宗教和藝術等為研究內容的文化人類學,都進一步用事實證明了自然界內部的有機聯系、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態系統自身的完整性。

隨著這些學科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通過科學調整和臨床研究表明,一種自然主義的價值體系的構建,不必依賴于超人的力量,而是應該發掘人類自身本性中的潛能與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了西方哲學的一種較為現代的新趨勢,力圖把人性與科學、價值與知識、“應該”與“存在”在較高層次上整合起來,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的、現實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所以,生態學、機體整體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科學背景,使得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思辨性的人本主義哲學區別開來。

4.心理學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于批判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并且在德國整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和美國人格心理學的影響下得以形成。

行為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心理學的主流,為心理學的第一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要從下述4個方面對行為主義展開了批評:①批評行為主義者對刺激——反應的機械觀,堅持刺激——中介變量——反應的觀點,特別重視諸如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等中介變量的功能;②批評行為主義者絕對客觀化的研究原則,反對他們過分強調客觀的、量化的、可驗證的方法及動物模型,批判他們對非器質性的、非物理性的人類本性研究的否定;③批評行為主義者對于行為控制的環境決定論,反對他們對于人類本質過分消極的看法,批判他們對人內在潛能的忽視及對人積極主動性、創造性的否認;④批評行為主義者關于人類只能對刺激做出反應的生物學化的思想,和對人的自我同一性、內在整體性的否認。

行為主義者由于在心理學中堅持機械論的、絕對客觀性的原則,過分注重研究可觀察到的外部行為,過分講求以自然科學的客觀研究方法為中心,不僅導致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研究的拋棄,而且還導致了對于人的尊嚴與價值的貶低和人的潛能與自主權的喪失,極大縮小了科學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在這種對于行為主義的批判中應運而生的。

對于心理學中第二勢力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態度,是既有肯定與繼承,又有否定和批評。

首先,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肯定了古典精神分析在發現潛意識、引入動機論和保護自我概念等三方面的貢獻。但也批評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決定論、性惡論和悲觀主義的宿命論。

其次,新精神分析者中有些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聯盟的成員,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如下3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在自我心理學思想的影響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沿著其“功能自主性”的方向繼續發展,形成了自我實現、自我選擇等一系列新的自我心理學理論;二是受到動力心理學思想的影響,對于精神分析的動機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做了繼承與發展,突出了對人類獨有的高級動機的研究;三是在心理治療方法上的影響,如在重視改進醫患關系的蘭克的關系治療法(relationship therapy)的基礎上,羅杰斯發展出以患者中心的當事人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整體心理學(holistic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種方法論與理論取向。“它認為人的心理現象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而非單純決定于個別刺激物的總和;人的行為也不是決定于個別刺激物的性質,而是決定于對事物整體的反映。”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544頁。

整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和機體論心理學(organismic psychology)兩個領域。在德國迪爾泰(Wilhelm Dilthey)的理解心理學、斯特恩(Wiuicm Stern)的人格心理學、斯普蘭格(Edward Spranger)的結構心理學等人格心理學思想的影響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用整體分析與經驗描述來取代元素分析與實驗說明,并繼承和發揚了其人格類型理論與價值等級結構學說。另外,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墨菲(Gardner Murphy)、默里(Henry Alexander Murray)、凱利(George A. Kelly)等人的思想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自我理論、需要理論、動機學說和人格結構理論產生了更加顯著的影響。

德國的機體論心理學(organismic psychology)思想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影響源。德裔美籍精神病學家戈爾德施坦(Kurt Goldstein)既是機體論心理學的創始者,同時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位先驅者。戈爾德施坦在其名著《機體論》(1934)中自創了“自我實現”一詞,闡述了機體在力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生成與重新創造自己的思想。他主張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啟發了馬斯洛的整體動力學取向,奠定了他自我實現概念的理論基礎。羅杰斯也公開承認其“實現傾向”“成長假設”等概念,就非常類似于戈爾德施坦的機體論思想。

完形心理學的整體論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很大并相當直接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奧爾波特在德國與完形心理學家韋特海默、苛勒和勒溫等有過直接交往,馬斯洛也把韋特海默視為他最尊敬的兩位導師之一,他對沒有把完形心理學整合到主流心理學之中作了強烈批評。馬斯洛明確地指出,他把完形心理學的整體論思想具體運用在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并進行了開拓性的發展,將其與精神分析的動力論和機能心理學一起整合進了他的健康與成長心理學。

(二)人本主義的研究對象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雖然在細節上存有分歧,但大多數人都有比較一致的主張。

1.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健康的人

在20世紀中葉前,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主流學院心理學中占據支配地位,精神分析心理學則主導著心理治療領域。對于行為主義以動物為研究對象,并把其結果強行推廣到人類的做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持強烈反對的態。他們認為這種研究方式抹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降低了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有意識的人的地位。他們主張心理學應該以心理健康的人為研究對象,才能真正產生出關于有尊嚴的人的心理學。

把人作為研究對象的精神分析,卻大多數研究的是有心理障礙的病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深為不滿于弗洛伊德從中得出的結論,即把人的行為看作是由潛意識的性本能沖動所驅使的。馬斯洛指出:“我們關于人類動機的大部分知識并非來自心理學家,而是來自治療病人的心理治療師。這些病人既是有用資料的來源也是引起誤解的來源,因為他們顯然代表了人口中質量較低的部分。甚至在原則上也應該拒絕讓神經癥患者的動機生活成為健康動機的范例。健康并不僅僅是沒有疾病。任何值得關注的動機理論,除討論有缺陷者的防御手段外,還必須討論健康、強健的人的最高能力。同時,還必須解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杰出人物全部最重要的考慮。”[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14頁。

為避開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研究的弊端,人本主義心理學明確提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是對于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發現其健康的內在本性。馬斯洛對新近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概念明確地做了說明:“第一,最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強烈的信念:人類有自己的基本天性,即某種心理結構的框架,可以像對待人體結構那樣來研究和討論,人類有由遺傳決定的需要、能力和傾向性,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線,體現了全人類的特性,另一些為具體的個人所獨有。一般看來,這些需要是好的或者中性,它們不是罪惡的。第二,我們的新概念涉及這樣一個概念:全面的健康狀況以及正常和有益的發展在于實現人類的這種基本天性,在于充分發揮這些潛力,在于沿著由這個隱藏而模糊不清的基本天性所控制的軌道,逐漸發展成熟。這是內在的發展,而不是被外界所塑造的過程。第三,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的心理病理學現象是人類的基本天性遭到否定、挫折或者扭曲的結果。根據這個觀點,無論什么事物,只要有助于向著人的內在天性的實現方向發展,就是好的;只要阻撓、阻擋或者否定基本人類天性,就是壞的或變態的;只要干擾、阻撓或者改變自我實現進程,就是心理病態。”[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124頁。

關注心理健康的基本傾向在其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那里也有不同方式的表達。奧爾波特強調對于健康人格與動機力量的研究;羅杰斯認為心理學應關注“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的自我實現傾向;羅洛·梅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就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存在,他能夠自我覺知并具有自我核心感,可以自由地做出符合其本性的自我選擇。

2.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內在意識經驗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通過研究意識經驗能夠得到許多重要的信息,可以深入人的內心,對那些最有益于人類、關于人本性的信息加以了解,并感受其此時此刻的內在體驗。“因此,在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創立之初,學會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中的第一條就是‘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應當是經驗著的個體。’這種經驗不是用‘刺激——反應’的行為主義模式所能了解的,也不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推論所能說明的。它是人對自己當前存在狀態的一種內在體驗,用馬斯洛的話說是一種高峰體驗,用羅洛·梅的話說就是一種存在感的自我體驗。”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學概述[M]//龔浩然.心理學通史 第五卷 外國心理學流派(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236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強調研究人的意識經驗,重視意識經驗的整體性,看重它與過去、將來,特別是與現在的關系,對它與社會生活的必然聯系格外加以強調。人本主義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對外在行為的研究,轉向對人類意識經驗的研究,大大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3.心理學應研究人的潛能和價值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深信人類具有大量生而就有的、尚未加以開發利用的潛能。“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有的個體都持續不斷地向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向成長。他們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為自我承擔責任,接受他們的存在。為了達到他們能夠達到的最高層次,他們必須‘功能自主’(按照奧爾波特的觀點)或自我覺醒和自我中心(根據羅洛·梅的觀點)。馬斯洛認為自我必須自發整合,然后通過推動其前進的‘似本能’(instinctoid)實現它的潛能。似本能是一種生物潛能,只有通過創造性的過程,才能發現它并將它變為現實(Maslow, 1968)。”[美]史密斯.當代心理學體系[M].郭本禹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03頁。馬斯洛通過研究他認為是最優秀的人類代表,發現開發利用這些潛能體現了人類的最終價值觀。馬斯洛明確指出:“每一個人都具有自我實現(self-octualization)的先天傾向。自我實現這種人類的最高需要涉及能力和品質的積極使用,以及潛能的發展和實現等。”[美]杜·舒爾茲,西德尼·埃倫·舒爾茲.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M].葉浩生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2版,386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潛能和價值,不僅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而且結合社會實際問題進行心理學研究,尋找現代人類價值觀喪失所引發的社會心理問題的解決之道。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于人的尊嚴與價值予以強烈關注和重視,關心人們潛在天性的發展。其核心要點是,每個人都要發現自己的存在,及其與他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聲疾呼要擺脫行為主義所倡導的外在價值論,主張通過開發自身的潛能,從而實現人的內在價值。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也是在幫助患者解除那些阻擋其潛能實現的心理障礙,從而對潛在于其自身中經驗的可能性加以充分地體驗。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展了心理治療、教育理論、人性觀、倫理學說以及動機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是圍繞著人類潛能開發與價值實現而進行的,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又被稱為人類潛能運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石景山区| 集贤县| 探索| 沂水县| 淮安市| 北安市| 大足县| 台州市| 梨树县| 玉溪市| 梨树县| 长顺县| 皋兰县| 鸡西市| 旬阳县| 砚山县| 洪雅县| 中山市| 石景山区| 浑源县| 德格县| 旬阳县| 鹤壁市| 聂荣县| 新丰县| 册亨县| 招远市| 临沂市| 龙井市| 邹城市| 安岳县| 蒙自县| 洮南市| 顺义区| 鹤壁市| 太仆寺旗| 苏尼特右旗| 出国| 喜德县|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