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分析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其道:仁道。君子修仁德而得爵祿富貴,非此不處。《孟子·告子》中載:“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以其道得之:此處指修仁道而得貧賤。天下無道時,君子以身居富貴為恥,故舍富貴而得貧賤,行仁道而甘于貧賤。后文《泰伯篇》云:“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去仁:失去仁愛之心。如果沒有了仁德,則以成名為惡。《論語正義》云:“君子知仁是美名,故終不去仁,所以能審處富貴,安守貧賤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匆忙、倉促的時候。顛沛:顛沛流離的時候。必于是:也是一樣無違仁。
【譯解】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通過仁德來變得富貴,(君子)就不能安居于此;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通過仁德來擺脫貧賤,(君子)不會去除貧賤。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則以成就美名為惡。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是違背仁的,就算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不違背仁,就算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必定不會違背仁。”
【邏輯】
本章講述仁對君子的重要性,宜與本篇第二章合參。君子因為心懷仁愛,所以既可以安于富貴,也可以安于貧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