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分析

子曰 子:用于指人有四種含義:一是對大夫的尊稱,對大夫一般稱“子”以示尊敬。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爵,據爵位進行稱呼,如齊桓公、魏文侯、宴子(宴嬰)等。二是對老師的尊稱,官學的老師一般由大夫退休之后擔任,古代優秀學子畢業后大多都會成為士,士的直屬上級是大夫。弟子們在老師的姓氏后面加“子”做稱呼,以此表達對老師的尊崇。孔子既做過魯國大夫,又是私學老師,故被尊稱為孔子。三是對男子的尊稱。四是指子女或繼承人。曰:說,張口吐舌謂“曰”。子曰:即“老師說”。《論語》里的“子曰”均指孔子說的話,故后文均譯為“孔子說”。

本章之言皆為孔子的體會,故本章邏輯主語默認為孔子本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孔子是殷商王族后人,殷商滅亡后遺民被封于宋國,其祖上由王族變為諸侯世家;孔子第十世祖弗父何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政變,由諸侯世家變為大夫之家;到了孔子第六世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的時候,由諸侯變為大夫之家已經五代人了,脫離了與宋國公室的近親關系,于是另立宗族,以“孔”為氏;孔父嘉因其妻美,遭宋國太宰華父督所害,華父督又弒君殺了宋殤公,孔子第五世祖木金父,為避家族奇禍,逃奔魯國,孔氏就此遷居于魯,由宋國大夫之家變為魯國士人,士爵無法世襲,孔子早年喪父,他基本可以算是平民出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學問、學說。孔子的學說概括來便是為人處世的學問。《論語》的內容主要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時:每天。學有三時,一是人身中為時,指人活著的時候或人生的各個階段(小學、大學等);二是年中為時,指春夏秋冬四時;三是日中為時,指每天。今取第三條含義。習:研討,與人共學。《易經·兌卦》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后文《述而篇》,孔子以“學之不講”為憂。古人簡策繁重,以口耳相傳者多,以目相傳者少。開篇首句奠定了全書的基調,《論語》九成以上的內容都是與人講習的言論。說:通“悅”,愉悅。古文的“悅”為俗體,“說”是書面體。

有朋自遠方來 朋:同門曰朋。古時把師從同一個流派的人稱為“朋”。遠方:做定語,特意強調“朋”的屬性,對學問的見解容易被地域和文化習俗所局限,不同地方的人一起來探討學問更有利于探明問題的本質。來:指“來干什么”,因為前一句已經交代了,所以省略了。本句與前一句內容相同,只是由于左近的同門可以時常研討學問,而遠處到來的卻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分別表述。《史記·孔子世家》云:“季氏亦僣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僣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不亦樂乎 樂:快樂。言學言教,皆是樂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學問,總是很快樂的。《孟子·盡心》中有:“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認為稱王天下都不算什么快樂,筆者認為孔子之樂就是孟子所言,君子的第三種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 人:有人。知:知曉,理解。慍:怨怒。這里的“慍”與“說”“樂”對文。君子和而不同,既是研討學問,必然會有分歧,但意見不同卻并不會導致怨怒。

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百姓心中理想的君位繼承人。《孔子家語》中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君:古時的“君”主要用于稱呼有封地的人;君的上部為“尹”,象征人手執權杖,本義是治理;下部為“口”,表發號施令。上下兩部合而會意,表示古代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之通稱。子:子女、繼承者。起初,君子是有資格繼承君位的人,由于早期的統治權實行禪讓繼承制,故德才兼備而聲望又高之人是君位的合理繼承者。實行世襲制之后,君子喪失了君位繼承權,但仍用于稱呼德行和聲望較高的人。《唐虞之道》中有:“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

【譯解?】

孔子說:“每天研討學問,不也很高興嗎?有同門從遠方前來,不也很快樂嗎?有人不理解也不生氣,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邏輯】

本章講孔子教學之情。孔子一生,以萬世師表作為總結最為恰當,其自評亦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本章奠定了全書論學的基調,統領全書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泸溪县| 汉沽区| 乃东县| 阜阳市| 调兵山市| 西充县| 和龙市| 丹凤县| 奇台县| 都昌县| 郴州市| 蓬莱市| 昭苏县| 永吉县| 元氏县| 荆州市| 东兰县| 云龙县| 临猗县| 唐河县| 宜兰市| 平山县| 沁阳市| 景东| 吉首市| 吉木萨尔县| 剑河县| 隆回县| 广平县| 黎平县| 刚察县| 三都| 从化市| 长沙县| 民县| 高州市| 睢宁县| 宕昌县| 通道|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