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原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分析
哀公 魯哀公,魯定公之子,定公死后即位,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比孔子小三十歲。孔子五十五歲時,在魯定公十三年離開的魯國;六十八歲時,在魯哀公十二年回到的魯國。孔子回國后被尊為國老,哀公和季康子等魯國上層人士都時常向孔子求教。《論語正義》中載:“夫子魯人,故哀公不稱魯公者,五等之爵,魯爵是侯。得稱公者,《白虎通·號篇》謂:‘侯、伯、子、男,臣子于其國中褒其君為公,心俱欲尊其君父’是也。”
何為則民服 何為:怎么做。民:指下屬和百姓。古者四民,有士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有商民。服:服從,畏服。
孔子對曰 對:回答。這里用孔子全稱和“對”字,表示對國君的尊敬。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這句話有兩解:
一、舉:舉用。直:和“枉”對文,指正直的人。《左傳·襄公七年》云:“正直為正。正曲為直。”錯:通“措”,放置。諸:之于。枉:原意是樹木彎曲,這里指歪曲的人。《荀子·王霸》云:“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二、魯國國政被“三桓”把持,哀公并無實權,難以用人,即使用人也只能安排“三桓”以下的職位,所以孔子不太可能跟他說用人政策,這不太符合實際。凡民重利,只要能獲利,不太管上層是否正直,如齊國田氏之流就頗得民心。孔子所言,可能是從端正是非曲直的角度來說的。舉:興起。直:正直的風氣。《說文》云:“直,正見也。”諸:眾。枉:不正之風。
【譯解】
魯哀公問:“怎么做才能使民畏服?”
孔子回答:“興起正直的風氣廢棄眾多不正之風,就會使民屬畏服;興起不正之風廢棄一眾正直的風氣,就會導致民屬不服。”
【邏輯】
當時,魯國僭越的風氣嚴重,秩序敗壞,“三桓”等大臣多不畏服哀公,哀公故有此問。孔子建議他首先端正是非曲直。政者,正也,上行則下效。哀公若能端正品行,以自身之正,化不正之風,以正壓邪,便能重樹國之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