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味客家
  • 客名君
  • 3434字
  • 2021-01-27 15:13:13

正月半,客家人玩出了古中原的流光溢彩

正月半對于客家人是一個大節日,客家人稱“正月半”,較少稱“元宵節”。漢武帝開始在正月半祭祀天神,隋朝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到了唐朝,受道教影響,正月十五被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元宵,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唐末才偶稱“元宵”,自宋以后也稱“燈夕”或者“元夕”。元朝和清朝統治下,主要是民間燈會,另稱“燈節”。從客家話中的名稱來看,也是漢族傳統的體現。

客家人過正月半,保留了很多中原漢族特有的習俗,洋溢著傳統、熱力和光彩,充分反映客家崇文重教、尊祖敬宗、陽剛尚武的傳統精神,體現了一種帶著古老淵源的文化美。客家人的正月半習俗事關祖先、農事、宗族、祭祀、文教,千百年來莊嚴而隆重,主要習俗包括上燈、走古事、燒火龍、游大龍等。

一、上燈

正月十五前后兩天,是客家人的“上燈期”。客家話里的“燈”和“丁”同音,“響丁”和“上燈”諧音。香火不斷、人丁興旺、子孫昌隆,是歷代先人所魂牽夢繞的頭等大事。客家人用元宵節象征光明和希望的“燈”,和影響宗族未來的“丁”,兩個概念相融合,就有了隆重的“上燈”儀式。

梅縣傳統燈籠(老欖 攝影)

興寧上燈,形制有點像宮燈(圖蟲)

所謂“上燈”,就是客家宗族在過去一年中所出生的男丁(如今在梅州也包括女孩),在規定時間請一對新燈,迎到祖公廳(祠堂)。上燈日又稱“添丁日”或“開燈”,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兩天。整個過程,先通過鞭炮、香火、叩拜、開燈等儀式告慰祖先,體現感恩孝敬,然后請家族宗親聚餐慶祝,體現仁悌團結。

梅縣的上燈儀式則較簡約,呈現桃形,竹篾燈架外加花燈紙,用蒼勁有力的大字,將新生兒的名字寫在燈上,新丁某某。一對燈,一只掛祖公廳,另一只掛自家門廳,掛燈后,要連點三晚通宵。

一個孩子一生只有一次上燈儀式。這一天,祠堂貼上新對聯,孩子名字被寫到華美的燈上,燈上的彩帶寫滿吉祥話語,表示對祖先功德的感念,以及對孩子一生康寧、德行和成就的祝福,祠堂楹聯用繁體字寫,例如“認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上燈儀式結束后,人們就在祠堂開宴。宴席間,孩子會被宗親們親切包圍,被贈予吉祥祝福。上燈之后,宗祠和族譜將添上這些新名字。

河源連平忠信的上燈習俗尤為壯觀,由放燈繩、選燈、迎燈、上燈、暖燈、化燈六個環節組成,跨時十多天。其間,當地還有八音鑼鼓演奏、燈酒宴、舞龍舞獅等壯觀場面。早在北宋初年,從中原遷入連平忠信地區的客家先民就已有元宵吊燈的習俗。這邊用于上燈儀式的花燈高長而華美,紅紙做的燈帶上,用毛筆寫滿了對新生兒成才的祝福和期盼。

二、賞花燈

正月半,不少客家地區的賞燈會十分隆盛。夜空下,古樸恢弘的客家大宅門、圍龍屋掛上燈籠,顯得莊嚴而有序。

元宵花燈本是祭祀所用,里面蘊含信仰的成分,所以,傳統客家花燈藝人不惜精工細作,采用中原制燈古法,融合紙繪、竹編、照明等工藝,其精湛和繁復,讓人想起宮廷花燈或者供佛幡燈。

土樓鬧元宵(圖蟲)

廣東興寧的傳統花燈是元朝做宮廷燈的高手——黃氏兩兄弟告老回興寧老家傳下的手藝,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興寧花燈傳承于北京六格宮廷花燈,分五層,手繪“恭賀新喜”“狀元及第”“仙君送子”“福滿朝貴”“子孫滿堂”“弦簫鼓樂”“歌舞升平”等圖案。

福建芷溪的花燈則源自古蘇州花燈藝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個芷溪花燈有九十九盞火,由琉璃杯裝棕油點亮,通透澄瑩,熠熠生輝。

元宵節晚上,芷溪的九廳十八井之間,百余個花燈首尾相接,組成花燈長隊,一時間,明燭夜空,花團錦簇,映照著華美的客家大宅門建筑,蔚為壯觀。此情此景,真如門楣上所書大字——“瑞曜光勝”。來自芷溪的楊成武將軍曾贊嘆芷溪花燈:“有特色舉世無雙,很驚險樂在其中。”

三、走古事

走古事,是一項極具視覺震撼的客家風俗,就是將小孩子裝扮成古代高官,然后站立在一個木欄上,人們抬著游行的一種儀式。按照客家宗族觀念,每一房要出一個這樣的木欄,稱為“大宗”。

游行開始后,每房要力爭跑在最前面,誰先到目的地就獲得勝利,意味著這房的人會在此后的一年中更有福氣。一般正月十四走古事。各地走古事的棚數不一定相同,如福建連城羅坊是七棚、江西贛州是六棚,福建永定從乾隆期間開始,史上最多時有一百零八棚!

福建連城羅坊的走古事儀式最盛。在這里,走古事是一種群體競技,精壯的后生們擔著花臉的小高官們,飛奔如踏風火輪,過水時水花飛濺,看著非常過癮。每年正月半,在“云龍橋”前的清巖河,七棚“古事”一字排開,河兩岸數萬觀眾翹首以待。三聲大鑼一響,近百名壯漢抬起七個小神仙逆水狂奔。

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過前棚,則視為吉利,各棚皆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爬起,情緒高昂。那七個“小神仙”,峨冠博帶地安立在動蕩高欄上,稚嫩小臉泰然淡定,看著大人們抬著自己一路狂奔。

羅坊走古事(黃水林 攝影)

全程費時約三個小時,不管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體力和耐力的考驗,充分反映了客家人的尚武和拼搏精神。當尚武成了民系的文化自覺,陽剛之氣就生生不息了。

梅縣沒有見過走古事。客名君高中時,曾在五華看過一次激烈的走古事。小朋友站在飛奔的古事上,氣定神閑,打扮得像古代文官武官瓷娃娃,讓人恍如穿越。古事,是客家人崇文尚武精神的體現。

永定撫市的走古事,則是一種盛大的嘉年華,從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以來,承傳不衰。人們通過這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相比羅坊走古事的狂歡,撫市走古事則一片祥和,就像元宵節的一次Cosplay游行。化妝造型多以歷代傳說故事、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為主,車載或抬著游樂。常見的故事有魁星點斗、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表演形式多樣,有徒步走的、板車推的、騎馬的、轎子抬的、三輪車踩的、轎車和小貨車裝扮成彩車載的……每年元宵,這樣的古事花車隊伍,洋洋灑灑地走過古樸恢宏的土樓,十分壯觀。

四、舞龍、游龍

正月半,梅州豐順埔寨的世界文化遺產“燒火龍”晚會令世界矚目。在“龍身崠”舉行煙火晚會的壯觀場面,每年吸引著方圓數萬觀眾。據說埔寨“燒火龍”始于清乾隆六年。火龍的制作工藝代代相傳、不斷提高,從燒稻草香火龍發展成現在龍身七節增至最多十五節,長度可達四十多米,表演的場面壯觀驚險。

舞龍的壯漢只著運動短褲,除了便于跑動和散熱之外,也有利于火花最大限度地與皮膚接觸——依習俗,皮膚被燙出了泡(客家話“泡”和“票”同音,鈔票也),則意味著新年發大財,泡的數量多少則決定財富的數量。擎龍頭則更有機會受到財神爺關照。

埔寨“燒火龍”(陳文想 攝影)

龍南栗園圍香火龍(王建春 攝影)

龍在客家人心目中象征吉祥、尊貴、力量和財富,因此,客家人喜歡節日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客家舞龍,除了求雨、祈福、娛神、自娛,還有彰顯宗族、村落力量的功用。客家人的玩法很多,閩西姑田是游長龍,粵東豐順埔寨是燒火龍,成都洛帶是水龍,贛南舞香火龍、板凳龍、稻草龍……

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兒,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沒有雄壯體力是無法完成的,一節一節的龍,沒有團結一致的協調度也是無法擺出完美的龍姿。龍是力量的典型代表,而客家舞龍時,把高高在上的蒼龍縛在手,盡情地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彰顯力量。正月半的客家舞龍,每每吐火噴光,焰光四射,令人稱奇。

閩西連城姑田元宵的一個著名節目是游大龍。姑田大龍,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其長度創吉尼斯世界紀錄。姑田游龍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起初是舞龍,后來龍越做越大,越做越長,就改為游長龍。

龍頭高2.4米、長7米,龍腰每節長4.3米,數量由參游戶數而定,龍尾長6米。游龍前,每戶準備一節大龍;游龍時,以火銃為號,將龍身抬到村頭用“龍棍”一節一節串接起來,而后百余人將龍擎起距地面2米多高,在鞭炮、鑼鼓、煙花的齊鳴聲中,開始沿村莊、農田、山岡游龍。每到一處,人們燃松火相迎。

姑田游龍少則六七十節,多則百余節,通常要持續兩天。游龍結束時,戶戶燃放喜炮,主婦備好豐盛“龍酒”,款待擎龍親朋和來訪的客人,互祝新春伊始。

不少客家地區還盛行舞龍燈鬧元宵,各地龍燈制作工藝迥異,各具特色。例如長汀童坊彭坊村的刻紙龍等。各地客家還有很多有趣的特色元宵風俗,如魁星點燈、打石佛、踏春泥、搬馬燈等。正月十五是客家人一年的火熱開局,是宗族昌盛發展長河中的一個時點。客家人所傳承的歡騰儀式,讓人對中原漢族的豐富世界產生無限遐想。

姑田大龍,見龍在田(圖蟲)

星如雨(陳文想 攝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巴彦淖尔市| 科技| 舞钢市| 历史| 乐平市| 彭山县| 锡林郭勒盟| 儋州市| 西宁市| 万荣县| 安徽省| 新化县| 铜川市| 钦州市| 新兴县| 商丘市| 贵溪市| 当阳市| 镇平县| 玉山县| 赤水市| 安溪县| 苍南县| 通化县| 靖州| 巧家县| 安多县| 肥西县| 大关县| 津南区| 思茅市| 武城县| 玉门市| 灵宝市| 民丰县| 靖边县| 辽源市| 赤壁市| 治多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