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味客家
  • 客名君
  • 3064字
  • 2021-01-27 15:13:11

客家人過五月節,有些風物你不一定見過

端午節,客家人一般叫“五月節”。在梅州、武平、尋烏,都叫“五月節”。梅州童謠這樣唱:“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香蒲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稻兒黃……”《太平御覽》載:“仲夏端午。端,初也。”

梁實秋寫道:“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這是閩南的五月節。在北京度過童年的客家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寫道:“用絲線纏粽子……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這是舊時北方的過法。”

客家人的五月節,有其獨特的過法,也有獨特的美食。

客家人獨有的粽子,叫“灰水粽”,在梅州、廣西叫灰水粽,或者堿水粽,臺灣叫堿粽。顧名思義,糯米中要加堿液。客家灰水粽外形看著扁平,大的約有半斤重,過去便于保存當干糧攜帶。現在則越做越小巧,味道清淡而不膩,完全突顯食材的自然特色與香氣。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吃時蘸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粽肉顏色像果凍一樣橙黃晶瑩,是因為用植物灰水浸泡過的緣故。

灰水粽,在過去是客家人祭祀不可或缺的祭品。傳統所用的灰水,用天然植物“布驚”或“黃粄樹”燒成灰制成。客家人常把深山野嶺中的樹頭、草根一一請出山,做成美味而養生的佳肴,這些美食往往在其他地方吃不到。例如五指毛桃根、牛乳樹莖根、雞矢藤、五葉神、溪黃、紅絲線、雞骨草、老艾根、鐵甲草等。灰水粽的制作,也是體現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藥草的習慣。

牡荊(客名君 攝影)

布驚,學名牡荊,是客家地區常見的植物,被客家人充分利用。女人生娃用布驚樹頭煮水沖涼,可防月子抽筋。布驚籽曬干縫成枕,小孩枕之可安眠去濕。布驚枝葉煎湯洗身可治皮膚病,嫩葉擦身可治癬疥。在圍龍屋中用布驚樹燃燒,蚊子聞味而逃。在客家人看來,布驚,就是“不驚”。

將布驚、黃豆苗、稻草一起燒成灰,再將灰加水煮,濾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鍋中,細火慢煲。用這個糯米包出的粽子就帶有這三種植物的清新香味,灰水粽因此得名。煮好的灰水粽,色澤金黃,晶瑩亮澤,香氣清奇,還有著牡荊的養生解毒功效。類似的,黃粄樹灰做粽子,主要是福建武平、梅州平遠的客家人使用。平遠人也將黃粄樹灰水加糯米,做成美味的黃粄,這是一種清新解膩的日常主食。

客家人講究食材,體現在粽子上,除了山中植物,就是粽子的主體——糯米了。有些好米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特別的山水,滋養特別的米。就像茅臺酒,稻米和水源都是赤水河特定地區和時段的。《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賈母問有稀飯吃些罷,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賈母接來吃了半碗,便吩咐將這粥送給鳳姐兒吃去。”可見這種稻米就比較稀罕。

果凍一樣的客家灰水粽(圖蟲)

赤稻紅糯米扁擔粽(楊天鑫供圖)

連城姑田的赤稻紅糯米扁擔粽,據說稻米始于南宋,只在閩西客家的姑田小村才有。其原料是一種兩米多高稻稈的赤稻紅糯,味道清新可口,搭配當地的五花肉、御豆、香菇,別有風味。之所以綁成扁擔狀,據說是為了塑造彈牙的口感,扎得越緊越有滋味。

五月節,客家人吃艾粄。客家人把艾草叫“五月艾”,大概是此時的艾草最為蕃秀。梅縣客家話里,艾草的“艾”,叫nge(去聲),和“膩”字一樣的發音。這種苦味的草和糯米的甜聯系,讓人想起史湘云叫寶玉時,把“二哥哥”叫成“愛哥哥”。明明是苦的“艾”(愛),卻說成“膩”,和客家山歌一樣,偏生了些甜粘寵溺之感。

客家傳統的艾粄,會用到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各種植物。其中的艾草和北方常見的艾草品種不太一樣,梅州人叫“五月艾”,味道清香,常用作食物。客家艾粄的傳統做法如下:將各種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過并濾干的糯米(加一點粳米)中,用碓舂成團,添進些紅糖拌勻,制成塊蒸熟即成。農歷五月,舊稱“惡月”,過去是瘴癘最為盛行的季節,人易患疾。含多種青草藥的艾粄軟糯可口,可除濕解毒。

端午節,是客家人的盛大節日,作為漢族民系,賽龍舟必不可少。在燕翼圍所在地——江西省龍南縣楊村鎮,每年端午有個獨特活動——太平“池塘”龍舟賽,自明弘治年間創辦以來至今500余載,久盛不衰。地點在著名的燕翼圍旁一口池塘里,場地是一口15畝大小的池塘,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龍舟賽場。參賽隊由若干支男隊和女隊組成,在池塘里角逐,激烈程度毫不遜色大江大河里的比賽。

該盛會為期5天。五月初一為龍船下水。初二為參賽船隊報名的時間。初三是“龍船會”。初四至初五上午,龍船進村掃邪。初五為龍舟比賽。在舉辦龍舟賽之前,當地客家人還會依傳統風俗,舉行迎龍神、龍船下水、千人宴、巡村等多項端午活動。如今,太平堡龍船盛會已成為龍南人的端午節印象符號。

根據《梅縣文史》(第38輯)記載,梅縣松口有賽龍舟的傳統,每年端午五月初五初六,在近城梅江上賽龍舟。1934年賽過一次,1936年出版的《梅縣大觀》中有一張當時賽龍舟的照片,當時梅江橋只建成了一半。

端午節之際,客家地區有一種花,客家人叫“龍船花”,華麗而繁盛,這個名字也說明了客家人賽龍舟的習俗。根據《乾隆嘉應州志》記載,龍船花開于端午賽龍舟時,其葉能消腫。明朝的張岱在《夜航船·天文部》中說:“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梔花插瓶中,謂之五瑞,辟除不祥。”可見傳統上中國人一直把菖蒲視為辟邪之物。菖蒲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經》說:“菖蒲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按照漢族習俗,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可以辟邪;或者制成花環、佩飾,用以驅瘴。其中菖蒲主富貴,且形如劍,和艾草一樣有可值藥用的香氣。

1934年梅江上賽龍舟(《梅縣大觀》資料)

龍南太平堡池塘龍舟賽(劉衛東 攝影)

端午節,客家人在家門口掛的不止有菖蒲、艾草,還有葛藤。

葛藤(圖蟲)

掛葛藤的習俗不知來自何時,故事也有不少。其中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唐末黃巢之亂時,一日恰逢端午,黃巢行軍至福建寧化石壁,路遇一逃難的客家婦人,背著一個十歲小孩,手牽一個四歲小孩,便問其緣由。“聽說黃巢軍隊將至,大孩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戰亂中身亡,現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著,年幼者為我兒。”婦人說。黃巢隔山搖劍,殺人如麻,此刻卻感其大義。黃巢告知她:“我乃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你落戶時在門前掛上葛藤,即可避禍。”婦人到石壁村便將門上掛葛藤的事告訴鄉民,于是全村照辦,得以免禍。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叫“客家葛藤坑”。第一代客家人居住的葛藤坑,家家戶戶掛葛藤。自此,客家人每年五月節門掛葛藤辟邪成了習俗。還有一個版本是東晉末年的石勒,路遇鄧攸挑著自己的幼子及兄嫂遺子綏景逃難。傳說歸傳說,但葛藤這種客家地區常見的野生植物,用處頗多。葛葉和葛花可以煮湯,葛根可當糧食、做仙人粄,葛湯可延年益壽,葛絲可做衣裳。客家人從葛藤村走出,開辟稻田,興建學堂,生息繁衍。

端午洗艾澡,也是一種傳統。海南的客家人,在五月節用艾葉、紅花、雞屎藤、燈籠泡、山蔞葉、山欏、榕樹葉七種植物煮水,正午之時給孩子洗浴,據說可以驅蟲除穢,保佑孩子平安。

贛南客家人在五月節祭祀土地神,擺上熟香的三牲、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三杯茶,點燭、跪地,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平安豐收,儀式莊嚴隆重。現在,端午祭祀儀式有所簡化,在家門口點三支香,或在餐桌上添碗筷和椅子,延續了漢族傳統敬祖穆宗的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二连浩特市| 普宁市| 宜良县| 黄石市| 焉耆| 城步| 望江县| 南康市| 广丰县| 新野县| 古田县| 苍山县| 武威市| 苍溪县| 焦作市| 星子县| 尤溪县| 从化市| 海阳市| 竹溪县| 灵石县| 贵德县| 南部县| 新田县| 常山县| 高邑县| 马关县| 邹城市| 聊城市| 密山市| 台北县| 武隆县| 嵊泗县| 施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元氏县| 三亚市| 辉南县| 桂平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