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酒論品牌:中國酒業品牌管理評論
- 唐文龍
- 1134字
- 2021-01-27 15:06:26
秦池,瘋狂的“標王”
生命的綠色在杯中蕩漾,
悠遠的文明在回味中暢想。
夢仙境香飄萬里,
八面來風,
屬我秦池瓊漿。
永遠的綠色,永遠的秦池。
——“秦池酒”電視廣告語(1997年)

“1995年,我們每天給中央電視臺開進一輛桑塔納,開出的是一輛豪華奧迪。今年,我們每天要開進一輛豪華奔馳,爭取開出一輛加長林肯。”
——時任山東秦池酒廠經營廠長的姬長孔在1996年央視廣告招標大會上如是說
根據白酒中主要化學成分乙醇的含量劃分,含量≥50%vol的為高度白酒,含量在40%~50%vol的為中度白酒,含量<40%vol的為低度白酒。1987年3月22—26日,由原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商業部和農牧漁業部聯合組織的“全國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會議制訂了“四個轉變”方針,即“糧食酒向果類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本次會議之后,各地酒廠紛紛響應號召,開始推出大量酒精度低于40度的低度白酒產品。而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也鼓勵低度白酒參與評比,在獲獎產品名單中也出現了不少低度白酒產品。此外,低度白酒的生產由于出酒率的提高,進而達到節約糧食、降低原料與能耗成本的目的,最終使得企業在原料、能耗和生產設備投入不變的情況之下可以提高產量、生產效益和利潤
。因此,從1990年開始,白酒企業面向中低檔市場開發系列低度白酒的做法,已經在全國市場上呈現出了星火燎原的發展趨勢。
魯酒在這一時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其當時的紅火場面讓其他省市的白酒企業難以望其項背。1986—1994年,魯酒的產量逐年上升,特別是在中低端酒市場,魯酒的市場份額上升了30%,而川酒下降了40%,魯酒大有取而代之的味道。20世紀80—90年代,在各個省市還流傳著“當好縣長、辦好酒廠”這樣一種說法。白酒廠由于投資見效快、利潤較高,而且在當地財政收入中占比較高,因此普遍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青睞。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原因,在當時的全國白酒市場上,除了有五糧液、茅臺、汾酒、瀘州老窖、劍南春和古井貢等眾多全國性品牌之外,還存在著眾多區域性或者地方性的中小型白酒企業。也是在這個時期,白酒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巨大變化。1988年,政府放開了名煙名酒價格,市場的主動權逐漸向企業轉移。五糧液、茅臺等傳統名酒紛紛提價,進軍中高端市場。從1979年政府暫停酒類產品專賣到1988年放開名白酒定價,市場逐漸發揮主導作用。更為重要的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極大地激發了各行各業的經營活力。在新的政策調整和市場環境之下,幾乎全國所有的白酒廠都面臨著如何強力啟動市場的經營誘惑和競爭壓力。這也是當時中國酒類行業即將要迎接的首輪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洗禮,即以大規模廣告宣傳來驅動酒類品牌的高認知度,并提升產品的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