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日)平原卓
- 14字
- 2021-01-26 17:48:24
古希臘 通過宗教以概念闡釋世界
《蘇格拉底的申辯》
Apology of Socrates
柏拉圖
(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有關好好生活的哲學

“要盡可能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更好。”
何為真?何為善?怎樣生活才算是過上了“好”的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這些問題感到困惑,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是如此。柏拉圖在其師蘇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一位不斷叩問并嘗試回答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的哲學家的姿態。
怎樣才算好的生活呢?
蘇格拉底與承其衣缽的柏拉圖是哲學史上最早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哲學家。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一起閱讀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是柏拉圖的早期對話錄之一。
公元前404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最終以雅典戰敗告終。五年后,為了讓哲學家背負戰敗的責任,雅典政界的重要人物阿尼圖斯指使莫勒圖斯向雅典法庭狀告蘇格拉底“不信城邦諸神,使青年墮落”。
目睹審判全程的柏拉圖從頭至尾地記錄了蘇格拉底的申辯。
只說真話
在當時的希臘,教授辯論技巧的智者學派勢力強大。善于辯論是成為政治家、出人頭地必不可少的素質。在辯論中打動聽眾的心、將談話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十分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智者學派告發的蘇格拉底在申辯最初就說:
“雅典的人們,控告我的人做了完美的陳述。完美到幾乎使我忘了我自己到底是誰。然而,我并不擅長申辯,甚至從來沒有來過法庭。雅典人,不要關注我的用詞,請傾聽我所說的是不是真話。”
簡單來說,蘇格拉底想要人們摒棄遣詞造句、表情及聲音造成的偏見,而僅去捕捉話中的真相。
那么,所謂“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無知之知
蘇格拉底在申辯過程中表示,自己擁有與智者學派不同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無知之知”。也許許多人曾在課本中看到過這個詞,但是可能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出處。
蘇格拉底如是說——“我曾在德爾斐神廟里問過:‘有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嗎?’神明顯靈回答道:‘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們暫且不論這件事的真偽。蘇格拉底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德爾斐神諭使他大為震驚。怎么會沒有人比如此無知的自己更有智慧呢?蘇格拉底十分不解。直到想起他與某個政治家的對話時,他才終于明白了神諭的含義。
“那個政治家確有許多關于經營生活的智慧,但他對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善’與‘美’一無所知……”
似乎正因為這一點細微不同,我比他更有智慧。對我來說,不知為不知。我似乎只在這一小處勝過他。
蘇格拉底說,不僅是這位政治家,回想他曾經訪問對談過的其他賢名在外的人物,他們似乎也是只有關于世俗的無聊知識,卻能像遍知天下一切事一般滔滔不絕。
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與這些人形成了鮮明對照。蘇格拉底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一”開始探索真正值得思考的事物。
應當關心自己的靈魂
真正值得思索的問題不是怎樣才能獲得成功,而是如何過上“好”的生活。那么,怎樣才算過上好的生活?蘇格拉底以“對靈魂的關心”為關鍵詞,繼續向聽眾申辯。
“如果我能獲得釋放,我會遵從神的旨意,勸說人們:‘你們是偉大城邦雅典的公民,不要如此關心能賺多少錢、能收獲多好的名聲或多高的地位,你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更好。'”
蘇格拉底認為,好好生活就是要注意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更好。無論花費多少金錢,如何修飾容姿,都無法使內在的靈魂變得更好。唯有促使靈魂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靈魂才會變得優秀。
探索嶄新倫理觀的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描繪的蘇格拉底,確實是一個怪人。
簡單來說,蘇格拉底的主張就是——“誰都不能阻止被神選中的我去批判人們、督促人們關心自己的靈魂”。
但是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對于柏拉圖而言,蘇格拉底是一個不受當時的文化、習俗等價值觀限制的哲學家。他懷抱一種“無知之知”的自知之明,從零出發徹底地探索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事物。
蘇格拉底最終敗訴,飲鴆而亡。然而,他對“我們真正應該求索的是善與美”的堅定信仰被其弟子柏拉圖繼承,成為《斐德羅篇》《理想國》等柏拉圖對話錄的中心思想,并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