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阿含經
- 恒強校注
- 1525字
- 2022-06-14 18:50:11
前言
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以來,佛教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的發展而延續至今。由于佛教在歷史中的流變,及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適應,現今佛教經典呈現出不同語系、不同宗派、不同理論體系的多樣化特色。依據佛教經典的語言,現代世界佛教可分為巴利語系佛教、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其中巴利語系佛教流行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地,越南、印度尼西亞、中國云南也有分布,所依的主要是巴利語經典。漢語系佛教流行于中國漢地、日本、韓國,所依的主要是漢語經典。藏語系佛教流行于中國康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以及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俄國西伯利亞等地,所依的主要是藏語經典。
更重要的是,漢傳佛教的四阿含,依據三大語系的印度佛教史,一致公認是在佛陀般涅槃當年的夏安居時,由佛陀的侍者、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誦出,由大迦葉尊者發起、組織的僧團大會共同審定而結集出來的,由此說明了四阿含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又四阿含與南傳佛教的五部基本一致,更證明了四阿含與南傳五部都代表著原始佛教。
《阿含經》比較忠實地記載了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應機說法及一生行跡,樸素地講述了佛陀的有情觀、世界觀、生死觀、解脫觀,詳細地解說了佛陀的三學、四諦、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修行原理與方法,同時也如實地記錄了原始僧團的重大事件、諸大弟子的日常行跡,與印度當時的政治現狀、經濟生活、風俗文化、地理氣候、各種宗教思想、哲學思潮及相互的交涉。所以漢譯《阿含經》是現代學者了解原始佛教、研究當時印度的社會現狀與各種宗教、哲學思想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阿含經》是從東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的短短七十年中陸續譯出的。《中阿含經》先于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在道安主持下,由曇摩難提誦出,竺佛念譯成漢文,慧嵩筆受,共五十九卷,現在全部已佚,只存一些零本。由于這次翻譯匆忙,加之譯者漢語不精,此譯文句未能盡愜原意。后至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重譯,由僧伽羅叉誦出,僧伽提婆翻譯,道祖筆受,共六十卷,流傳至今。《增一阿含經》于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在道安主持下,由曇摩難提誦出,竺佛念翻譯,曇嵩筆受,共四十一卷。但全經譯文亦未盡善,后來僧伽提婆與竺佛念略加修改,全經改成五十一卷,流傳至今。《長阿含經》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由佛陀耶舍誦出,竺佛念翻譯,道含筆受,共二十二卷,流傳至今。《雜阿含經》于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由求那跋陀羅誦出,寶云翻譯,慧觀筆受,共五十卷,流傳至今。
雖然《阿含經》在中土較早翻譯過來,但是因為來中國譯經弘道的沙門多是大乘行者,至漢地僧人有意識地西行求法時,如三國時期的朱士行到過于田,梁代末年的真諦到過扶南,東晉時期的法顯到過天竺,但當時這些地方都已經盛行大乘佛教了,更不用說晚至唐代的義凈與玄奘,所以漢地逐漸形成了斥四阿含與聲聞律為小乘的大乘判教傾向。再加上《阿含經》在翻譯中,有些地方存在譯文艱澀、文意不暢、卷次混亂、少部分經文缺失等問題,也讓一些有心人望而卻步,疏遠阿含、抑制小乘的漢傳佛教特色就這樣一直延續至今。
在印度大乘佛教出現以前的四、五百年間,印度佛教僧團一致尊崇四阿含為佛教根本經典,后人解說四阿含的論典與注疏也很多。但是我們漢地,因為長期受到抑小揚大的判教傾向,普遍輕視四阿含,古時更無人為四阿含做過注疏。如今驚喜地看到大陸佛教中有恒強法師等為了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他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嚴謹的態度、規范的學術、深厚的佛學修養為《阿含經》做校注,此舉填補了大陸漢傳佛教的一項空白,實乃中國佛教之幸事!此《阿含經》校注本學術價值、實用價值頗高,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