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長阿含經卷第二

二、游行經(初) [1]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摩竭 [2] 王阿阇世 [3] 欲伐跋祇 [4] ,王自念言:彼雖勇健,人眾豪強,以我取彼,未足為難 [5] 。時,阿阇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 [6] ,而告之曰:“汝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起居輕利、游步強 [7] 耶?’又白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敕?’若有教誡,汝善憶念,勿有遺漏,如所聞說。如來所言,終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車詣耆阇崛山,到所止處,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畢,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阇世稽首佛足,敬問殷勤:‘起居輕利、游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敕?’”

爾時 [8] ,阿難在世尊后執扇扇佛。佛告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

答曰:“聞之。”

佛告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 [9] ,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恭于宗廟、致敬鬼神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閨門真正、潔凈無穢,至于戲笑、言不及邪 [10] 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惓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

佛言:“可,宜知是時。”

時,禹舍即從座起,繞佛三匝,揖讓 [11] 而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汝敕羅閱祇 [12] 左右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即詣羅閱祇城,集諸比丘,盡會講堂,白世尊曰:“諸比丘已集,唯圣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 [13]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 [14] ,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凈修梵行、不隨欲態 [15] ,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后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樂于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于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于山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來、至真 [16] 、正覺 [17] ……十號 [18] 具足。二者知慚,恥于己缺。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凈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圣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 [19] 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凈,二者觀食不凈,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 [20]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 [21] 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 [22]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 [23] ,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眾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凈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圣戒,無有缺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圣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六不退法 [24] ,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爾時,世尊于羅閱祇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 [25] ,吾欲詣竹園 [26] 。”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凈,得等解脫,盡于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27] 。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28]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29]

爾時,世尊于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曰:“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 [30] 。”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樹下坐。

時,諸清信士 [31] 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一。譬猶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32] ,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面禮足 [33] ,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欲歸依佛、法、圣眾,唯愿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 [34] !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 [35] 、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愿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即從座起,繞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既辦,往白世尊:“所設已具,唯圣知時。”

于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缽,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時,諸比丘在左面坐,諸清信士在右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愿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清 [36] 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即承佛教,繞佛三匝,禮足而歸。

爾時,世尊于后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天眼清徹,見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 [37] 。是時,世尊即還講堂,就座而坐,世尊知而 [38] 故問阿難:“誰造此巴陵弗城?”

阿難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御跋祇。”

佛告阿難:“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于后夜 [39] 明相 [40] 出時,至閑靜處,以天眼見諸大天神 [41] 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阿難!當知諸大天神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止。阿難!此處賢人所居,商賈所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方所推,不可破壞 [42] 。此城久后若欲壞時,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時,巴陵弗諸清信士 [43] 通夜供辦,時到白佛:“食具已辦,唯圣知時。”

時,清信士即便施設,手自斟酌,食訖行水 [44] ,別取小敷 [45] ,在佛前坐。

爾時,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凈修梵行,善神歡喜。即為咒愿: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愍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大眾圍繞,侍送而還。大臣禹舍從佛后行,時作是念:今沙門瞿曇 [46] 出此城門,即名此門為瞿曇門 [47] 。又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瞿曇河 [48] 。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49]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 [50]

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爾時,世尊從跋祇游行至拘利村 [51] ,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圣戒,二曰圣定,三曰圣慧,四曰圣解脫 [52] 。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

爾時,世尊于拘利村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那陀村 [53] 。阿難受教,即著衣持缽,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處 [54]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羅,二名伽陵伽,三名毗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十名藪達利舍?,十一名耶輸,十二名耶輸多樓 [55] 。此諸人等,今者命終,為生何處?復有五十人命終,又復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作是念已,從靜處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靜處,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羅等命終,復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唯愿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 [56] ,命終生天,于彼即般涅槃 [57] ,不復還此。五十人命終者,斷除三結 [58] ,淫、怒、癡薄,得斯陀含 [59] ,還來此世,盡于苦本。五百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 [60] ,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于苦際。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若一一人死,來問我者,非擾亂耶?”

阿難答曰:“信爾,世尊!實是擾亂。”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于法鏡 [61] ,使圣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圣弟子得不壞信 [62] ,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 [63] 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 [64] ,是謂如來賢圣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 [65] 。信賢圣戒:清凈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 [66] 。阿難!是為法鏡,使圣弟子佑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毗舍離 [67] 國。即受教行,著衣持缽,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毗舍離,坐一樹下。有一淫女,名菴婆婆梨 [68] ,聞佛將諸弟子來至毗舍離,坐一樹下,即嚴駕寶車,欲往詣佛所禮拜供養。未至之間,遙見世尊顏貌端正,諸根特異,相好備足,如星月中。見已歡喜,下車步進,漸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聞佛所說,發歡喜心,即白佛言:“從今日始,歸依三尊 [69] ,唯愿聽許于正法中為優婆夷 [70] !盡此形壽 [71] ,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又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即于今暮止宿我園。”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女見佛默然許可,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佛而歸。其去未久,佛告阿難:“當與汝等詣彼園觀。”

對曰:“唯然。”佛即從座起,攝持衣缽,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彼園。

時,毗舍離諸隸車 [72] 輩,聞佛在菴婆婆梨園中止住,即便嚴駕五色 [73] 寶車,或乘青車青馬,衣、蓋 [74] 、幢幡、官屬皆青,五色車馬,皆亦如是。時,五百隸車服色盡同,欲往詣佛。菴婆婆梨辭佛還家,中路逢諸隸車,時,車行奔疾,與彼寶車共相鉤撥 [75] ,損折幢蓋而不避道。隸車責曰:“汝恃何勢,行不避道,沖撥我車,損折幢 [76] 蓋?”

報曰:“諸貴 [77] !我已請佛明日設食,歸家供辦,是以行速,無容相避。”

諸隸車即語女曰:“且置汝請,當先與我,我當與汝百千兩金。”

女尋答曰:“先請已定,不得相與。”

時,諸隸車又語女曰:“我更與汝十六倍百千兩金,必使我先。”

女猶不肯:“我請已定,不可爾也。”

時,諸隸車又語女曰:“我今與汝 [78] 中分國財,可先與我。”

女又報曰:“設使舉國財寶,我猶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園,先受我請。此事已了,終不相與。”

諸隸車等各振手嘆咤:“今由斯女缺我初福。”即便前進,徑詣彼園。

爾時,世尊遙見五百隸車,車馬數萬,填道而來,告諸比丘:“汝等欲知忉利諸天游戲園觀,威儀容飾,與此無異。汝等比丘!當自攝心,具諸威儀。云何比丘自攝其心?于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外身觀 [79] ,精勤不懈,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比丘具諸威儀?于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攝持衣缽,食飲湯藥,不失儀 [80] 則;善設方便,除去蔭蓋,行住坐臥,覺寐 [81] 語默,攝心不亂,是謂比丘具諸威儀。”

爾時,五百隸車往至菴婆婆梨園,欲到佛所,下車步進,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如來在座,光相獨顯,蔽諸大眾,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凈無塵翳,日在虛空,光明獨照。爾時,五百隸車圍繞侍坐,佛于眾中,光相獨明。是時,座 [82] 中有一梵志名曰并 [83] ,即從座起,偏袒右臂 [84] ,右膝著地,叉手 [85] 向佛,以偈贊曰:

“摩竭鴦伽 [86] 王,為快得善利,

身被寶珠鎧,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名顯如雪山 [87]

如蓮花開敷,香氣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如日之初出;

如月游虛空,無有諸云翳;

世尊亦如是,光照于世間。

觀如來智慧,猶暗睹庭燎 [88]

施眾以明眼,決了諸疑惑。”

時,五百隸車聞此偈已,復告并 :“汝可重說。”

爾時,并 即于佛前再三重說。時,五百隸車聞重說偈已,各脫寶衣,以施并 ,并 即以寶衣奉上如來。佛愍彼故,即為納受。

爾時,世尊告毗舍離諸隸車曰:“世有五寶甚為難得 [89] ,何等為五?一者如來、至真出現于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正法能演說者,此人難得。三者如來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難得。四者如來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難得。五者臨 [90] 危救厄知反復 [91] 者,此人難得。是謂五寶為難得也。”

時,五百隸車聞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

佛告隸車:“卿已請我,我今便為得供養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請訖。”

時,五百隸車聞菴婆婆梨女已先請佛,各振手而言:“吾欲供養如來,而今此女已奪我先。”即從座起,頭面禮佛,繞佛三匝,各自還歸。

時,菴婆婆梨女即于其夜種種供辦。明日時到,世尊即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缽,前后圍繞,詣彼請所,就座而坐。時,菴婆婆梨女即設上饌 [92] ,供佛及僧。食訖去缽,并除機案 [93] 。時,女手執金瓶,行澡水 [94] 畢,前白佛言:“此毗舍 [95] 離城所有園觀,我園最勝,今以此園貢上如來,哀愍我故,愿垂納受!”

佛告女曰:“汝可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 [96] ,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缽六物 [97] ,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時,女受教,即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佛愍彼故,即為受之,而說偈言:

“起塔立精舍 [98] ,園果施清涼,

橋船以渡人,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凈者,彼必到善方。”

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床 [99] 于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污不凈,上漏為礙,出要 [100] 為上。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圣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凈,譬如凈潔白氈易為受色,即于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 [101] 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來聽我于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后,盡壽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欺、不飲酒。”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舍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于毗舍離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林叢 [102] 。”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大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時,有婆羅門名毗沙陀耶 [103] ,聞佛與諸大眾詣此竹林,默自思念:此沙門瞿曇,名德流布,聞于四方,十號具足,于諸天、釋、梵、魔 [104] 、若魔天 [105] 、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 [106] ,宜往瞻睹。

時,婆羅門出于竹叢,往詣世尊,問訊 [107] 訖,一面坐。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已歡喜,即請世尊及諸大眾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婆羅門知已許可,即從座起,繞佛而歸。即于其夜,供設飲食。明日時到,唯圣知時 [108]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大眾圍繞,往詣彼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設種種甘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取一小床于佛前坐。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終始相隨,

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為后世糧,

福為根基,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行不危險,

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于時彼土谷貴饑饉,乞求難得,佛告阿難:“敕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內大眾皆集,阿難白佛言:“大眾已集,唯圣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于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饑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 [109] ,詣毗舍離及越祇國 [110] ,于彼安居 [111] ,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112] 。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 [113] ,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爾時,世尊于靜室出,坐清涼處。

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顏,疾如有損。”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 [114] ,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 [115] 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眾弟子乎?”

佛告阿難:“眾僧于我有所須耶 [116] ?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 [117] 。’斯人于眾應有教令 [118] 。如來不言:‘我持于眾,我攝于眾。’豈當于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 [119] 。吾已老矣,年且 [120] 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 [121] ,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122] 。云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123] 。”

佛告阿難:“俱至遮婆羅塔 [124] 。”

對曰:“唯然。”

如來即起,著衣持缽,詣一樹下,告阿難:“敷座,吾患背痛,欲于此止。”

對曰:“唯然。”尋即敷座。

如來坐已,阿難敷一小座于佛前坐。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 [125] ,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 [126] 。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習 [127] 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余,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 [128] 。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懞懞 [129] 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

佛告阿難:“宜知是時。”

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

其間未久,時魔波旬 [130] 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 [131] 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于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 [132] ,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于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佛昔于郁鞞羅 [133] 尼連禪 [134] 水邊,阿游波尼俱律樹 [135] 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后三月,于本生處 [136] 拘尸那竭 [137] 娑羅 [138] 園雙樹 [139] 間,當取滅度。”

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踴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于遮婆羅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壽 [140] 。當此之時,地大震動 [141] ,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豎。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為;

內專三昧定,如鳥出于卵 [142] 。”

爾時,賢者阿難心驚毛豎,疾行詣佛,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怪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緣?”

佛告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風,風止于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也。復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 [143] ,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 [144] 力,則普地動,是為二也。復次,阿難!若始菩薩 [145] 從兜率天降神母 [146] 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是為三也。復次,阿難!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復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 [147] ,當于此時,地大震動,是為五也。復次,阿難!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 [148] ,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是為六也。復次,阿難!佛教 [149] 將畢,專念不亂,欲舍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也。復次,阿難!如來于無余涅槃界 [150] 般涅槃時,地大震 [151] 動,是為八也。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上二足尊,照世大沙門;

阿難請天師 [152] ,地動何因緣?

如來演慈音,聲如迦毗陵 [153]

我說汝等聽,地動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水因風而住,

若虛空風起,則地為大動;

比丘比丘尼,欲試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大地皆震動;

釋梵諸尊天,意欲動于地,

山海諸鬼神,大地為震動;

菩薩二足尊,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時,地則為大動;

十月處母胎,如龍臥茵蓐 [154]

初從右脅生,時地則大動;

佛為童子時,消滅使緣縛 [155]

成道勝無量,地則為大動;

升仙 [156] 轉法輪,于鹿野苑 [157] 中,

道力降伏魔,則地大為動;

天魔頻來請,勸佛般泥洹,

佛為舍性命,地則為大動;

人尊大導師,神仙盡后有 [158]

難動而取滅,時地則大動。

凈眼 [159] 說諸緣,地動八種事 [160]

有此亦有余,時地皆震動 [161] 。”


[1] 長阿含經卷第二……游行經(初):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第一分游行經第二初”等三十二字。

[2] 摩竭:又作摩竭陀、摩揭陀、摩揭,意譯為無害、勝善等,為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區,都城為王舍城。

[3] 阿阇世:又音譯作阿阇多沙兜樓、阿阇多設咄路、阿社多設咄路,意譯為未生怨,又稱法逆,為古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子,其母名韋提希,故亦稱阿阇世韋提希子。

[4] 跋祇:又作跋耆、婆祇、拔祇、越祇,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隔恒河在摩揭陀國之北,都城為毗舍離。

[5] 難:高麗藏原作“有”,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 禹舍:又譯作雨舍、雨勢,為摩揭陀國首相,曾監造華氏城。《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二經》譯作“婆利迦”。

[7] 起居輕利、游步強:《雜阿含經》通常譯作“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中阿含經》通常譯作“圣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

[8] 爾時:此前,《佛般泥洹經》有“佛言:‘是越祇國人民,持七法者,王不能得勝,不持七法者可勝。’佛言:‘我昔嘗往到越祇國,國有急疾神舍,我止頓其中。越祇國中諸長老皆來語我言:阿阇世王欲來伐我國,我曹謹敕自守國。’佛言:‘我即告諸長老:莫愁莫恐。若曹持七法,阿阇世王來者,不能勝汝。’‘雨舍問佛:‘七法者何等?’”等文,《佛泥洹經》略同。

[9] 盛:高麗藏原作“上”,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本經下一“盛”同。

[10] 閨門真正、潔凈無穢,至于戲笑、言不及邪: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無以暴力捉出、拘禁跋耆宗族之婦女、童女”,《佛般泥洹經》與《佛泥洹經》譯作“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事”。

[11] 揖讓:指作禮。

[12] 羅閱祇:即羅閱(城),又譯作王舍(城)、羅越(城)、羅閱祇迦羅、羅閱揭梨醯,乃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

[13] 七不退法:《佛般泥洹經》譯作“七戒法”,《佛泥洹經》譯作“七教”,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七法之行”。本經中此七不退法及下文中各法的具體內容,與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佛般泥洹經》、《佛泥洹經》、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均有不同。

[14] 念護心意、孝敬為首: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善護其念,使得未來之良善同梵行者能來,已來之良善同梵行者能安住”。

[15] 欲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貪欲”。

[16] 至真:又作應真、應、應供、無所著,音譯作阿羅漢、阿羅訶,意謂已得一切所應得義,堪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人天恭敬供養。

[17] 正覺:此處又作等正覺、正等覺、正遍知,音譯作三藐三佛陀,意謂由自己如實、圓滿地覺悟諸法。

[18] 十號:指如來十大名號,參見《雜阿含·五三經》及注釋。

[19] 有:高麗藏原作“于”,今依圣藏改。

[20] 一者觀身不凈,二者觀食不凈,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修無常想、修無我想、修不凈想、修邪念危險想、修舍離想、修心清凈想、修涅槃想”,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一者觀于無常,二者觀于無我,三者觀于不凈,四者觀苦,五者不樂世間,六者不著五欲,七者勤修寂滅”。無常苦,又作無常故苦。苦無我,又作苦故無我。

[21] 出要:即出離、離欲。

[22] 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以上合稱為七覺意,又作七覺支、七菩提分、七覺分。法覺意,即擇法覺支。猗,又作息、猗息、除、輕安。護,又作舍,指行舍、中舍,即無作為地平等安住。

[23] 六不退法:《佛泥洹經》譯作“六重法”;《佛般泥洹經》與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均作“七法”,本經下一“六不退法”亦同。

[24] 六不退法:此六不退法即六隨念,又作六念。

[25] 嚴:整飭、準備。

[26] 竹園: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庵摩羅樹園”。

[27] 欲漏、有漏、無明漏:以上為三漏,又稱為三有漏。欲漏,又稱欲有漏,指無明之外的欲界煩惱。有漏,又稱有有漏,指無明之外的色界、無色界煩惱。無明漏,又稱無明有漏,指三界的無明煩惱。

[28] 解脫智:又作解脫知見。

[29] 后有:指后續的生死輪回。有,分業有與生有兩種,分別指導致輪回的善惡業與由此善惡業所生的輪回果報。

[30] 巴陵弗城:又作波吒厘子、波羅利弗、波羅利弗多羅、波羅利弗妒路、波咤利弗多羅、巴羅利弗、巴連弗城等,意譯作華氏城,位于王舍城附近,阿阇世王時期成為摩揭陀國新都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巴吒厘村”。

[31] 清信士:又音譯作優婆塞、伊蒲塞,意譯為近事男,指受佛教三皈五戒之在家男子。

[32]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種顯著之勝妙相、八十種細微之美好相。相,指顯著之勝妙相。好,指隱藏在顯著相中的細微美好相。

[33] 頭面禮足:跪拜時還以自己的頭面去碰觸對方的腳,系最恭敬之禮。

[34] 優婆塞:又音譯作伊蒲塞,意譯為清信士、近事男,指受佛教三皈五戒之在家男子。

[35] 不淫:應作“不邪淫”。

[36] 清: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37] 天眼清徹,見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其時有眾多之天神,于巴吒厘村計劃數千之宅地”,《般泥洹經》譯作“持神心道眼,見上諸天使賢神守護此地”。

[38] 而:高麗藏原作“時”,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39] 后夜:古印度人將一夜等分為初中后三個時段,分別稱為初夜、中夜、后夜。

[40] 明相:指日出之前的光明,依此光明能看清自手掌紋,或看清眼前的路面。

[41] 天神:高麗藏原作“神天”,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本經下一“天神”同。

[42] 當知諸大天神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不可破壞: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屬于有力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有力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筑住居。屬于中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中等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筑住居。屬于下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下等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筑住居。阿難!當圣者常往還及商賈聚集時,此巴吒厘子城則成為大都市及物貨之集散地”,《般泥洹經》譯作“吾見忉利諸神妙天共持此地,其有土地為天神所護,必安且貴。又此地者,近天之中,主此地神,名曰人意。人意所護,其國久而益勝,必多圣賢、仁智豪俊,余國弗及,亦莫能壞”。

[43] 巴陵弗諸清信士: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佛般泥洹經》譯作“大臣雨舍”。

[44] 行水:指依次添水,以便應供者洗缽、凈手。

[45] 小敷:指小座布、座墊。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低座”。

[46] 瞿曇:又音譯作具譚、瞿答摩、喬答摩,意譯作地最勝、牛糞種、滅惡,乃釋尊之族姓。外道常以此姓稱呼釋尊。

[47] 瞿曇門:《佛般泥洹經》譯作“佛城門”。

[48] 瞿曇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瞿曇渡”,《佛般泥洹經》譯作“佛溪”,《般泥洹經》譯作“瞿曇津”。河,圣藏作“津”。

[49] 大乘道之輿:意謂寬闊大道上的大車乘,又簡稱大乘道、大乘,喻指佛一生所弘揚的解脫道。輿,《般泥洹經》譯作“典”。

[50] 得升仙: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為智者”。

[51] 拘利村:《佛般泥洹經》譯作“拘鄰聚”,《般泥洹經》譯作“拘利邑”。拘利,又作拘麗。

[52] 有四深法:一曰圣戒,二曰圣定,三曰圣慧,四曰圣解脫: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與《般泥洹經》皆作四諦內容。

[53] 那陀村: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那提迦村”,《佛般泥洹經》譯作“喜豫國”,《般泥洹經》譯作“喜豫邑”。

[54] 揵椎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繁耆迦精舍”,《佛般泥洹經》譯作“揵提樹下”,《般泥洹經》譯作“揵祇樹下”。

[55] 此那陀村十二居士……十二名耶輸多樓: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有名為遮樓比丘死在那提迦……有名為難陀比丘尼死在那提迦……有名為須達哆優婆塞死在那提迦……有名為善生優婆夷死在那提迦……有名為卡具陀優婆塞死在那提迦……有名為迦陵伽優婆塞……有名為尼迦吒優婆塞……有名為迦提沙跋優婆塞……有名為睹達優婆塞……有名為山睹達優婆塞……有名為婆頭樓優婆塞……有名為蘇婆頭樓死在那提迦”,《佛般泥洹經》譯作“中有優婆塞,名玄鳥、時仙、初動、式賢、淑賢、快賢、伯宗、兼尊、德舉、上凈等十人,皆優婆塞,持五戒,今皆死”,《般泥洹經》譯作“有清信士:玄黮、時仙、初、或震、叔良、快賢、伯宗、兼篤、德稱、凈高,十人皆死”。

[56] 五下分結:指欲貪、嗔恚、有身見、戒禁取、疑。下分結,相對于色、無色界等上界諸結而說。

[57] 般涅槃:又作般泥洹,意譯作圓寂。般,完全之意。涅槃,一切煩惱斷盡的狀態。

[58] 三結:指有身見、戒禁取、疑。

[59] 斯陀含:二果圣人,又作一還,指修道位中斷三結、薄淫怒癡之圣者,只會于欲界再受生一次。

[60] 須陀洹:初果圣人,又作七還、預流,指修道位中斷三結之圣者,最多還會于人天中受生七次。

[61] 法鏡:如鏡之法,具體指圣弟子于佛不壞信,于法、僧不壞信,圣戒成就。參見《雜阿含·八五四經》。

[62] 不壞信:又作不壞凈,意謂此信清凈、堅固、不可摧壞。

[63] 法身:《無性釋》卷九云:“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身,又作蘊、聚。

[64] 四雙八輩:又作四雙八士,聲聞之四向與四果是為四雙,四雙共八種圣人,是為八輩。四向,即本經所說的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四果,即本經所說的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

[65] 福田:喻指培福之處。

[66] 三昧定:又譯作三摩提、三摩地、三昧,意譯作等持、正定。

[67] 毗舍離:又作毗耶離、吠舍厘,意譯為廣嚴,為跋耆國都城,位于中印度,在恒河北岸,為離車族集居地。

[68] 有一淫女,名菴婆婆梨: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游女庵婆波梨”,《佛般泥洹經》譯作“有淫女人,字奈女,有五百淫女弟子”。菴婆婆梨,又作庵婆羅婆利、庵沒羅女、菴樹女、菴羅女,又作?女、柰女,曾以菴羅林供養僧團,此園林又稱作菴羅林、菴羅林精舍、菴羅園、?氏樹園。《佛說柰女耆婆經》中載,奈女為維耶離國(即毗舍離城)梵志苑中柰樹之瘤節所生,容貌佳美,曾與萍沙王(即頻婆娑羅王)共生一子,名耆婆。

[69] 三尊:即佛、法、僧三寶,蓋佛為兩足尊、法為離欲尊、僧為眾中尊,故名。

[70] 優婆夷:又音譯作優婆斯,意譯為清信女、近事女,指受佛教三皈五戒之在家女子。

[71] 盡此形壽:又作盡壽、盡壽命、盡形壽,即直到這期生命結束時。

[72] 隸車:又作離車、離車毗,乃一種族名。他們居于毗舍離城,實行共和制,頗為富強,甚至敢于與南方的摩揭陀國對峙。

[73] 五色:《佛般泥洹經》中作青、黃、赤、白、黑等五種顏色。

[74] 蓋:又作寶蓋,指傘蓋,即用來遮光蔽熱、象征貴族身份的裝飾物。

[75] 鉤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擊撞”。

[76] 幢:高麗藏原作“麾”,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7] 諸貴: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貴公子等”。

[78] 汝:高麗藏原作“爾”,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9] 內身身觀……外身身觀……內外身觀:意謂如內身而如實觀內身……如外身而如實觀外身……如內外身而如實觀內外身。

[80] 儀:高麗藏原作“宜”,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1] 寐:高麗藏原作“寤”,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2] 座:高麗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3] :《佛般泥洹經》譯作“賓自”。

[84] 偏袒右臂:又作偏袒右肩,指穿著袈裟時覆住左肩而露出右肩,主要以此表示恭敬。

[85] 叉手:即合掌,以此表示恭敬。

[86] 摩竭鴦伽:其時,鴦伽國與摩竭陀國在政治上互相聯合。鴦伽,又作殃伽、鴦祇、央伽,意為體,為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在摩竭陀國北部,都城為瞻波。

[87] 雪山:又作大雪山、雪山王、大雪山王,指喜馬拉雅山。

[88] 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高麗藏原作“錠鐐”,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9] 世有五寶甚為難得:《佛般泥洹經》作佛之四種“威神”,《般泥洹經》譯作“有五難有自然之法”。

[90] 臨:高麗藏原作“險”,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1] 反復:指感恩、回報。

[92] 饌:飲食。

[93] 機案:即幾案,指小桌子。

[94] 澡水:洗缽、凈手之水。

[95] 舍:高麗藏原作“耶”,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6] 佛為首及招提僧:應作“佛為首之招提僧”。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以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招提,意為四方。招提僧,即四方僧。

[97] 衣缽六物:指出家僧尼的六種常隨物,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上衣)、安陀會(中衣)、缽多羅(缽)、尼師壇(坐臥具)、漉水囊(過濾水之具)。

[98] 精舍:指僧眾住處,早期為寺院的別稱,其意為智德精練者的舍宅。《翻譯名義集》卷七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練行者所居也。”

[99] 小床: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低座”。

[100] 出要:出離、離欲。

[101] 法眼:又作法眼凈、凈法眼,謂如實知見佛法之觀慧。

[102] 竹林叢:本經下文又作“竹林”。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竹林村”,《佛般泥洹經》譯作“竹芳聚”,《般泥洹經》譯作“竹芳邑”。

[103] 毗沙陀耶:意為與毒。

[104] 魔:又音譯作魔羅,意譯為殺者、奪命、障礙,又稱惡魔,通常指魔王波旬。魔,此字前高麗藏原有一“若”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刪去。

[105] 若魔天:如魔之天,通常指他化自在天,本經前文又作“大神力天”。

[106] 真人:又作至真、應真、應、應供、無所著,音譯作阿羅漢、阿羅訶。

[107] 問訊:即問好,如恭問其身心安適否。

[108] 時:高麗藏原作“之”,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09] 知識:指親厚之宿交。《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宿昔同處、居家樂故,名為知識。”

[110] 詣毗舍離及越祇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往毗舍離近處”,《佛般泥洹經》譯作“皆去至沙羅提國”。越祇,又作跋耆、婆祇、拔祇、跋祇,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隔恒河在摩揭陀國之北,都城為毗舍離;此處指毗舍離城外之四周村邑。

[111] 安居:又作雨安居、夏安居、夏坐,指在印度的雨季三個月中,僧團為避免外出踐踏草木、傷害生靈,而各自止居一處、專心學修。

[112] 佛身疾生,舉體皆痛: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忽患激痛之痢病,幾乎近于絕命”,《佛般泥洹經》譯作“身皆大痛,欲般泥洹”。

[113] 涅槃:此處應作“般涅槃”,又作般泥洹,意譯作圓寂、滅度。般,完全之意。涅槃,一切煩惱斷盡的狀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入滅”。

[114] 方面:方位、方向。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四方”。

[115] 世眼:指為世人眼目之佛。

[116] 眾僧于我有所須耶: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諸比丘眾向我眺望何耶”。

[117] 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我引導比丘眾,或比丘眾依怙于我”。

[118] 令:高麗藏原作“命”,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19] 終不自稱所見通達: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于弟子無隱秘、握拳不教”。

[120] 且:高麗藏原作“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21] 無想定:又作無想心定,此處指滅盡定。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滅受想三昧”,《般泥洹經》譯作“不念眾想之定”。

[122] 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以自作洲,自作歸依,勿歸依他人;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雜阿含·三六經》譯作“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異洲,不異依”。熾燃,意謂明燈、照明;又或譯作“洲”,即洲渚,本指水中的陸地,喻指能安身之所。

[123] 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彼等于我比丘眾中,將在最高境地必定樂于修學”,《佛般泥洹經》譯作“皆是佛弟子”,《般泥洹經》譯作“皆佛子孫”。

[124] 遮婆羅塔:又作遮婆羅寺。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遮波羅廟”,《佛般泥洹經》譯作“急疾神樹下”,《般泥洹經》譯作“急疾神地”,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遮波羅支提”。遮婆羅,意為轉、動。

[125] 四神足:又作四如意足,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因欲、勤、心、觀等四種三摩地是成就如意神通的足處(即近因),故名為四神足。

[126] 可得不死一劫有余: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如來之壽量可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尚能住壽滿于一劫、若減一劫”。一劫有余,《長阿含·二·游行經(中)》又作“一劫、一劫有余”。

[127] 習: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128] 又亦默然:《佛般泥洹經》譯作“阿難復言:‘佛何以不般泥洹?時足可般泥洹。’”

[129] 懞懞:高麗藏原作“曚曚”,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30] 魔波旬:又作天魔波旬。魔,此處指欲界最高天之魔王,名為波旬。波旬,又音譯作波卑夜、波卑面、陂旬、弊魔,意譯作殺者或惡者。窺基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云:“又云波卑夜,此云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

[131] 捍:宋、元、明三種藏經作“悍”。

[132] 神變:神通變化。

[133] 郁鞞羅:又作郁毗羅、優樓頻螺,意為木瓜林,村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尼連禪河邊,為佛陀最初出家修苦行之地。

[134] 尼連禪:又音譯作尼連禪那、尼連然、泥連(河),意譯作不樂著(河),為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的東邊。為佛成道前舍棄苦行而沐浴之河。

[135] 阿游波尼俱律樹:《長阿含·一·大本經》作“缽多樹”,參見其注釋。

[136] 本生處:又音譯作惒跋單,指末羅族之起源地。

[137] 拘尸那竭:又音譯作拘尸那揭羅、鳩尸那竭、拘尸那伽羅、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師羅,意譯作上茅(城)、香茅(城)、茅(城),位于中印度,系末羅種族之領土。

[138] 娑羅:樹名,意為高遠,早期誤譯為堅固,屬龍腦香料之喬木,產于印度等熱帶地方。

[139] 雙樹:又作堅固雙樹、雙娑羅樹,指兩棵娑羅樹,其下之樹根與其上之枝葉皆交錯在一起,故稱雙樹。

[140] 定意三昧,舍命住壽: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正念正知而舍壽行”,《佛般泥洹經》譯作“意欲放棄壽命”,《般泥洹經》譯作“定意自思,于三味中,不住性命,棄余壽行”,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即便舍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

[141] 地大震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有大地震……及天雷響烈”,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憹,遍體血現”。

[142]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為;內專三昧定,如鳥出于卵: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生之量無量,牟尼舍有行,心喜正念住,如斷鎧已生”,《般泥洹經》譯作“無量眾德行,有為吾今舍;近遠應度者,已度應度者”,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譯作“一切諸眾生,皆隨有生死。我今亦生死,而不隨于有;一切造作行,我今欲棄舍”。有無二行,指有為與無為。

[143] 大神尊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般涅槃經》譯作“有大神通、大威神力之天神”,《佛般泥洹經》譯作“有天威神大”,《般泥洹經》譯作“神妙天”。

[144] 自試:高麗藏原作“知試”,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45]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作大覺有情、道心眾生,即志于求道、求大覺之人,專指將來決定成佛之因地修行者。

[146] 神母:對菩薩生母的尊稱。

[147] 無上正覺:又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盡覺,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特指佛陀之覺悟。

[148] 法輪:以輪喻佛法,故稱法輪,通常指四圣諦或八正道。

[149] 佛教:指佛陀在世間的教化。

[150] 無余涅槃界:又作無余涅槃、無余依涅槃界。《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二中說“無余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二無生身依;復次,一無染污依,二無不染污依。無余依故,諸結永盡,名無余依涅槃界”。

[151] 震:高麗藏原作“振”,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52] 天師:疑為“大師”之誤。經中常尊稱佛為大師。

[153] 迦毗陵:鳥名,又音譯作迦羅頻伽、加羅毗伽、迦陵頻伽,意譯作美音(鳥)、妙聲(鳥),其鳴聲清婉、和雅微妙,為一切鳥聲所不能及。

[154] 茵蓐:即床褥。

[155] 使緣縛:指結使之因緣、系縛。使,又作結使,煩惱之異名。

[156] 升仙:此處指佛之成道。仙,又作大仙、大仙人,本偈下文又作神仙,內外道對修行成就者的通稱,經中也常用來稱佛。

[157] 鹿野苑:又作仙人住處鹿野苑,位于波羅?國的西北,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后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之處。《出曜經》卷十四載,此地是諸神與得道五通之學者游止之所,故稱之為“仙人住處”;又傳說過去有婆羅奈國王至此游獵,網鹿千頭,因鹿王哀求而放鹿歸山,故此地名“鹿野苑”。

[158] 后有:指后續的生死輪回。

[159] 凈眼:意謂具清凈之法眼,通常用來尊稱佛陀。

[160] 種事:高麗藏原作“事動”,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61] 動: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等九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瑞金市| 盐城市| 郎溪县| 岚皋县| 连云港市| 奉节县| 桑植县| 泰安市| 桂东县| 古丈县| 寿光市| 宜丰县| 偃师市| 新丰县| 郸城县| 武平县| 鸡东县| 商水县| 通山县| 天津市| 禄丰县| 鲁山县| 崇文区| 石门县| 铜鼓县| 德阳市| 乃东县| 博罗县| 固原市| 淮北市| 普兰县| 张家港市| 遂宁市| 外汇| 高州市| 栾城县| 通化市| 贵阳市| 凤山市|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