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144字
- 2021-01-08 19:45:33
三十二、無所不及
——心底無私天地寬
《易經(jīng)》是一門大學問,這門學問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及。也就是說《易經(jīng)》包括了世上一切的學問。這個定義是誰下的呢?是孔子。那么他下的這個定義對不對呢?過不過時呢?依我看,不過時,而且不會過時。我們來看第六章,這個章節(jié)是對易廣與大的贊嘆,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及。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在這個章節(jié)中,開篇孔子對《易》進行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廣矣!大矣!”非常非常之偉大呀!接著又對怎么個廣、怎么個大進行了兩個方面的說明。孔子認為《易經(jīng)》所包涵的學問,“以言乎遠,則不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易》所及的東西從距離上說,可以很遠,有多遠呢?如果用現(xiàn)代的知識來說,遠到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就這樣一直向外括去,到哪兒算止呢?就是沒有止,“不御”,就是沒有止境,沒有邊際。以此來形容“易道”的廣大,大到不能再大了。就是說它廣、說它大,大到?jīng)]有邊際,所以呀,這一句話就把廣與大說完了。科學再怎么發(fā)展,天文學再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宇宙再怎么大,都在《易》的范圍內(nèi)。
接下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述,《易》不光是大到無邊,往里看如何呢?也就是小近到什么程度呢:“以言乎邇,則靜而正”。說近呢?就是“靜而正”。這里所說的“正”在哪里?正就在你的眼前,近在眼前。近到和你的眼睛沒有距離。也就是說這《易道》說遠遠到?jīng)]有邊際,說近近到?jīng)]有距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什么是“靜”呢?我們知道越細微的東西越靜,細微到?jīng)]有了動靜,但只要有形體的東西都會動,達不到絕對的靜,而這里形容《易》所容納的東西小到“靜”。靜到極致,便是虛空了。這也就是《易》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要體會易學的道理,必須要靜,要有最寧靜的境界,靜得一點雜念都沒有,要有至靜、至正的頭腦與心情,才能研究《易經(jīng)》。忙亂的時候,沒有辦法研究《易經(jīng)》,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形容這種狀態(tài)叫“致虛極,守靜篤”,人只有到了這種狀態(tài),才能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諦,才能“得道”。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把遠的說了,把近的也說了,不管遠的、宏大的、蓬勃動蕩的,還是近的、小的、虛空寂靜的,《易》全都包含在內(nèi)。接著說這一句,不過是作個總結(jié)。就是說你要把天地之間所有東西能包括盡的并且非常完備的也只有《易》了。總而言之,天地間一切的學問及最高的原理,要想通達,也就必須要通《易經(jīng)》,才能融會貫通,“備矣”,完備了。用來說明天地之間的事情乃完備無遺漏。
孔子在這一章開篇就贊美“易道”的廣大,廣大到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的程度。用了三句話來把“易道”的這種特征就說得一清二楚了。接下來通過天地兩個卦的特性來寫“易道”的廣大的生成。這個內(nèi)容很多,專門再做一個題目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