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634字
- 2021-01-08 19:45:32
二十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會看問題的角度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另一個主題,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也是我們寫文章以及口語中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觀察點不同,得到的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讀了《易經(jīng)》,就會知道這句話就出自《系辭上》第五章,叫“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承上面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這句話中的“見之”,這個“之”指代的是什么?指代的就是這句話前面的內(nèi)容,指的是那個“道”,以及與道相關(guān)那個“善”那個“性”。通過前面的講解,我們明白了,《易道》中的那個“善與性”都是無善無惡,始于天地之初的本性,是天生地成,自然而然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又是“神無方而《易》無體”的。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形而上的,雖是無方無體,又是無所不及。既是無吉無兇,又無善無惡,是“存在合理”。打個比方,天地生成人參,人參本身是沒有好也沒有壞,既不貴也不賤,只不過是自然生成的一種植物罷了。天地也生成了蚊蟲,這蚊蟲本身既不是善蟲也不是惡蟲,也不過是自然生成的物種罷了。
所謂的“善”與“惡”,是人定出來的,人又是根據(jù)什么來規(guī)定出來善與惡呢?從狹義上來講,就是利不利我,或者說對整個人群社會有沒有利,有利則為善,不利則為惡。從廣義上來講,合不合“道”,合“道”的為善,不合“道”的為惡。這里的“道”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是天地固有的規(guī)律,人的一個重要的功德,就是輔助天地完成整個自然界所固有的規(guī)律運行,你不能破壞自然界應(yīng)有的運行,破壞了就是惡。比如科技的革命,使人類對自然界的干預(yù)越來越大,濫采濫伐,連削山填海這樣的事情都不再是難事,如果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亂來,應(yīng)會引來南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地震、霧霾等一系列的自然災(zāi)害的發(fā)生。這些行為就是不合道的,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那么也就是惡的行為。
所謂的“仁”與“智”,均是針對人的德性而言的,孔子在這兒指出不同觀點的人看到一個事件會得出不同的感悟。朱熹對這句話的評注是:“仁陽知陰,各得其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什么意思呢?仁者觀察體悟宇宙自然之道時,往往是以惻隱之心為先,得出的往往是“道”的陽性屬性,這就是“仁陽”;智者又往往以是非之心入道體悟,得出的往往是“道”的陰性屬性,這就所謂的“知陰”。而前面說了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不管是體悟的是陽屬性還是陰屬性,都是以偏概全的體悟。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我們每個人因為成長經(jīng)歷不同,個性認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觀點,不同的體悟。當各自的觀點不同時,可以拿出來爭論,所謂“真理不辨不明”。任何個人或組織,在其對待自然、自己、社會的認知及其行為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善惡與是非觀念,都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
在杭州岳王墓有一幅楹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一幅正反對,岳飛死后埋葬在青山下面,因為岳飛是忠義之臣,民族英雄,所以連同埋葬他的青山似乎都跟著有了忠義精神。而秦檜等幾個人是用白鐵鑄成的,跪在墓前,因為秦檜是奸臣,所以這鑄他的白鐵也變得污穢了,人們向白鐵吐口水呀,看起來這白鐵真是無辜呀。這是仁者見仁的一種觀點,是一種陽的觀點,大家都看到的情況。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來到岳王墓前,看到這樣的情景,對我們?nèi)松且环N教育,看看千年后,秦檜之流還被人們所唾棄,岳飛還被人們所敬仰,讓人們明白如何去做人,正是白鐵鑄就的奸佞形象讓人唾棄,使人們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從而完成自我的教育,這白鐵也就變得有意義了,可能比做成其他用品更有意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白鐵又有什么可無辜的呢!也是有幸的。這就是智者見智,是一種陰性的、深一步的、不容易被人看到的東西。
我們學習易學,學習陰陽學說,反思并改過以往的思想陋習,要知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維觀念都帶有一定的缺失,而要運用融天人地于一體的系統(tǒng)思考方式,在生命過程中去不斷完善做人應(yīng)有的德性,方是我們學習、研究易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