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注解
- (明)袁了凡著 顧四國注解
- 2067字
- 2021-01-08 19:43:50
第二節 求之在我
一、對坐云谷
【原文】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云谷會禪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p>
【譯文】
我做貢生后,在燕京的國子監呆了一年,每天打坐,不想看書。
己巳年(1569年),我轉學到南京的國子監,還沒報到,先去棲霞山拜見云谷禪師。和禪師對坐一室,連續三天三夜眼皮都沒合。
云谷禪師問我:“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夠成圣成賢,只因被妄念糾纏。而你打坐三天,沒見你起一個妄念,為什么呢?”
我說:“我的命早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定數,我就是想起心動念,也沒什么可思慮的?!?/p>
【注釋】
[1]燕都 明朝首都燕京,今天的北京。
[2]游南雍 入南京之辟雍讀書。辟雍即國子監,為古時大學。
[3]云谷會禪師 師名法會,別號云谷,浙江嘉興人,后代崇為中興禪宗之祖。
[4]妄念 與妄想同義,虛妄的念頭。
二、凡人有數
【原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p>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譯文】
云谷禪師笑道:“我誤認你是圣賢人了,原來還是凡夫?!?/p>
我問他為什么這么說,他說:“平常人會起心動念,就逃不過天地規律,怎能沒有命數?但是也只有平常人有命數,極善之人沒有限定的命,極惡之人也沒有不變的命。你二十年來,命數都被孔先生算定,不曾轉變一絲一毫,難道不是凡夫嗎?”
【注釋】
[1]陰陽 此處指大自然規律。
[2]善 《佛說十善業道經》將善分為十類: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此三項為身善)、四不妄語、五不惡口、六不兩舌、七不綺語(此四項為口善)、八不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見(此三項為意善)。
三、命由我作
【原文】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对姟贰稌匪Q,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譯文】
我就問:“難道命數是可以逃得了的嗎?”
禪師說:“‘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福氣來自我們自身所求。’《詩經》《尚書》里講的,確實是智慧的教導。佛教經典里說:‘求富貴能得到富貴,求得兒女能得到兒女,求長壽能得到長壽。’說謊是佛家的根本大戒,這些佛菩薩怎么會說謊騙人呢?”
【注釋】
[1]我教典 指佛家經典。“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贝巳湎嫡凇独銍澜洝泛汀斗ㄈA經》。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亦云:“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2]釋迦 即釋迦牟尼,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創始人。
[3]戒 戒律,佛教徒的生活準則,最根本的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4]佛 梵文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覺”,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也是所有無上正等正覺的總稱。
[5]菩薩 地位僅次于佛,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度眾生。中國人最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等。
[6]誑(kuáng)語欺人 誑:欺騙?!督饎偨洝罚骸叭鐏硎钦嬲Z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狈鹌兴_絕不講虛假的話欺騙眾生。
四、福自己求
【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
我又問道:“孟子說:‘求能得到所求,只是向內求?!赖氯柿x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但是功名富貴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禪師說:“孟子的話沒說錯,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沒聽六祖慧能說嗎:‘一切的幸福,都離不開這顆心;只要從心地里內求,感應沒有不通暢的?!騼刃淖郧蟆?,不僅得仁義道德,也得功名富貴,這叫做內外雙得,‘這樣的求法有益于求到’。
如果不能反躬內省,而只是向外追求名利富貴,那么‘即使再努力再有方法’,‘得到的也是命中本有的’,這樣內(仁義道德)外(功名富貴)都沒有得到,所以毫無益處?!?/p>
【注釋】
[1]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出自《孟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如果想要就能得到,不想要就能舍去,這種求有益于得,是因為所求的是我自身德行。如果用盡辦法去求,得到了也是命里本有,這種努力是白費力氣,因為所求的是身外之物。
[2]六祖 唐朝人,佛教禪宗在中國的第六代祖師慧能大師,弟子整理其事跡和思想成《六祖壇經》。
[3]方寸 此處指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