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學習心得
書名: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四卷)作者名: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本章字數: 1476字更新時間: 2021-01-18 11:13:16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劉余莉
《太上感應篇》系中國古代道家經典,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闡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進而具體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為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后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結。《太上感應篇》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善書之一,并曾和《文昌帝君陰騭文》《關圣帝君覺世真經》結集,以“三圣經”之名刊行,成為民間宗教的“圣經”,因而在歷史上流傳甚廣,為形成良善的社會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上感應篇匯編》則是《太上感應篇》的解讀,它用大量歷史故事形象地說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為善得何善報,做惡得何惡報,使人閱讀之后,能夠徹底明白為善去惡的道理。其主要篇幅是對《太上感應篇》每句話的詮釋和例證,自清朝成書以來備受名人關注和推薦。清朝彭定求尚書題為“元宰必讀書”。跋曰:“非謂讀此可以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
斗轉星移、歷史變遷,然“天不變道亦不變”。該書中所蘊含的道理歷久彌新,至今仍能警醒世人。今人閱讀此書,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閱讀此書,可以如習總書記所言:“從中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今人自求多福,往往卻反而變成了自求多禍;為官一任,本應造福一方,卻反而為禍一方。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為善惡、趨吉避兇的道理。這也是導致當今社會上貪污腐敗屢禁不止、貪官污吏層出不窮的根源。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西方的所謂“宗教”,但是社會風氣淳樸善良,正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特別是因果教育取代了西方的“宗教”教育,使得“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因懼怕因果報應而不敢作惡。誠如印光大師所言:“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可以說,推廣《太上感應篇》不僅利益世道人心,對于反腐倡廉也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山西大同市國稅局張瑞同志從事稅務工作期間,以《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為根本,通過圣賢教育,實現了廉潔從政,為應用《太上感應篇》反腐倡廉做出了有益嘗試。而圣賢教育全球同學網(
《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等傳統名篇都是圓滿人生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讀本,也是傳統社會垂訓千古、家喻戶曉的蒙學經典和勸善書。曾先生所著《安士全書白話解》對《陰騭文》做了詳細譯介。新著《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應為《安士全書白話解》的姊妹篇。
《感應篇匯編》民國時期已廣泛流傳,在臺灣亦有繁體文言文版本。然如印光大師所說:“《匯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曾先生四卷版《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完整地解讀了匯編原文和典故,并對以前諸仁者所撰寫的白話譯解進行整理和校勘,糾正錯誤,取長補短。這部書既有原文簡體標點,生僻詞語或人物、典故注釋,也有通俗易懂又不脫離原義的譯文,還有補充內容和拓展閱讀,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大師的遺憾。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相信如果人人學習《太上感應篇》,借鑒《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蘊含的傳統道德,定能使為善去惡觀念真正深入人心,道德教育真正產生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號召真正落在實處!
公元二〇一四年二月一日
于中央黨校